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实验犬外科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贺 王承利 王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5-17,共3页
目的丙泊酚复合麻醉应用于实验犬外科手术,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3只,雌雄不限。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吗啡10 mg,进行气管插管,静脉注射氯胺酮50 mg,静脉注射丙泊酚首次剂量5 mg/kg体重,维持剂量1 mg/kg。结果... 目的丙泊酚复合麻醉应用于实验犬外科手术,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3只,雌雄不限。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吗啡10 mg,进行气管插管,静脉注射氯胺酮50 mg,静脉注射丙泊酚首次剂量5 mg/kg体重,维持剂量1 mg/kg。结果丙泊酚复合麻醉,平均麻醉起效时间40 s,首次剂量平均维持17.3min,重复给药平均维持13.6 min,无死亡。丙泊酚有较强的麻醉效果,诱导时间短,起效快,恢复快速平稳,而且无副作用。结论丙泊酚复合麻醉适合于犬的外科手术实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氯胺酮 复合麻醉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uIFN-γ促进大肠癌放射免疫显像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姜志明 刘民培 +3 位作者 戴兵 陈伟 麻树仁 金伯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选择人结肠癌相关抗原Sc3A抗原低表达株SW1116,用不同剂量的rHuIFN-γ体外刺激24~72h,计算Sc3A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刺激24hPBS对照组SW1116... 本文选择人结肠癌相关抗原Sc3A抗原低表达株SW1116,用不同剂量的rHuIFN-γ体外刺激24~72h,计算Sc3A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刺激24hPBS对照组SW1116Sc3A阳性率为11.3%,20u/mlrHuIFN-γ组Sc3A阳性率为95.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阳性细胞是散在淡染,rHuIFN-γ刺激组细胞浓染成团。荷人结肠癌裸鼠腹腔注入CHCIFN-γ和131I-McAb(抗Sc3A)标记物,分别于第2、4、6和8d进行γ射线照相、生物分布和肿瘤摄取率测定。结果显示,rHuIFN-γ+131I-Sc3A组瘤/血(T/B)比值和肿瘤/非肿瘤(T/NT)之比均最高,分别为3.6和6.57。肿瘤放射性摄取率仍以rHuIFN-γ+131I-Sc3A和131I-Sc3AF(ab’)2两组为高,分别是22.3%和22.6%。显像结果与生物分布相一致。Sc3AF(ab’)。无论有无rHuIFN-γ均在第4d显像清晰,而完全McAb组无论有无rHuIFN-γ均在第6d显像清晰。但rHuIFN-γ+131I-Sc3AF(ab′)2和rHuIFN-γ+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放射核素显像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宝军 王青 +2 位作者 刘超 赵凯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水平...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产生IL-10及IFNγ水平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P>0.05)。IL-4在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干扰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4 IL-10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增殖、表型变化和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曹建平 姜志明 +4 位作者 张晓晨 蔺迪 陈伟 孙英慧 马东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无血清体系中的增殖规律、表型变化及其抗瘤活性。方法:不同培养基培养CIK细胞,采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表型,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无血清体系中的增殖规律、表型变化及其抗瘤活性。方法:不同培养基培养CIK细胞,采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表型,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经过细胞因子和抗体刺激后,CIK细胞能明显增殖,无血清培养基加自体血浆组最高可扩增473.28±27.53倍,无血清培养基组可扩增218.24±16.86倍,而RPMI1640加FCS只扩增11.52±1.04倍。CD3++CD8+、CD3++CD56+、CD226++CD11a+和CD305++CD11a+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D3++CD4+细胞则明显减少。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P<0.01),且其细胞毒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CIK细胞在体外扩增能力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高,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细胞制剂而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表型 细胞毒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建平 姜志明 +2 位作者 张晓晨 刘亚革 蒲菲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的关系。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活动期SLE患者35例,稳定期患者25例及健康对照40例血清中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结果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分别...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的关系。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活动期SLE患者35例,稳定期患者25例及健康对照40例血清中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结果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分别为(2.34±0.76)μg/L和(4.33±1.15)μg/L ;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9±0.11)μg/L和(2.05±0.29)μg/L ,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 RII水平分别为(2.93±0.32)μg/L和(5.19±0.53)μg/L ,明显高于稳定期SLE组分别为(1.46±0.15)μg/L和(3.04±0.28)μg/L(P∨0.01)。稳定期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SLE患者组中 ,血清sTNF RI和sTNF RII的水平与疾病活动积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69)(P<0.01) ;与抗ds DNA抗体水平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58)(P<0.01) ;与补体C3的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62和 -0.84)(P<0.01)。结论SLE患者血清sTNF RI和sTNFRII的水平明显增高 ,且与疾病的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 ,这对于SLE的诊断及监测疾病的活动性 ,以及患者的判断预后可能是一种有用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肿瘤坏死因子 STNF-R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排斥肾肥大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亚革 曹建平 +4 位作者 向军 王世贤 孙文利 刘龙 姜志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9-130,152,共3页
目的: 了解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时肥大细胞在排斥肾中的形态、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以探讨肥大细胞是否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甲苯胺蓝、爱尔沙蓝特殊染色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发现慢性排斥肾中, 有... 目的: 了解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时肥大细胞在排斥肾中的形态、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以探讨肥大细胞是否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甲苯胺蓝、爱尔沙蓝特殊染色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发现慢性排斥肾中, 有较多的肥大细胞, 主要分布于肾皮质区。特殊染色及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排斥肾中至少存在幼稚与成熟两种类型的肥大细胞。在移植后3 个时间段( < 1 年, 1 年~4 年及> 4 年) ,每个高倍视野中,肥大细胞的平均数分别为2 .09 ±2 .84 ,8 .93 ±4 .25 和13 .76 ±4 .53 ,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肥大细胞呈增加的趋势。4 年以上组明显高于1 年~4 年组,( P < 0 .01) ;小于1 年组的病例中52 % 未见到肥大细胞。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慢性排斥 肥大细胞 形态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输注增强再次制备时CD3^+CD56^+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 被引量:6
7
作者 于卉影 孙英慧 +3 位作者 蔺迪 李长岭 陈伟 马东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8-753,758,共7页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输注治疗对再次制备CIK细胞亚群的构成和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经2个疗程CIK细胞治疗的患者201例,分为CIK治疗后90 d内(含90 d)制备检测组和大于90 d制备检测组。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输注治疗对再次制备CIK细胞亚群的构成和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经2个疗程CIK细胞治疗的患者201例,分为CIK治疗后90 d内(含90 d)制备检测组和大于90 d制备检测组。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CD8,CD56和NKG2D受体表达情况的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 CIK细胞输注治疗后90 d内再次制备CIK细胞的CD3+CD56+细胞百分率(16.7±9.1)%,与CIK细胞输注治疗前相比(13.5±8.6)%,显著增加(P<0.01),而且,表面受体NKG2D表达水平((84.1±10.8)%,也比CIK细胞输注治疗前明显增高((81.1±14.8)%)(P<0.05)。与此相反,CIK细胞输注治疗后导致再次制备时,CIK细胞群体中CD3+CD4+百分率(15.2±9.7)%,与CIK输注治疗前(17.6±12.5)%相比,显著下降(P<0.01)。值得注意的是,CIK细胞输注治疗后超过90 d再次制备CIK细胞的CD3+CD56+细胞分布和NKG2D受体表达,与CIK细胞输注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但CIK细胞输注治疗后仍可导致再次制备时,CIK细胞群体中CD3+CD4+百分率(14.5±9.4)%,与CIK细胞输注治疗前相比(18.2±12.9)%,明显下降(P<0.01)。另外,2组再次制备CIK细胞的总数和体外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CIK细胞输注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CD3+CD56+细胞前体细胞,在相同CIK细胞培养制备体系中增殖、定向分化和活化的能力,该作用持续时间不超过90 d,因此,CIK细胞治疗疗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9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增殖 免疫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左巍 马东初 +4 位作者 刘永海 左伟 陈红 杨志蕃 王丽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所处的不同状态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标染色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对32例LN进行研究。结果①LN患者CD3+CD4+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下降,CD3+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CD3+...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所处的不同状态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标染色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对32例LN进行研究。结果①LN患者CD3+CD4+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下降,CD3+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CD3+CD4+/CD3+CD8+的比例∨1(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②LN患者CD45RA+细胞、CD4+CD45RA+细胞、CD4+CD45RO+细胞和CD4+HLA-DR+细胞的百分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或P∨0.001), HLA-DR+细胞、CD3+HLA-DR+细胞、CD19+HLA-DR+细胞和CD19+CD43+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或P∨0.01)。结论LN患者免疫功能的紊乱与淋巴细胞活化状态及其亚群之间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淋巴细胞亚群 活化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PHBHH多孔材料喉支架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安科 胡平 +3 位作者 李万同 孟庆延 陈伟 唐维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索组织工程多孔生物材料喉支架形态塑形物的制备技术,体外观察其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探寻软骨组织工程适宜生物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新型生物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 目的探索组织工程多孔生物材料喉支架形态塑形物的制备技术,体外观察其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探寻软骨组织工程适宜生物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新型生物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PHBHH,M=60万]为原料,氯化钠盐粒为致孔剂,采用溶剂浇铸、模压成形和颗粒滤沥技术制备多孔PHBHH喉支架形态塑形物,以乙醇置换法测定其孔隙率,负载软骨细胞后体外共同培养,通过大体形态、扫描电镜观察材料模压成形效果、材料孔隙连续性及其与软骨细胞粘附、分布和生长情况。结果模压成形的组织工程PHBHH材料塑形物类似喉支架形态,滤沥除盐后整体结构呈多孔海绵状,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孔隙率达92%±2%,孔隙间连续性好,软骨细胞与材料粘附、生长及孔隙内分布状况良好,基质分泌旺盛。结论以溶剂浇铸、模压成形和颗粒滤沥技术可制备出支撑度和孔隙率适宜的PHBHH组织工程多孔材料的喉支架,其材料与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聚羟基丁酸酯与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 软骨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蚓激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承利 张贺 +1 位作者 王洋 孙建广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6-90,共5页
蚓激酶作为中药地龙(即蚯蚓)的主要抗凝、溶栓成分,经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具有良好的纤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变等药理作用,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蚓激酶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疗效较显著、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论文综述了蚓... 蚓激酶作为中药地龙(即蚯蚓)的主要抗凝、溶栓成分,经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具有良好的纤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变等药理作用,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蚓激酶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疗效较显著、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论文综述了蚓激酶的分离纯化、理化及酶学特性、纤溶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纤溶酶 酶学特性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1/2介导的bFG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萍 孙黎光 +1 位作者 侯伟健 于卉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观察Ras-Raf-ERK1/2途径介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bFGF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bFGF和PD98059处理Bel-740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 目的:观察Ras-Raf-ERK1/2途径介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bFGF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bFGF和PD98059处理Bel-740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活化。结果:bFGF处理,诱导细胞进入S期[S期细胞比例(27.49±0.72)%→(42.45±1.06)%];细胞增殖比明显增加,且与bFGF水平成剂量依赖关系,bFGF浓度为25 ng/ml时细胞增殖比最高为129%;使无血清饥饿诱导的凋亡细胞比例下降[(28.89±3.13)%(→1.70±2.10)%];时、量效依赖性地诱导ERK1/2活性增高。ERK激活性蛋白激酶(MEK1)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bFGF的这些作用。结论:bFGF通过Ras-Raf-ERK1/2途径介导,加速肝癌Bel-7402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抵抗无血清饥饿诱导的凋亡。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bFGF信号传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出现反跳与干扰素抗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白菡 赵桂珍 +4 位作者 王贺玲 李颖 马力 姜智明 孙亦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5-286,289,共3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 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 :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 (P <0 .0 5 ) ,而完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干扰素中和抗体滴度与患者血清ALT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 ,且NA滴度 <1:80 0患者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NA滴度≥ 1:80 0的患者 (P <0 .0 5 )。结论 :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影响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 ,以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为主 ,中和抗体滴度高 ,干扰素的疗效差。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跳的原因之一。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 :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 (P <0 .0 5 ) ,而完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 干扰素抗体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四逆汤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志祥 姜笑寒 +3 位作者 王岩 王琳 姜志明 孟繁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2-664,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汤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三乙胺(65∶35),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乌...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汤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三乙胺(65∶35),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分别在0.1204~6.02μg(r=0.9997)、0.0412~2.06μg(r=0.9995)、0.0808~4.04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4%(RSD=1.88%)、99.9%(RSD=2.98%)、102.9%(RSD=1.32%)。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作为四逆汤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基因的一种新的功能分类与概念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民培 吴祖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253-1256,共4页
关键词 肿瘤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转移基因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供受者DR4-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建平 李萍 +3 位作者 刘亚革 蒲菲菲 孟露露 安天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HLA 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配合 ,因为相配的肾移植 ,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方法我们合成了一对DR4特异性引物 ,对DR4阳性的肾移植供受者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后 ,将PCR产物分别用限制性核... 目的研究HLA 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配合 ,因为相配的肾移植 ,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方法我们合成了一对DR4特异性引物 ,对DR4阳性的肾移植供受者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后 ,将PCR产物分别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acII,AvaII ,HinfI,HaeII ,HphI和MnlI进行酶切。结果根据酶切结果及RFLP图型 ,可将DR4进一步分为DR4 DRB1 0401~0411。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精确 ,可为肾移植中DR4阳性供受者HLA DRB1等位基因的配型提供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供受者 DR4-DRB1 等位基因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在大鼠马兜铃酸肾病模型中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左巍 刘亚革 +2 位作者 冯江敏 郑红光 王承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马兜铃 马兜铃酸肾病 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左巍 马东初 +3 位作者 左伟 关欣 陈红 赵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细胞的膜抗原双标记染色法及ELISA,对60例LN患者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LN...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细胞的膜抗原双标记染色法及ELISA,对60例LN患者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活动期LN患者的CD3+CD4+细胞的比率(A组:伴肾病综合征者)为(l6.3 ±7.9)%,B组(不伴肾病综合征者)为(20.8±10.1)%]和CD16++CD56+细胞的比率[A组为(8.6±5.7)%,B组为(15.2±6.2)%明显减少;CD3+ CD8+”细胞的比率[A组为(48.3±10.7)%,B组为(35.9±9.8)%]明显增高;CD3+ CD4+ /CD3+ CD8+细胞的比值<1(A组为0.43±0.21,B组为0.87±0.25),且A组与8组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②与活动期LN患者相比较,治疗后处于稳定期的 LN患者 CD3+CD4+细胞的比率卜组为(28.8±8.l)%,B组为(32.8± 7.l)%]和 CD16++CD56+细胞的比率[A组为(18.9 ± 12.5)%,B组为(24.0±8. 9)%,以及 CD3+CD4+/CD3+CD8+细胞的比值(A组为 0.9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贺 王承利 王洋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7期59-62,共4页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从而使其得以表达的技术。此技术将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统一起来,标志着基因工程已由离体操作发展到离体与载体相结合的新阶段。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反转...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从而使其得以表达的技术。此技术将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统一起来,标志着基因工程已由离体操作发展到离体与载体相结合的新阶段。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反转录病毒感染法、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法和精子载体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转基因动物技术主要应用在人类疾病模型、生物反应器、异体器官移植和改良动物品种与性状等方面。同时转基因动物技术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和安全性问题,但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疾病模型 生物反应器 异种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p70s6k参与巨核细胞多倍体化调控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卉影 马东初 +2 位作者 蔺迪 孙英慧 陶顺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巨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分析多倍体细胞模型中mTOR/p70s6k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和磷酸化修饰位点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S6K1不同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修饰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关系。结果:诺考达唑... 目的:研究巨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分析多倍体细胞模型中mTOR/p70s6k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和磷酸化修饰位点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S6K1不同结构域磷酸化位点修饰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关系。结果:诺考达唑诱导的Dami细胞可作为相对同步化的多倍体细胞周期模型,mTOR表达增加及第2448位丝氨酸位点磷酸化,发生在G1期进入S期,S6K1的第421位苏氨酸/第424位丝氨酸位点磷酸化发生在G2/M期。结论:mTOR/S6K1通路参与巨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周期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MTOR P70S6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骁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建平 张晓晨 +2 位作者 孟璐露 姜志明 刘亚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9-259,共1页
关键词 骁悉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因子 治疗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