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1
作者 王静云 许雅健 +2 位作者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窑出土的北宋、金代窑变釉标本进行了胎釉化学元素组成、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窑变釉标本采用沉积性黏土为制胎原料;釉主要属于钙釉,其原料为初级阶段的釉灰(烧炼淘洗的石灰石)和不同于制胎原料的高铁低钛沉积性黏土。釉中SiO_(2)/Al_(2)O_(3)高摩尔比,以及P_(2)O_5、Fe_(2)O_(3)和SiO_(2)强烈不混溶是积釉或流釉处分相结构形成的原因;分相结构不仅形成了非晶结构色,也影响了化学色,因此烈山窑窑变区域的呈色是结构色和化学色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山窑 一元配方 窑变釉 分相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科技分析及工艺研究
2
作者 吴晨宇 吴晴雯 +3 位作者 吴卫华 吴强 李锦伟 李其江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口窑青白瓷制备原料与同时期景德镇窑和繁昌窑具有明显的区别,属于单一高铝瓷石类原料。大口窑青白瓷釉分为钙釉和钙碱釉两类,制釉使用瓷石类原料和烧炼的石灰石。釉主要呈青白色,并以浅绿青白色为主,着色氧化物为Fe_(2)O_(3),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大口窑青白瓷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体致密性较好,胎釉结合处可见清晰钙长石反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窑 青白瓷 科技考古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辐照对瓷器热释光前剂量法测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安健 李其江 +1 位作者 李锦伟 林子薇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实验室的人工辐照、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瓷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装置对瓷器测年并不能造成影响;常规时间的XRF测试对瓷器的断代不会产生影响;实验室中的辐射剂量能够定量增大瓷器的热释光年代,实验室人工辐照剂量对瓷器年龄的影响的呈线性规律,瓷器在实验室接受人工辐照时间过长将出现辐照吸收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人工辐照 前剂量技术 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件瓷器修复补配材料研究——以元青花大盘修复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洪梅 黄苗 +2 位作者 李其江 袁枫 王宪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古陶瓷修复材料存在局限性和复杂性,修补缺损较多的瓷器会因为重心偏离而存在损坏风险,同时因为材料结构、机理等因素的差异也会使修复材料难以达到与古陶瓷同等的质感。本工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所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盘为例,从元... 古陶瓷修复材料存在局限性和复杂性,修补缺损较多的瓷器会因为重心偏离而存在损坏风险,同时因为材料结构、机理等因素的差异也会使修复材料难以达到与古陶瓷同等的质感。本工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所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盘为例,从元青花大盘本体材质特征出发,通过透光度、密度、硬度等对补配材料进行适配性分析研究,最终确认适合补配元青花大盘的粘接剂为Hxtal(NYL-1),而200目、800目、3000目氧化铝混合后掺入红星509环氧胶是最接近元青花工艺特点的补配材料。研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古陶瓷修复材料应用的科学性,在遵循修复原则的基础上,既减少了文物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器物展陈具有更好的整体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青花 粘接 补配 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古代瓷器热释光前剂量法测年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林子薇 李锦伟 +3 位作者 张茂林 高锦君 吴安健 于啸天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热释光测年技术是鉴定古陶瓷真伪和断代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瓷器所释放的光子能量判断出瓷器从高温烧制后所接受的环境背景辐射能量总和,从而估算自高温烧制时间点至今所经过的时间。然而,若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遭遇高温事件,其内部晶体累... 热释光测年技术是鉴定古陶瓷真伪和断代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瓷器所释放的光子能量判断出瓷器从高温烧制后所接受的环境背景辐射能量总和,从而估算自高温烧制时间点至今所经过的时间。然而,若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遭遇高温事件,其内部晶体累积的热释光能量将被全部或部分释放,导致测得的年龄可能并非瓷器烧制的真实年代。本研究通过实验,对古瓷器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并利用热释光前剂量技术测量累计辐射剂量,以探讨热处理温度对热释光测年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300℃以下的热处理对测年结果无显著影响;当温度超过400℃时,测年结果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温度达到600℃以上时,热释光信号完全消失。因此,为确保热释光测年的准确性,需要详细了解古瓷器的受热历史,当样品本底异常高的时候,应该考虑该样品是否经历过高温热事件。如果在古瓷器保存和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处理,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00℃以下,以避免对热释光信号造成干扰。这一发现对古陶瓷鉴定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测年 热处理温度 前剂量技术 古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御瓷的设计及发样研究
6
作者 刘启寰 吴荆莎 李晶晶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1,共8页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究其原因,与皇家御窑在该地的建立密不可分。有明一代,为了保证御窑产品的高品质以及保密性,朝廷为御窑研判出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基本涵盖了御瓷的设计、发样、生产、拣选、运输以及使用等方方...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究其原因,与皇家御窑在该地的建立密不可分。有明一代,为了保证御窑产品的高品质以及保密性,朝廷为御窑研判出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基本涵盖了御瓷的设计、发样、生产、拣选、运输以及使用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明代御瓷的设计与发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材料、史料文献以及现代研究的系统爬疏,初步厘清了明代朝廷对御瓷的设计与发样这两个环节的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御器厂 设计 发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谱学分析探究高温木叶黑釉瓷的实验模拟
7
作者 熊露 袁寅洁 +4 位作者 李丹 杨轩 季然 李其江 吴军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81-2387,共7页
高温木叶黑釉瓷作为一种兼具雅致和审美特点的文化符号,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逐渐成为中国茶道文化中备受青睐的陶瓷器具。然而,其配烧技术至今仍然神秘莫测,虽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仍未完全披露其形成和机理。为此,采用实验模拟方法并结... 高温木叶黑釉瓷作为一种兼具雅致和审美特点的文化符号,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逐渐成为中国茶道文化中备受青睐的陶瓷器具。然而,其配烧技术至今仍然神秘莫测,虽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仍未完全披露其形成和机理。为此,采用实验模拟方法并结合光谱学分析,通过利用样品色调角h°、饱和度C*以及反射光谱曲线和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分析釉面显微结构及其与黑釉呈色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黑釉呈色和木叶纹清晰展现的机理,并基于传统黑釉筛选出了一组最佳的釉料配烧参数,其中Si/Al摩尔比在10.14~10.47,MgO摩尔量为0.19~0.22,CaO摩尔量为0.42~0.47,施釉厚度在0.7~0.9 mm之间可使黑釉呈现出最稳定的色泽和清晰度,并且木叶纹装饰较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釉料配方组成及施釉厚度等对于黑釉的色调呈现和木叶纹清晰装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所采用的光谱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陶瓷行业中的釉料配方优选研发,有望提高制瓷工艺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实现了对木叶黑釉显微结构与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的解析,凸显了光谱学分析方法在陶瓷泥釉料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有助于促进陶瓷文化的发展,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叶黑釉 光谱学分析 实验模拟 配方筛选 反射光谱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示踪在陶瓷科技考古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孙一诺 李锦伟 +1 位作者 潘力川 聂游荣添 《陶瓷学报》 2025年第5期905-917,共13页
同位素示踪作为一种在陶瓷科技考古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古陶瓷的产地、原料来源、制作工艺,以及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锶同位素分析通过对比古陶瓷与原料地质体的同位素组成,有效示踪原料来源,尤... 同位素示踪作为一种在陶瓷科技考古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古陶瓷的产地、原料来源、制作工艺,以及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锶同位素分析通过对比古陶瓷与原料地质体的同位素组成,有效示踪原料来源,尤其适用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但同位素组成有差异的材料。铅同位素分析则主要用于含铅釉陶,通过铅同位素比值差异追溯矿源,为陶瓷的产地溯源提供关键信息。钙同位素示踪作为新兴手段,目前多用于判断制釉钙质原料中石灰石和草木灰的区分,以反映当时的制瓷工艺。同位素示踪在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原料处理和高温烧制中同位素的分馏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以及当前大多数同位素测试方法对陶瓷文物具有破坏性。未来,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同位素体系的结合应用,以及非/微破坏性测试方法的开发,有望更精确地确定陶瓷产地和釉料配方,为研究古代陶瓷贸易、文化交流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复原古代制瓷工艺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 古陶瓷 科技考古 产地分析 制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御器厂官匠户籍小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启寰 吴荆莎 李鑫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35,共5页
明代对工匠有着严格的管理方式:将有特殊技艺的手工业者编为“匠户”,或为“轮班匠”,定期赴京服役;或为“住坐匠”,长期在京应役,长期控制他们世代为宫廷服务。然而,景德镇御器厂作为明代宫廷手工业当中的典范,关于厂内官匠的匠籍管理... 明代对工匠有着严格的管理方式:将有特殊技艺的手工业者编为“匠户”,或为“轮班匠”,定期赴京服役;或为“住坐匠”,长期在京应役,长期控制他们世代为宫廷服务。然而,景德镇御器厂作为明代宫廷手工业当中的典范,关于厂内官匠的匠籍管理方式却未在史料中留下清晰确切的记载,以至于以往对明代御器厂官匠户籍的认知还较为模糊。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重新爬梳,并重点结合辨证分析,初步证实了明代朝廷对御器厂官匠有着不同于其他宫廷手工业的户籍管理方式。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反映出朝廷对御瓷烧造的重视,同时也是御器厂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御器厂 官匠 匠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