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夏季投喂率与夏季间歇性断食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存活和健康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乔浩峰 丁洋 +5 位作者 刘娅 胡晨昊 任旌雷 袁勇超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87,共11页
为探究杂交黄颡鱼更加绿色高效的投喂策略,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为试验对象,在湖北地区池塘网箱中开展了春季不同投喂率[0、0.5%、表观饱食(2.1%)]、夏季不同投喂率[1%、2%、表观饱食(3.9%)]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投喂(3d饱食1d断食,... 为探究杂交黄颡鱼更加绿色高效的投喂策略,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为试验对象,在湖北地区池塘网箱中开展了春季不同投喂率[0、0.5%、表观饱食(2.1%)]、夏季不同投喂率[1%、2%、表观饱食(3.9%)]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投喂(3d饱食1d断食, 7d饱食1d断食)对杂交黄颡鱼生长、存活和肝功能、肠道屏蔽及免疫功能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春季(4月12日—5月3日),随投喂率增加,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存活率显著降低, 0.5%投喂率下杂交黄颡鱼的健康指标显著优于0%投喂率组和表观饱食投喂组。在夏季(6月1日—7月13日),随投喂率增加,生长速度显著上升,到达表观饱食投喂后, 3d饱食1d断食的间歇性断食方案显著降低生长速度, 7d饱食1d断食的间歇性断食方案与表观饱食投喂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此外,夏季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不同投喂率组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方案组之间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2%投喂率下的健康指标显著优于1%投喂率组、表观饱食组、3d饱食1d断食组和7d饱食1d断食组。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需求,建议在春季水温15—26℃波动时50 g左右杂交黄颡鱼的投喂率为0.5%,该投喂率既能保证及时恢复体质,又能显著降低春季投喂恢复期的死亡风险;建议夏季水温26—32℃时10 g左右杂交黄颡鱼采用7d饱食1d断食的投喂策略,既能保证最快生长速度,又能节省约14%总饲料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率 间歇性断食 补偿生长 健康养殖 杂交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设施空间对鱼类福利的影响
2
作者 李文翰 李大鹏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8,共11页
随着设施化水产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养殖设施中鱼类福利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养殖设施空间大小直接决定了鱼类的活动空间范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成为设施养殖的显著特点之一。养殖空间大小以及空间内养殖密度高低对鱼类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 随着设施化水产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养殖设施中鱼类福利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养殖设施空间大小直接决定了鱼类的活动空间范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成为设施养殖的显著特点之一。养殖空间大小以及空间内养殖密度高低对鱼类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学效应,显著影响了鱼类生理、行为、生长等相关福利需求。在进行养殖设施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养殖空间对鱼类福利的影响,会带来更好的养殖效益。文章阐释了鱼类福利的具体内涵与发展现状,综述了养殖设施空间大小以及空间内鱼类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关于养殖设施空间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关注点,以期为鱼类福利的研究、应用及设施化渔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福利 空间大小 养殖密度 设施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中草鱼“老三病”的病例分析和防治
3
作者 王莹莹 李莉 《科学养鱼》 2025年第2期60-61,共2页
烂鳃、肠炎、赤皮俗称草鱼“老三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然而,由于工厂化养殖环境的封闭性和高密度养殖特点,一旦发生病害,其传播速度较快,难以控制,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提出将水质调控与药物防治有... 烂鳃、肠炎、赤皮俗称草鱼“老三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然而,由于工厂化养殖环境的封闭性和高密度养殖特点,一旦发生病害,其传播速度较快,难以控制,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提出将水质调控与药物防治有机结合,作为有效防治草鱼“老三病”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重大经济损失 高密度养殖 药物防治 水质调控 细菌感染 烂鳃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修复方式下养殖池塘底质营养物质的迁移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保民 张敏 +1 位作者 蔡清武 苏溪阳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7,共6页
自2013年12月8日起至2014年5月5日,以养殖池塘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等方法修复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池塘沉积物修复期,种青组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 自2013年12月8日起至2014年5月5日,以养殖池塘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等方法修复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池塘沉积物修复期,种青组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烧失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石灰组沉积物中烧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覆水处理后,种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种青组水体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暴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生石灰组水体中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降低了养殖池塘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种青组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降低显著,覆水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也有明显降低,以种青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修复 营养物质 动态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芹菜、空心菜浮床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东烨 宋建 +3 位作者 陆正一 韩登峰 李大鹏 汤蓉 《科学养鱼》 2022年第12期26-27,共2页
在尾水处理池塘的水面架设浮床,并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对水体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再利用,是提升尾水处理效果的有效手段。笔者利用水芹菜、空心菜浮床进行池塘尾水处理试验,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 在尾水处理池塘的水面架设浮床,并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对水体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再利用,是提升尾水处理效果的有效手段。笔者利用水芹菜、空心菜浮床进行池塘尾水处理试验,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五七东方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的养殖尾水处理包括由沉淀区、过滤区、曝气区构成的沉淀曝气池和池塘底部种植沉水植物的生物净化池,排放量约为36米^(3)/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底部 池塘养殖 水芹菜 水产养殖 尾水处理 沉淀区 池塘条件 养殖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无乳链球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石杰 黎洁 张永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5,共12页
无乳链球菌病以其传播速度快和致死率高著称,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中国感染鱼类的无乳链球菌分子血清型主要以Ia为主,且通常呈现多重耐药性。目前,防治该病主要依赖抗生素治疗,辅以中草药疗法。然... 无乳链球菌病以其传播速度快和致死率高著称,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中国感染鱼类的无乳链球菌分子血清型主要以Ia为主,且通常呈现多重耐药性。目前,防治该病主要依赖抗生素治疗,辅以中草药疗法。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因此,探索和开发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有效防控无乳链球菌病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极为关键。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文献,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当前防治措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无乳链球菌病 流行病学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对养殖黄颡鱼血液生化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田兴 马玲巧 +3 位作者 李大鹏 亓成龙 何绪刚 汤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1,98,共6页
测定了在10.4~11.2℃下运输4 h后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1 d、3 d、7 d和20 d)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引起了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的显... 测定了在10.4~11.2℃下运输4 h后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1 d、3 d、7 d和20 d)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引起了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的显著升高(P〈0.05),在运输结束12 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运输后鱼体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有显著性升高,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逐渐回降到正常水平;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维持稳定的水平。运输后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等物性分析指标均显著性降低。除了凝聚性和咀嚼性之外,其他肌肉物性分析指标在运输结束72 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表明,长途运输造成了养殖黄颡鱼的应激反应,对肌肉物性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运输后的恢复可使鱼体抗氧化能力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回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运输应激 抗氧化酶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拉萨裂腹鱼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苟仕骐 林少卿 +3 位作者 张文敏 李大鹏 刘香江 霍斌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规律,基于硬组织年代学法研究重建了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50年的历史生长序列,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了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年轮计数法和交叉定年法估算的拉... 为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规律,基于硬组织年代学法研究重建了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50年的历史生长序列,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了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年轮计数法和交叉定年法估算的拉萨裂腹鱼年龄的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分别为5.13%和0%,随着年龄的增长2种方法估算年龄的差异逐渐增大。估算的同步生长系数均值为0.406,实测轮纹宽度随年龄的增长呈显著减小趋势。构建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对拉萨裂腹鱼生长的解释率高达91.7%,其中,内在因子和气候因子的解释率总计为80.1%。拉萨裂腹鱼生长展现出个体和年际变异性,其生长稳态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转变。气温、北极涛动(A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均与拉萨裂腹鱼生长呈负的线性关系,且对其生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和滞后效应。其中,印度洋偶极子是关键气候因子,该因子估算的参数值为-0.0618。建议后续研究将性成熟因子和其他环境因子纳入模型构建,并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和物种等多维尺度,从而更系统、深入地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多重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生长 硬组织年代学 气候变化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环境胁迫下淡水底栖动物的多维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黄金赫 杜澄浩 +4 位作者 周俊波 李庆 张培育 徐军 张敏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0-103,共14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和杀虫剂污染等常见胁迫源对淡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宇宙系统模拟了多重环境胁迫下的淡水生态系统,对连续脉冲与恢复不同阶段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暖... 为了探究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和杀虫剂污染等常见胁迫源对淡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宇宙系统模拟了多重环境胁迫下的淡水生态系统,对连续脉冲与恢复不同阶段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暖能够显著提高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 richness,FRic;P<0.01),但这一正向效应在持续变暖后消失。营养添加对多样性未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对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产生了正面的持久影响(P<0.05)。杀虫剂(吡虫啉)脉冲主要影响功能多样性,脉冲早期为负面效应(P<0.05),连续脉冲后则产生正向效应(P<0.01),但在恢复后期没有显著效应。三种胁迫源的共同作用会对功能多样性主要指数造成持久损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部分指数在不同实验阶段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功能多样性内部指数的相关性强度随实验进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强调了长期变暖会放大人为环境胁迫对淡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危害,功能多样性对胁迫源的影响更加敏感,而系统发育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受胁迫水体的群落恢复情况,淡水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评价需要综合多维多样性以提高真实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研究揭示了多重环境胁迫下淡水底栖动物多维多样性的动态响应特征,并为环境胁迫及恢复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胁迫 底栖动物 恢复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0
10
作者 黄凯 姚垚 +3 位作者 王晓宁 张远 钱昶 丁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生物完整性指数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的重要工具,对流域管理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为全面掌握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构建F-IBI(鱼类完整性指数),开展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于2016年10—11月对滦河流域58个采样点收集了鱼类与环境数据,... 生物完整性指数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的重要工具,对流域管理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为全面掌握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构建F-IBI(鱼类完整性指数),开展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于2016年10—11月对滦河流域58个采样点收集了鱼类与环境数据,根据栖息地质量评分与水质等级来确定参考点(12个)和受损点(7个).利用分布范围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冗余检验对20个候选指标进行筛选,以获得构建F-IBI的核心指标.采用1、3、5赋分法对核心指标进行赋分,并计算F-IBI最终得分.利用分位数法将F-IBI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一般""差""极差"5个等级.利用非参数检验对F-IBI的适用性进行校验.结果表明:(1)鱼类物种数、个体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底栖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耐受性鱼类个体百分比、产黏性卵鱼类个体百分比、产沉性卵鱼类个体百分比、上层鱼类个体百分比和广布种鱼类个体百分比等9个指标被筛选出,其适合作为构建F-IBI的核心指标.(2)F-IBI计算结果表明滦河流域58个采样点中,"健康"和"亚健康"等级采样点有22个,"一般"等级采样点22个,"差"和"极差"等级采样点14个.滦河干支流上游地区健康状况较好,干流中下游及部分独流入海河流健康状况较差,这主要受到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F-IBI在参考点与非参考点之间有显著差异,栖息地综合得分随F-IBI评价等级降低而下降,在"健康"与除"亚健康"外的其他等级以及"极差"与除"差"外的其他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研究显示,构建的F-IBI适用于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流域 鱼类 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高温和氧化应激诱导黄颡鱼雄性化的挽救研究
11
作者 梁浩文 李斌 +9 位作者 丁运敏 李涛 曹靖花 丁洋 任旌雷 陈可云 胡俊豪 吴思汗 何焱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为探究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雄性化的机制及其挽救方法,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材料,利用高温(HT)、过氧化氢(H_(2)O_(2))和HT-H_(2)O_(2)双重应激进行处理,并在HT-H_(2)O_(2)处理下试图用大黄素(Emodin)对... 为探究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雄性化的机制及其挽救方法,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材料,利用高温(HT)、过氧化氢(H_(2)O_(2))和HT-H_(2)O_(2)双重应激进行处理,并在HT-H_(2)O_(2)处理下试图用大黄素(Emodin)对雄性化进行挽救。实验设置3个雄性化诱导处理组,分别为HT组(33.5℃)、HP组(1μmol/L H_(2)O_(2)浸泡)、TP组(33.5℃+1μmol/L H_(2)O_(2)浸泡),及1个挽救组:TPE组(33.5℃+1μmol/L H_(2)O_(2)浸泡+300 mg/kg E拌饲料),在性别分化时期(12—80DPH)进行处理。结果显示,HT、HP和TP组雄性化比例分别为23.7%、13.9%和41.6%,而TPE组雄性化比例为6.9%,且均为间性性腺,表明大黄素处理显著降低了应激诱导的雄性化。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伪雄性CAT、SOD活性和MDA含量较雌性显著上升,TPE组GSH-Px活性较应激组极显著升高,推测高温或过氧化氢通过提高氧化应激水平诱导黄颡鱼雄性化,而添加大黄素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或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对雄性化产生挽救效果。进一步,在池塘培育的XX全雌种群养殖中通过饲料拌喂500 mg/kg大黄素,结果显示96.4%个体卵巢正常发育,仅3.6%个体发育为伪雄鱼。研究初步明确了氧化应激参与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的雄性化,而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大黄素能挽救环境胁迫诱导的雄性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鱼类性别分化可塑性及性逆转解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化 氧化应激 性别控制 环境胁迫 过氧化氢 全雌种群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皮特不动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12
作者 张瑞轩 曹景龙 +2 位作者 王卫民 罗毅 黎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8,共8页
为了精准识别和监测鱼类中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的感染,针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源皮特不动杆菌的管家基因rpo B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反应体系和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时间、Mg^(2+)浓度以及内、外、环引... 为了精准识别和监测鱼类中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的感染,针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源皮特不动杆菌的管家基因rpo B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反应体系和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时间、Mg^(2+)浓度以及内、外、环引物用量比)优化及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Mg^(2+)最优浓度为6.0 mmol/L,内、外、环引物最优用量比为8∶1∶4,在63℃恒温条件下反应30 min即可检测到皮特不动杆菌,反应60 min可获得最优结果;该LAMP方法的灵敏度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最低检出量为1.4 cfu/m L;在特异性检测方面,该方法仅能检测出皮特不动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等7种常见致病菌均无交叉反应;此外,该方法既可以通过检测体系的颜色变化直观读取结果,也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由此可见,本研究中所建立的针对团头鲂源皮特不动杆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可用于水产养殖业皮特不动杆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皮特不动杆菌 细菌性败血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RPOB 反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青养殖模式提升草鱼肌肉中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曦 万莹 +5 位作者 席汝娟 沈志远 何亚 李莉 汤蓉 李大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5,共6页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随着养殖产量的提升,草鱼肌肉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草鱼的肌肉品质有着重要影响,本实验开展了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并...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随着养殖产量的提升,草鱼肌肉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草鱼的肌肉品质有着重要影响,本实验开展了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并与饲料养殖模式下的草鱼进行比较分析。本实验分别对两种养殖模式下的草鱼肌肉进行了组织学和肌膜微观结构观察、胶原蛋白含量测定和胶原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与饲料养殖模式相比,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的肌纤维直径和面积较小,肌膜较粗,肌膜中的胶原纤维更多且排列更加紧密有序。根据羟脯氨酸的测定结果显示,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的胶原蛋白含量高于饲料养殖模式。胶原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饲料养殖模式对比,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I型胶原蛋白相关合成基因col1α1、col1α2以及调控通路TGF-β1/smad中基因smad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本实验结果表明,种青养鱼模式可使草鱼肌肉中的肌膜组织增粗,同时肌膜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多且排列紧密,提升草鱼肌肉中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种青养殖 肌肉 胶原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氯对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加沙 何绪刚 +3 位作者 邓闵 覃雅 刘全圣 陈荣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81,共8页
监测了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草鱼主养池塘施用浓度为0.375 g/m3的二氧化氯后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以分析二氧化氯对池塘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水体溶解氧显著下降,亚硝态氮、活性磷和总磷降低。然而p ... 监测了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草鱼主养池塘施用浓度为0.375 g/m3的二氧化氯后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以分析二氧化氯对池塘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水体溶解氧显著下降,亚硝态氮、活性磷和总磷降低。然而p H值显著升高,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也有所升高。施用二氧化氯前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44属79种,浮游动物36属43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2属109种,浮游动物44属69种,用药后浮游植物消失4属12种,新增加12属42种,用药前未见金藻门种类,用药后出现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用药后原生动物消失6属7种,新出现16属24种;轮虫消失3种,增加8种;枝角类种类无变化;桡足类新增4种成体,但用药前后优势种无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二氧化氯短期内增加了水体氨氮毒性,并导致浮游动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小型化藻类增多、优势种显著变化。建议在养殖期间慎用二氧化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氯 池塘水质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有机肥对主养草鱼池塘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季英杰 邓闵 +3 位作者 陈杰玉 王海鹏 缑敬伟 何绪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主养池塘中,对比检测了发酵有机肥实验塘与未施肥对照塘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分析发酵有机肥肥效及其对池塘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如下:发酵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浮游生物种类...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主养池塘中,对比检测了发酵有机肥实验塘与未施肥对照塘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分析发酵有机肥肥效及其对池塘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如下:发酵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浮游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细菌丰度,增加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实验期间,实验塘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和细菌平均丰度分别为(68.21±25.13)mg/L、(9.83±5.74)mg/L和(6.53±2.13)×10~6 ind./mL,分别是对照塘的2.78倍、4.35倍和1.29倍;发酵有机肥促进有益菌增殖作用显著,施肥后期,实验塘乳酸菌、芽孢杆菌和节杆菌属相对比例分别为(0.61±0.17)%、(0.89±0.29)%和(0.04±0.0082)%,分别是对照塘的3倍、3倍和4倍;发酵有机肥平抑NH_4^+-N、NO_2-N效果显著,在NH_4^+-N、NO_2^--N快速积累季节,实验塘NH_4^+-N、NO_2^--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塘(P<0.05);发酵有机肥增氧效果显著,而对pH、TN、TP、NO_3^--N、PO_4^(3-)-P等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有机肥肥效突出,具有显著改善池塘水环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有机肥 精养池塘 浮游生物 细菌 水质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中小瓜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策 李莉 《科学养鱼》 2021年第2期48-49,共2页
在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的小瓜虫病被称为"白点病"。鱼类感染小瓜虫病多难以治疗,有时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原因是小瓜虫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强。作为受害者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渔友... 在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的小瓜虫病被称为"白点病"。鱼类感染小瓜虫病多难以治疗,有时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原因是小瓜虫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强。作为受害者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心得分享给大家,望广大渔友提早预防。一、小瓜虫的来源每年秋冬之际是小瓜虫暴发的时期,对于池塘养殖水体的小瓜虫大家尚可以理解,但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图1),笔者养殖的草鱼苗仍然遭受了小瓜虫的侵害,这说明小瓜虫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瓜虫病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工厂化养殖 白点病 水产养殖业 繁殖能力 淡水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管道构建技术改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振义 韩登峰 +2 位作者 蔡菊环 李大鹏 汤蓉 《科学养鱼》 2020年第6期80-82,共3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养殖国,绿色、低碳发展是21世纪发展理念,中国水产养殖业已经逐步开始转为以生态优先的养殖模式。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在指导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养殖国,绿色、低碳发展是21世纪发展理念,中国水产养殖业已经逐步开始转为以生态优先的养殖模式。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在指导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随着水库整治、网箱拆除,养殖空间不断缩小,各种各样的新型养殖模式包括跑道养殖、集装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开始被不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渔业养殖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水产养殖业 养殖设施 养殖模式 生态优先 集装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志刚 管赫赫 +3 位作者 丁运敏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8-1266,共9页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鳡亲本培育、亲本产后护理、规模化催产、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优良种质培育等领域仍然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建立完善的鳡繁育技术体系对推动鳡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20年来,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苗种培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给鳡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文章系统总结了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进展,指出繁育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亲本培育与产后护理、驯食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文章进一步提出对应建议或对策,以期为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催产 苗种培育 肉食性鱼类 驯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况宇 何亚 +4 位作者 欧阳康 杨慧 王良牟 李大鹏 李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305,共19页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1))的环境中,持续30 d。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氨氮暴露导致肠绒毛面积减少;MCLR暴露导致肠道绒毛破裂,空泡化面积增加;而联合暴露对肠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中溶菌酶和β-防御素的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斑马鱼肠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氨氮和MCLR的单独及联合处理还激活NOD1/2和TLR4a/4b信号通路,导致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氮和MCLR处理显著改变斑马鱼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即氨氮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富度,MCLR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富度但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富度,而氨氮和MCLR联合作用增加肠道致病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丰富度。进一步,两者联合暴露还导致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氨氮和MCLR联合处理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及菌群稳态产生了协同的负面影响,其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微囊藻毒素-LR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亚宁 陈敏 +4 位作者 刘洋 韩磊 何焱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浆生理生化指标、成活率和繁殖性能等。结果显示,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P<0.05),小麦胚芽添加量为10%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最高,丙二醛含量(MDA)最低,多项式曲线方程显示添加量在11.57%—14.0%抗氧化性能最强。当小麦胚芽添加量达到10%时,对血浆葡萄糖(GLU)含量没有影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LDLC/HDL-C)显著下降(P<0.05),利于血脂的健康代谢。因此,经添加小麦胚芽的饲料进行产前和产后培育,小麦胚芽组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P<0.0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体重繁殖力与对照W0组相比有所提升(P>0.05);产后培育阶段,小麦胚芽添加组W5、W10和W15畸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孵化率也略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小麦胚芽能够作为黄颡鱼雌性亲鱼的饲料原料,建议产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10%—15%,产后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5%—10%,能有效改善体质,提高雌性亲鱼重复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 雌性亲鱼 繁殖力 成活率 抗氧化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