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7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环境友好型包膜缓释材料的研究
1
作者 张佳慧 邹洪涛 +1 位作者 苏沛瑶 韩艳玉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7,共14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最大化,提高化肥利用率,采用菌渣、枯枝落叶和玉米秸秆3种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加入聚乙二醇、甘油和浓硫酸制备了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包膜缓释材料。为了提高膜材料缓释性能,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构建网络互穿结构...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最大化,提高化肥利用率,采用菌渣、枯枝落叶和玉米秸秆3种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加入聚乙二醇、甘油和浓硫酸制备了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包膜缓释材料。为了提高膜材料缓释性能,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构建网络互穿结构,提高了膜材料的致密性。利用1H,1H,2H,2H-全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到改性后的膜材料表面,进一步提高膜材料的疏水性能。研究表明:(1)菌渣和枯枝落叶的最佳液化条件为每克菌渣或枯枝落叶使用聚乙二醇9 g,温度130℃,时间60 min。玉米秸秆的最佳液化条件为每克秸秆使用聚乙二醇8 g,温度130℃,时间60 min。(2)菌渣聚氨酯材料最佳改性条件为纳米二氧化硅含量2%,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5 h。枯枝落叶聚氨酯材料最佳改性条件为纳米二氧化硅含量2%,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2 h。玉米秸秆聚氨酯材料最佳改性条件为纳米二氧化硅含量2%,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2 h。(3)菌渣聚氨酯材料最佳修饰条件为氟化物浓度1%,组装温度70℃,组装时间1 h。枯枝落叶聚氨酯材料最佳修饰条件为氟化物浓度1.5%,组装温度60℃,组装时间1 h。玉米秸秆聚氨酯材料最佳修饰条件为氟化物浓度1.5%,组装温度70℃,组装时间1.5 h。(4)膜材料的羟基值减少,并且由官能团Si-O、O-Si-O、C-F的出现可以推断出已经将膜材料疏水改性成功。改性后和修饰后的膜材料表面更加致密,能够具有更优良的疏水性能。修饰改性后的膜材料对铵离子的吸附量小于未改性膜材料,若施入土壤,可以增强铵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改性及修饰后膜材料的疏水性能和缓释性能均显著提高,通过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确定生物基包膜缓释材料的3种合成原料中最佳原料为菌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生物基 包膜缓释材料 环境友好 疏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裴久渤 贾树海 +2 位作者 王秋兵 孙福军 孙仲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6期225-226,232,共3页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合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期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品牌专业的建设服务,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专业建设 土壤地理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构建与探索
4
作者 范庆锋 邹洪涛 +3 位作者 王展 安晶 何娜 党秀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融合环境科学与土壤学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合进环境土壤学课程各环节的教学中,是实现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基础知识传递及专业能力培育多元统一,推行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融合环境科学与土壤学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合进环境土壤学课程各环节的教学中,是实现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基础知识传递及专业能力培育多元统一,推行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领域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从修改教学大纲、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思政氛围、丰富教学手段、科研反哺教学和完善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探讨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构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土壤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科研反哺教学 课程与实践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背景下“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育优化路径
5
作者 王展 邹洪涛 +2 位作者 韩艳玉 范庆锋 吴岩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0期175-177,共3页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针对当前“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不足及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针对当前“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不足及课程思政教育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该文提出从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加强师资建设、整合课程思政案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切实践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实验” 课程思政教育 路径优化 “大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 被引量:23
6
作者 边振兴 王秋兵 +4 位作者 于淼 董秀茹 孙福军 韩春兰 钱凤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合了区域内的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等要素,保证农业景观单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奠定规划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景观农业理论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洪彬 王秋兵 +2 位作者 边振兴 于国锋 孙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1-117,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界定,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及政策变化对其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和计量经济结构模型,基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家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获知苏家屯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 本研究通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界定,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及政策变化对其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和计量经济结构模型,基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家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获知苏家屯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非农化"和"非粮化"趋势,种植模式在空间上呈现"反图能圈"式分布。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从外部环境包括城市扩展、经济结构、市场价格变化、政策制度安排和内部环境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等7类因素14个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不同因子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与显著性表现均有所不同。农户处于的外部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投入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而农户个人、家庭特征和拥有资源禀赋等内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程度有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政府应该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等方面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农户 土地利用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21
8
作者 么欣欣 韩春兰 +1 位作者 刘洪彬 钱凤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1,166,共5页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成为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对沈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凸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成为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对沈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建设用地、林地为主,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增加了54 527.34hm2,耕地面积显著降低,减少了95 924.15hm2。研究区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0.413,41.480,1.170,0.563上升到2010年的0.501,49.376,1.302,0.626,优势度指数从0.910下降到0.778。且后期比前期的变化速率快,表明景观破碎化速度加快,异质性增加。城镇化进程中人类活动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0年以来沈阳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2 位作者 王秋兵 刘洪彬 董秀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7,共7页
研究目的:量化研究1910—2010年间沈阳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等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10—2010年期间,各... 研究目的:量化研究1910—2010年间沈阳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等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10—201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1910—1931年期间年均变化量最小,平均为0.18 km2/年,1996—2010年间平均变化量迅速增加到2.72 km2/年,尤其是工商业用地增加量最大,为5.83 km2/年;另外,整个研究时段内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出现上升趋势。研究结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分的复杂性和分离度降低,大斑块的优势度增加。这些变化都直接和间接地与社会宏观经济制度、城市功能定位、土地政策及土地管理等政策制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变化 政策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布局研究——以沈阳市东陵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磊 贾树海 +1 位作者 张安 刘秀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对东陵区红树莓、寒富苹果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红树莓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面积占评价单元总... 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对东陵区红树莓、寒富苹果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红树莓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91.9%,适宜于寒富苹果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的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88.7%。本研究为未来沈阳市东陵区红树莓和寒富苹果的种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东陵区 红树莓 寒富苹果 适宜性评价 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晶 魏忠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4-79,共6页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排土场复垦土壤的特殊性,选取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气体调节、营养物质循环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等与土壤联系密切的效益指标,对其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进行定量估算,得出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总效益为1586.5×104元/a;单位面积复垦后耕地、林地、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2.47×104元(/hm2.a)、1.76×104元(/hm2.a)、1.58×104元(/hm2.a);气体调节效益方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涵养水源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营养物质循环效益方面:耕地>林地>牧草地;保持土壤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研究结论:加强复垦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排土场复垦土壤肥力以及营养物质循环能力研究是提高研究区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效益 土地利用方式 价值估算 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立宇 梁成华 +3 位作者 索丽珍 吴岩 温小倩 赵宇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736-3738,共3页
在调查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土壤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特性,来确定不同区域土壤环境的主导服务功能,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一级土壤环境功能区、15个二级土壤环境功能区以及1 617个三级土壤... 在调查沈阳市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土壤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特性,来确定不同区域土壤环境的主导服务功能,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一级土壤环境功能区、15个二级土壤环境功能区以及1 617个三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市 土壤 环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研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董秀茹 石水莲 王秋兵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年第3期33-34,共2页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 从土地利用的3种方式入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为反馈的,一方面土地不合理利用可能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也在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努力改善环境。只要在进行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可持续利用 环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23
14
作者 钱凤魁 王祥国 +2 位作者 顾汉龙 王大鹏 李鹏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威胁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IPCC和农用物资投入数据核算200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通过LMDI指数分解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约为1759.66万t,较2000年(1048.19万t)增加67.88%,年均递增4.53%;研究期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排放增量变动可划分为“波动上升期(2000—2009年)—过渡期(2010—2015年)—平稳下降期(2016—2019年)”3个阶段。化肥施用是主要碳源,占比75.12%。2)分解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其碳减排比例分别为207.31%、21.56%、20.7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推动作用,实现349.59%的碳增量。3)相较于单因子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交互结果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强特征,农业劳动力规模与其他因素叠加均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受周边地区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同时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成果为推动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LMDI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水稻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常俊彦 宋明阳 +3 位作者 于晓曼 白金衡 贾晶旭 刘鸣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93-1801,共9页
为明确沈阳地区水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水稻清洁生产水平提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以1 t稻谷为功能单位,对沈阳地区水稻生产系统的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和水稻种植阶段的10种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潜力较... 为明确沈阳地区水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水稻清洁生产水平提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以1 t稻谷为功能单位,对沈阳地区水稻生产系统的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和水稻种植阶段的10种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潜力较大的是水体毒性、富营养化、土壤毒性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16.278、1.558、1.457和0.960。加权处理后,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267。水稻种植阶段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该阶段对环境酸化、富营养化、水体毒性和土壤毒性的影响潜值;其中化肥的大量投入,尤其是氮肥的大量投入,加重了其上游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了农资生产阶段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而生产阶段能源的大量消耗又扩大了原料需求量,从而增加了原料开采阶段重金属排放量,使得潜在人体毒性成为原料开采阶段的主要环境影响。因此,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是控制水稻生产潜在环境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 水稻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沈阳市白塔堡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程 梁成华 佟晓姝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建模方法,采用"社会经济-水资源-排放负荷"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选取人口、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负荷...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建模方法,采用"社会经济-水资源-排放负荷"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选取人口、国民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负荷作为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建立了白塔堡河流域人口、经济发展、水环境系统中COD模型和氨氮负荷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模拟值与历史数据相对误差均在3%以内,能够反映实际系统的演变,可以有效进行仿真模拟。运用建立的水环境承载力系统模型,模拟和分析了白塔堡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增加点源削减率、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调整流域产业劳动力构成比例等措施,可以实现改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塔堡河流域 水环境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东陵区农业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雪丹 杨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782-3784,共3页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合理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数据库设计是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为此,笔者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空间数据库设计、属性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等几个方面就农业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合理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数据库设计是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为此,笔者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空间数据库设计、属性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等几个方面就农业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做了较详细地探讨。所建设的应用系统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以及土地科学管理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IS 数据库 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金属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效益估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靳文娟 魏忠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4-1313,共10页
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形成的尾矿库是潜在的高风险重金属污染源,闭库后应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有色金属尾矿库的综合整治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合理的效益估算来分析,有效的效益估算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色... 有色金属矿山选矿形成的尾矿库是潜在的高风险重金属污染源,闭库后应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有色金属尾矿库的综合整治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合理的效益估算来分析,有效的效益估算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色金属尾矿库复垦治理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复垦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概念、内容及其估算方法.对已有有色金属尾矿库复垦治理效益估算的研究表明:尾矿库复垦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小,主要是估算复垦区内植物的经济收益以及采用收益还原法估算复垦土地的增值收益;社会效益主要是采用价值法和替代法针对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进行估算,较少关注复垦治理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生态环境效益估算方法主要包括污染损失率法、生态服务价值法及环境价值法等,但与复垦治理技术措施结合较少,效益估算对复垦治理措施优化的作用较弱.总体来看,有色金属尾矿库复垦治理效益估算的内容涵盖不够全面,尚未形成适合重度重金属污染尾矿库特点的效益估算体系,效益估算准确性较低.因此,合理确定尾矿库复垦治理效益估算的内容、完善效益估算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合理确定模型参数,是有色金属闭库尾矿库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效益估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有效的效益估算可为优化有色金属尾矿库复垦治理措施、寻求最佳复垦治理模式及确定复垦治理的资金投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尾矿库 土地复垦 环境治理 效益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博 李华蕾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41-44,共4页
为定量分析沈阳市土地利用状况,并借助生态安全状况评估土地利用结果,以沈阳市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基础,生成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以及转化数量,而后借助PSR模型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安全评估... 为定量分析沈阳市土地利用状况,并借助生态安全状况评估土地利用结果,以沈阳市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基础,生成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以及转化数量,而后借助PSR模型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安全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期内的沈阳市处于城市化进程后期,土地利用发展状况呈不良发展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性仍有上升空间。从生态安全角度评估结果为,沈阳市生态安全无恶化趋势,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有关,安全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较不安全上升到了安全状态,总体趋于良好的发展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 PSR模型 生态安全评价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沈阳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帅 付雪 +1 位作者 徐宏超 孙剑平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178-181,186,共5页
为揭示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反演2000~2020年地表温度,从年均、季节2个时间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2个空间尺度分析了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季节差异:沈阳市夏季2000~2020年... 为揭示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反演2000~2020年地表温度,从年均、季节2个时间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2个空间尺度分析了沈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季节差异:沈阳市夏季2000~2020年相对地表温度高于沈阳市冬季2000~2020年相对地表温度;②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夏季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城乡用地相对地表温度较高,水体、林地相对地表温度较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与之相反,相对地表温度较高的为水体,最高可达3℃以上,而城乡用地相对地表温度则较低。通过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影响,可有助于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以及其影响机制,从而为城市相关层面的热岛效应制定缓解策略以及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相对地表温度 季节特征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