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增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5 位作者 赵昕 郑秋月 王刚 田卓 史媛媛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采用单增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进行验证,表明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很高。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型。分型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上,MALDI-TOF-MS可把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成9个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氏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鉴定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小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赵辉 赵柏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UP-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REMI突变株主要生防酶活性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差异的研究
3
作者 刘限 孙淑清 +1 位作者 高增贵 黄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探讨了来源于同一出发菌株木霉T21的不同木霉REMI突变株的主要生防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利用生化技术测定了木霉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并对这两种酶的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霉REMI突变株... 本文探讨了来源于同一出发菌株木霉T21的不同木霉REMI突变株的主要生防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利用生化技术测定了木霉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并对这两种酶的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霉REMI突变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较大;相对于出发菌株T21,菌株Ttrm68和Ttrm31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T21,而Ttrm94则极显著低于T21。采用简并引物克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发现菌株Ttrm68、Ttrm31在几丁质酶基因中插入了GGTATCGATATCGAC片段,菌株Ttrm94在β-1,3-葡聚糖酶基因中插入了GTC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REMI突变株 生防酶 活性改变 基因序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多糖的抗突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姜俊龙 常迺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134-8134,共1页
简述了近年来真菌多糖的抗突变试验,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小鼠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真菌多糖 抗突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曹远银 韩建东 +1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9,共4页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菌 病害流行 UG99 Sr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麦区2006-2007年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监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晓蕾 曹远银 +2 位作者 孙芳 迟文娟 徐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对2006-2007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80份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3个单孢子堆菌系,经生理小种及群体毒性频率测定,共鉴定出29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小种。15号小种在2006年和2007年的频率分别为15.3%和14.8%,其... 对2006-2007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80份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13个单孢子堆菌系,经生理小种及群体毒性频率测定,共鉴定出29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15号小种。15号小种在2006年和2007年的频率分别为15.3%和14.8%,其次为415号和11号小种。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v1v、3 av、3 b、v3 cv、5、v6、v7v、8、v1+2+9和v17毒力频率较高(>66%),而v2v、4、v12、v16和v21毒力频率较低(<21%),说明目前在东北春麦区含有Pm2、Pm4、Pm12、Pm16和Pm21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白粉菌 生理小种 毒力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3种致病李氏菌M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1 位作者 闫平平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8-162,共5页
应用复合PCR(multiplex PCR,M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应用复合PCR(multiplex PCR,M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特异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M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94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并开展了重现性检测实验。MPCR-DHPLC方法同步检测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特异性阳性吸收峰,未检测到李斯特菌属其他近源种和非近源种参考菌株的阳性吸收峰,且重现性良好。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高通量地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MPCR-DHPLC)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绵羊李斯特菌 英诺克李斯特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慧君 马惠蕊 +2 位作者 裴轶君 刘淑艳 曹远银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401,共8页
采用间接竞争法的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黄曲霉毒素B1(AFB1)多克隆抗体对AFB1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多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了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以通用的IC5... 采用间接竞争法的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黄曲霉毒素B1(AFB1)多克隆抗体对AFB1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偶联抗原浓度,确定AFB1多抗临界饱和浓度和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了AFB1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以通用的IC50值作为灵敏度衡量标准,其灵敏度为1.33ng/mL,以IC10作为最低检测限衡量标准,其最低检测限为0.15ng/mL,线性方程为y=0.000 6x+0.000 8。应用该方法对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中的AFB1进行添加回收率检测,在2.0~16.0ng/m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5%,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80%-4.69%(n=7)之间。经过实际样品的检测,证明该方法灵敏、稳定、快速、简便,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液相芯片技术 AFB1多克隆抗体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蔬菜中敌百虫残留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薄尔琳 于基成 +2 位作者 杨宁 王雪冰 曹远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6-207,210,共3页
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技术,研究了蔬菜中敌百虫残留分析的前处理过程,通过正交实验法对萃取釜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出口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萃取釜温度为60℃,压力为35MPa,CO2流量为1... 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技术,研究了蔬菜中敌百虫残留分析的前处理过程,通过正交实验法对萃取釜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出口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萃取釜温度为60℃,压力为35MPa,CO2流量为18mL·min-1和出口温度为80℃时,用GC/FPD测定敌百虫的萃取率达到95.42%~10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敌百虫 正交实验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缓解剂对玉米烟嘧磺隆与2,4-D丁酯药害的补救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延 刘华招 高增贵 《现代化农业》 2015年第8期7-9,共3页
设计试验在玉米7~9叶期茎叶喷雾80%烟嘧磺隆150g/hm2+2,4-D丁酯1800mL/hm2,3d后用缓解剂碧护45g/hm2、益护浓缩液300mL/hm2、禾生素900mL/hm2及三者混用。碧护与益护浓缩液、禾生素植物内源激素混用可以一定程度减轻玉米的除草剂药害程... 设计试验在玉米7~9叶期茎叶喷雾80%烟嘧磺隆150g/hm2+2,4-D丁酯1800mL/hm2,3d后用缓解剂碧护45g/hm2、益护浓缩液300mL/hm2、禾生素900mL/hm2及三者混用。碧护与益护浓缩液、禾生素植物内源激素混用可以一定程度减轻玉米的除草剂药害程度,减少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玉米药害 缓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D残留检测的ELIS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会娜 曹远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3S期28-29,59,共3页
本研究用标准抗原、纯化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建立了间接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地下水、蔬菜和原粮等样品中的2,4-D含量。结果表明,间接抑制ELISA检测样品中的2,4-D含量变异系数小于15%,样品回收率误差在15%以内;工... 本研究用标准抗原、纯化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建立了间接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地下水、蔬菜和原粮等样品中的2,4-D含量。结果表明,间接抑制ELISA检测样品中的2,4-D含量变异系数小于15%,样品回收率误差在15%以内;工作曲线表明,在50~2000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底限为50ng/ml,低于我国规定残留限量(200ng/ml)。因此,本研究建立的间接抑制ELISA法检测地下水、蔬菜和原粮中的2,4-D含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2 4-D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小麦白粉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迟文娟 曹远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3S期30-31,共2页
2004~200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期对小麦生产品种(系)、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共333份进行了田间小麦白粉病抗性调查,结果共有129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水平,占参试材料的38.74%。鉴定结果表明:生产主栽品种(系)的抗性较差,后备品种(系)及高代... 2004~2005年在田间小麦成株期对小麦生产品种(系)、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共333份进行了田间小麦白粉病抗性调查,结果共有129份材料达中抗以上水平,占参试材料的38.74%。鉴定结果表明:生产主栽品种(系)的抗性较差,后备品种(系)及高代材料的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抗病性鉴定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菌株HX21对番茄灰霉菌的影响
13
作者 徐蕾 曹远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3S期27-28,共2页
从辽宁省、吉林省等地采集不同作物的根际土壤121份,分离纯化后得到细菌菌株88株,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平板对峙培养分别筛选番茄灰霉菌拮抗细菌菌株54株、61株。在2次抑菌试验中,编号分别为HX21、QX41、QX42的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拮抗效果... 从辽宁省、吉林省等地采集不同作物的根际土壤121份,分离纯化后得到细菌菌株88株,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平板对峙培养分别筛选番茄灰霉菌拮抗细菌菌株54株、61株。在2次抑菌试验中,编号分别为HX21、QX41、QX42的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拮抗效果,故选其作室内防病叶盘试验。结果表明,HX21对灰霉菌分生孢子抑制率达81.1%,这与孢子萌发试验和平板对峙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菌 孢子萌发 平板对峙 叶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