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柞蚕微粒子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邓真华 姜义仁 +1 位作者 秦利 姜德富 《中国蚕业》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在柞蚕微粒子病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综述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病理、检测技术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柞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柞蚕微粒子病 检测技术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主要寄主植物及代用饲料树种蒿柳的养蚕前景概述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勇 赵益敏 +3 位作者 李睿萱 卜舒扬 刘微 秦利 《中国蚕业》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柞蚕养殖业投资少、见效快、不占耕地、经济效益高,但柞蚕养殖受柞林资源及柞园面积的限制,难以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总结了目前柞林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规模,用于柞蚕饲养的栎属植物的主要树种及其优缺点,其他代用饲料树种的主要种类及使用... 柞蚕养殖业投资少、见效快、不占耕地、经济效益高,但柞蚕养殖受柞林资源及柞园面积的限制,难以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总结了目前柞林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规模,用于柞蚕饲养的栎属植物的主要树种及其优缺点,其他代用饲料树种的主要种类及使用特点。其中,蒿柳是东北地区常见的本土树种,因其繁殖快速,叶可养殖柞蚕,一直作为柞蚕的代用饲料。详细论述了蒿柳的种类、利用历史、扦插方法及养蚕模式,旨在了解各类饲料植物的基础上,利用好现有资源并为扩大柞蚕养殖规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寄主植物 栎属植物 蒿柳 扦插 树型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技术检测柞蚕微孢子虫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真华 姜义仁 +3 位作者 杨瑞生 张涛 秦利 姜德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9-362,共4页
采用斑迹抽提法提取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中有大小约15kb的清晰、完整条带。选用已报道的微粒子属16S 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P1/P2和N1/N22对引物,对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采用斑迹抽提法提取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中有大小约15kb的清晰、完整条带。选用已报道的微粒子属16S 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P1/P2和N1/N22对引物,对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2对引物分别扩增出1条大小不同的特异谱条带,其中用引物N1/N2扩增可检测出0.47ng的DNA模板。应用同样的PCR引物、体系和反应条件,可有效扩增出受感染柞蚕幼虫、成虫中的微孢子虫基因组DNA条带。该项检测技术有望应用于柞蚕微粒子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微粒子病 柞蚕微孢子虫 PCR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敏 王凤成 +3 位作者 任淑文 姜义仁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6-461,共6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品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筛出的1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7条,多态性比率为90.67%,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390~0.805之间。根据ISSR标记的结果,采用UP...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品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筛出的1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7条,多态性比率为90.67%,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390~0.805之间。根据ISSR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聚类与体色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嫩蛹保鲜处理及蛹表皮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伶 杨瑞生 +3 位作者 钟亮 姜义仁 石生林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4-889,共6页
柞蚕嫩蛹的口感与营养价值高于成熟蛹,而酪氨酸酶、漆酶与蛹体壁的硬化和黑化过程有关。采用低温(4℃)及低温下分别用壳聚糖、海藻酸钠、维生素C(VC)、壳聚糖复合物处理柞蚕嫩蛹,调查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的成熟蛹比率,以低温+壳聚糖处理... 柞蚕嫩蛹的口感与营养价值高于成熟蛹,而酪氨酸酶、漆酶与蛹体壁的硬化和黑化过程有关。采用低温(4℃)及低温下分别用壳聚糖、海藻酸钠、维生素C(VC)、壳聚糖复合物处理柞蚕嫩蛹,调查各处理组不同时间点的成熟蛹比率,以低温+壳聚糖处理对柞蚕嫩蛹的保鲜效果最好,其余处理组柞蚕嫩蛹的保鲜效果依次为低温+海藻酸钠、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VC、低温。柞蚕蛹表皮酪氨酸酶和漆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5.0,最适温度分别为30℃、50℃。测定各处理组不同保存时间蛹表皮的酪氨酸酶和漆酶活力,对蛹表皮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依次为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VC、低温;对蛹表皮漆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依次为低温+壳聚糖复合物、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低温+VC,低温组的抑制效果最差。采用低温+壳聚糖、低温+海藻酸钠处理能够在柞蚕嫩蛹表面形成薄膜,抑制酪氨酸酶和漆酶的活性,从而阻止嫩蛹表皮的硬化和黑化,达到延长柞蚕嫩蛹保鲜时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蛹 保鲜 低温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维生素C 酪氨酸酶 漆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胚胎发育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勇 李彦卓 +4 位作者 王伯阳 姜义仁 杨瑞生 樊虹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8-665,共8页
采用SDS-PAGE和2D-PAGE技术分析柞蚕胚胎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变化,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柞蚕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顺序表达模式积累基础信息。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柞蚕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共分离到相对明显的32条蛋白带,包... 采用SDS-PAGE和2D-PAGE技术分析柞蚕胚胎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变化,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柞蚕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顺序表达模式积累基础信息。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柞蚕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共分离到相对明显的32条蛋白带,包括分子质量约70、60、30 kD的高丰度蛋白条带,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而40、15 kD左右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到孵化成蚁蚕(324 h)时,分子质量约70、60 kD的蛋白条带基本消失。进一步分析柞蚕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蛋白质的2D-PAGE图谱:蛋白点数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多,胚胎发育12 h检测到370个蛋白点,胚胎发育300 h的蛋白点达到422个;胚胎发育132 h及276 h的蛋白点与胚胎发育早期36 h蛋白点的匹配率分别为52.4%和28.4%。此外,孵化蚁蚕总蛋白2D-PAGE图谱与胚胎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柞蚕胚胎发育前期,从胚胎形成期到附肢发生期(12~60 h),蛋白质种类相对较少,且变化不大;胚胎发育的气管形成期(228~276 h)开始,蛋白质种类变化剧烈,偏酸性蛋白质增加,蛋白点的匹配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胚胎发育 蛋白质 SDS-PAGE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与柞蚕产业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勇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2-1030,共9页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上古时期直至清代间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及路线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梳理,使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历史背景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示。东北亚丝绸之路最早可...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上古时期直至清代间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及路线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梳理,使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历史背景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示。东北亚丝绸之路最早可推至虞舜时代,确切的文字记载是从周代开始,汉魏以后逐渐兴盛起来,唐代的渤海国贡道是象征东北亚丝绸之路繁荣的第一次高潮,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借助"山丹贸易",明代内地的"丝绸诸物"到达了日本,成为了"虾夷锦";伴随贡赏制度产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加强了不同民族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最后回顾了东北地区的柞蚕产业伴随着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拓展而繁盛的历史,并提出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依靠科技创新,使柞蚕茧丝绸产业向多元化、省力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柞蚕产业 传播历史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柞蚕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勇 赵香港 +1 位作者 张金山 秦利 《中国蚕业》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柞蚕是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在我国被采集利用的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柞蚕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传统特色产业。通过对古籍、文献的重新考略,论述了我国柞蚕利用的历史约为3500年;总结了从野生柞蚕茧采集到规模化养殖和多元化利用... 柞蚕是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在我国被采集利用的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柞蚕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传统特色产业。通过对古籍、文献的重新考略,论述了我国柞蚕利用的历史约为3500年;总结了从野生柞蚕茧采集到规模化养殖和多元化利用发展过程中,柞蚕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柞蚕相关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情况。目前柞蚕产业的发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健康中国”及“大食物观”的理念,具有广阔前景;柞蚕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产业链长等特点。在新时代仍需传承和弘扬柞蚕茧丝绸传统文化,加强茧丝绸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促进柞蚕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历史 现状 柞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杂交及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俊 秦利 +2 位作者 邱靖芸 贾雪峰 屈达才 《广西蚕业》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RAPD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基因Apserpin-6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军 王国宝 +4 位作者 王德意 周敬林 王勇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4-772,共9页
昆虫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可以通过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调控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依据柞蚕中肠转录组数据库中一段编码serpin的CDS序列设计正、反向引物,以柞蚕幼虫总c DNA为模板克隆得到一段全长1 239 bp的序列,经序列分析... 昆虫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可以通过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调控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依据柞蚕中肠转录组数据库中一段编码serpin的CDS序列设计正、反向引物,以柞蚕幼虫总c DNA为模板克隆得到一段全长1 239 bp的序列,经序列分析后命名为Apserpin-6(Gen Bank登录号:MF944108)。该基因编码41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N端第1~17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在C端第357~391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反应中心环,第374~375位丝氨酸之间是预测的蛋白质裂解位点。半定量RT-PCR检测Apserpin-6在柞蚕5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血淋巴和头部组织的表达量次之,在中肠、丝腺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低。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受到柞蚕肠球菌(Enterococcus pernyi)、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以及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侵染后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Apserpin-6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利用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Apserpin-6蛋白,对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原(pro PO)和酚氧化酶(PO)活性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能够抑制pro PO的活性,但对PO活性没有影响。试验结果提示,Apserpin-6可能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调控柞蚕血淋巴对于病原菌的免疫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谱 诱导表达 重组蛋白 酚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树叶与柞蚕蛹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斌赫 姜义仁 +4 位作者 刘微 李慧君 石生林 杨瑞生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2-330,共9页
柞蚕及其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和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是科学评价柞蚕食品营养价值与实施产品生产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辽宁省6个市(县)选点采集柞蚕蛹和辽东栎柞树的叶片(采样柞蚕的饲料),在沈阳市采集分属5个种的柞树叶片,采用H... 柞蚕及其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和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是科学评价柞蚕食品营养价值与实施产品生产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辽宁省6个市(县)选点采集柞蚕蛹和辽东栎柞树的叶片(采样柞蚕的饲料),在沈阳市采集分属5个种的柞树叶片,采用HNO_3-H_2O_2高压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上述样品中的矿物质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学验证加标回收率为97.50%~102.60%,相对标准偏差(RSD)〈3.13%。对柞树叶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同一地区各种柞树叶片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槲、麻栎2个种叶片中的重金属元素Mn、Fe、As、Hg、Pb含量较高;来自不同地区的辽东栎叶片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Mg、P、K、Ca、Mn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 909.13、1 727.28、7 060.91、13702.74、514.66 mg/kg,Fe、Cu、Zn、Ni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80.11、15.48、22.75、5.19 mg/kg,Se的平均质量比为0.05 mg/kg,重金属元素Cr、As、Cd、Hg、Pb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52、0.30、0.09、0.02、2.63 mg/kg。检测不同地区来源的柞蚕蛹样品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Mg、P、K、Ca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 725.74、8 019.68、15 102.84、1 234.52 mg/kg,Fe、Mn、Cu、Zn、Ni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20.15、14.80、16.64、132.06、2.82 mg/kg,Se的平均质量比为0.37 mg/kg,重金属元素Pb、Hg、Cr、As、Cd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3、0.01、5.01、0.92、0.32 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柞树叶与柞蚕蛹中的Mn含量中度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柞树叶与柞蚕蛹中的P、K、Cr、Cu、Zn、As含量低度相关,Ni、Hg、Mg、Ca、Fe、Se、Cd、Pb含量在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极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叶 柞蚕蛹 矿物质元素 重金属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pSP13的克隆及序列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惠 黄伶 +4 位作者 姜义仁 王勇 钟亮 文竹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丝氨酸蛋白酶在昆虫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柞蚕体内丝氨酸蛋白酶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克隆得到一个编码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ApSP13(GenBank登录号:KF039687)。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55 bp,编码28... 丝氨酸蛋白酶在昆虫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柞蚕体内丝氨酸蛋白酶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克隆得到一个编码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ApSP13(GenBank登录号:KF039687)。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9.59 kD,等电点(pI)为9.37。ApSP13的信号肽序列包含1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组氨酸(His)、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催化中心,在成熟蛋白质中由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组成3对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起重要作用。将ApSP13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与蓓带夜蛾(Mamestra configurata)的同源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达到67%。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ApSP13在柞蚕4个发育阶段和5龄4 d幼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幼虫期及5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推测ApSP13可能在柞蚕的免疫及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丝氨酸蛋白酶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胆绿素还原酶基因ApBVRB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苗隆 谢璐 +1 位作者 李群 刘彦群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壁颜色表现出高度多样性。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 B,BVRB)可催化血红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参与昆虫体色形成。为明确BVRB在柞蚕幼虫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克隆柞蚕胆绿素还原酶基...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壁颜色表现出高度多样性。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 B,BVRB)可催化血红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参与昆虫体色形成。为明确BVRB在柞蚕幼虫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克隆柞蚕胆绿素还原酶基因ApBVRB,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同时调查胆绿素还原酶的活性。ApBVRB编码2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0.67 kD,等电点为5.15。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pBVRB与家蚕的黄素还原酶(flavin reductase,FR)具有75%的序列相似度。qRT-PCR检测结果表明,ApBVRB在柞蚕幼虫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表达,除丝腺外,青、黄体色幼虫之间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显著差异。酶活性检测发现,胆绿素还原酶活性在青、黄蚕的血淋巴和丝腺中有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由于血淋巴中该酶活性的差异而导致柞蚕幼虫表现为青、黄2种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胆绿素还原酶 组织表达谱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蛋白质表达差异初步分析
14
作者 李彦卓 王勇 +3 位作者 王伯阳 姜义仁 任淑文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6-670,共5页
柞蚕是以蛹滞育越冬的昆虫之一,研究滞育蛹及非滞育蛹的蛋白质种类及含量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其滞育机理的解明。通过SDS-PAGE获得滞育与非滞育雄性柞蚕蛹的蛋白质图谱在分子质量16~105 kD范围内均出现清晰的25条带,其中大小为79、54、48... 柞蚕是以蛹滞育越冬的昆虫之一,研究滞育蛹及非滞育蛹的蛋白质种类及含量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其滞育机理的解明。通过SDS-PAGE获得滞育与非滞育雄性柞蚕蛹的蛋白质图谱在分子质量16~105 kD范围内均出现清晰的25条带,其中大小为79、54、48、29 kD的蛋白质表达量较高,79 kD的蛋白质为高丰度表达的大分子质量蛋白质;采用2D-PAGE技术分析,在滞育蛹蛋白质样品中检测到的总蛋白质斑点数为400个,非滞育蛹蛋白质样品中检测到的总蛋白质斑点数为619个,非滞育蛹蛋白质斑点明显增多,二者蛋白点匹配率仅为37%,蛋白质的等电点变化剧烈,差异性较大,匹配率较低。研究结果提示柞蚕蛹滞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滞育蛹 非滞育 蛋白质双向电泳 差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玉艳 周祥军 姜义仁 《中国蚕业》 2010年第3期37-39,共3页
从中国柞蚕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及潜力等方面,提出通过合理利用并保护柞林资源、发挥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拓展蚕业资源开发新领域、规范柞蚕种市场等途径,以期进一步实现中国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柞蚕业再造辉煌。
关键词 柞蚕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 综合利用 科技推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多元化利用
16
作者 王勇 秦子怡 +1 位作者 姜义仁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柞树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树种,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建群树种,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导致柞树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依据柞树化石及古代遗存等,阐述柞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森林植被及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 柞树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树种,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建群树种,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导致柞树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依据柞树化石及古代遗存等,阐述柞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森林植被及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柞树多元化利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论述了柞树种植和培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柞树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促进我国柞树资源的创新利用,发挥柞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 历史及文化价值 多元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栎黄掌舟蛾幼虫肠道好氧菌群分析及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 被引量:7
17
作者 文竹 姜义仁 +4 位作者 黄伶 王斌赫 钟亮 王勇 秦利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3-1212,共10页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柞树主要叶部害虫之一。本研究以栎黄掌舟蛾幼虫为材料,从幼虫肠道中分离出好氧细菌23株,通过对16S r DNA扩增产物ARDRA分析后,代表性菌株测序结果表明,23株肠道好氧细菌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柞树主要叶部害虫之一。本研究以栎黄掌舟蛾幼虫为材料,从幼虫肠道中分离出好氧细菌23株,通过对16S r DNA扩增产物ARDRA分析后,代表性菌株测序结果表明,23株肠道好氧细菌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和阿特拉津降解菌属Arthrobacter sp.5个属的细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属及短小杆菌属细菌种类最多。通过筛选培养基从23株菌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菌6株。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栎黄掌舟蛾肠道菌群结构、寻找产纤维素酶菌及新的微生物资源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黄掌舟蛾 肠道好氧细菌 16S rDNA ARDRA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柞树叶片和树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敬林 王斌赫 +4 位作者 王国宝 姜义仁 杨瑞生 石生林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9-466,共8页
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为了发掘和利用柞树资源的天然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叶片、树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辽东... 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为了发掘和利用柞树资源的天然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叶片、树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辽东栎和麻栎的叶片中分别鉴定出29、2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在树皮中分别鉴定出23、2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辽东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4-羟基-4-甲基-2-戊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叶绿醇、11,14,17-顺-二十碳三烯酸甲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醇和油酸酰胺,麻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有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二十五烷、维生素E、4-羟基-4-甲基-2-戊酮、(1R)-(+)-CIS蒎烷、1-十六炔、叶绿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和油酸酰胺;在辽东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甘油脂肪酸酯、1-二十醇、二十七烷、反式角鲨烯、N-二十九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十烷、油酸酰胺、己二酸二异辛酯、二十五烷、十一烷、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棕榈酸甲酯,麻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氰乙酸叔丁酯、叶绿醇、亚油酸、硬脂酸、十六碳酰胺、油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二烯和角鲨烯。对上述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同时还检测到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叶绿醇和角鲨烯等。同一树种不同部位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相近,但相对含量各异;不同树种的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之间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麻栎 叶片 树皮 挥发性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