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国际交流,注重基础培训,提高介入技能——中国医师参加第13期国际腔内治疗学习班体会
1
作者 朱光宇 张曦彤 周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6,共3页
2011年10月2日至7日,我们三位中国医生(张曦彤,朱光宇,周斌)参加了在西班牙卡塞雷斯Jesus Uson微创外科中心举办的"第十三期国际腔内血管治疗培训班"。这也是中国医师首次参加该培训班,因此我们很乐意将学习期间的见闻与体会与同道... 2011年10月2日至7日,我们三位中国医生(张曦彤,朱光宇,周斌)参加了在西班牙卡塞雷斯Jesus Uson微创外科中心举办的"第十三期国际腔内血管治疗培训班"。这也是中国医师首次参加该培训班,因此我们很乐意将学习期间的见闻与体会与同道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交流 中国医生 学习班 基础培训 腔内治疗 医师 技能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17
2
作者 顾建平 徐克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5-510,共6页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规范 介入技术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经导管溶栓治疗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专家 围手术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肖亮 徐克 +3 位作者 申景 李海伟 童家杰 张曦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发病时间1~12h,发病诱因包括术后及骨折后卧床18例、产后...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发病时间1~12h,发病诱因包括术后及骨折后卧床18例、产后5例、无明显诱因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12例。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大腿周径比健侧大3~10cm)、疼痛、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皮温升高或正常,合并肺动脉栓塞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分别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内置管溶栓治疗。术后45~75d经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复查证实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后,经右颈内静脉入路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d。随访4~10个月。结果共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36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5min(0.5~5min),释放过程中滤器弹跳幅度小于2mm,1例滤器置入时倾斜25°,滤器置入后未出现新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12例患者于术后45~75d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均一次性回收成功,回收过程耗时4.4min(2~15min),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未见管壁穿孔及破裂征象。其余24例患者未行滤器取出术,随访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下腔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结论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具有释放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较高、可取出时间期限长(溶栓治疗时间窗长)、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技术操作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可回收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被引量:34
4
作者 赵广生 徐克 +3 位作者 梁松年 苏洪英 冯博 杨福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5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25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同时结合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严重并发症出现的...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5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25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同时结合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1例)、肺栓塞1例、胆汁瘤2例、胆囊炎4例、胃穿孔并死亡1例。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与术前肝功能较差、门静脉高压、化疗栓塞药物剂量过大、药物反流及异位栓塞等有关。重视TACE术时机的选择,采用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初步方案 被引量:34
5
作者 徐克 祖茂衡 +4 位作者 苏洪英 赵金旭 崔进国 冯博 杨学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314-316,共3页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布-加综合征 介入治疗 技术操作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微球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邵海波 张曦彤 +1 位作者 李红 樊金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776-778,共3页
目的评价栓塞微球对肝癌的栓塞性能,观察经导管栓塞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3例(3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注射半量化疗药物及碘油3~5ml后将栓塞微球0.5~6ml混入适量对比剂透视下注入,至... 目的评价栓塞微球对肝癌的栓塞性能,观察经导管栓塞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3例(3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注射半量化疗药物及碘油3~5ml后将栓塞微球0.5~6ml混入适量对比剂透视下注入,至血流明显减慢或血管铸型时停止。每隔1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MRI、血清AFP。如病灶仍有强化或新生病灶、AFP继续增高者重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全组无CR,PR9例,NC13例,PD1例。有效率(CR+PR)为39.1%,获益率(CR+PR+NC)为95.7%。28/34枚血供丰富、强化明显的病灶中首次治疗后有17枚有残余强化,另11枚病灶完全栓塞。17枚有残余强化的病灶中,10枚病灶重复治疗,其中3枚获完全栓塞。11枚完全栓塞的病灶在2~9个月的随访中,4枚再次出现残余强化,2枚重复治疗后均获完全栓塞。AFP阳性的18例患者中,11例明显降低,6例无明显变化,1例明显升高。术后观察5~14d,发热18例,肝区疼痛11例,恶心呕吐6例,ALT较术前明显升高2例,BIL明显升高1例,WBC均无变化。结论栓塞微球经导管注射治疗肝癌,栓塞性能优越,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优良的肿瘤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微球 治疗应用 肝肿瘤 栓塞疗法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后近期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 被引量:26
7
作者 梁松年 苏洪英 +1 位作者 冯博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27-930,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29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患者术后2周内...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29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患者术后2周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58例患者(19.6%)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29例、肝动脉出血6例、急性胰腺炎15例、胆心反射6例、肾衰竭1例、再发胆道梗阻2例。其中2例胆道出血患者、3例胆道感染患者及1例肾衰竭患者经治无效死亡,余患者均病情好转。结论 PTCD术后并发症种类较多,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可有效防止多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腹主动脉的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李海伟 徐克 +8 位作者 杨柯 刘静 张炳春 夏永辉 郑丰 韩洪波 谭丽丽 洪铎 颜廷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主动脉的降解性能。方法将12枚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置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中。分别于术后1个月(n=3)、2个月(n=3)、3个月(n=3)及4个月(n=3)处死动物。对支架段血管进行X线照相及病理检查... 目的初步评价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主动脉的降解性能。方法将12枚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置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中。分别于术后1个月(n=3)、2个月(n=3)、3个月(n=3)及4个月(n=3)处死动物。对支架段血管进行X线照相及病理检查。结果12只实验兔在随访期存活良好。X线照相及病理显示1个月时支架形态完整,扩张完全;2个月时支架部分支杆降解断裂,失去支撑作用;3个月时大部分支架支杆降解,4个月时所有支架完全降解。支架在兔主动脉中完全降解所需时间为104.5 d。结论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主动脉中2个月内失去支撑作用,延长支撑时间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 兔腹主动脉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肖亮 申景 +3 位作者 黄德生 童家杰 张曦彤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目的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 目的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0支(23.5%)、胫动脉14支(16.5%)。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确定通畅率(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9个月(6~36月);结果6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7例(占58.7%)、合并冠心病19例(占30.2%)、吸烟史占52.2%。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97.8%,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ABI值明显升高(由术前0.397±0.136升至术后0.783±0.134;P<0.01)。6、12、24和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4.4%、57.9%、49.8%及40.7%,相应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1%、79.1%、65.7%及54.1%(P<0.01)。相应的肢体保存率分别为93.3%、86%、83.3%及83.3%;结论经皮血管再通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还不阻挠必要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深受众多患者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阻塞性病变 介入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综合评价血生化指标对肝癌TACE术后发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阳 臧爽 +1 位作者 陈路锋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研究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发热程度、持续时问的关系,探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价血生化指标对肝癌THACE术后发热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2例肝癌患者行304次TACE术前术后的实验室数据,... 目的研究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发热程度、持续时问的关系,探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价血生化指标对肝癌THACE术后发热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2例肝癌患者行304次TACE术前术后的实验室数据,并对其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剂量学参数的预测性能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按照发热程度(不发热〈37.0℃、低热37.0℃~37.9℃、中等热38.0℃~38.9℃、高热〉39℃)分组后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碘油剂量,术前血清钠、尿素、肌酐,术后血液粒细胞、白蛋白、血清钠、尿素、肌酐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TACE术前血尿素、术后粒细胞比率、术后血小板对患者术后发热具有影响:ROC曲线分析术前血尿素的临界值是4.965mmol/L,对于术后发热具有良好的预测性;碘油剂量与发热程度、发热程度与住院天数以及发热持续天数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ACE术前血尿素、术后血小板与术后发热负相关,术后粒细胞比率与术后发热正相关。术前血尿素在诊断TACE术后发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发热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LOGISTIC回归 曲线 介入治疗 化疗栓塞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Günther Tulip滤器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亮 童家杰 +1 位作者 解世洋 申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回顾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Tulip下腔静脉滤器的技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肺动脉栓塞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5例,对其中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71岁,平均43.7岁)单纯捕捉器法未能成功捕获滤器的患者,采用... 目的回顾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Tulip下腔静脉滤器的技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肺动脉栓塞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5例,对其中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71岁,平均43.7岁)单纯捕捉器法未能成功捕获滤器的患者,采用导管辅助法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具体是在下腔静脉造影证实滤器回收钩贴壁后,使用导管结合鹅颈捕捉器剥离粘连、回收滤器。术后对患者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 d。随访4~12个月,复查血管超声及肺动脉3D CTA。结果成功回收6例患者的Tulip滤器。采用的操作技术包括导管扭转(1例)、导管成襻(1例)、导管-捕捉器成襻(4例)。回收过程平均用时40.5 min(17~78 min)。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平均为46.7 d(14~80 d)。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结论导管辅助法对于贴壁Tulip滤器的回收率较高,可明显提高Tulip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导管辅助 Günther Tulip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红珊 孟令岩 +3 位作者 徐克 杨庆 王颖 李陇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 目的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Ⅱ分级C级)患者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对两组36例(18对)符合配对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终点为严重下肢缺血症状复发,需外科旁路手术、截肢或死亡。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介入治疗后28个月时,两组在即刻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组所需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组。多变量分析证实膝下动脉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伴有股深动脉严重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可获得与股浅动脉开通及支架植入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股深动脉 球囊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回收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亮 申景 +2 位作者 童家杰 李海伟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回收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的适应证选择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4例,发病时间1~14 d。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回收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的适应证选择及操作技术。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4例,发病时间1~14 d。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皮温升高或正常,31例合并肺动脉栓塞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分别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内置管溶栓治疗。术后12~80 d经复查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后,经颈内静脉入路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 d。随访4~12个月。结果共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74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1例滤器置入时倾斜25°。41例患者于术后41.3 d(12~80 d)经颈静脉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成功率达97.6%,回收过程平均耗时5.8 min(1~115 min),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未见管壁穿孔及破裂征象。成功回收的病例均一次性回收成功,1例因滤器与血管壁致密融合导致回收失败。其余33例患者未行滤器取出术,随访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下腔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结论经颈静脉回收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具有回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技术操作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 可回收滤器 效果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Günther Tulip滤器倾斜发生机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亮 申景 +1 位作者 黄德生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采用体外下腔静脉(IVC)模型探讨经股静脉Günther Tulip滤器(GTF)置入发生倾斜的机制。方法体外IVC模型由悬吊于透明、分叉玻璃管中的1支直径25 mm、长10 cm涤纶人工血管及2支直径10 mm、长10 cm涤纶人工血管构成。经股静脉GTF... 目的采用体外下腔静脉(IVC)模型探讨经股静脉Günther Tulip滤器(GTF)置入发生倾斜的机制。方法体外IVC模型由悬吊于透明、分叉玻璃管中的1支直径25 mm、长10 cm涤纶人工血管及2支直径10 mm、长10 cm涤纶人工血管构成。经股静脉GTF置入分为两组:右直组(GRS)(n=100)和左直组GLS(n=100)。测量并记录腔静脉右侧壁与钩的距离(DCH),根据DCH滤器倾斜程度(DT)分为5级。滤器释放前、后,分别测量各组金属罩杯与IVC纵轴夹角(ACM1,2)和腔静脉右侧壁与金属罩杯的距离(DCM1,2)。另外还测量各组释放后IVC纵轴与滤器纵轴夹角(ACF)以及IVC的直径(DIVC)。结果每组GTF的倾斜程度分布各不相同。GRS中,滤器倾斜程度属于Ⅲ级的例数与GLS中相应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与36%,P=0.003)。两组间大多数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ACM1与ACF,ACM1-ACM2与DCH1-DCH2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两组中DCH1与ACF之间呈明显负相关。结论释放前滤器与IVC的倾斜角是造成经股静脉GTF置入后倾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 机制 Günther Tulip滤器 经股静脉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ZQL滤器与进口滤器置入后并发症的中长期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崑 赵一 +2 位作者 徐克 冯博 梁松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3-495,共3页
目的通过国产ZQL滤器与进口滤器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的对照研究,探讨国产滤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因静脉血栓放置滤器患者分为国产滤器组62例和进口滤器组58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下肢静脉造影和(或)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 目的通过国产ZQL滤器与进口滤器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的对照研究,探讨国产滤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因静脉血栓放置滤器患者分为国产滤器组62例和进口滤器组58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下肢静脉造影和(或)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3D-C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预定部位,国产滤器组术后1例发生滤器移位(>10mm),1例滤器内有血栓,2例并发下腔静脉阻塞,1例并发肺栓塞;进口滤器组术后2例滤器内有血栓,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9例并发下腔静脉阻塞,1例并发滤器穿破静脉壁,1例并发肺栓塞。两组并发症数据均进行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ZQL滤器置入后并发症和进口滤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替代进口滤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滤器 进口滤器 并发症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回收式滤器在上腔静脉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玉龙 张曦彤 洪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探讨Tulip可回收滤器在上腔静脉内植入的安全性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急性或亚急性上肢、头颈部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患者。在上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配合上肢、头颈部静脉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上肢、... 目的探讨Tulip可回收滤器在上腔静脉内植入的安全性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急性或亚急性上肢、头颈部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患者。在上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配合上肢、头颈部静脉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上肢、头颈静脉症状,有无肺动脉栓塞以及滤器形态、位置变化。结果 10例滤器均置入成功。滤器均无移位、倾斜,上肢、头颈部肿胀明显好转,无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4例经股静脉成功回收滤器。结论 Tulip滤器可安全植入上腔静脉中并可成功回收,有效配合导管溶栓及预防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发生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玉龙 张曦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右下肢胀痛1周,渐进性加重活动受限3 d入院。查体:右侧下肢肿胀明显,肌张力较对侧高,皮色加深,右侧深静脉走形区压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治疗方案:①右髂股静脉导...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右下肢胀痛1周,渐进性加重活动受限3 d入院。查体:右侧下肢肿胀明显,肌张力较对侧高,皮色加深,右侧深静脉走形区压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治疗方案:①右髂股静脉导管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生物相容性及封堵效果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肖亮 徐克 +2 位作者 邵海波 卢涛 王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83-887,共5页
目的探索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犬主动脉后的组织相容性及对肾动脉开口的封堵效果。方法选用15条健康杂种犬,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规格为16mm×60mm、人工血管长度为4cm。经股动脉置入半周覆膜支架,随机封堵左或右侧肾动脉,... 目的探索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犬主动脉后的组织相容性及对肾动脉开口的封堵效果。方法选用15条健康杂种犬,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规格为16mm×60mm、人工血管长度为4cm。经股动脉置入半周覆膜支架,随机封堵左或右侧肾动脉,尔后行主动脉造影及增强CT检查明确主动脉血流情况及肾脏供血情况。术后1,4,8,12和16周,随机选取3条犬复查主动脉造影及增强CT,随后处死、获取主动脉标本,分别对正常腹主动脉、裸支架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处腹主动脉进行光镜及电镜的观察。结果 15条犬均成功地置入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分别封堵7条右肾动脉及8条左肾动脉,其余主动脉分支未受累。术中未发生血管破裂。主动脉造影及CT复查显示支架无移位,封堵肾动脉无血供,主动脉及其他分支血流正常。术后16周正常腹主动脉、裸支架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处腹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为85.7μm、943.1μm及2481.2μm,相应中膜厚度为1401.5μm、615.1μm及593.6μm,封堵侧肾脏缩小。结论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及封堵效果良好。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具有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半周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 被引量:161
1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顾建平 徐克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 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更新、补充、修订。再次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介入治疗,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介入术后支架再狭窄36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5
20
作者 夏兴阳 邵海波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由肝门部胆管癌(HACC)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行介入支架术后再梗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9月收治36例因 Bismuth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高位梗阻表现 MOJ 而行胆道支架植入术(PTC... 目的:探讨由肝门部胆管癌(HACC)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行介入支架术后再梗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9月收治36例因 Bismuth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高位梗阻表现 MOJ 而行胆道支架植入术(PTCS),术后出现再梗阻而行胆道外引流术(PTCD)的有完整资料的病例。记录2次手术当天及术后第5天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数值行统计学分析,了解 PTCS 及 PTCD 对缓解 MOJ 的短期疗效,并通过2次入院时的 CT 和(或)MRI、术中胆道造影图像的比较及引流物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再梗阻原因。结果本组再梗阻时间为31~468 d,平均132.8 d,PTCS、PTCD 解除梗阻有效率分别为77.8%、75.0%,再梗阻原因有胆泥、胆沙形成、急性胆管炎、肿瘤生长等。结论 HACC 引起的 MOJ 行 PTCS 起到解除梗阻作用,但术后再梗阻发生率较高,肿瘤生长是其主要原因,再次行 PTCD 可以改善肝功能、控制胆系感染、迅速解除硬阻、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恶性梗阻性黄疸 再梗阻 介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