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谈家胜 汪志国 《古今农业》 2007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池州圩田大规模的开发始于清末,延至上世纪80年代。圩田开发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雁鸟栖息之地"转化为优质的粮棉生产基地,且消除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度地围垦和人为的河流改... 池州圩田大规模的开发始于清末,延至上世纪80年代。圩田开发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雁鸟栖息之地"转化为优质的粮棉生产基地,且消除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度地围垦和人为的河流改道,又造成江、河、湖面的压缩和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水灾的频发及渔产资源的萎缩。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环境问题值得池州的建设者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池州圩田 生态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谈家胜 方向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470-11472,共3页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至20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它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至20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它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雁鸟栖息之地"转化为优质的粮棉生产基地,且消除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度地围垦和人为的河流改道,又造成江、河、湖面的压缩和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生态水灾的频发及渔产资源的萎缩。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池州圩田 开发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社会课程史论——以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考察
3
作者 阳光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6,共8页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社会科课程 小学社会课程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志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3-130,共8页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使许多人远走他乡。近代安徽的灾荒移民,既有省内区际的流动,也有省际的流动。省内流动的首选目标是城市;在省际流动中,皖北灾民多逃往江苏、河南等省,皖中灾民多跨过长江迁向皖南地区。不仅如此,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安徽 自然灾害 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 被引量:16
5
作者 汪志国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极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就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民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安徽段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极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就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民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安徽段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颖上、怀远、寿县、灵璧、凤台5个县受灾频率最高;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在霍山县。自然灾害不仅毁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冲击农业经济。面对惨烈的自然灾害,国民政府与民间社会采取了各种抗救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于巨灾无大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安徽 淮河流域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花园口决堤对皖北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汪志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8-113,共6页
1938年6月7日、9日,南京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水向东南方向奔流,留下了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的黄泛区,长达9年的黄泛灾害,给皖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致使皖北地... 1938年6月7日、9日,南京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水向东南方向奔流,留下了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的黄泛区,长达9年的黄泛灾害,给皖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致使皖北地区耕地淹没、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破坏,皖北黄泛区灾害频发、农业损失惨重,人口伤亡、人居环境破坏。皖北黄泛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留下的苦果靠泛区几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有所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花园口决堤 皖北黄泛区 生态环境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安徽水利事业述论 被引量:5
7
作者 汪志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长江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不同程度地治理。近代安徽水利建设与水旱灾害、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等关系密切,这些水利事业的兴办,对防止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安徽 淮河中游 长江中游 水利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显信仰的实质及与道教的关系——对徽州婺源县灵顺庙的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丁希勤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0,95,共4页
我国的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实质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是由婺源县在道教中的信仰决定的,具体的形成过程可能还受到道教《黄庭经》和《福德五圣经》的影响。婺源县的五显信仰对我国东南地区文化产生了深远... 我国的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实质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是由婺源县在道教中的信仰决定的,具体的形成过程可能还受到道教《黄庭经》和《福德五圣经》的影响。婺源县的五显信仰对我国东南地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显 道教 徽州 灵顺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歌谣看徽州商业生活习俗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根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的优良习俗,反映了徽商早婚习俗、爱情生活和徽商妇从一而终的风俗观念,还反映了徽商妇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民俗特征。并从民间音乐艺术的角度,对相关民谣进行了一些文化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徽商 习俗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汪志国 《古今农业》 2011年第2期75-82,共8页
宋元时期,在今安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震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灾害频率比宋代以前提高多了,特别是水灾更加严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宋元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 宋元时期,在今安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震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灾害频率比宋代以前提高多了,特别是水灾更加严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宋元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安徽 自然灾害 灾荒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灾打击下的安徽农业生产——以20世纪30年代3次大灾害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志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3-156,共4页
20世纪30年代,安徽先后出现过1931年大水灾、1934年大旱灾和1938年大水灾等重大自然灾害,这3次重大自然灾害对安徽经济社会以及百姓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更大,农业生产逐步衰退,耕地大面积受损,农业产量大大减少,养... 20世纪30年代,安徽先后出现过1931年大水灾、1934年大旱灾和1938年大水灾等重大自然灾害,这3次重大自然灾害对安徽经济社会以及百姓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更大,农业生产逐步衰退,耕地大面积受损,农业产量大大减少,养殖业也受到很大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重大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乡民的习俗信仰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志国 《古今农业》 2013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灾荒过后往往是饥民遍野,疫病肆虐,并使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导致是民间迷信风气泛滥,近代安徽乡民的习俗信仰主要包括含有许多不科学成分和不合理因素的各种农事民俗,浓郁的...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灾荒过后往往是饥民遍野,疫病肆虐,并使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导致是民间迷信风气泛滥,近代安徽乡民的习俗信仰主要包括含有许多不科学成分和不合理因素的各种农事民俗,浓郁的祈神求丰的宗教信仰,以及愚昧落后的文化生活,这些习俗信仰正是大灾之后乡民精神上荒芜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安徽 农民 自然灾害 习俗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诗人笔下的淮河灾荒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志国 《古今农业》 2012年第3期83-89,共7页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诗人 淮河流域 灾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光斗的屯田思想
14
作者 杨修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378-18379,共2页
明朝末期左光斗在天津开展了兴修水利、开垦屯田的经济实践,梳理了水利和屯田的关系,提出了"三因"、"十四议"的举措,为辅助屯田开设了"屯学"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左光斗 屯田 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安徽农作物品种改良与推广事业述论
15
作者 汪志国 《古今农业》 2009年第4期78-84,共7页
19世纪90年代,随着近代农业的兴起,以美棉引种为发端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与推广事业拉开序幕。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也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努力改良、培育、推广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品种,以及棉花、茶叶、大豆等经济作物品种... 19世纪90年代,随着近代农业的兴起,以美棉引种为发端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与推广事业拉开序幕。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也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努力改良、培育、推广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品种,以及棉花、茶叶、大豆等经济作物品种,有力推动了近代安徽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产量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安徽 粮食作物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 改良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