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及驱动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乐勤 陈永卓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22-127,132,共7页
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对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及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运用IPCC碳排放测度模型,测算了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农业生产碳排放效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农... 探索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对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及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运用IPCC碳排放测度模型,测算了2005—202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农业生产碳排放效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由2005年的987.40万t攀升至2020年的1227.59万t,年均增长1.46%。农业生产碳排强度由2005年的1.21 t/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0.49 t/万元,年均下降5.85%;农业生产碳排放与其强度呈显著剪刀差态势,两者间夹角达33.52°。农业科技创新、农机化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52、-1.728、-0.562,均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动力因子;规制政策、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085、0.619、1.232,为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制约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安徽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碳排放 驱动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乐勤 王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8-584,共7页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对制定或修改其生态绿色一体化及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及统计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测算长三角一...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对制定或修改其生态绿色一体化及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及统计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测算长三角一体化区域2005—2020年生境质量和开发强度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间协调状况进行考察;采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二者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指数由2005年的0.38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3 3,生境质量由2005年的0.504 9降至0.493 7;二者间协调度由2005年的0.66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8 6,多年均值为0.734 7,处于中度协调状态;二者间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演化关系,“十四五”期间,其轨迹仍处于抛物线左半支,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绿色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将面临较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开发强度 协调度 演化规律 In VEST模型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姚志强 陈实 +3 位作者 胡文海 吴琼 黄银兰 章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8-226,共9页
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异驱动机制对于探索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了皖江城市带ESV,利用贡献度和空间统计方法对ESV时空演变进... 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异驱动机制对于探索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了皖江城市带ESV,利用贡献度和空间统计方法对ESV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应用地理探测方法揭示了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ESV呈先增后减变化,主要受粮食价格波动及耕地、林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耕地对ESV变化贡献最大,ESV空间分异显著,低值ESV在快速发展城镇化区域扩展。(2)ESV空间分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多因素交互协同非线性增强的结果,主导影响因子是人类活动强度(HAI),其次是归一化植被指数,其他因子影响较小。(3)ESV变化与主导因子HAI变化呈现出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并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系统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当量因子 地理探测 皖江城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纪凯婷 张乐勤 王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33-40,共8页
深入探索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演进乃至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生态、高效发展、生活美好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和... 深入探索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演进乃至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生态、高效发展、生活美好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和GeoDA,综合运用熵权法、自然断裂点法、Moran's I指数和基尼系数等,揭示了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综合指数由0.3948增至0.5134,增长30.02%,年均增长3.34%;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处于0.30~0.64之间,平均水平0.4725,其中黄山(0.5112)显著高于其它城市,最低为亳州(0.4469)。(2)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时空演化呈现出“中高、南北低”向均匀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皖中(0.4122)>皖北(0.3936)>皖南(0.3845),2019年3个区域均为0.515±0.005,其中铜陵、马鞍山和宿州3个地级市增长幅度最大。(3)研究期内,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集聚效应,分时段2010—2012年、2013—2019年具有异质性,但趋异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发展 熵权法 水平测度 时空演变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三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海中 胡刚 +1 位作者 田晓四 张乐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26-33,共8页
为厘清土地利用时空异质性以及用地转型对生态质量动态响应规律,利用1980-2020年5期遥感数据,基于土地三生功能分类视角,应用土地动态度、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探究安徽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应的影响,并对研究区生态等级进行划... 为厘清土地利用时空异质性以及用地转型对生态质量动态响应规律,利用1980-2020年5期遥感数据,基于土地三生功能分类视角,应用土地动态度、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探究安徽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应的影响,并对研究区生态等级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三生空间下的安徽省生产用地占比最高,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以及江淮丘陵区,生态用地次之,集中分布于皖西、皖南低山丘陵以及皖东部分丘陵地区,生活类用地规模最小且分布相对分散;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1980-1990年的0.04逐步提升到2010-2020年的0.18,且增幅呈不断扩大态势,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呈差异性演变;3)生态指数由1980年的0.4499降低为2020年的0.4406,高生态质量区集中于皖南低山丘陵、皖西山区,低生态质量区较多集中于皖北,县域尺度下的生态分区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阶梯式下降的分布特征;4)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农村用地是造成安徽省生态质量退化的主导性因子,而农业用地向水域、林地的转变是生态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考察期内土地转型造成生态负效应超过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 遥感 三生用地 生态效应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纪凯婷 张乐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9-396,共8页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型考察驱动因子影响效应。[结果]①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平均水平稳步提升,其值由42.51增至79.41,年均增幅8.68%;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率为5.71%~10.94%。蚌埠市增长最快,最慢的为马鞍山市。②省域各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产业结构(0.0651)>经济(0.0503)>技术(0.0410)>人口(0.0331)>政策(0.0312)>开发程度(0.0176)。③分区域影响效应皖北远大于皖中和皖南,其中,第一驱动因子在皖北是产业结构,皖中、皖南是经济;第二、第三驱动因子分别为技术和人口;城市开发强度与皖北、皖中乡村绿色发展呈正相关,而与皖南呈负相关。[结论]为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安徽省应结合区域特色,利用生态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发展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 驱动因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1515”防线实施后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银兰 陈实 +1 位作者 姚志强 王丽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对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结果表... 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对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结果表明,2021年较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明显提高,高覆盖度由2015年的61%增加到2021年的88%;植被覆盖度等级主要由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18.57%和6.31%,其中安庆和芜湖发生转移的面积最为突出;“1515”防线内,以植被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为主,转移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沿江1 km(27.2%、16.79%和8.06%)、5 km(24.02%、13.91%和6.01%)、15 km(22.78%、10.79%和4.35%),芜湖市在“1515”三道防线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植被覆盖度等级向好转移以耕地、林地、裸地为主,转移面积占比为耕地>林地>裸地,其中耕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而转移面积减少,林地和裸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其转移面积也相应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和安徽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态修复 “1515”防线 长江大保护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