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碳汇能力评估
被引量:
6
1
作者
杨慧荣
方畅
+1 位作者
高均超
焦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6,共9页
红树林区沉积物中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生长环境的特异性选择压力下,演化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性和碳汇能力。以位于汕头市的粤东典型红树林区为研究区域,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
红树林区沉积物中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生长环境的特异性选择压力下,演化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性和碳汇能力。以位于汕头市的粤东典型红树林区为研究区域,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对其潜在碳汇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红树林区沉积物的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Desulfobacterota,优势菌属来源于unclassified_Gammaproteobacteria、Anaero‐linea和Woeseia;污染程度较低、林分未成熟地区的沉积物物种丰富度较高,但物种均匀度较低,而污染程度中等、林分发育成熟地区的沉积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沉积物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微生物α多样性指标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多样性指数下降最为显著(P<0.05);污染程度低、林分尚未成熟的红树林区具有最强的微生物碳汇能力;微生物碳汇能力与采样深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为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空间分布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树种选择和滩地高程对红树林修复早期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彭逸生
庄雪茵
+4 位作者
赵丽丽
王梓豪
高均超
王炳新
何姿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效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红树林的固碳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树种及滩地高程条件对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早期的固碳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碳汇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选址、选种...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效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红树林的固碳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树种及滩地高程条件对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早期的固碳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碳汇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选址、选种提供参考。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牛田洋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中3个种植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高潮位区桐花树(HAc,high-intertidal Aegiceras corniculatum)、低潮位区无瓣海桑(LSa,lowintertidal Sonneratia apetala)和高潮位区无瓣海桑(HSa,high-intertidal S.apetala)。在造林2,3 a后,分别测定及估算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碳储量以及表层土壤(0~60 cm)的理化性质指标及碳储量等参数,分析树种与滩地高程对红树林群落储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定植发育过程带来了土壤的酸化、盐化及养分(TOC、TN、TP)积累,同时碳的外源供给比例随着造林时间增加而增加。造林3 a后,在相同潮位条件下,相比外来树种无瓣海桑[植物碳密度(16.00±3.76)t·hm^(-2);系统碳密度(48.54±2.38 t·hm^(-2))],乡土树种桐花树凭借较高的植株密度获得了更高的单位面积碳储量[植物碳密度(36.16±2.35)t·hm^(-2);系统碳密度(70.14±3.15)t·hm^(-2)]。而淹水胁迫促进了无瓣海桑幼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积累,长时间的潮汐冲刷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稳定性。因此,低潮位无瓣海桑群落的碳密度[植物碳密度(34.59±8.85)t·hm^(-2);系统碳密度(61.03±2.57)t·hm^(-2)]显著高于高潮位,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颗粒态碳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碳储量
红树林
树种选择
滩地高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碳汇能力评估
被引量:
6
1
作者
杨慧荣
方畅
高均超
焦芳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海洋
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
江门市地质与海洋防灾监测站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6,共9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项目(GDNRC[2022]50)
广东省林业局林业科技创新项目(2021KJCX012,2022KJCX019)
台山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建设项目(XKJHT20222145)。
文摘
红树林区沉积物中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生长环境的特异性选择压力下,演化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性和碳汇能力。以位于汕头市的粤东典型红树林区为研究区域,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对其潜在碳汇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红树林区沉积物的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Desulfobacterota,优势菌属来源于unclassified_Gammaproteobacteria、Anaero‐linea和Woeseia;污染程度较低、林分未成熟地区的沉积物物种丰富度较高,但物种均匀度较低,而污染程度中等、林分发育成熟地区的沉积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沉积物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微生物α多样性指标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多样性指数下降最为显著(P<0.05);污染程度低、林分尚未成熟的红树林区具有最强的微生物碳汇能力;微生物碳汇能力与采样深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为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树林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空间分布
碳汇
Keywords
mangrove sediment
microbial commun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carbon sink
分类号
Q938.1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树种选择和滩地高程对红树林修复早期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彭逸生
庄雪茵
赵丽丽
王梓豪
高均超
王炳新
何姿莹
机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方
海洋
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江门市地质与海洋防灾监测站
广东省台山市林业局
中山大学
海洋
科学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项目(GDNRC[2022]50)
广东省林业局林业科技创新项目(2021KJCX012,2022KJCX019)
+1 种基金
台山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建设项目(XKJHT202221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6159,41771095)。
文摘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效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红树林的固碳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树种及滩地高程条件对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早期的固碳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碳汇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选址、选种提供参考。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牛田洋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中3个种植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高潮位区桐花树(HAc,high-intertidal Aegiceras corniculatum)、低潮位区无瓣海桑(LSa,lowintertidal Sonneratia apetala)和高潮位区无瓣海桑(HSa,high-intertidal S.apetala)。在造林2,3 a后,分别测定及估算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碳储量以及表层土壤(0~60 cm)的理化性质指标及碳储量等参数,分析树种与滩地高程对红树林群落储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定植发育过程带来了土壤的酸化、盐化及养分(TOC、TN、TP)积累,同时碳的外源供给比例随着造林时间增加而增加。造林3 a后,在相同潮位条件下,相比外来树种无瓣海桑[植物碳密度(16.00±3.76)t·hm^(-2);系统碳密度(48.54±2.38 t·hm^(-2))],乡土树种桐花树凭借较高的植株密度获得了更高的单位面积碳储量[植物碳密度(36.16±2.35)t·hm^(-2);系统碳密度(70.14±3.15)t·hm^(-2)]。而淹水胁迫促进了无瓣海桑幼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积累,长时间的潮汐冲刷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稳定性。因此,低潮位无瓣海桑群落的碳密度[植物碳密度(34.59±8.85)t·hm^(-2);系统碳密度(61.03±2.57)t·hm^(-2)]显著高于高潮位,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颗粒态碳含量较低。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碳储量
红树林
树种选择
滩地高程
Key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mangrove
species choice
tidal flat elevation
分类号
S171.4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碳汇能力评估
杨慧荣
方畅
高均超
焦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树种选择和滩地高程对红树林修复早期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彭逸生
庄雪茵
赵丽丽
王梓豪
高均超
王炳新
何姿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