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地土壤生防木霉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贺字典 高增贵 +1 位作者 高玉峰 张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0-1358,共9页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方法(ITS、TEF序列和UP-PCR)研究了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交genbank 11个木霉种的序列,分别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方法(ITS、TEF序列和UP-PCR)研究了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交genbank 11个木霉种的序列,分别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非钩木霉(Trichoderma inhamatum)、微孢木霉(Trichoderma minutisporum)、长孢木霉(Trichoderma longipile)和粘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木霉菌24个菌株经UP-PCR扩增,引物AS4、AS19、L45扩增出一条500 bp大小的木霉菌种的特征性谱带,其他谱带则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达93.5%;营养条件、杀菌剂及土壤因素对不同种木霉菌的影响不同,得到2株适应性较强的木霉菌株,有望成为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种群多样性 ITS和TEF UP-PCR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子DNA快速提取新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蕾蕾 徐世昌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27,共2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植物种子DNA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新方法。基本过程包括选取饱满植物种子3~5粒并研成细粉,用提取缓冲液提取、离心分离、异丙醇沉淀、TE缓冲液保存得到的DNA。结果表明:所获得的DNA浓度和质量均较高,经扩增与琼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植物种子DNA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新方法。基本过程包括选取饱满植物种子3~5粒并研成细粉,用提取缓冲液提取、离心分离、异丙醇沉淀、TE缓冲液保存得到的DNA。结果表明:所获得的DNA浓度和质量均较高,经扩增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非常清晰的DNA谱带,特别适合序列特征扩增区段(Sequence-CharacterizeAmplifiedRegion,SCAR)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DNA提取 植物种子 SCA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5 位作者 赵昕 郑秋月 王刚 田卓 史媛媛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采用单增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进行验证,表明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很高。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型。分型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上,MALDI-TOF-MS可把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成9个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氏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鉴定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与控病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1 位作者 魏松红 王美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5,共5页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小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赵辉 赵柏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UP-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防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晶 曹远银 +1 位作者 程艳辉 宋晶晶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99,共3页
自2009年以来,从山东、甘肃等11省采集土样74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198株,其中真菌46株,细菌68株,放线菌84株。通过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药效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3株防效较好的菌株。将所筛选的3个菌株进行... 自2009年以来,从山东、甘肃等11省采集土样74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198株,其中真菌46株,细菌68株,放线菌84株。通过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药效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3株防效较好的菌株。将所筛选的3个菌株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DL26和PJ2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病情指数与三唑酮处理差异不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74.43%和70.0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菌株DL26和PJ2处理的小麦株高分别为76.39 cm、74.65 cm,千粒重为41.21 g、40.69 g,与清水对照株高(67.73 cm)和千粒重(32.55 g)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三唑酮处理(株高73.11 cm,千粒重39.41 g)相比,DL26处理的小麦株高显著增加,2个菌株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地蔬菜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贺字典 高玉峰 +2 位作者 吴贺平 高增贵 张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154,共8页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比对鉴定出11个木霉种,其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蔬菜保护地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表明种植年限、蔬菜种...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比对鉴定出11个木霉种,其中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蔬菜保护地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同时研究表明种植年限、蔬菜种类、轮作制度、杀菌剂等均会影响木霉菌数量和分布,木霉菌的数量与种植年限、蔬菜种植结构密切相关,连作时,当种植年限超过10 a,木霉菌数量减少;轮作地比连作地木霉菌数量虽然下降,但在真菌中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种植葱蒜类蔬菜的地块比种植番茄、黄瓜的地块木霉菌数量多。从蔬菜田中分离到的木霉菌对杀菌剂的抗性较强。土壤因素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木霉菌数量的影响最为重要,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直线方程为y=0.13x-1.07。表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轮作是提高木霉菌生物种群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蔬菜土壤 ITS和TEF序列 木霉菌种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麦秆锈菌亲和性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1 位作者 侯颖 李会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540,共5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围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间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小麦 亲和性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建强 侯颖 +2 位作者 曹远银 林晓民 周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68,共3页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细胞间隙液 寄主病原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仲桂 曹远银 +1 位作者 韩建东 陈雯舒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1-1284,共4页
试验分析比较了3种破壁法和4种提取液法对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珠液氮振荡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RAPD扩增条带清晰,为提取DNA的最佳破壁法;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满足RAPD扩增条件,条带清晰,为... 试验分析比较了3种破壁法和4种提取液法对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珠液氮振荡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RAPD扩增条带清晰,为提取DNA的最佳破壁法;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满足RAPD扩增条件,条带清晰,为最佳提取液法。适合于小麦秆锈菌RAPD分子标记研究的DNA提取方法的最佳体系为玻璃珠液氮振荡法+CTAB提取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DNA提取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粉病潜在生防细菌C27,pE4的种类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王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对防治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效果好的2株细菌C27,pE4进行分类鉴定,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2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这2种对小麦白粉病的高效生防细菌为中国首次报道和应用。2株生防细菌的生长条件... 对防治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效果好的2株细菌C27,pE4进行分类鉴定,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2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这2种对小麦白粉病的高效生防细菌为中国首次报道和应用。2株生防细菌的生长条件基本一致,最适生长时间为24~84h,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最适培养液pH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防菌 种类鉴定 生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蔬菜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态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松红 姚平 +4 位作者 刘永海 于朝阁 杨家书 房德纯 刘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2-184,共3页
对北方地区工厂化蔬菜生产中番茄灰霉病、番茄晚疫病和黄瓜白粉病3种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对低温型病害 (番茄灰霉病、晚疫病 )以及高温型病害 (黄瓜白粉病 )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防治措施 :调控温湿度、阻断紫外线。
关键词 工厂化 蔬菜生产 病害 发生规律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建强 侯颖 +3 位作者 马蕾蕾 范瑛阁 曹远银 康业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3-46,共4页
以小麦秆锈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浙麦1号为试材,进行了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种混合接种较同期的单小种接种的普遍率和严重度高;不同处理的流行曲线为近似的S形,曲线方程为Y=1[1-M×exp(... 以小麦秆锈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浙麦1号为试材,进行了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种混合接种较同期的单小种接种的普遍率和严重度高;不同处理的流行曲线为近似的S形,曲线方程为Y=1[1-M×exp(-N×t)],流行曲线下面积为nA=∑i=112(yi+yi-1)(xi-xi-1),且小种混合接种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最大;小种之间在流行学上存在着互补和拮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生理小种 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松红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建立了一个以小麦幼胚为转化受体,转化后快速成苗的体系。筛选出适合于不同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mg·L-12,4-D+0.4mg·L-1IAA+0.2mg·L-1KT,愈伤诱导率达94.87%~99.04%。幼胚接种后,暗处理与弱光、强光合理... 建立了一个以小麦幼胚为转化受体,转化后快速成苗的体系。筛选出适合于不同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mg·L-12,4-D+0.4mg·L-1IAA+0.2mg·L-1KT,愈伤诱导率达94.87%~99.04%。幼胚接种后,暗处理与弱光、强光合理配置利于绿芽的快速形成,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2.0g·L-1活性炭或1mg·L-1多效唑利于小麦再生苗的正常生长,从而提高移栽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幼胚 转化受体 组织培养 诱导培养基 分化培养基 移栽成活率 愈伤组织 小麦品种 合理配置 速成苗 诱导率 暗处理 再生苗 多效唑 活性炭 接种 弱光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侯颖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8-142,共5页
寄主-病原物互作是当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两者互作中的识别则是研究的重点。小麦锈病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经典病害,小麦-锈菌相互识别的研究已达到很深的程度。本文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及识别物质方面论述了小... 寄主-病原物互作是当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两者互作中的识别则是研究的重点。小麦锈病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经典病害,小麦-锈菌相互识别的研究已达到很深的程度。本文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及识别物质方面论述了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并对两者识别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锈菌 寄主-病原互作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REMI突变株主要生防酶活性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差异的研究
16
作者 刘限 孙淑清 +1 位作者 高增贵 黄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探讨了来源于同一出发菌株木霉T21的不同木霉REMI突变株的主要生防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利用生化技术测定了木霉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并对这两种酶的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霉REMI突变株... 本文探讨了来源于同一出发菌株木霉T21的不同木霉REMI突变株的主要生防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利用生化技术测定了木霉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并对这两种酶的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霉REMI突变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较大;相对于出发菌株T21,菌株Ttrm68和Ttrm31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T21,而Ttrm94则极显著低于T21。采用简并引物克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发现菌株Ttrm68、Ttrm31在几丁质酶基因中插入了GGTATCGATATCGAC片段,菌株Ttrm94在β-1,3-葡聚糖酶基因中插入了GTC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REMI突变株 生防酶 活性改变 基因序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17
作者 宋慧君 王玫 +3 位作者 于珂 马惠蕊 王玉坤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9-482,共4页
建立玉米赤霉烯酮(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ZEN多克隆抗体对ZEN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首先将ZEN-BSA与36﹟微球偶联,同时加入待检的游离的ZEN小分子和其标记有生物素的ZEN多克隆抗体,... 建立玉米赤霉烯酮(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采用间接竞争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选用ZEN多克隆抗体对ZEN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探索。首先将ZEN-BSA与36﹟微球偶联,同时加入待检的游离的ZEN小分子和其标记有生物素的ZEN多克隆抗体,偶联抗原和目标抗原竞争结合生物素标记抗体,通过报告分子SA-PE在532nm波长的激光下,即可检测出报告分子发出的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待检ZEN的量成反比。通过优化液相反应体系中ZEN多克隆抗体浓度以及抗原抗体孵育时间,建立了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ZEN液相芯片定量检测方法,采用的偶联抗原为ZEN-BSA,偶联量为100μg。ZEN多抗临界饱和浓度为10μg.mL-1,偶联抗原和抗体最佳孵育时间为15h。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0.0004x+0.0013(R2=0.9988),以国际通用的IC50作为衡量标准,其最低检出浓度为3.25ng.mL-1,线性范围为0.05~10ng.mL-1。建立的ZEN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简便、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液相芯片技术 ZEN多抗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的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志博 高增贵 +2 位作者 张小飞 庄敬华 隋鹤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玉米茎基腐病 禾谷镰孢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多糖的抗突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俊龙 常迺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134-8134,共1页
简述了近年来真菌多糖的抗突变试验,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小鼠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真菌多糖 抗突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曹远银 韩建东 +1 位作者 朱桂清 张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9,共4页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菌 病害流行 UG99 Sr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