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邹洪涛 王胜楠 +4 位作者 闫洪亮 马迎波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60,共9页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 采用定位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秸秆深还田第3年土壤0~50 cm 层对照处理容重为1.45 g·cm -3,各处理的平均容重为1.34 g·cm -3,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干筛团聚体以>5 mm 团聚体增加为主占18.69%~27.20%,抵抗外力破坏而保持原有形态的能力增强;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平均直径均较对照和深耕有所提高;施入秸秆量800 kg·667m -2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和土壤结构体破碎率降低最为明显。不同处理之间表现出秸秆深还田处理的持水量要高于对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结构 团聚体 水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闫洪亮 王胜楠 +5 位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于CK和DT处理3.4%~32.7%和16.4%~53.7%,土壤分散系数较CK和DT处理显著降低,均以秸秆深还田用量12 000kg/hm2效果最好。秸秆深还田2a后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颗粒组成状况,降低土壤分散系数,提高微团聚体的团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有机质 pH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长期施用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付蔷 秦方锦 +5 位作者 魏亮 王双 王萍 祝贞科 葛体达 刘亚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8,共9页
为探讨水稻土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湖南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长期施肥的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是不施磷肥... 为探讨水稻土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湖南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长期施肥的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是不施磷肥对照组(CK)、氮磷钾施肥(NPK)和猪粪施肥(PM),试验地种植早稻和晚稻。两季水稻均于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磷酸酶(AP)活性,以及4种磷组分[自由扩散和根际截留的磷(CaCl_(2)-P)、有机酸活化和无机弱结合磷(Citrate-P)、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和潜在活化的无机磷(HCl-P)]。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肥可以提高水稻土速效磷(Olsen-P)和MBP含量。早稻时期,根际土Olsen-P含量从4.8 mg·kg^(-1)增加至65.5 mg·kg^(-1),MBP含量从18.1 mg·kg^(-1)增加至73.1 mg·kg^(-1);晚稻时期,根际土Olsen-P含量从29.8 mg·kg^(-1)增加至380.7 mg·kg^(-1),MBP含量从8.0 mg·kg^(-1)增加至62.0 mg·kg^(-1)。此外,添加有机肥增加了早稻根际土壤中AP酶和BG酶活性,而对晚稻时期各类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施用无机和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HCl-P和Citrate-P含量;施用无机肥显著降低早稻根际和非根际土Enzyme-P含量,显著增加晚稻非根际土CaCl_(2)-P含量;晚稻时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Enzyme-P含量以及显著降低CaCl_(2)-P含量。研究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水稻生长季、含水率、MBC和MBN的直接影响以及根际效应和施肥处理的间接影响,与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影响土壤磷组分,提升根际微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生长季 有机肥 根际 胞外酶活性 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4
作者 张维俊 李双异 +5 位作者 徐英德 刘旭 安婷婷 朱平 彭畅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为试验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孔隙结构同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入了解土壤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着重从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剖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作用下的土壤微环境响应过程,阐述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周转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植物残体分解及其与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土壤孔隙 土壤微环境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诗璇 陈松岭 +3 位作者 蒋一飞 巴闯 邹洪涛 张玉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9-947,共9页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控释/普通氮肥配比与减量单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的玉米种植科学施氮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0)、...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控释/普通氮肥配比与减量单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的玉米种植科学施氮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0)、普通氮肥(CK)、控释氮肥常量(CR1)、控释氮肥减量10%(CR2)、控释氮肥减量20%(CR3)、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3∶7配施(CR4)、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5∶5配施(CR5)、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7∶3配施(CR6),探讨控释/普通氮素肥料不同配比对春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氮素利用、经济收益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有利于叶片氮素积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加产量和施肥收益;配施试验各处理产量和施肥收益显著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各处理,CR4产量最高,达到14 695 kg·hm^-2,与CK相比增产率为25.68%。配施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14.18%-40.70%、88.32%-113.23%,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CK,表明施用控释氮肥能够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施用控释氮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CR3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CR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1.79%、14.17 kg·kg^-1和23.68 kg·kg^-1。配施处理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23%-19.11%,氮肥表观损失率降低了35.04%-40.01%,减量处理与配施处理的氮肥表观平衡指标无显著差异。综上,配施处理优于本试验其他处理,其中CR4的产量、施肥收益、各氮肥利用指标均显著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R6,氮肥表观平衡指标与CR5无显著差异且优于其他处理。因此,东北春玉米最佳施氮方式为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3:7配比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产量 控释氮肥 土壤养分有效性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志孟 邹洪涛 +4 位作者 周子铉 蔡倩 虞娜 迟道才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共4页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各生长期植株形态、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式对花生各生长期的土壤水分进行调控,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风沙土栽培花生苗期适当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花...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各生长期植株形态、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式对花生各生长期的土壤水分进行调控,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风沙土栽培花生苗期适当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花针期对水分要求明显增高,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结荚期必须提供充足的水分,否则严重影响荚果生长,导致减产。在各组处理中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到1.53g/kg,产量92.9g/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指标可用来指导东北风沙土花生补水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灌水量 风沙土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爽 张玉龙 +2 位作者 范庆锋 虞娜 刘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915,共7页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壤活性酸度在0~40cm土层差异明显,总体为沟灌>渗灌>滴灌;土壤交换性酸差异出现在0~3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土壤交换性Al3+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滴灌含量最低。各处理土壤盐基饱和度(BS)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30cm土层为滴灌>渗灌>沟灌。土壤pH与交换性酸、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基饱和度、特别是Ca2+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Al3+占交换性酸比例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之,保护地土壤酸化与硝态氮含量、盐基饱和度、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灌溉方式 活性酸 交换性酸 盐基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pH、Eh及硅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杨丹 刘鸣达 +1 位作者 姜峰 张玉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763,共7页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H、Eh及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种稻后酸性土壤pH迅速升高,而中性土壤pH降低,然后均趋于中性;Eh的变化基本均呈近似"W"形;土壤溶液硅浓度则经历了...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H、Eh及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种稻后酸性土壤pH迅速升高,而中性土壤pH降低,然后均趋于中性;Eh的变化基本均呈近似"W"形;土壤溶液硅浓度则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与对照相比,单施高炉渣或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在提高土壤溶液pH和Eh、增加硅浓度方面的效果较为明显,尤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偏硅酸钠的施用效果只是在水稻生长的某一时期在中性水田土壤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单施葡萄糖会降低土壤Eh,提高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的硅浓度。在水稻全生育期内,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土壤溶液中硅浓度升高的幅度最大,在酸性水田土壤和中性水田土壤上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40(最小倍数)~4.93(最大倍数)倍和1.19(最小倍数)~2.72倍(最大倍数),说明施用高炉渣硅肥,可明显提高土壤硅素供应水平,对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土壤 土壤溶液 pH EH 高炉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3种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文 叶旭红 +3 位作者 韩冰 张西超 邹洪涛 张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84-4090,共7页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微量热法,研究节水灌溉组覆膜滴灌、渗灌及对照组沟灌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微量热法,研究节水灌溉组覆膜滴灌、渗灌及对照组沟灌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并比较3种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土壤呼吸在3个主要生长季也没有明显变化规律;而微量热法得到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呈现了典型的微生物生长特征趋势,覆膜滴灌的生长速率较大,且与沟灌的总热量、最大热功率相差不大。因此,从可持续农业观点出发,覆膜滴灌是保证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微量热法也为传统方法下不易检测的微生物活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酶活性 土壤呼吸 微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4 位作者 徐萌 闫洪亮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西超 邹洪涛 +3 位作者 张玉龙 范庆锋 张玉玲 虞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3-147,153,共6页
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法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有... 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法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有不同趋势;各处理土壤硬度在0—20cm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渗灌条件下的土壤硬度在20—30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后继续增加;灌溉方法不同,作物根系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灌水量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速效养分含量和番茄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番茄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滴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番茄作物产量,而且不影响番茄品质,同时达到了高产、高效、节水的目标,为3种方法中最佳的灌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渗灌 沟灌 土壤理化性质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在保护地番茄水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虞娜 吴昌娟 +3 位作者 张玉玲 邹洪涛 范庆锋 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6-460,共5页
为了评价保护地水肥耦合效应,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通过5个评价指标对东北春夏季保护地小区番茄不同灌溉上限(6.3,10.0,15.8 kPa)和施肥量(高、中、低)处理的试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熵权法和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 为了评价保护地水肥耦合效应,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通过5个评价指标对东北春夏季保护地小区番茄不同灌溉上限(6.3,10.0,15.8 kPa)和施肥量(高、中、低)处理的试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熵权法和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多指标多方案的水肥管理的评价,在评价中指标的选取和待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通过保护地水肥管理实例的评价,确定该研究水平下最佳的水肥管理模式为灌溉上限15.8kPa和高肥处理的组合。该评价方法模型计算简单,结果客观可信,适用性较强,为合理的水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以应用到类似多指标多方案问题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 TOPSIS模型 水肥耦合方案评价 保护地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两年后对土壤主要性状及玉米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1,78,共5页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CK处理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34%~97.97%、1.53%~44.36%;玉米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以及平均根系直径均大于CK处理,以12 000 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上,秸秆集中深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量、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秸秆还田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含水量 玉米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汉卿 杜世宇 +4 位作者 高娜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虞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219,共8页
为探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通过膜下滴灌设施番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灌水下限(W_1、W_2、W_3)和施氮量(N_1、N_2、N_3)的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调控对休耕期0—30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 为探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通过膜下滴灌设施番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灌水下限(W_1、W_2、W_3)和施氮量(N_1、N_2、N_3)的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调控对休耕期0—30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调控下,设施土壤有机氮主要是以酸解态氮为主,总体表现酸解态氮大于非酸解态氮含量。土壤有机氮组分在酸解态氮和非酸解态氮中分配比例差异明显。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为氨基酸氮/氨态氮>未知氮>氨基糖氮。除氨基糖氮,其余酸解态氮各组分和酸解总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含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全氮、矿质氮和总有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呈降低趋势,且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氨基糖氮,全氮与其他有机氮各组分、酸解总氮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矿质氮仅与酸解氨态氮及酸解总氮的影响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灌水下限、施氮量及水氮交互对设施土壤全氮、矿质氮和总有机氮及有机氮组分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设施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与水氮管理模式紧密相关。氨态氮和氨基酸氮是设施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氮形态,是土壤活性氮中的主要组分,亦是土壤供氮潜力的表征。考虑土壤供氮潜力,灌水下限35kPa、施氮量300kg/hm^2为该设施生产下最优的水氮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调控 设施土壤 有机氮组分 全氮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集中深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4 位作者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在同一水吸力下,秸秆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12 000kg/hm2(S2)>18 000kg/hm2(S3)>6 000kg/hm2(S1)>CK,而在秸秆下层中则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ROC、POC、LF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各组分含量与TOC呈正直线相关关系,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各组分碳含量均以12 000kg/hm2(S2)处理最高;土壤氧化稳定系数为CK>秸秆深还田处理。由此说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且以12 000kg/hm2(S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水分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旱作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选址与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韩帅 李颖 +3 位作者 李双异 苏里 任家强 汪景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39-442,共4页
以辽宁省北部的昌图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选取了2个方面7个指标,运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昌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评价,并归纳出建设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昌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划定为最佳、适宜、有条件... 以辽宁省北部的昌图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选取了2个方面7个指标,运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昌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评价,并归纳出建设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昌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划定为最佳、适宜、有条件和无条件建设4种类型区,各区的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8.98%、17.43%、6.33%和67.26%;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划分平原和丘陵区2种工程建设模式,以及肥力保育与肥力提升2种培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模式 建设选址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肥料用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降解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邹洪涛 凌尧 +3 位作者 于洋 张玉玲 虞娜 张玉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62-3267,共6页
采用自然环境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利用质量变化、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自行研发的包膜肥料用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的降解性。自然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膜材料均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且降解率随培养时间增加呈现上升的趋... 采用自然环境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利用质量变化、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自行研发的包膜肥料用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的降解性。自然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膜材料均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且降解率随培养时间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两种试验条件下,降解率最高的膜材料可达到35%以上,其中柠檬酸作为改性剂研发的膜材料降解性远远强于环氧树脂作为改性剂研发的膜材料。柠檬酸/聚乙烯醇/硅藻土复合膜材料因硅藻土的添加使得降解性能进一步增强,强于未改性的膜材料。而环氧树脂/聚乙烯醇膜材料虽然有一定的降解性,但是相较于对照差别不显著,添加硅藻土之后也不能明显增加其降解率。红外光谱表征结果显示,膜降解后一些主要基团C=O,C=C,=C—H的数量较对照有所减少,透射率增强,这说明膜发生了一定的降解。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膜降解后表面变粗糙、凹凸不平,也说明该膜材料具有一定的降解性。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的结果与质量变化试验的结果相一致,能够更客观地表征膜材料的降解性。研发的聚乙烯醇改性后的膜材料既能有效控制养分释放,又能在自然环境中自行降解,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适合作包膜肥料用的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肥料 改性聚乙烯醇 降解性 环氧树脂 柠檬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养分释放特性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剑 张砚铭 +4 位作者 邹洪涛 张玉龙 于洋 刘洋 徐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6-189,共4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作为膜材料制备包裹缓释肥料的可行性,以生物质炭(碳化稻壳)为包裹材料制备3种不同包裹厚度的包裹型缓释肥料,采用恒温土柱淋洗试验方法对肥料氮素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裹层越厚缓释效果越明显,包裹材料用量占... 为探讨生物质炭作为膜材料制备包裹缓释肥料的可行性,以生物质炭(碳化稻壳)为包裹材料制备3种不同包裹厚度的包裹型缓释肥料,采用恒温土柱淋洗试验方法对肥料氮素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裹层越厚缓释效果越明显,包裹材料用量占被包裹肥料重量20%的肥料(SRF20)明显好于占15%和10%的肥料(SRF15、SRF10);Logistic曲线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氮素释放过程,其方程参数可以描述氮素释放特性,R值越大,肥料氮素释放越快,R值大小为SRF10>SRF15>SRF20;a值越大,说明包裹层越密实,肥料缓释效果越好,a值大小为SRF20>SRF15>SRF10;生物质炭(碳化稻壳)可以用来制备包裹型缓释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包裹型缓释肥料 氮素释放特性 Logisti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徐文静 丛耀辉 +3 位作者 张玉玲 段鹏鹏 范庆锋 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0-215,共6页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分离提取各级团聚体及其颗粒有机物,采用^(13) C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 C值。结果表明,黑土区水稻土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25mm团聚体中,尤其是2~0.25mm团聚体中;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值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2mm和2~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截获或碳固定能力,而0.25~0.053mm和<0.053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大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固持或稳定的能力;除B-2土样外,各土样均以2~0.25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大,以0.25~0.053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小,且该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7,P<0.01),表明微团聚体闭蓄态的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各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也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因此,黑土区水稻土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团聚体颗粒有机碳作为活性碳库,较总有机碳更易反映黑土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周转变化,其敏感性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13C自然丰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3
20
作者 于鹏 张玉玲 +6 位作者 王春新 安婷婷 邹洪涛 付时丰 李双异 汪景宽 张玉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运转、分配规律,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别在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进行一次13C脉冲标记(持续5 h)后,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同化率均随标记后天数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标记后2 d至收获时,总同化率分别为75.92%~39.53%、70.01%~52.02%、86.38%~69.60%,且收获时与2 d时的同化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率分别为47.93%、25.70%和19.43%;抽穗期光合碳同化率明显高于返青期和分蘖期,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也明显低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包括根和土壤)的运转呈互相消长关系,但向水稻地上部分的分配比率(平均为85.04%~73.10%)远大于向根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2.50%~22.04%)和土壤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70%~5.04%),且抽穗期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中的分配比率大于分蘖期和返青期,向地下部分的分配比率则正好相反;此外,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增加率分别为0.08%~0.21%、0.09%~0.17%和0.19%~0.27%,抽穗期土壤中光合碳的增加率要大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且光合碳在土壤中也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碳 ^13C脉冲标记 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