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镓铟共晶-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功能性分子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萍 黄士 +4 位作者 郭千千 刘宁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8,共15页
基于液态镓铟合金(EGaIn)上电极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构筑功能性分子器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在EGaIn基功能性分子结(MJ)的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合评述了以EGaIn为上电极进行分子结研究的优势,以及自组装单分子... 基于液态镓铟合金(EGaIn)上电极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构筑功能性分子器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在EGaIn基功能性分子结(MJ)的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合评述了以EGaIn为上电极进行分子结研究的优势,以及自组装单分子层-分子结(SAM-MJ)的构筑,对近年来EGaIn基分子结在整流、记忆、光电开关、热电以及固态阻抗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EGaIn分子结存在的难题,并对未来分子器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镓铟共晶 自组装单分子层 功能性分子结 分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土壤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条件优化
2
作者 孙楠 韩承玖 +2 位作者 杨泽世 李春月 贾丽萍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一种新型Si-Al系多孔介质(简称W)和钢屑作为土壤的改性基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污水pH、改性基质添加质量分数、培育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总氮去除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法,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分析改良土壤... 以一种新型Si-Al系多孔介质(简称W)和钢屑作为土壤的改性基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污水pH、改性基质添加质量分数、培育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总氮去除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法,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分析改良土壤处理低碳氮比污水的影响因素,得到处理的最优条件为:污水pH=6.00,改性基质添加质量分数14.00%,培育温度27.00℃。最优条件下,总氮去除率为64.04%。通过吸附等温试验,比较3种改性基质M1、M2、M4(W与钢屑分别按质量比10∶0、0∶10、3∶7混合)对氮的吸附特性,运用朗缪尔方程(Langmuir equation)和弗罗因德利希方程(Freundlich equation)进行拟合,发现利用弗罗因德利希方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3种改性基质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顺序为M4、M2、M1,说明M4对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改良土壤 低碳氮比污水 脱氮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基微流控电化学芯片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实时在线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萍 王旭潭 +4 位作者 刘宁 汪庆祥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将具有丰富微孔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和电化学技术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与微流控器件对溶液流动的可控性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实现了高通量、实时和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污染物.研制的ZIF-8-Nafion/ITO基微流控电化学传... 将具有丰富微孔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和电化学技术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与微流控器件对溶液流动的可控性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实现了高通量、实时和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污染物.研制的ZIF-8-Nafion/ITO基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对Cd^(2+),Pb^(2+)及Hg^(2+)离子在0.1~1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55,0.0025及0.0016μmol/L(S/N=3).该微流控芯片对于样品的需求量少,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由聚二甲基硅氧烷拓印的微流控器件还有望实现柔性电极的功能,对便携式电化学柔性器件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集成化和自动化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重金属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 金属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与改性黏土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及机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彬丽 贾丽萍 +4 位作者 田永强 邹毅彬 黄旭光 李媛媛 陈小煌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9-226,共8页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对象:比较研究了一株类芽孢杆菌属溶藻菌发酵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和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Zeta电位、叶绿素荧光特征、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分析,探讨它们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两...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对象:比较研究了一株类芽孢杆菌属溶藻菌发酵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和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Zeta电位、叶绿素荧光特征、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分析,探讨它们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两种除藻方法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高效,24 h去除率均超过94%,但除藻机理存在显著差异:改性黏土通过电中和作用迅速絮凝藻细胞,而溶藻菌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抑制藻类光合作用)裂解并杀死藻细胞。与改性黏土相比,溶藻菌在除藻过程中会产生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等藻源DOM组分,但这些组分会随时间推移被溶藻菌降解或吸收。为应急性联合控藻技术的开发及在赤潮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溶藻菌 改性黏土 除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对三价砷在大型蚤体内累积与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振红 李金丽 +2 位作者 严雅萌 樊荣建 罗专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3-1128,共6页
nTiO_2(纳米二氧化钛)可作为其吸附污染物的运输载体而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与毒性,为明晰nTiO_2吸附As(Ⅲ)(三价砷)后作为As的运输载体对水生物体内As累积与毒性的影响,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 nTiO_2(纳米二氧化钛)可作为其吸附污染物的运输载体而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与毒性,为明晰nTiO_2吸附As(Ⅲ)(三价砷)后作为As的运输载体对水生物体内As累积与毒性的影响,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TiO_2浓度、As(Ⅲ)不同暴露水平相互作用下蚤体中As与Ti的累积含量、毒性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TiO_2可在30 min内吸附As(Ⅲ)至平衡,其中2、20 mg/L的nTiO_2对75μg/L As(Ⅲ)的吸附率分别可达31.38%、51.84%,蚤体内As的累积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9和3.8倍,表明nTiO_2可作为运输载体提高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不同As暴露水平下蚤体As和Ti含量的相关关系表明,nTiO_2作为载体的运输作用可能会因As暴露水平的增加而减弱.另外,nTiO_2虽然作为运输载体提高了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并未增加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添加2、20 mg/L的nTiO_2后,As(Ⅲ)对大型蚤的24 h IC_(50)(半抑制浓度)分别从0.93 mg/L增至2.53和2.97 mg/L,表明nTiO_2降低了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研究显示,nTiO_2虽增加了As(Ⅲ)在大型蚤体内的累积,但却降低了As(Ⅲ)对大型蚤的毒性,这有利于对nTiO_2及其复合重金属污染风险的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吸附 毒性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与蒸煮对香菇中微量元素溶出率及吸收率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林路秀 刘凤娇 +3 位作者 黄玲凤 李艳彩 杨辉 李顺兴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7-771,共5页
加工过程及方式对微量元素溶出率和吸收率的影响是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和健康风险评价重要基础。本文应用体外仿生消化吸收模型,对香菇样品进行预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以胃肠仿生消化后可溶性食糜中微量元素含量... 加工过程及方式对微量元素溶出率和吸收率的影响是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和健康风险评价重要基础。本文应用体外仿生消化吸收模型,对香菇样品进行预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以胃肠仿生消化后可溶性食糜中微量元素含量评价其溶出率,以食糜中单层脂质体结合态含量评价其吸收率。结果表明,干燥和蒸煮均对香菇中微量元素溶出率和吸收率影响显著,即影响香菇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微量元素 体外仿生消化 食品安全 吸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对胃液pH值的精确检测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加玲 刘凤娇 +4 位作者 王婷婷 刘翠娥 郑凤英 王振红 李顺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3-1520,共8页
以水杨酸和硫脲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水溶性好、稳定性强、量子产率高(36.23%)、呈蓝光的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N,S-CQDs).在302 nm波长激发下,N,S-CQDs在发射波长409 nm处的荧光强度与pH值(在2.01~5.1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以水杨酸和硫脲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水溶性好、稳定性强、量子产率高(36.23%)、呈蓝光的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N,S-CQDs).在302 nm波长激发下,N,S-CQDs在发射波长409 nm处的荧光强度与pH值(在2.01~5.1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31,可原位、实时检测胃液内pH值在Δ0.01范围内的变化.可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和新生儿健康防护.400μg/m L N,S-CQDs孵育铜绿微囊藻细胞48 h,存活率82.8%,其可作为人体胃细胞荧光探针,经人体排泄进入水环境,对淡水浮游生物毒性低,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掺杂 PH值 胃液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CDs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4
8
作者 曹功勋 刘翠娥 +6 位作者 满珊 郑凤英 刘凤娇 黄永俊 骆嘉燚 黄昭景 李顺兴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本文以富氮生物物质为前驱体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调控反应时混合溶液pH值,协同发挥N-CDs还原性和稳定性效应,还原HAuCl_(4)生成并稳定Au纳米粒子(AuNPs),以水浴孵化法制备Au@N-CDs纳米复合材料。基于AuNPs良好电催化能力,N-CDs高比... 本文以富氮生物物质为前驱体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调控反应时混合溶液pH值,协同发挥N-CDs还原性和稳定性效应,还原HAuCl_(4)生成并稳定Au纳米粒子(AuNPs),以水浴孵化法制备Au@N-CDs纳米复合材料。基于AuNPs良好电催化能力,N-CDs高比表面积和对左氧氟沙星(LEV)亲合力,提高玻碳电极(GCE)对LEV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pH=6.0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于电位0.4V下富集125s,Au@N-CDs/GCE可在利福平、罗红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共存情况下选择性检测LEV,检出限和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 mol/L和2.5×10^(-6)~1.0×10^(-4) mol/L。该法成功应用于人体尿样中LEV测定,回收率为93.0%~107.4%,相对标准偏差为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碳点 金纳米粒子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甲醇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方惠燕 赵敬创 +1 位作者 康贤禹 李艳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59-1969,共11页
以Ni(Ac)_(2)·4H_(2)O和生物质材料丝瓜络为原料,通过先浸渍后热解的方法制备了低成本的镍纳米颗粒/丝瓜络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Ni/T⁃dNPCN)。研究复合材料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并讨论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以Ni(Ac)_(2)·4H_(2)O和生物质材料丝瓜络为原料,通过先浸渍后热解的方法制备了低成本的镍纳米颗粒/丝瓜络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Ni/T⁃dNPCN)。研究复合材料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并讨论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T⁃dNPCN修饰玻碳电极(GCE)在碱性条件下对甲醇氧化反应(MOR)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中,800℃煅烧得到的Ni/T⁃dNPCN_(800)/GCE对1 mol·L^(-1)甲醇具有最低的起始电位(0.344 V(vs Ag/AgCl))、最高的催化电流密度(质量活性:1902 mA·mg_(Ni)^(-1);比活性:1.61 mA·cm^(-2))和最快的动力学反应过程(Tafel斜率:50.23 mV·dec^(-1)),其催化活性约为商业化Pt/C/GCE的3.92倍。且计时电流测试表明,Ni/T⁃dNPCN_(800)/GCE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甲醇氧化反应 生物质衍生碳 镍基纳米复合材料 碱性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封端CsPbX3(X=Cl,Br,I)纳米晶体的制备及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婷婷 雷宇涵 +4 位作者 林宇娟 黄加玲 刘翠娥 郑凤英 李顺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96-1902,共7页
以脂质体充当表面封端配体修饰合成后的CsPbX3纳米晶体.封端CsPbX3纳米晶能保持原始形状和粒径大小,相对量子产率提升至(100±3)%,发射光谱在411~626 nm范围内可调.将其存储于空气(温度25℃,相对湿度50%)中150 d仍保持立方晶型.以DO... 以脂质体充当表面封端配体修饰合成后的CsPbX3纳米晶体.封端CsPbX3纳米晶能保持原始形状和粒径大小,相对量子产率提升至(100±3)%,发射光谱在411~626 nm范围内可调.将其存储于空气(温度25℃,相对湿度50%)中150 d仍保持立方晶型.以DOPC-CsPbBr3为颜色转换器可制造显色指数高达91.2的白色发光二极管,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纳米晶 脂质体 表面钝化 稳定性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及其分泌物对溶解性有机磷矿化的促进效应
11
作者 张晓燕 罗专溪 王振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1-350,共10页
为较好认识水生态环境中溶解性有机磷(DOP)的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选取典型的DOP类型(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β-甘油磷酸钠(βP)和D-葡萄糖-6-磷酸二钠盐(GP))、温度(4,15,25℃)、铜绿微囊藻及其分泌物占比(M.a&EPS)... 为较好认识水生态环境中溶解性有机磷(DOP)的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选取典型的DOP类型(腺苷-5’-三磷酸二钠盐(ATP)、β-甘油磷酸钠(βP)和D-葡萄糖-6-磷酸二钠盐(GP))、温度(4,15,25℃)、铜绿微囊藻及其分泌物占比(M.a&EPS)(0%、50%、90%)、砷酸盐(As(V))浓度(0,10,100μg/L)4种环境因素,通过L9(34)正交试验探究影响DOP矿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平及矿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M.a&EPS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可显著促进DOP的初期(前2d)矿化,之后被温度取代,温度升高有利于DOP的矿化.典型DOP矿化过程中藻细胞增殖对最佳温度下(25℃)DOP的矿化起促进作用,并使得βP与ATP环境下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产生较大波动.含As(V)环境中DOP矿化伴随着As(V)形态的转化,GP和ATP环境中均有明显的三价砷(As(III))产生,使得砷的生态风险增强,而温度与M.a&EPS占比增高可促进βP环境中As(V)的甲基化.单独DOP矿化可导致环境中以类蛋白质组分为主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显著升高,而存在M.a&EPS时则以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类DOM为主.研究结果对认识水体中不同DOP的矿化过程及其可能导致的水华爆发和水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风险的科学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有机磷矿化 温度 铜绿微囊藻 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