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低温加热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骏 廖钰 +1 位作者 刘俊宇 曾建邦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2-576,共5页
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材料加热动力电池模组时,箱体材料及隔热棉对电芯升温速率和均温性的影响。在环境温度、加热功率相同时,对于同一电芯,加热升温速率底部最大,极耳最小,自下而上递减;塑料箱体的... 通过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材料加热动力电池模组时,箱体材料及隔热棉对电芯升温速率和均温性的影响。在环境温度、加热功率相同时,对于同一电芯,加热升温速率底部最大,极耳最小,自下而上递减;塑料箱体的温升梯度与泡沫箱体类似,但模组温升高3.00~4.00℃、升温速率低2.00~3.00℃/h;加隔热棉之后,模组内部温升下降1.00~2.00℃,但升温速率上升1.00℃/h。这说明在塑料箱体内部加隔热棉,能达到与电池包箱体内部相同的导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加热 动力电池 升温速率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概念的汽车内外饰开发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蔡剑峰 《南方农机》 2015年第12期39-39,86,共2页
本文从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设计、设计工艺等方三面对汽车内外饰绿色设计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 汽车内外饰 绿色 产品材料 开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6
3
作者 熊敏 《南方农机》 2015年第12期41-42,共2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使得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及优化措施进行了论证与分析,基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进行设计。从而满足了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使得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及优化措施进行了论证与分析,基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进行设计。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并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电子电气架构设计 优化措施 研究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志鸿 《南方农机》 2020年第18期108-109,共2页
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汽车产业重点开展电动汽车生产与研发工作,在从根本上保障汽车运行效率的同时,控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为保障电动汽车平稳运行,需要仔细分析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特征以及持续行驶要求,着重开展电... 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汽车产业重点开展电动汽车生产与研发工作,在从根本上保障汽车运行效率的同时,控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为保障电动汽车平稳运行,需要仔细分析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特征以及持续行驶要求,着重开展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工作。针对此,文章分析了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研究现状,提出了车身结构轻量化研究方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车身结构轻量化 设计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白俊涛 《南方农机》 2015年第12期37-37,42,共2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动汽车及其轻量化技术的作用与要求,着重探讨了电动汽车的整车轻量化及相关技术,同时也对电池的轻量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设计出品质优良,符合公众需求的新型电动汽车,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助力。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轻量化技术 研究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瞬态生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姜水生 马龙 +2 位作者 姜光军 文华 江先念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探索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瞬态热特性,通过试验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下的内阻和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升曲线,计算出不同放电倍率下的瞬时生热率;根据0.5C放电倍率下的瞬时生热率和内阻生热率,求出熵热(可逆反应热)系数变化... 为探索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瞬态热特性,通过试验测试得到不同温度下的内阻和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升曲线,计算出不同放电倍率下的瞬时生热率;根据0.5C放电倍率下的瞬时生热率和内阻生热率,求出熵热(可逆反应热)系数变化曲线,分析锂离子电池熵热特性对瞬态生热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的瞬态热特性主要受电池内阻热和熵热(可逆反应热)的瞬态特性影响;熵热是影响电池放电过程中温度波动的主要因素,在放电中期会出现由相变反应引起的吸热现象;在小倍率放电过程中,熵热对电池温度场的影响大于内阻热,而在大倍率中则相反。通过分析,可以为电池瞬态生热模型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熵热系数 放电过程 瞬态热特性 生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车辆工况对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队行驶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覃频频 裴世康 +2 位作者 侯晓磊 吴锋民 万千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2,共10页
基于横向控制器和纵向控制器模型,包括校正的预瞄驾驶员模型、加速度控制模型、节气门控制模型和制动器控制模型,建立Matlab/Simulink和CarSim车辆联合仿真平台,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利用平台分别仿真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 基于横向控制器和纵向控制器模型,包括校正的预瞄驾驶员模型、加速度控制模型、节气门控制模型和制动器控制模型,建立Matlab/Simulink和CarSim车辆联合仿真平台,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利用平台分别仿真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队车辆紧急刹车,通信延时,起步加、减速工况和车队前方插入换道车辆4种情况下CACC车辆的行驶状况.仿真发现:紧急刹车时车队能够实现较好的紧急避撞;在通信延时的情况下,车队仍能保证行车安全;车队起步、减速工况运行较平稳,但加速度并不平稳,不利于车队后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车队对前方插入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够及时响应并最终恢复安全行车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队安全 仿真 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队仿真 被引量:6
8
作者 覃频频 裴世康 +2 位作者 吴达 莫基强 万千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0-240,共11页
如何评估道路环境等外部条件变化对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队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尤为重要。为此,结合Matlab/Simulink和CarSim搭建车辆-环境仿真平台研究道路环境对车队行... 如何评估道路环境等外部条件变化对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队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尤为重要。为此,结合Matlab/Simulink和CarSim搭建车辆-环境仿真平台研究道路环境对车队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利用美国NGSIM车辆轨迹数据对平台采用的校正的预瞄驾驶员模型、加速度控制模型、节气门控制模型和制动器控制模型的控制器进行验证;利用平台开展红灯状态、隧道行驶和匝道行驶三种道路环境对车队行驶状态影响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车队可以顺利通过路口红绿灯;在安全车速范围内车队进出隧道口时方向控制良好;匝道坡度主要影响车辆加速度和车间距,坡度分别为3%和5%时,车队均保持稳定车间距安全行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ACC) 车辆动力学 智能驾驶员模型(I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 GHz盲区监测与变道辅助雷达系统的开发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立伟 仝盼盼 +5 位作者 熊敏 白傑 黄李波 毕欣 赵天昊 谭斌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提出一套含有盲区监测(BSD)与变道辅助(LCA)的24GHz雷达系统,以便提醒驾驶员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定义了报警条件,设计了对雷达系统的波形,利用ADIsimPLL、SystemVue和Matlab软件,对雷达的信号的生成及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了仿真。设计和... 提出一套含有盲区监测(BSD)与变道辅助(LCA)的24GHz雷达系统,以便提醒驾驶员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定义了报警条件,设计了对雷达系统的波形,利用ADIsimPLL、SystemVue和Matlab软件,对雷达的信号的生成及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了仿真。设计和制作了由雷达壳体、信号处理电路板、隔离信号处理电路板、雷达射频天线电路板等组成的雷达的硬件系统。对雷达系统的盲区监测与变道辅助功能进行了实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雷达系统能够设定的危险工况下进行警告且不在其他工况下进行警告。因此,本雷达系统开发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盲区监测(BSD) 变道辅助(LCA) 雷达系统 雷达硬件 雷达系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温度场下微孔发泡模内表面装饰复合成型工艺的翘曲变形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盛睿 邹佳勇 +6 位作者 骆杰 曾义和 刘广 凌妍 王云明 韩文 周华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3-69,共7页
以拉伸试验样条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与流动仿真计算,对非对称温度场下微孔发泡模内表面装饰复合成型工艺(MIM/IMD)中制品翘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取翘曲变形最小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对4种注射成型工艺(MID/IMD、IMD、MID、... 以拉伸试验样条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与流动仿真计算,对非对称温度场下微孔发泡模内表面装饰复合成型工艺(MIM/IMD)中制品翘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取翘曲变形最小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对4种注射成型工艺(MID/IMD、IMD、MID、CIM)分别在X、Y、Z方向的翘曲变形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成型工艺的翘曲变形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泡孔半径及密度,探究微孔结构及分布对翘曲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熔体温度210℃、注射速率55 cm^(3)/s、充填体积98%、超临界N_(2)浓度0.2%(质量分数)、冷却时间40 s时,翘曲最小,翘曲变形最大减少3.414 mm;采用发泡工艺对制品的翘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非对称温度场导致覆膜侧的泡孔尺寸及密度大于非覆膜侧,且温度较非覆膜侧高,使样条覆膜侧收缩变形慢于非覆膜侧,从而导致样条两侧产生具有向非覆膜侧内凹卷曲趋势的不均衡翘曲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成型 微孔发泡 模内表面装饰 翘曲变形 非对称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约束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车运动规划与控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培元 熊璐 +5 位作者 冷搏 李拙人 曾德全 沈祖英 俞钟兢 刘登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28-134,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车运动规划方法。在道路坐标系下,采用质点运动模型和高斯分布对周围动态车辆的预测轨迹进行位置不确定性表征,并使用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MPC)中的机会约束进行描述,以此建立车辆空间位置的约束。... 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车运动规划方法。在道路坐标系下,采用质点运动模型和高斯分布对周围动态车辆的预测轨迹进行位置不确定性表征,并使用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MPC)中的机会约束进行描述,以此建立车辆空间位置的约束。通过变步长求解方式获得基于运动学模型的初始控制序列。基于此初始解,考虑车辆动力学信息,引入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关系的稳定性约束,求解最优控制量。在多种工况下,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车 运动控制 随机模型预测控制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