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种蕨类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3
1
作者 乐新贵 徐麟 +1 位作者 毛振伟 韦宏金 《南方林业科学》 2021年第5期39-43,共5页
通过对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发现新增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28种,即大久保对囊蕨、毛叶对囊蕨、单叉对囊蕨、羽裂圣蕨、中华双盖蕨、薄盖双盖蕨、江南双盖蕨、假耳羽双盖蕨、耳羽双盖蕨、假江南双盖蕨、裸果鳞毛蕨、平行... 通过对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发现新增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28种,即大久保对囊蕨、毛叶对囊蕨、单叉对囊蕨、羽裂圣蕨、中华双盖蕨、薄盖双盖蕨、江南双盖蕨、假耳羽双盖蕨、耳羽双盖蕨、假江南双盖蕨、裸果鳞毛蕨、平行鳞毛蕨、东京鳞毛蕨、同形鳞毛蕨、寻乌鳞毛蕨、蕗蕨、翠绿针毛蕨、林下凸轴蕨、粗毛鳞盖蕨、鞭叶耳蕨、对马耳蕨、异穗卷柏、伏地卷柏、疏叶卷柏、庐山瓦韦、大片复叶耳蕨、栗柄金粉蕨、华南毛蕨,本文中的新记录种标本均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新记录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新记录(Ⅱ)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麟 乐新贵 +1 位作者 毛振伟 韦宏金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第4期50-52,共3页
报道了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种蕨类植物新记录,分别是:薄叶双盖蕨、边生双盖蕨、变异铁角蕨、对生耳蕨、耳状紫柄蕨、高鳞毛蕨、狗脊、骨牌蕨、观光鳞毛蕨、管苞瓶蕨、光脚金星蕨、光蹄盖蕨、贵州复叶耳蕨、厚叶肋毛蕨、华东膜蕨。
关键词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新记录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际峰自然保护区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探讨
3
作者 郑成龙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4期160-162,共3页
随着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威胁日益加重。为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减少江西省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危害,从而保护和促进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其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传统化... 随着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威胁日益加重。为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减少江西省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危害,从而保护和促进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其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传统化学控制手段的不足之处,如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绿色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结构调整、检测和预警系统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病虫害防治 绿色防治技术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大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孔令建 游济顺 +2 位作者 俞社保 李赛 宋文芳 《南方林业科学》 2016年第4期5-8,16,共5页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通常基于小尺度的研究,缺乏大尺度上的长期固定样地监测。本文基于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5 hm2植被动态监测大样地,描述了该样地所属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通常基于小尺度的研究,缺乏大尺度上的长期固定样地监测。本文基于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5 hm2植被动态监测大样地,描述了该样地所属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大样地内共记录到34 176个植株(DBH≥2 cm),这些植株分属于49科65属115种。按物种重要值排序,大样地内优势木本植物种(重要值大于2.0)的8个种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山苍子(Litsea cubeba)。植株径级分布呈明显的倒"J"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际峰 自然保护区 大样地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冠结构及林元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张盼盼 乐新贵 +7 位作者 汪志培 毛振伟 胡千惠 周天玲 李霞 刘骏 宋庆妮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37,共15页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的植物进行每木检尺和定位,记录植物的种类、胸径、冠长、冠幅及空间位置。分析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长率、冠形率的影响,以及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林元包围度、混交度、开敞度的影响。【结果】(1)毛竹的快速扩张对邻近树木的冠层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统计分析显示,随着毛竹数量的上升,树木的平均冠幅和冠形率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P<0.01),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和冠形率变化幅度显著高于落叶树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毛竹数量与常绿树种的冠长和冠长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落叶树种则未表现出相关关系(P>0.05)。(2)林元空间结构特征与毛竹数量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随着毛竹数量的增加,不同尺度上树木的包围度和混交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P<0.01),而开敞度则显著降低(P<0.01)。落叶树种所在林元空间结构参数(包括包围度、混交度和开敞度)与毛竹数量的拟合度更高,表明其响应关系更为显著。(3)树木林元包围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及落叶树冠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混交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率及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开敞度与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毛竹扩张会显著改变周边常绿和落叶树种的邻域环境,即增大树木林元包围度和混交度,减小树木林元开敞度。这种变化进一步引发植物个体树冠结构的减小和长势的减弱,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冠长及冠形率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扩张对森林功能影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树冠结构 林元结构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和江西两省蜥蜴类新纪录——股鳞蜓蜥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智强 魏浩华 +5 位作者 刘菊莲 武妍锟 乐新贵 程松林 郭洪兴 丁国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9-480,共2页
2016年7—8月,在浙江和江西两省多地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浙江省遂昌九龙山、衢州药王山,江西省马头山、阳际峰、武夷山和铜钹山等地采集到形态相似的蜥蜴个体(图1)。
关键词 浙江省 江西省 蜥蜴类 两栖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资源调查 九龙山 马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7
作者 王琳 乐新贵 +6 位作者 毛振伟 徐麟 李璐飞 吴敬芳 刘骏 杨清培 宋庆妮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作为重要的森林综合研究平台,森林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简称“大样地”)是研究森林群落内部组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大样地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1990—2020年大样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标记和... 作为重要的森林综合研究平台,森林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简称“大样地”)是研究森林群落内部组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大样地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1990—2020年大样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标记和筛选,最终从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数据库中分别获得中文文献307篇和英文文献665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发文量、期刊、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样地研究发文量随时间推进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国家和研究机构分别为《生物多样性》(84篇)、美国(455篇)和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史密森热带研究所)(233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Condit(59篇)和Hubbell(59篇);国内外不同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均不够密切。目前,大样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森林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动态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等方面;大样地研究总体呈“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森林环境-森林功能-全球变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建立较全面的大样地监测网络,但多数大样地研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重点关注植物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建议在我国大样地未来的研究中推动高新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应用;加强动物、微生物、森林环境、多营养级交互作用和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库与通量的研究;加强大样地研究成果在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恢复及相关政策和法律制订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监测网络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物种共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5种维管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麟 乐新贵 +2 位作者 毛振伟 王正伟 韦宏金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第5期46-48,共3页
报道了江西省5种维管植物新记录,即腋花黄芩(Scutellaria axilliflora)、九龙山紫菀(Aster jiulongshanensis)、缩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japonica)、紫云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ziyunshanensis)、相似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ilis)... 报道了江西省5种维管植物新记录,即腋花黄芩(Scutellaria axilliflora)、九龙山紫菀(Aster jiulongshanensis)、缩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japonica)、紫云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ziyunshanensis)、相似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ilis),均分布于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凭证标本均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内(C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维管植物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候及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宝珠 朱林青 +1 位作者 叶复华 朱祥福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5期41-46,共6页
选取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及蒸发量等变化特征,并用5 d滑动平均法分析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四季变化特征,更好地反映当地的气候寒暖... 选取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及蒸发量等变化特征,并用5 d滑动平均法分析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四季变化特征,更好地反映当地的气候寒暖和符合农、林业生产的要求。分析显示,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8℃,极端最低温-7.4℃,极端最高温3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6%,年均降雨量1 927.7 mm,年均蒸发量793.4 mm。春季开始的平均时间为3月21日,平均持续天数为81 d;夏季开始的平均时间为6月10日,平均持续天数为94 d;秋季开始的平均时间为9月12日,平均持续天数为73 d;冬季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1月24日,平均持续天数为11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连山 常绿阔叶林区 气候变化 四季变化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不同阶段叶面积指数地面高光谱遥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聪慧 李宝银 +4 位作者 毛振伟 李璐飞 余坤勇 刘健 钟全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65-2371,共7页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会引发“林退竹进”、林权纠纷等生态与经济问题。利用遥感有效反演毛竹演替过程对于科学管控森林资源意义重大。为了揭示地面高光谱在毛竹扩张不同阶段叶面积指数(LAI)反演的有效性,以毛竹在杉木林中扩张为研究对象,...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会引发“林退竹进”、林权纠纷等生态与经济问题。利用遥感有效反演毛竹演替过程对于科学管控森林资源意义重大。为了揭示地面高光谱在毛竹扩张不同阶段叶面积指数(LAI)反演的有效性,以毛竹在杉木林中扩张为研究对象,沿毛竹扩张方向设置四类杉竹比例样方,模拟扩张Ⅰ、Ⅱ、Ⅲ、Ⅳ阶段,根据原始光谱及开方、对数、倒数、一阶微分、二阶微分等10种光谱变换数据与不同扩张阶段LAI相关性选取特征波段,构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黄光波段指数(YI)等7个LAI显著相关植被指数,分别建立光谱信息与植被指数的五类单因素回归模型,基于植被指数利用神经网络、决策森林回归、贝叶斯线性回归和线性回归四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探讨毛竹向杉木林不同扩张阶段LAI高光谱反演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的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对数一阶微分和倒数一阶微分四类微分变换能够丰富光谱信息,更好表征毛竹向杉木林的扩张过程;植被指数中,YI与毛竹LAI相关系数最大,表现出毛竹扩张过程的高敏感性,NDVI反演效果最佳,但基于传统植被指数建模的总体反演效果不佳;基于微分变换光谱的二次多项式和幂指数回归模型在各扩张阶段表现更佳,神经网络算法在LAI反演方面优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总体来看,基于光谱变换的传统回归算法优于机器学习建模方法。扩张第Ⅲ阶段基于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变换光谱构建的模型(y=5.2914e^(183.76x))拟合效果最佳,建模集和验证集R^(2)分别为0.735和0.742,RMSE分别为0.733和0.468,nRMSE分别为14.0%和9.9%,建议毛竹扩张管控选在竹林各半的混交林中。系统开展毛竹不同扩张阶段LAI高光谱反演模型的创新分析,将为科学营林造林管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LAI 遥感反演 光谱变换 植被指数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槠传播体的萌发特性与种子休眠类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乐新贵 王正伟 +2 位作者 宁馨 孙锡青 宋以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8-693,共6页
种子的萌发特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固有属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的种群更新和种子育苗。本文旨在阐明我国重要资源植物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的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特性。研... 种子的萌发特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固有属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的种群更新和种子育苗。本文旨在阐明我国重要资源植物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的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发现:①苦槠种子在其果实中占比非常高;②苦槠的果皮限制了种子对水分的吸收;③苦槠果皮阻碍了种子的萌发,除去果皮以后种子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萌发;④除去果皮以后,苦槠种子在低温(15/5℃、20/10℃)下萌发困难,在25/15℃、30/20℃和35/25℃这3个温度梯度下均能迅速萌发。结果表明,苦槠的传播体(果实)具有物理休眠的特性。因此,壳斗科(Fagaceae)是具有物理休眠和脱水敏感性的一个新纪录科。结合壳斗科的系统发育位置,本研究支持物理休眠是一种较为进化的性状这一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拗性种子 物理休眠 壳斗科 种子休眠解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