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原材料修复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书鹏 独学渊 +2 位作者 李霏 郭丽莉 李广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0-512,共13页
还原材料在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迁移性差、修复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卤代溶剂污染现状、不同类型还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简述了这些材料在提升... 还原材料在卤代溶剂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迁移性差、修复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卤代溶剂污染现状、不同类型还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简述了这些材料在提升修复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力与挑战,旨在分析当前技术的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改进方向。指出为进一步提升卤代溶剂污染修复效果,应深入研究改性还原药剂以增强其反应活性和迁移能力,同时加强材料技术之间的耦合研究与施工工艺的优化,降低修复成本并提高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关注修复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确保技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有望推动卤代溶剂污染修复技术迈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修复 卤代溶剂 还原材料 生物修复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焦化污染场地多技术联用治理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丁浩然 王镝翔 +6 位作者 陈成 杨乐巍 吴腾 王恒 徐宏伟 杨学志 刘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2-1739,共8页
典型焦化污染场地具有明显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单一修复技术往往难以完成治理。多技术联用修复焦化污染场地土壤已开展了应用实践,但联用技术适用的场地污染特征和工程技术问题还鲜有报道。焦化场地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主要分... 典型焦化污染场地具有明显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单一修复技术往往难以完成治理。多技术联用修复焦化污染场地土壤已开展了应用实践,但联用技术适用的场地污染特征和工程技术问题还鲜有报道。焦化场地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主要分布在浅层土壤中,复合污染普遍,但2类污染物互相作用影响小,适合采用以土壤淋洗为核心的联用修复技术,其具有节省修复周期和成本的工程应用优势,二次污染防治是其技术难点,未来可发展土壤淋洗+化学氧化+生物修复联用技术,进行绿色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化学氧化 土壤淋洗 生物修复 复合污染 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孟豪 梅丹兵 +4 位作者 邓璟菲 刘鹏 董璟琦 张红振 李香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4-771,共8页
为探究区域尺度污染土壤修复特征,以北京市2006~2021年51个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基础,对修复技术与方量进行统计,利用物质流方法探究污染土壤与污染物通量及归趋,并以因子法估算修复行为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北京市2006~2021年修复污染... 为探究区域尺度污染土壤修复特征,以北京市2006~2021年51个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为基础,对修复技术与方量进行统计,利用物质流方法探究污染土壤与污染物通量及归趋,并以因子法估算修复行为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北京市2006~2021年修复污染土壤819.18万m^(3),其中有机、复合、无机污染土壤分别占88.13%、10.23%和1.64%;修复技术以异位为主,方量占82.92%;修复后土壤去向主要为异地填埋(46.02%)和资源化利用(35.18%),而原位修复(15.25%)、风险管控(1.83%)以及原场回填(1.72%)占比较小;修复6类特征污染物共计9943.70t,其中苯系物239.89t、氯代烃1502.12t、多环芳烃510.36t、石油烃4908.52t、重金属2768.33t、农药类14.48t;修复行为排放CO_(2)58.34万t,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建议1)保障修复效果前提下,优先低碳修复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模式;2)减少区域土壤修复特征污染物的扰动和输送通量,降低能源、材料等投入消耗;3)精细构建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度评估方法,构建土壤资源永续利用的强可持续修复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通量分析 特征污染物 区域修复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工程实例 被引量:9
4
作者 谢炳坤 韩进 +3 位作者 李书鹏 曾俊 奚龙晶 籍龙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541,共6页
为推广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技术,基于华东某退役化工厂污染场地应用原位电加热修复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场地污染特点、工程设计情况,总结了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分析了场地加热温升、污染物去除效果、修复技术优势等。工程运行结果... 为推广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电热脱附修复技术,基于华东某退役化工厂污染场地应用原位电加热修复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场地污染特点、工程设计情况,总结了工程运行管理情况,分析了场地加热温升、污染物去除效果、修复技术优势等。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加热运行250 d后,场地土壤的温度整体达到300℃以上,多环芳烃(PAHs)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修复后土壤中PAHs浓度低于修复目标值。同时工程运行期间场地无明显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电热脱附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工程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热传导脱附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彤 刘家巍 +1 位作者 籍龙杰 李书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792,共5页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 对原位热脱附技术中的热传导脱附技术(TCH)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土壤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了基于多孔介质的热湿迁移理论,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的相关因素。介绍TCH应用概况及热脱附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机制,从理论与脱附过程出发,在总结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提高模型精度,强化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机制研究并完善地下水污染物处理方法,探索节能降耗方案以提高技术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脱附 热传导脱附技术 热湿迁移 温度场 污染物脱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力浩 白姣杰 +11 位作者 田瑞云 王国昌 游来勇 梁家妮 慈凯东 刘梦丽 寇乐勇 周伶俐 周俊 吴大付 孙斌 周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60,共13页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 中国土壤镉污染面积广、程度深,但针对于我国北方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研发却较为薄弱。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碱性土壤镉防控领域的研究方向、主推技术与国际研究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碱性土壤中镉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合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植物修复和农艺调控措施,进一步总结了碱性土壤镉治理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我国碱性农田镉污染治理面临关注度不高、技术研发滞后以及转化困难、土壤-作物(小麦)镉吸收机制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因此,亟需提高碱性农田土壤镉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研发、试点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模式,构建土壤-作物(小麦)镉精准防控体系,以推动碱性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及粮食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农田土壤 文献计量学 修复策略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梦巧 籍龙杰 +7 位作者 孙静 邢轶兰 张婧卓 刘鹏 顾群 李书鹏 刘渊文 焦文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3,共6页
随着城市结构调整,工业企业易地搬迁后遗留下大量污染场地,严重威胁人居环境,亟待开展土壤修复。土壤淋洗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处理范围广、修复效率高和治理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是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同时对于有机... 随着城市结构调整,工业企业易地搬迁后遗留下大量污染场地,严重威胁人居环境,亟待开展土壤修复。土壤淋洗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处理范围广、修复效率高和治理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是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同时对于有机物污染土壤也具有显著修复效果。经过大量资料、文献调研,系统梳理土壤淋洗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重点分析异位土壤淋洗设备的典型工艺技术路线,进而提出未来土壤淋洗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重金属 有机物 淋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技术在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坤 张杰西 +6 位作者 王钪 籍龙杰 王亚晨 刘鹏 李静文 李书鹏 马福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采用热脱附技术处理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影响热脱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初步确定热脱附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技术可有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其中加热温度、停留时间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同... 采用热脱附技术处理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影响热脱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初步确定热脱附技术的最优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技术可有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其中加热温度、停留时间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同热脱附条件下,石油烃组分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饱和蒸气压越低,与土壤有机质结合能力越强,越不易脱附。当加热温度为150℃时,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不同石油烃组分的热脱附效率各有增减,总体变化不大。停留时间为10 min,加热温度为150~300℃时,各石油烃组分的热脱附效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温度达到300℃及以上时,土壤中各石油烃组分的含量均低于检出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热脱附技术工程应用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加热温度250℃、停留时间15 min,土壤热脱附处理后总石油烃为513 mg/kg,可满足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石油烃 热脱附效率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某复杂有机污染地块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中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勇 陈日 +2 位作者 高月昆 李鸿炫 张晓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8-463,共6页
针对受到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污染形成的复杂有机污染地块,采用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开展中试试验,研究该技术在低渗透区(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污染程度复杂、污染严重条件下的技术有效性,同时研究该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及影响半径... 针对受到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污染形成的复杂有机污染地块,采用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开展中试试验,研究该技术在低渗透区(以粉质黏土/黏土为主)、污染程度复杂、污染严重条件下的技术有效性,同时研究该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及影响半径。结果表明,原位热脱附前期,位于加热井所构成正三角形的中心点的测温井以5℃/d的速率升温,当土壤温度到达95~100℃,进入潜热阶段,此时土壤中水分大量汽化,当升温达到100℃左右时,土壤中毛细水未完全去除,升温进入瓶颈期;综合考虑该地块原位热脱附的影响半径为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地块 低渗透地区 原位热脱附修复 影响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氧化及水解修复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小新 田齐东 +3 位作者 卜凡阳 李静文 邹鹏 方靖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 以天津某农药厂有机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过硫酸盐氧化和碱催化水解(碱解)对污染土壤中的对硫磷和甲拌磷进行了降解修复,探讨了不同氧化剂投加量(1%、3%、5%)和不同碱解条件(pH值10.5、11.5、12.5)在不同养护时间(7 d、14 d、21 d)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氧化和碱解技术都能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污染物;化学氧化相比碱解技术,有机磷污染物降解效果更显著、效率更高,对硫磷和甲拌磷的氧化降解最高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8.5%和78.8%,碱解降解最高去除率分别为48.5%和43.9%;化学氧化的最佳养护时间为7 d,碱解的最佳养护时间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有机磷 化学氧化 碱催化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铁矿物在微波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佳伦 孙宗全 +1 位作者 马福俊 谷庆宝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8,共8页
多环芳烃(PAHs)是焦化污染场地中常见的污染物.微波修复具有加热均匀、能耗低、耗时短的特点,在土壤修复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选择氧化铁矿物含量低的污染土壤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添加10%的针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对添加前后土壤的... 多环芳烃(PAHs)是焦化污染场地中常见的污染物.微波修复具有加热均匀、能耗低、耗时短的特点,在土壤修复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选择氧化铁矿物含量低的污染土壤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添加10%的针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对添加前后土壤的吸波性能、升温特性及PAHs去除率进行研究,评价氧化铁矿物在微波修复PAHs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氧化铁矿物能够改善其吸波性能,提高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的实部值和复磁导率的虚部值,最大增幅分别为31.79%、12.24%和73.91%.氧化铁矿物的加入使得土壤产生自由基,促进土壤极化现象,增强吸波能力.氧化铁矿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的升温特性,当微波功率为600 W时,添加了针铁矿、赤铁矿、磁铁矿的土壤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分别是原土壤的1.23、1.10和1.07倍.随着温度的升高,PAHs去除率随之升高,分别是原土壤的1.45、1.31和1.48倍.研究显示,氧化铁矿物的添加能够提高微波修复PAHs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污染土壤 氧化铁矿物 微波修复 吸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1,4-二[口恶]烷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坤 姚丹丹 +3 位作者 赵元添 郭丽莉 董元华 刘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08-5719,共12页
新型污染物1,4-二[口恶]烷广泛分布于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环境中。常规水处理手段对1,4-二[口恶]烷难以奏效,因而其污染处理技术成为了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1,4-二[口恶]烷污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对1,4-二[口恶]烷的性... 新型污染物1,4-二[口恶]烷广泛分布于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环境中。常规水处理手段对1,4-二[口恶]烷难以奏效,因而其污染处理技术成为了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1,4-二[口恶]烷污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对1,4-二[口恶]烷的性质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比较了国内外已有的污染调查状况和控制标准,然后重点从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1,4-二[口恶]烷污染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且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作用机制、优缺点及可行性,并对不同技术的处理效率进行了归纳总结。文中特别指出了生物修复的难题,即氯代烃、重金属对微生物降解1,4-二[口恶]烷的抑制作用和机理及改进修复技术,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污染物 环境 吸附 高级氧化 生物修复 1 4-二[口恶]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的发展现状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11
13
作者 籍龙杰 张婧卓 +7 位作者 陈梦巧 邢轶兰 孙静 李霖倩 牟兵兵 詹明秀 周毅 焦文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3,共9页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复中心的建设案例,分析了国内土壤修复中心发展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并从政策、市场、技术和公众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中心建设所需的支撑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土壤修复中心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土壤修复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8
14
作者 康绍果 李书鹏 范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21-2631,共11页
近年来,污染地块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ISTT)因其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适用范围广以及可以达到极低的修复目标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原位加热强化与土壤气相抽提(SVE)、地下水抽出-处理(P&T)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技术的联合... 近年来,污染地块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ISTT)因其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适用范围广以及可以达到极低的修复目标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原位加热强化与土壤气相抽提(SVE)、地下水抽出-处理(P&T)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为含非水相液体(NAPLs)、均质化较差以及渗透性低的污染地块快速修复提供了可能。然而,国内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本文系统介绍了4类常用原位加热技术,综述国内外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污染地块的特点探讨国内污染地块原位加热处理技术研究开发需求。指出国内应同等重视原位加热技术及抽出蒸汽和液体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廉价、快速、便捷以及环境友好的原位加热处理技术及配套的集成化、模块化及智能化修复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热分离技术 环境修复 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污染地块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孟豪 梅丹兵 +5 位作者 邓璟菲 刘鹏 董璟琦 肖萌 张红振 李香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760-4767,共8页
以天津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修复特征、污染物归趋、技术应用以及修复碳排放揭示了修复行为在区域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7a间全市修复工业污染地块44个,修复污染土壤878.81万m^(3),修复地下水污染地块20个,面积106.64万m^(2),... 以天津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修复特征、污染物归趋、技术应用以及修复碳排放揭示了修复行为在区域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7a间全市修复工业污染地块44个,修复污染土壤878.81万m^(3),修复地下水污染地块20个,面积106.64万m^(2),未来修复体量仍保持上升状态;修复土壤类型以有机污染为主,修复6类典型污染物40270.48t;修复技术呈现异位向原位过渡趋势,其中原位化学氧化、阻隔与抽出处理分别在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中应用频次最高.7a间土壤修复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25.39万t和0.14t/m^(3),地下水也依赖于高碳排放因子修复技术,整体修复可持续度有待加强.本研究测算结果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其中土壤中的污染因子平均浓度与修复技术碳排放因子对于物质流和碳排放等结果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区域层面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体系研究,提升污染受体物质流动态追踪水平与统筹管理能力,探索滨海相地质条件下可持续风险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地下水污染 区域修复 资源化利用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修复过程中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共沸实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菀 耿竹凝 +1 位作者 李广贺 张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03-3910,共8页
本研究开展单组分和多组分DNAPL加热实验,旨在建立热处理过程中温度与DNAPL去除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单组分DNAPL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共沸温度平台,而多组分DNAPL实验则是一段温度逐渐上升的共沸区域,两组实验中共沸时间均与初始DNAP... 本研究开展单组分和多组分DNAPL加热实验,旨在建立热处理过程中温度与DNAPL去除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单组分DNAPL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共沸温度平台,而多组分DNAPL实验则是一段温度逐渐上升的共沸区域,两组实验中共沸时间均与初始DNAPL饱和度呈正相关.仅根据局部温度数据判断热修复进程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当温度结果显示共沸结束后,体系内仍残留有饱和度0.94%~1.60%的DNAPL.温度数据会受到DNAPL组成和温度监测点位置影响,它通常仅能反映局部加热情况,修复时可结合气体和土壤样品中污染物组分变化情况辅助判断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 原位热修复 共沸 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孟豪 董璟琦 +2 位作者 张红振 肖萌 李香兰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368-375,共8页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 采用排放因子法,以河北某大型关停农药厂为案例,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案例场地实施风险管控的5a期间,净固碳量为113.56t,碳排放量约458.49t,总固碳量约572.05t;阻隔措施与场地调查活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分别占总碳排放的36.78%和34.12%,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碳排放占97.88%;单位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碳排放强度为2.54kg/m^(3),与固化稳定化(34.78kg/m^(3))、异位热脱附(212.22kg/m^(3))、化学淋洗(35.83kg/m^(3))和化学氧化(27.78kg/m^(3))相比具有明显的低碳优势;机械能源和阻隔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敏感性最强,在95%置信区间内,案例中这部分碳排放量在417.84~500.40t波动,采用更为绿色低碳的阻隔防渗膜,优先电驱动机械设备和本地化材料采购运输,提高监控设备运维可再生能源与绿电投入比例并增加生态景观丰富度,有助于实现场地风险管控低碳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修复 可持续风险管控 生命周期评价 蒙特卡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某焦化污染场地生物泥浆反应器中试研究案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霏 丁浩然 +6 位作者 杨乐巍 刘渊文 王恒 张岳 李书鹏 陈成 田德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5-1731,共7页
多环芳烃(PAHs)尤其是高环PAHs作为焦化污染场地的特征污染物,是一种高毒性、难降解的污染物。生物泥浆生物反应器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可调控性,且对难溶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是一种具有工程化前景的土壤修复工艺。采用自主研发的1 m3... 多环芳烃(PAHs)尤其是高环PAHs作为焦化污染场地的特征污染物,是一种高毒性、难降解的污染物。生物泥浆生物反应器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可调控性,且对难溶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是一种具有工程化前景的土壤修复工艺。采用自主研发的1 m3泥浆反应罐和商业化的PAHs降解菌剂,在代表性污染土壤进行中试试验,探索了接种菌剂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优化含固率和微生物反应关键参数的波动范围。结果表明:微生物在营养物质的刺激下,第3~6周快速增殖,其中Hydrogenophaga、Sphingomonadaceae、Pseudomonas等菌属增殖明显,可能参与了PAHs的降解;具有代表性的高环PAHs污染物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浓度从几倍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一类建设用地的管控目标值降至修复目标值以下。针对国内缺少实际场地中试规模数据的问题,获得可靠的泥浆反应器运行数据,有助于推动泥浆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国内向工程化规模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生物降解 泥浆反应器 中试 焦化污染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棕地再生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信阳华仪公园为例
19
作者 苏星 李婉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7期148-154,162,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棕地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城市绿地成为棕地再生的方向之一,由于城市绿地设计是在污染场地治理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场地条件已发生变化,使得设计过程本身存在特殊性。基于棕地特征,深入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棕地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城市绿地成为棕地再生的方向之一,由于城市绿地设计是在污染场地治理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场地条件已发生变化,使得设计过程本身存在特殊性。基于棕地特征,深入分析了工业污染导致的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提出污染梯度适配的空间决策模型。通过评估棕地治理后场地的生态敏感性,制定了相应的棕地再生策略。结合信阳华仪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了风景园林学、环境工程学与生态学多学科协同实施方案,研究成果为工业棕地再生提供了“技术-空间-经济”协同优化的创新范式,为棕地再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地治理 城市绿地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砷污染土壤钝化剂配方优化及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熊静 郭丽莉 +2 位作者 李书鹏 林启美 陈有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09-1918,共10页
为筛选出适宜镉砷污染土壤的复合钝化剂,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方法,研究铁改性生物炭、酸改性海泡石和酸改性蛭石钝化土壤Cd和As的最优复配配方。结果表明:经FeCl3改性后的生物炭对As的吸附能力增加,对Cd的吸附能力降低;经酸改性后的海泡... 为筛选出适宜镉砷污染土壤的复合钝化剂,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方法,研究铁改性生物炭、酸改性海泡石和酸改性蛭石钝化土壤Cd和As的最优复配配方。结果表明:经FeCl3改性后的生物炭对As的吸附能力增加,对Cd的吸附能力降低;经酸改性后的海泡石和蛭石对Cd的吸附能力不变,对As的吸附能力增强。铁改性生物炭、酸改性海泡石和酸改性蛭石复配能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活性态Cd主要向残渣态转化,活性态As主要向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Cd和As生物有效性降低。采用Design Expert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及多目标优化分析,获得复配钝化剂的配比为铁改性生物炭26.97%、酸改性海泡石23.49%和酸改性蛭石49.54%,经验证实验,施用优化配方后的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分别为0.97 mg·kg^-1和0.26 mg·kg^-1,与预测值接近。研究表明,铁改性生物炭、酸改性海泡石和酸改性蛭石复配能有效降低土壤Cd和As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海泡石 蛭石 最优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