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尾矿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植被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熙 刘以珍 +3 位作者 李金前 葛刚 吴兰 李永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43-3950,共8页
选用赣州-安远稀土弃废尾矿及其不同植被修复的堆浸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废弃尾矿及6种不同植被修复方案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利用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植被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尾矿土壤相比... 选用赣州-安远稀土弃废尾矿及其不同植被修复的堆浸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废弃尾矿及6种不同植被修复方案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利用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植被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尾矿土壤相比,经不同植被修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明显改良,其中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均比未修复尾矿土壤增加2—3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废弃尾矿土壤微生物群落亲缘度仅为0.21,表明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与未修复尾矿土壤相比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不同植被修复方案中,以湿地松和山胡椒为优势群落的两种植被修复方案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这两种修复方案不仅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固水性、有机质含量,并且对微生物群落的改善作用也最为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废弃尾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p H影响最为显著,而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影响因子则转变为含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及总磷含量。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在植被修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矿山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壤改良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州 稀土废弃尾矿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处理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黄万抚 胡昌顺 +2 位作者 曹明帅 李睿涵 周荣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48-2253,共6页
综述了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在难处理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结合各个技术特点,说明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尤其强调了处理含络合铜废水各个技术的适用情况,并对含铜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含铜废水特别是络合铜... 综述了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在难处理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结合各个技术特点,说明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尤其强调了处理含络合铜废水各个技术的适用情况,并对含铜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含铜废水特别是络合铜废水的处理得到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络合铜 重金属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的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宋保栋 盛建武 +3 位作者 廖志民 蔡强 杨海洋 万金保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54,共5页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对MC-LR抗体的检测限为0.001μg/mL;在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下,最优检测条件是预反应时间5 min、预反应温度37℃、进样停留时间500 s;在最优检测条件下,对MC-LR的检测限为0.100 μg/L,线性区间为0.200~4.000 μg/L;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检测MC-LR的加标回收率均在100.0%±20.0%,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全内反射荧光 微囊藻毒素-LR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管理的意义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罗生学 《农村科学实验》 2023年第19期43-45,共3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对环境因子和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能够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和决策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对环境因子和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能够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和决策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精度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更便利、更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该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分类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介绍其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保护管理 科学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混合处理水质监测废液的效能及机理
5
作者 杨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84-4088,共5页
监测COD、NH3-N产生的废液量大、剧毒,因此对于控制混合工艺采用以废治废的思路。本文针对原液特性及工艺需求选择控制点,监测COD废液(总银478mg/L,总铬207.5mg/L,总汞411.6mg/L)与NH3-N废液(总汞464.7mg/L)在控制点(废液体积比1.1... 监测COD、NH3-N产生的废液量大、剧毒,因此对于控制混合工艺采用以废治废的思路。本文针对原液特性及工艺需求选择控制点,监测COD废液(总银478mg/L,总铬207.5mg/L,总汞411.6mg/L)与NH3-N废液(总汞464.7mg/L)在控制点(废液体积比1.16、1.2)进行反应,固液分离后,滤液中汞含量降至10.07mg/L、10.12 mg/L,汞去除率为97.7%;银含量降至0.07mg/L,银去除率99.97%,大大减轻后续处理负担。汞和银被富集于污泥,废液体积比为0.3~1.25,固液分离后溶液Ag含量低于0.5mg/L;去除汞的较佳范围为:废液体积比1.11~1.25倍,汞去除率达到96%以上。控制混合法处理1L监测COD废液,同时还可减少约0.86L的监测NH3-N废液,使废液本身含有的I-、Cl-等成为沉淀剂。相比常规工艺,该方法加药量大幅减少,运行费用低,重金属盐纯度较高,污泥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废液 控制混合 以废治废 测COD 测NH3-N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