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猴头菌丝多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艳 丁静 +2 位作者 孙桂红 国骏 纪明山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6期91-95,共5页
以还原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多肽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分别水解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蛋白。结果表明效果最佳的是木瓜蛋白酶。通过控制木瓜蛋白酶加入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以及pH值... 以还原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多肽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分别水解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蛋白。结果表明效果最佳的是木瓜蛋白酶。通过控制木瓜蛋白酶加入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以及pH值4个因素的变化,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猴头菌丝蛋白的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猴头菌丝抗氧化肽制备的因素为加酶量>pH>酶解时间>温度。确定猴头菌丝抗氧化肽制备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加酶量80 U/mL,酶解时间1 h,酶解温度50℃,酶解pH 6.0,在此条件下猴头菌丝多肽的还原力最强,多肽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酶解工艺 抗氧化肽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及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石生林 李苗苗 +2 位作者 姜义仁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80,共8页
通过分析5种家蚕病毒基因组密码子和密码对使用模式,初步探讨5种家蚕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碱基含量(GCall、GC1、GC2、GC3、GC3s)、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密码对(codon-... 通过分析5种家蚕病毒基因组密码子和密码对使用模式,初步探讨5种家蚕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碱基含量(GCall、GC1、GC2、GC3、GC3s)、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密码对(codon-pair)等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5种家蚕病毒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低,病毒间的碱基组成及ENc值差异较小,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模式影响较小;不同病毒选择不同的偏好性密码子,不同病毒的密码对偏好性程度不同,其中,家蚕类葡萄斑点病毒(Bombyx mori macula-like virus,BmMLV)密码对偏好性最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povirus,BmC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密码对偏好性最弱。聚类分析表明BmCPV和家蚕浓核病毒(Bombyx mori densovirus,BmDN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NPV和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BmMLV、BmNPV和BmDN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BmIFV和BmCPV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5种病毒的偏好性密码子和偏好性密码对不同,显示不同病毒的密码子和密码对的进化路径不同,对宿主的适应策略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病毒 碱基组成 密码子 密码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祝朋芳 齐丹 +4 位作者 段玉玺 毛洪玉 付印东 杨迎东 屈连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白锈病 病原菌 侵染 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常见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徐艳 王东华 纪明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115,共2页
研究5种食用菌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猴头菇、鸡腿菇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母种试管活化培养、摇瓶种子培养、摇瓶发酵培养等一系列操作收集发酵产物,最后采用平板法研究各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研究5种食用菌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猴头菇、鸡腿菇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母种试管活化培养、摇瓶种子培养、摇瓶发酵培养等一系列操作收集发酵产物,最后采用平板法研究各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菌种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菌丝提取物。其中,以香菇、猴头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好,抑制率达50%以上。猴头菇发酵液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均好于原发酵液,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液体发酵产物 平板法 黄瓜褐斑菌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Streptomyces albus B-215菌发酵产ε-PL的培养基成分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玉红 刘芳 +1 位作者 康宗利 段玉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8-142,共5页
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分析优化了对Streptomyces albus B-215发酵产ε-聚赖氨酸的培养基成分,得到的优化结果为:葡萄糖55.50g/L,硫酸铵12.25g/L,磷酸二氢钾1.72g/L,酵母膏7.80g/L,装液量50mL/500mL,pH值为7,接种量10%,转速180r/min。... 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分析优化了对Streptomyces albus B-215发酵产ε-聚赖氨酸的培养基成分,得到的优化结果为:葡萄糖55.50g/L,硫酸铵12.25g/L,磷酸二氢钾1.72g/L,酵母膏7.80g/L,装液量50mL/500mL,pH值为7,接种量10%,转速180r/min。在此最佳条件下,ε-PL产量为0.948g/L。验证试验表明试验模型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Ε-聚赖氨酸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虫草菌种人工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玉红 刘芳 +1 位作者 康宗利 段玉玺 《中国食用菌》 2012年第1期11-12,共2页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北虫草的培育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正常菌种经多次转管继代和冰箱久存之后,会出现不产子实体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虫草的生产。为此,进行了有关北虫草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和继代培养的试验,并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北虫草的培育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正常菌种经多次转管继代和冰箱久存之后,会出现不产子实体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虫草的生产。为此,进行了有关北虫草不同部位组织分离和继代培养的试验,并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结果表明,子实体靠近顶端分离的菌种易于萌发,孢子分离得到的菌株性状更好,北虫草子实体本身就具有抑菌作用,因此,在选取表面消毒方式时,一定要适宜,不可时间过长,以免对子实体造成伤害,不产生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冬虫夏草 人工栽培 组织分离 子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褐斑病菌菌丝蛋白对小麦种子萌发、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艳 江建敏 +1 位作者 国骏 纪明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9-161,共3页
通过液体发酵培养获得黄瓜褐斑病菌菌丝,再经反复冻融法获得菌丝蛋白,研究不同浓度菌丝蛋白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褐斑病菌菌丝蛋白能显著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激活蛋白的功能。不同浓度菌丝蛋白对小麦... 通过液体发酵培养获得黄瓜褐斑病菌菌丝,再经反复冻融法获得菌丝蛋白,研究不同浓度菌丝蛋白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褐斑病菌菌丝蛋白能显著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激活蛋白的功能。不同浓度菌丝蛋白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以0.625 mg/m L菌丝蛋白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种子萌发率从70%提高到85%;处理5、7、9、11 d幼苗株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5%、50%、58%、45%。小麦抗旱性诱导作用也以0.625 mg/m L菌丝蛋白处理的小麦最佳,与对照相比,幼苗存活率提高21.28百分点,抗衰度提高19.58百分点,苗抗旱综合系数从35.45提高到55.88,是对照的1.57倍,根系活力是对照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褐斑病 菌丝蛋白 激活蛋白 种子萌发 生长 抗旱性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虫草培养基黄酒发酵工艺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玉红 刘芳 +1 位作者 康宗利 段玉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2-185,共4页
试验利用北冬虫夏草大米培养基为原料,设计该原料发酵黄酒的工艺流程,并找到合适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将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酿造方法相结合,先利用单因素试验选取了适宜的灭菌时间、发酵温度与时间,并分析糖化酶、酵母、酸度的量等因子... 试验利用北冬虫夏草大米培养基为原料,设计该原料发酵黄酒的工艺流程,并找到合适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将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酿造方法相结合,先利用单因素试验选取了适宜的灭菌时间、发酵温度与时间,并分析糖化酶、酵母、酸度的量等因子的最适范围,再用正交设计方法进一步探索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每1kg干原料捣碎,120℃蒸煮1h,摊冷。添加100mL酵母、糖化酶、醋酸预混液。预混液中,冰醋酸含量为3%(体积分数),酵母10g,糖化酶15g。30℃恒温前酵15d后4层纱布粗过滤,滤液4℃后酵30d,取上清,微孔滤膜除菌,密封,低温贮存。可得到品质较好的黄酒,其酒精度数在15%vol左右,含糖量低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虫草培养基 黄酒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密码对的使用模式分析
9
作者 石生林 孙影 +2 位作者 姜义仁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9,共7页
质型多角体病毒(cypoviruses,CPV)是昆虫常见病原微生物。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7种昆虫CPV基因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探究昆虫CPV基因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昆虫CPV基因组中密码对的使用是非随机的,密码对组合NNA→ANN、NNG... 质型多角体病毒(cypoviruses,CPV)是昆虫常见病原微生物。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7种昆虫CPV基因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探究昆虫CPV基因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昆虫CPV基因组中密码对的使用是非随机的,密码对组合NNA→ANN、NNG→GNN、NNU→CNN、NNU→UNN中的多数密码对是CPV负偏好性密码对,密码对组合NNA→CNN、NNA→UNN、NNG→CNN、NNU→GNN中的多数密码对是CPV正偏好性密码对;残值最高的10个密码对与残值最低的10个密码对中有4个共用密码子(AAA、AAG、GAU、UAU),进一步说明密码对使用的偏好性;不同CPV间的基因组密码对使用偏好性程度相近,但极端偏好性密码对种类不同。同一电泳型CPV在聚类分析中的距离较近,说明同一电泳型CPV的基因组密码对使用模式相似,并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基于密码对使用模式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说明CPV基因组密码对使用模式分析可用于研究其基因组进化。昆虫CPV基因组密码对使用具有偏好性,这种偏好性是其基因组特征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型多角体病毒 密码对使用模式 聚类分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