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MAGiC技术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文娟
邹月芬
+2 位作者
胡磊
刘啸峰
柴刘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5,共7页
目的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
目的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序列扫描。分别测量并计算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腰椎平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基于常规T1WI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值、基于MAGiC T1WI的VBQ(VBQ-magic)及平均T1弛豫时间(average T1 relaxation time,T1av)值、平均T2弛豫时间(average T2 relaxation time,T2av)值、质子密度平均(average proton density,PDav)值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按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63例)、骨量减少组(43例)及骨质疏松组(22例)。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或Wilcoxon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单参数及联合参数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间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VBQ-magic值分别为2.92(2.71,3.11)、3.16(2.87,3.40)、3.37(3.19,3.53),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av值分别为622.80(554.80,692.00)ms、565.40(538.00,599.20)ms、560.50(515.80,586.55)ms,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2av值分别为(75.40±6.06)ms、(77.05±5.95)ms、(84.79±5.36)ms,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量正常组PDav值小于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P=0.007、0.043)。VBQ-magic、T1av与BMD值呈中等相关(r=−0.524、0.403);T2av、PDav与BMD值呈弱相关(r=−0.365、−0.224)。VBQ-magic、T1av、VBQ-magic+T1av在区分骨量减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2、0.702、0.782,VBQ-magic单独及联合T1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Q-magic、T2av、VBQ-magic+T2av在区分骨质疏松的AUC分别为0.810、0.867、0.803,VBQ-magic单独及联合T2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AGiC T1WI的VBQ评分及T1、T2值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量
骨密度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影像特征
2
作者
方阮
任彦
张家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32例(36.0%)位于丘脑,36例(40.4%)位于脑干...
目的:总结分析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32例(36.0%)位于丘脑,36例(40.4%)位于脑干,其余位于脊髓、松果体、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桥臂、小脑、基底节区;66例(74.2%)形态规则,边界较清;75例(91.5%)无或轻度瘤周水肿。肿瘤实性部分CT平扫呈等低-稍高密度,磁共振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或高信号;29例(32.6%)伴不同程度囊变或坏死,6例伴出血,7例伴点状或边缘线样钙化。46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8例(60.9%)无或轻度受限,18例(39.1%)局部明显受限;30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28例(93.3%)呈高代谢改变。86例行MRI增强,50例(58.1%)呈局部花环状高强化,22例(25.6%)为整体轻度/无强化,12例(14.0%)呈局部斑片或结节状明显高强化,2例为整体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易包绕邻近血管,“基底动脉包绕征”最常见(18例);29例(32.6%)可见“增粗血管进入征”;脑干病灶中10例(27.8%)可见“虎纹征”。结论: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改变型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MAGiC技术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文娟
邹月芬
胡磊
刘啸峰
柴刘勇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放射科
池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出处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5,共7页
基金
池州市2023年度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编号:CZ23KJSFy012)。
文摘
目的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序列扫描。分别测量并计算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腰椎平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基于常规T1WI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值、基于MAGiC T1WI的VBQ(VBQ-magic)及平均T1弛豫时间(average T1 relaxation time,T1av)值、平均T2弛豫时间(average T2 relaxation time,T2av)值、质子密度平均(average proton density,PDav)值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按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63例)、骨量减少组(43例)及骨质疏松组(22例)。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或Wilcoxon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单参数及联合参数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间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VBQ-magic值分别为2.92(2.71,3.11)、3.16(2.87,3.40)、3.37(3.19,3.53),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av值分别为622.80(554.80,692.00)ms、565.40(538.00,599.20)ms、560.50(515.80,586.55)ms,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2av值分别为(75.40±6.06)ms、(77.05±5.95)ms、(84.79±5.36)ms,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量正常组PDav值小于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P=0.007、0.043)。VBQ-magic、T1av与BMD值呈中等相关(r=−0.524、0.403);T2av、PDav与BMD值呈弱相关(r=−0.365、−0.224)。VBQ-magic、T1av、VBQ-magic+T1av在区分骨量减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2、0.702、0.782,VBQ-magic单独及联合T1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Q-magic、T2av、VBQ-magic+T2av在区分骨质疏松的AUC分别为0.810、0.867、0.803,VBQ-magic单独及联合T2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AGiC T1WI的VBQ评分及T1、T2值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参考指标。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量
骨密度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共振成像
Keywords
osteoporosis
vertebral bone quality
bone mineral density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681.5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影像特征
2
作者
方阮
任彦
张家文
机构
安徽省
池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
医院
放射科
出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113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1877)。
文摘
目的:总结分析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32例(36.0%)位于丘脑,36例(40.4%)位于脑干,其余位于脊髓、松果体、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桥臂、小脑、基底节区;66例(74.2%)形态规则,边界较清;75例(91.5%)无或轻度瘤周水肿。肿瘤实性部分CT平扫呈等低-稍高密度,磁共振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或高信号;29例(32.6%)伴不同程度囊变或坏死,6例伴出血,7例伴点状或边缘线样钙化。46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8例(60.9%)无或轻度受限,18例(39.1%)局部明显受限;30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28例(93.3%)呈高代谢改变。86例行MRI增强,50例(58.1%)呈局部花环状高强化,22例(25.6%)为整体轻度/无强化,12例(14.0%)呈局部斑片或结节状明显高强化,2例为整体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易包绕邻近血管,“基底动脉包绕征”最常见(18例);29例(32.6%)可见“增粗血管进入征”;脑干病灶中10例(27.8%)可见“虎纹征”。结论: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改变型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Keywords
Diffuse midline glioma with H3K27 altere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aging features
分类号
R739.41 [医药卫生—肿瘤]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445.4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MAGiC技术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
王文娟
邹月芬
胡磊
刘啸峰
柴刘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改变型的影像特征
方阮
任彦
张家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