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便秘患者结肠息肉发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禹廷 黄云锦 +6 位作者 林一帆 高文艳 刘杨 陆宇平 巩阳 季芳 薛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8期1901-1903,共3页
目的:研究便秘患者结肠息肉生物学特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与门诊窥镜中心2003年1月-2009年12月,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1198例中,筛选并分析568例以便秘症状就诊,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 目的:研究便秘患者结肠息肉生物学特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与门诊窥镜中心2003年1月-2009年12月,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1198例中,筛选并分析568例以便秘症状就诊,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性别、年龄、症状、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及相互关系。结果:结肠息肉多发年龄在41~88岁(87.7%)。其中,息肉直径>1.0cm者占39.0%,复发息肉占19.0%;炎性息肉占47.5%,增生性息肉占0.17%,管状腺瘤性息肉占36.9%,绒毛腺瘤性息肉占12.0%,息肉癌变占4.0%。中医辨证为阳虚便秘者占息肉发生的44.5%,占直径>1.0cm息肉的47.0%,占绒毛腺瘤性息肉的58.7%,占癌变息肉的43.4%,占复发息肉的50.0%,与气虚便秘(27.8%、26.4%、25.3%、17.3%、25.0%)、阴虚便秘(15.3%、18.9%、12.6%、17.3%、13.8%)、气郁便秘(12.1%、2.8%、3.1%、21.7%、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息肉有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的趋势,以>60岁最为多见,阳虚便秘在年龄>60岁者中占82.6%,其次为气虚便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阳虚便秘者息肉发生率高、息肉大、分化差、癌变多,易复发,中医阳虚体质是结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温阳散结为主的治疗,应是结肠息肉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结肠息肉 病因 中医辨证 脾肾阳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联合中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文艳 王长洪 +7 位作者 麻树人 张宁 陈山泉 陆宇平 杨卓 巩阳 刘杨 林一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487-489,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联合中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56例次的内镜治疗,治疗组在内镜治疗后联合服用疏肝利胆退黄方;对照组单纯接受内镜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内镜联合中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56例次的内镜治疗,治疗组在内镜治疗后联合服用疏肝利胆退黄方;对照组单纯接受内镜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血液分析和肝功能,计算黄疸日均下降值,并依据结果判定疗效。对合并有胆管结石的病人进行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5.0%和60.0%,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0.0%,两组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黄疸指标(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较对照组下降更快,且统计学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32例次合并有胆管结石中,有22例口服中药,10例未服用,1年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复发胆管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8.2%和40%,两组的复发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联合疏肝利胆退黄方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合并梗阻性黄疸有效,且能更快恢复黄疸,并且减少胆管结石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 中药 胆管吻合口狭窄 肝移植术后 梗阻性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33例胆总管结石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志新 林一帆 +9 位作者 朱虹 巩阳 刘杨 陆宇平 高文艳 季芳 雷春红 李昊燃 盛天骄 王长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7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月,经腹部超声、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113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结石部位、大小、数目与中医证型特点,及相互关...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月,经腹部超声、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113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结石部位、大小、数目与中医证型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胆总管结石多发年龄在40~93岁(94.4%),其中,21~40岁患者占6.9%,41~60岁患者占31.5%,61~93岁患者占61.6%,各年龄段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辨证结果显示,61~93岁患者中以肝阳不足证为主,其次为肝气虚弱(41.4%,30.5%),41~60岁患者中以肝气虚弱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32.8%,31.9%),21~40岁患者中以肝郁气滞为主,其次为肝血亏虚(35.9%,33.3%),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龄段患者除胆石发生率高外,还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胆石易复发、大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多、多发结石多的特点,与低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总管结石好发在中老年,具有易复发、结石大、易多发、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结石的特点。机体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肝血亏虚、肝郁气滞证、肝气虚证、肝阳不足证与胆总管结石发生关系密切。胆总管结石的防治,对高龄段患者宜益气温阳为主,中龄段宜疏肝散结与益气温阳并用,低龄段患者宜养血柔肝与疏肝散结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年龄 辨证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高文艳 王长洪 +5 位作者 林一帆 陆宇平 杨卓 巩阳 刘杨 王立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48-1950,共3页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西药治疗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疗程为8周。于...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西药治疗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腹痛、脓血便等症状以及结肠镜下所见。停药6个月内对显效和有效的病人保持随访。结果:临床症状疗效:试验组在控制脓血便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黏膜病变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综合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6.7%。远期疗效:试验组有7例复发或加重,对照组有14例复发或加重,试验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尤其在控制脓血便方面,并且具有良好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活血化瘀法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减化石利胆汤预防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田金沙 林一帆 +8 位作者 巩阳 刘杨 陆宇平 高文艳 季芳 雷春红 李昊燃 盛天骄 王长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期204-205,共2页
目的:观察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9年1月,经腹部B超、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0例,取石术成功后,给予中药&... 目的:观察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9年1月,经腹部B超、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0例,取石术成功后,给予中药"加减化石利胆汤"100 mL,2次/d,口服,每月服用不少于6~7剂,每年服药不少于70剂,对照组300例,未服中药及其他相关药物,同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每半年或出现腹痛症状时复查腹部B超、CT、MRCP检查。结果:实验组有19例复发,对照组有33例复发,两组术后结石累计复发概率分别是6.3%和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37)。结论: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可有效预防ERCP取石术后患者的胆石症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预防 化石利胆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一帆“从肝论治”胆总管结石经验总结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丽 高文艳 +4 位作者 刘杨 巩阳 雷春红 盛天骄 林一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632-634,共3页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病,很多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但目前仍存在治疗上的困难。林一帆教授认为胆总管结石急性发作期需以西医方法"治标",一旦发生胆道梗阻症状,必须先解除梗阻;慢性静止期需以中医药疗法"治...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病,很多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但目前仍存在治疗上的困难。林一帆教授认为胆总管结石急性发作期需以西医方法"治标",一旦发生胆道梗阻症状,必须先解除梗阻;慢性静止期需以中医药疗法"治本",即治"肝"。慢性静止期胆总管结石以肝气虚及肝阳不足证型多见,常与用药攻伐无度、先天禀赋不足及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以"通""利"为基础,并酌以温补肝阳,健运脾胃之品,在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复发上屡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益肝化石汤 经验总结 从肝论治 林一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