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汪浩文 许东宝 +2 位作者 陈红霞 黄玮 胡海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治疗组在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窒息新生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并且可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窒息 微量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1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浩文 许东宝 +4 位作者 钱斌 祝选姣 黄玮 胡海英 夏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6-917,共2页
1942年Jackson首先描述了一组吸气时声门上组织向内塌陷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提出喉软化症(laryngomalacia)的命名。本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偶可见于较大的儿童或迟发性喉软化症患儿,由喉肌组织功能障碍所致,约占喉先天性畸形的50... 1942年Jackson首先描述了一组吸气时声门上组织向内塌陷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提出喉软化症(laryngomalacia)的命名。本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偶可见于较大的儿童或迟发性喉软化症患儿,由喉肌组织功能障碍所致,约占喉先天性畸形的50%~75%。但重症病例在新生儿中罕见。我院确诊一例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现总结其临床发展过程,为认识该疾病及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软化 新生儿科 先天性畸形 喉肌 病理生理 重症病例 喉喘鸣 喉梗阻 声门裂 喉软骨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霞 汪浩文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等护理措施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并注意喂养时体位、腹部抚触、...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等护理措施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并注意喂养时体位、腹部抚触、病情观察与记录等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及护理。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喂养并发症。两组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前白蛋白水平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窒息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微量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颈椎囊肿致双上肢瘫痪1例报告
4
作者 汪浩文 陈名武 +7 位作者 许东宝 刘兴和 刘啸峰 方学刚 祝选姣 黄玮 胡海英 陈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0-691,共2页
1临床资料患儿,男,3 d。发现双上肢无力3 d,气促1 d入院。G1P1,孕39+5周,外院行无痛分娩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3.5 kg,否认产时窒息,Apgar评分不详,否认胎盘等异常。混合喂养,生后第1天患儿出现哭闹,第2天早晨发现患儿双上肢无力,未处理... 1临床资料患儿,男,3 d。发现双上肢无力3 d,气促1 d入院。G1P1,孕39+5周,外院行无痛分娩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3.5 kg,否认产时窒息,Apgar评分不详,否认胎盘等异常。混合喂养,生后第1天患儿出现哭闹,第2天早晨发现患儿双上肢无力,未处理,下午发现患儿出现气促,下颌抖动明显,并哭闹加重,拟"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收住院。吃奶可,无发热、昏迷,无皮肤黏膜瘀点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上肢瘫痪 Apgar评分 双上肢无力 囊肿 颈椎 出生体质量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汪浩文 何志旭 +1 位作者 王志华 刘俊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8-532,共5页
目的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传至... 目的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传至第3代后,分别进行成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诱导,并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基本上呈梭形或星形的上皮样细胞,传代培养后的细胞体积增大,成纤维样细胞逐渐增多。经反复传代纯化的MSCs检测CD71、CD29呈阳性表达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结论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血管内皮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6
作者 汪浩文 何志旭 +2 位作者 尚峰 王志华 米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同源异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5)、肺动脉高压组(n=30)... 目的探讨同源异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5)、肺动脉高压组(n=30)、MSCs移植组(n=20)。肺动脉高压组和MSCs移植组大鼠一次性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三组大鼠同等条件饲养。3周后,MSCs移植组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5×106/ml的经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细胞悬液1 ml,肺动脉高压组大鼠予等量L-DMEM液,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移植后28 d,观察三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指数、血气及肺小动脉的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用MSCs移植28 d后,该组动物生存率为100%,平均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右心指数下降,动脉血气指标等均有明显改善,与肺动脉高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在肺内定植且分化成大量新生血管并形成侧支循环,肺动脉重构得到有效逆转。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并逆转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的进程,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MSCs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和改善肺小动脉血管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肺动脉高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