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综合评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1
作者 张淼 马晓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9,80,共10页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结果表明:从单一指标的角度来看,对山西省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民用汽车总数;从指标属性来看,负向指标对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较正向指标要大;山西省综合低碳发展状况从2006年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由Ⅲ级(发展差、排放低)转化为Ⅱ级(发展好、排放高);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将为Ⅰ级(发展好,碳排放低)。最后,提出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为资源型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发展评估 碳强度 资源型省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2
作者 李育桢 刘庚 张鹏飞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为准确了解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风险程度,对研究区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采用特征比值法对土壤PAHs进行了来源解析,并对土壤PAHs可能造成的生态及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 为准确了解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风险程度,对研究区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采用特征比值法对土壤PAHs进行了来源解析,并对土壤PAHs可能造成的生态及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16种PAHs总含量在2.74~782.34 ng/g之间;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且高环PAHs变异性最强;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生物质燃烧以及液体化石燃料燃烧,同时也存在部分石油源;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污染呈现团块状、片状分布,污染严重区多为平原工矿企业集中地区;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受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两者皆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但成人的致癌健康风险要高于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多环芳烃 源解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显性转型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力
3
作者 姜民 武志平 付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5,284,共10页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测了其驱动因子。[结果](1)1980-2020年,流域内耕地面积减少10.59万hm^(2),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大,草地是转入耕地最多的地类,占转入总面积的59.37%。(2)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速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中游耕地减少最明显,人地矛盾突出。(3)自然因子对耕地转型影响程度明显强于社会经济因子,其中气温q值最大,达0.72。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耕地转型的解释力更强。[结论]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先后经历了缓和平稳、转型加剧、矛盾尖锐和收敛平衡不同阶段,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将指导该流域耕地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型 空间转型 地理探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4
作者 李育桢 张朝 +3 位作者 刘庚 张鹏飞 李可璇 宋彩云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5-119,I0006,I0007,共7页
为揭示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采集了221个土壤样品,分析了16种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组成特征及污染风险,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土壤PAHs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 为揭示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采集了221个土壤样品,分析了16种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组成特征及污染风险,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土壤PAHs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16种PAHs的质量浓度为2.74~782.34ng/g,毒性当量浓度主要由7种致癌性PAHs贡献。在2km尺度下,研究区土壤16种PAHs主要与林地景观的聚集度和草地景观的斑块不规则度有关,随林地聚集度和草地斑块不规则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污染风险 景观格局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峡谷区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5
作者 王雅欣 钞锦龙 +2 位作者 李萌 赵德一 毕玉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2,共9页
晋陕峡谷作为黄河泥沙流失严重的地区,探究其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对治理水土流失有指导意义。构建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关系,探究2011—2020年晋陕峡谷区两者综合水平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协调关... 晋陕峡谷作为黄河泥沙流失严重的地区,探究其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对治理水土流失有指导意义。构建城市化与水资源系统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关系,探究2011—2020年晋陕峡谷区两者综合水平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化综合指数显著上升,各子系统指标均提高;水资源综合指数波动上升,水资源利用影响最大。2)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持续演进,存在空间等级差异。2020年晋陕峡谷区山西部分略高于陕西,忻州良好协调,渭南、吕梁中级协调,榆林、运城、延安初级协调,临汾濒临失调。研究认为,应加强水土流失协同治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水资源分配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结合。研究对晋陕峡谷区水资源集约利用布局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 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等级 晋陕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贾培煜 杨洁 +3 位作者 李宗善 梁海斌 任笑雨 郭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67-6079,共13页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刻画1979—2020年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地理环境关系。结果表明:(1)污染型企业紧密围绕黄河干支流分布,且存在向黄河源头扩张的趋势。(2)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中心集聚-多点分散”“中心集聚连片-多点分散”和“中心集聚连片”四种空间集聚形态,且集聚程度随距离尺度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当污染型企业集聚程度最高时,其空间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3)经济因素为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强,污染型企业空间关联类型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呈现显著俱乐部趋同效应。研究为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的空间布局优化调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型企业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戴燕燕 姚航宇 +3 位作者 刘庚 钞锦龙 张蕾 张鹏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48-160,共13页
[目的]现有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多聚焦全国或省域尺度,缺乏流域视角。本研究以黄河流域重要粮食产区汾河流域为对象,揭示其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为破解“效率提升与区域失衡并存”困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非期... [目的]现有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多聚焦全国或省域尺度,缺乏流域视角。本研究以黄河流域重要粮食产区汾河流域为对象,揭示其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为破解“效率提升与区域失衡并存”困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非期望非径向SE-SBM模型测度2011-2022年汾河流域县域尺度农业生态效率,同时应用差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全局趋势分析和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讨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提升,但存在区域失衡现象。全流域效率均值增幅达110.9%,但基尼系数从0.299升至0.332,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农业生态效率空间上呈现“中游>下游>上游”,太原盆地形成高效极核,西部山区持续低效,“核心—边缘”分化加剧;(2)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驱动机制完成从“投入强度单核”(2011-2019年)向“经济—资源协同”(2019-2022年)的范式转型;(3)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关联性弱化现象,莫兰指数从2015年高集聚期降低至2022年的不显著水平。[结论]针对汾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失衡现象,未来需实施系统性干预,西部山区需建立“梯田改造—微型机械”适配体系破解地形锁困;构建“规模经营—增收反哺”闭环机制激活传统农区;通过数字流域平台监控生态要素流动,并设立区域互助基金增强系统韧性,为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SE-SBM模型 时空分异特征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绿杜洛埃藻(Drouetiella lurida)--分离自中国西藏的蓝藻新记录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捷 张婷 +3 位作者 蔡芳芳 董建新 李艳晖 刘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杜洛埃藻属(Drouetiella Mai,Johansen&Pietrasiak)中的物种具有形态可塑性,容易与细点丝藻科(Oculatellaceae)的其他物种混淆,该属中的藻株从陆地生物群落中分离,采用包括分子手段、形态特征和生态信息相结合的多相方法进行表征.... 杜洛埃藻属(Drouetiella Mai,Johansen&Pietrasiak)中的物种具有形态可塑性,容易与细点丝藻科(Oculatellaceae)的其他物种混淆,该属中的藻株从陆地生物群落中分离,采用包括分子手段、形态特征和生态信息相结合的多相方法进行表征.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潮湿土壤分离出一株丝状蓝藻,编号为SXACC0052,形态上与淡绿杜洛埃藻(Drouetiella lurida(Gomont)Mai,Johansen&Pietrasiak)相似,藻丝都呈现橄榄绿色,有无色且坚固的鞘,横壁不收缩或稍微收缩,没有观察到假分枝.16S rRNA基因与16S-23S rRNA ITS序列显示出这株蓝藻与淡绿杜洛埃藻有较高的相似度,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步展值分别为98/78/1和85/99/0.89.此外,这株丝状蓝藻的ITS二级结构与淡绿杜洛埃藻的结构相似度较高,进一步表明这株丝状蓝藻属于淡绿杜洛埃藻.杜洛埃藻属是我国首次报道的新记录属,淡绿杜洛埃藻是我国首次报道的新记录种.该种的发现丰富了我国蓝藻物种多样性,为保护和持续了解藻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绿杜洛埃藻 西藏 蓝藻 新记录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基人工土壤的制备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桢桢 张必武 +2 位作者 高宏宇 杨祥 李继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灰比为2.0%,铝粉掺量为0.02%,养护温度为40℃,养护时间为24 h。根据SEM分析,SWS微观结构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层片状排列,孔隙丰富,有助于提高保水性能和降低流失率。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表明,Cd、Cu、Ni从酸雨易溶解态/可氧化还原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表明SWS属于低风险等级,SWS中的脂肪族有机物减少,芳香族类有机物和腐殖质增加,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促进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和团粒结构,增强SWS的抗侵蚀能力。种子发芽实验表明SWS不具有植物毒害作用。该文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人工土壤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种植密度调控两种景天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俊梅 郭俊娒 杨俊兴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3,共8页
为探索种植密度对镉(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调控作用,选取Cd富集植物八宝景天和Cd耐性植物三七景天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常规种植模式和密植模式下2种景天生长、Cd吸收转运、富集特征以及修复效率。结果表明,与... 为探索种植密度对镉(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调控作用,选取Cd富集植物八宝景天和Cd耐性植物三七景天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常规种植模式和密植模式下2种景天生长、Cd吸收转运、富集特征以及修复效率。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合理密植条件下2种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6.5%和218.3%,且其地上部Cd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无显著下降。合理密植条件下八宝景天和三七景天地上部Cd富集量分别可达114.1和60.4 g/hm^(2),较常规种植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和180.1%。此外,分别以植物Cd移除量和土壤Cd削减量计算2种植物的修复效率,发现修复效率较低时宜采用植物Cd移除量计算,修复效率较高时2种方法的结果一致。常规种植和合理密植条件下八宝景天Cd修复效率分别为3.00%和6.44%,可知,八宝景天具有Cd污染土壤上实际修复的应用前景,合理密植可在不降低植物Cd吸收能力前提下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景天 三七景天 合理密植 修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碳光催化降解水中双氯芬酸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子昂 高艺芳 +4 位作者 刘超 李文军 刘晓娜 李博 钱天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目的】石墨相碳氮化合物(g-C_(3)N_(4),GCN)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被广泛应用。传统的GCN由于比表面积低和活性位点少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方法】为改良氮化碳性能,以尿素为前驱体,采用热聚合法成功制备光催化剂氮化碳... 【目的】石墨相碳氮化合物(g-C_(3)N_(4),GCN)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被广泛应用。传统的GCN由于比表面积低和活性位点少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方法】为改良氮化碳性能,以尿素为前驱体,采用热聚合法成功制备光催化剂氮化碳(PCN),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了PCN的形貌、元素组成、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等,并探究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目标污染物双氯芬酸(DCF)的降解行为和机制。【结果】结果表明,PCN的比表面积(133.963 m^(2)/g)明显高于传统GCN(2.605 m^(2)/g),约为GCN的67倍。PCN(0.20 g/L)在pH为5时10 min内即可实现DCF(10 mg/L)100%的催化降解。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氧(ROSs)物种,通过基于福井指数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并结合中间产物的测定确定了DCF的降解路径。可重复利用实验表明,PCN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碳氮化合物 双氯芬酸 尿素 光催化 密度泛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棒盘孢菌对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剂的敏感性
12
作者 唐秀丽 杨建敏 +2 位作者 冯军 石瑛 燕平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8,共13页
【目的】杨棒盘孢菌引起的灰斑病是杨树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旨在为筛选高效杀菌剂及复配药剂,防治杨树灰斑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杨棒盘孢菌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 【目的】杨棒盘孢菌引起的灰斑病是杨树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旨在为筛选高效杀菌剂及复配药剂,防治杨树灰斑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杨棒盘孢菌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戊唑醇、百菌清、咪鲜胺)和3类复配剂(戊唑醇+百菌清、多菌灵+百菌清、多菌灵+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药剂作用后病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形态变化。【结果】5种杀菌剂中,戊唑醇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25μg/mL),多菌灵次之(EC_(50)为0.048μg/mL)。百菌清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95.13μg/mL),咪鲜胺次之(EC_(50)为100.67μg/mL)。复配剂中,多菌灵∶咪鲜胺(4∶1)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最强,EC_(50)为0.038μg/mL,共毒系数(C_(CT))值150.75,两者表现为增效作用;戊唑醇∶百菌清(1∶4)对分生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_(50)为132.31μg/mL),C_(CT)值83.72,两者表现为相加作用。显微观察显示,戊唑醇处理后,菌丝生长缓慢、表面粗糙,分支处膨大,不产孢;分生孢子不萌发或出现分支,芽管从孢子顶端、基部或中间多个部位产生,顶端轻微肿胀且不伸长。【结论】戊唑醇搭配百菌清或咪鲜胺,多菌灵∶咪鲜胺(4∶1)搭配百菌清或咪鲜胺使用是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推荐方案,药剂间应交叉使用,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棒盘孢菌 杀菌剂 敏感性 复配剂 增效 灰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丝状蓝藻的一个新记录种——乌克兰细点丝藻
13
作者 王捷 张婷 +3 位作者 魏爱丽 王清华 史佳琪 王中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乌克兰细点丝藻(Oculatella ucrainica Oxana Vinogradova&Tatiana Mikhailyuk)是2017年从土壤结皮与海岸边分离出来并描述为新种的耐旱陆生物种。本研究从我国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校园的潮湿土壤和贵州省花溪公园的湿润墙面分离出... 乌克兰细点丝藻(Oculatella ucrainica Oxana Vinogradova&Tatiana Mikhailyuk)是2017年从土壤结皮与海岸边分离出来并描述为新种的耐旱陆生物种。本研究从我国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校园的潮湿土壤和贵州省花溪公园的湿润墙面分离出两株丝状蓝藻,形态上与乌克兰细点丝藻相似,均在丝状体顶端细胞中含有橘色颗粒;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这两株蓝藻与乌克兰细点丝藻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且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有较高的自展值。此外,这两株丝状蓝藻的ITS二级结构与乌克兰细点丝藻差异较小,进一步表明它们均属于乌克兰细点丝藻,这是我国首次报道乌克兰细点丝藻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细点丝藻 丝状蓝藻 新记录种 系统发育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塔帕米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
14
作者 李志杰 王宁练 +1 位作者 张玉杰 李继彦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7-1175,共9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a^(-1),物质平衡为-0.25±0.04 m w.e.·a^(-1),1992年以来的冰湖面积扩张速率为0.45%·a^(-1),均为帕米尔高原整体水平的数倍。(2)冰川不稳定性的增强直接导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风险普遍凸显,其中灾害发生的中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公路西段。(3)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宏观格局主要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布密度、地形与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气候暖湿化趋势的空间差异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的宏观格局,可为灾害脆弱性、影响力和情景预测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灾害 暴露度评估 中塔公路 帕米尔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研究
15
作者 刘玉鹏 钞锦龙 +2 位作者 路亚敏 王雅欣 毕玉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625,共10页
降水在地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陆地表面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也深受降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脆弱,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区内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 降水在地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陆地表面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也深受降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脆弱,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区内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了黄土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5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近60年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特点,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降水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局部地形而言,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2)在东南季风和大气环流改变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1989-2018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与1959-1988年相比,200 mm和400 mm等降水量线明显北移,东南部季风区降水明显减少,西北部非季风区降水明显增多。黄土高原季风边缘区受季风的变化影响较大:东南季风不断减弱导致水汽输送的能力随之减弱,同时ENSO暖事件也使东南降水减少,最终造成了东南部降水的减少;西北部则由于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导致降水逐渐增多,区内半湿润地区的面积略有扩大。(3)黄土高原地区在研究时段内降水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湿润化的发展趋势。(4)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存在5年、7年、11年、43~45年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并以5年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 时空变化 反距离加权插值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与计算机模拟探究美罗培南与NDM-1之间的相互作用
16
作者 李嘉晨 李娜 +3 位作者 刘地 张嘉昕 程建伟 张椰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86-2392,共7页
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出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其可使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剂失活,且至今临床上没有抑菌剂可用。为了解NDM-1与β-内酰胺类抗菌剂之... 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出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其可使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剂失活,且至今临床上没有抑菌剂可用。为了解NDM-1与β-内酰胺类抗菌剂之间的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利用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圆二色光谱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NDM-1与美罗培南(MER)之间的互作展开探讨。猝灭光谱结果揭示MER可使NDM-1发生由静态猝灭引起的内源性荧光猝灭,且仅影响和改变约一个Trp残基的微环境;同步荧光光谱显示最大发射波长均发生蓝移4.0和2.0 nm,表明Tyr和Trp残基均参与结合过程;圆二色光谱表明NDM-1与MER作用之后,β-片层含量减少,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加,两者之间发生柔性结合;分子动力学结果揭示NDM-1在与MER结合过程中活性口袋附近的β4(40-47)部分变成无规则卷曲,loop2发生明显波动,使得两者发生诱导契合效应,与同步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结果一致;Trp93和His250氨基酸残基与MER分别于侧链氨基和β-内酰胺环上的甲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且Ile35、Val73、Ala74、Gly36、Met67等疏水氨基酸残基均与MER形成范德华力,进一步促进结合。本研究对NDM-1与MER的分子识别过程提供了见解,可能为未来设计和研发新的抗生素和抑制剂在分子层面提供新启示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M-1 美罗培南 荧光光谱 分子动力学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力
17
作者 武志平 姜民 付建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9-1292,共14页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2012—2021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方向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椭圆重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基础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环境、政府调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高质量 质量测度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森林衰退特征及机制
18
作者 李雅妮 梁海斌 +3 位作者 温海瑞 刘文栩 王佩将 李宗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81-6094,共14页
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植被正面临由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频发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压力共同导致的系统性衰退。通过文献分析与多学科证据整合,全面评述了当前森林衰退的表现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森林衰退的量化评估呈现多尺度... 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植被正面临由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频发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压力共同导致的系统性衰退。通过文献分析与多学科证据整合,全面评述了当前森林衰退的表现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森林衰退的量化评估呈现多尺度特征,其中生物多样性、土壤含水率、碳储量、热响应、蒸散量及营养元素(磷、钾、铁、铜)浓度等指标均与衰退程度呈负相关,而地表温度则表现为显著正响应;(2)衰退机制可归纳为内源生理机制(如干旱诱导的水力失衡、碳饥饿及遗传机制)与外源胁迫机制(包括病虫害爆发、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及种间竞争)的共同作用,其中水力失效与碳代谢紊乱的交互效应被证实为干旱环境森林衰退的主导路径。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①多尺度模型耦合能力不足;②水力学失效机制多基于均质化假设,未区分不同植物类型对栓塞的响应差异;③人为干扰与自然胁迫的定量分离仍存挑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衰退的临界阈值判定、早期干旱预警系统构建及干旱后森林恢复力探索等。本研究为理解森林退化过程的级联效应及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衰退 机制成因 水力失衡 碳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生四链藻源生物刺激剂对小麦抗盐性的影响
19
作者 王嘉姝 王捷 +3 位作者 史佳琪 董建新 王清华 郑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L^(-1)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MAE)后小麦种子萌发参数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不同质量浓度MAE的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MAE可显著(P<0.05)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以质量浓度25 mg·L^(-1)促进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提高了18.26%、34.52%和24.90%。MAE整体上可显著提升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以质量浓度50 mg·L^(-1)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茎长、根长、茎鲜质量、根鲜质量、茎干质量、根干质量提高了27.74%、11.70%、13.40%、37.42%、22.58%、53.66%。盐胁迫使小麦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MAE处理使其进一步升高,且在50 mg·L^(-1)MAE处理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及MAE处理对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盐胁迫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50 mg·L^(-1)MAE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31.65%;盐胁迫对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而MAE处理明显提高其含量,50 mg·L^(-1)MAE使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60.27%。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使小麦幼苗根系膜透性和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MAE处理使二者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整体上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盐胁迫整体上显著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AE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0和25 mg·L^(-1)MAE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佳。综上,MAE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 生物刺激剂 小麦 抗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
20
作者 郭凯路 王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迁移轨迹不明显;工矿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且向东北方向偏移。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黄河中游地区的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中部,林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3种用地类型偏移轨迹均不明显;其他生态用地重心先后落在吕梁市和临汾市。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南部,农村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动态度 时空演变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