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钱升平 余定坤 +2 位作者 罗浩 唐超群 缪泸君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3-47,80,共6页
【目的】进一步掌握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为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线法于2024年7―9月开展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记录并拍照后进行鉴定,并对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区系组成及多样性进... 【目的】进一步掌握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为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线法于2024年7―9月开展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记录并拍照后进行鉴定,并对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区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记录两栖动物1目5科9属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1种,新增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和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2种分布新记录和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大树蛙(Zhangixalus dennysi)、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3种实体记录。(2)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物种8种,占80.0%,广布种2种,占20.0%。(3)多样性分析表明,记录到的两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1.6040和0.7279,Pielou均匀度为0.6966;生境类型对两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灌草丛生境多样性指数水平均最高。【结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建议在鄱阳湖岛屿内建设或者修复两栖动物繁殖地类型的静水栖息地,以实现保护区两栖动物种群的高效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冰 崔鹏 +6 位作者 刘观华 李凤山 伍旭东 吴建东 曾南京 赵娜 徐海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与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 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冬候鸟种群数量与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变化的关系.2003-2007年越冬季节,采用直接计数法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最高值分布在不同水位,但峰值水位差异较小,且种群数量与水位关系的总体趋势呈现一致性.随着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倒V字形趋势.在水位由16.0m降至14.8 m(吴淞高程)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湖泊水位下降逐步增加达到最高峰;在水位由14.8m降至13.5m的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水位下降而减少.当鄱阳湖水位处于14.5~ 15.5m之间时,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其种群数量最高点出现在水位14.8 m左右.2003-2005年3个年度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相似,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单峰趋势,峰值水位均位于14.75~14.90 m之间,2006和2007年平均水位升高,鸟类种群数量分布的峰值水位也高于前3年,峰值水位出现在15.25 m附近.由于受到良好保护,大湖池和沙湖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关系稳定,而梅西湖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水位在14.5~15.5m之间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位管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种群数量 鄱阳湖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统计 被引量:7
3
作者 曾南京 刘观华 +3 位作者 余定坤 张微微 吴建东 金杰锋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5-773,共9页
根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的鸟类调查、监测及鸟类环志工作,结合已发表和正式出版的相关资料,对该保护区的鸟类名录进行了重新整理;同时,对一些物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330种,隶属于17... 根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的鸟类调查、监测及鸟类环志工作,结合已发表和正式出版的相关资料,对该保护区的鸟类名录进行了重新整理;同时,对一些物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330种,隶属于17目63科,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24.0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7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湖泊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4
作者 余定坤 徐志文 +5 位作者 刘威 祁红艳 詹慧英 罗浩 刘观华 伊剑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03-1409,共7页
于2011—2019年越冬期采用分区直数法对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子湖泊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水鸟6目13科74种,越冬期平均数量为(14.85±6.70)万只。区内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黑鹳(Ciconia nigra... 于2011—2019年越冬期采用分区直数法对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子湖泊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水鸟6目13科74种,越冬期平均数量为(14.85±6.70)万只。区内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黑鹳(Ciconia nigra)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16—2017年越冬期水鸟物种数(56种)和数量(25.33万只)最多;2012—2013年越冬期物种数(27种)和数量(2.38万只)最少。大汊湖年平均水鸟物种数最多,为24.25种,沙湖次之,为23.75种,梅西湖最少,为9.13种。大湖池年平均水鸟数量最多,为46875.38只,大汊湖次之,为45749.63只,梅西湖最少,为2131.13只。多年平均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以沙湖为最高,分别为2.18±0.30和0.72±0.08,中湖池最低,分别为1.10±0.68和0.45±0.21。根据研究结果对鄱阳湖保护区提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子湖泊 水鸟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定坤 祁红艳 +4 位作者 徐志文 刘观华 龚磊强 詹慧英 杨清培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第5期14-17,45,共5页
为全面了解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水鸟食源植物等现状,本文根据该区域2010-2019年的植物调查、监测数据,结合已发表和正式出版的相关资料,以Flora of China和《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区内高等植物名录进行编目整理... 为全面了解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水鸟食源植物等现状,本文根据该区域2010-2019年的植物调查、监测数据,结合已发表和正式出版的相关资料,以Flora of China和《中国植物志》为依据,对区内高等植物名录进行编目整理。研究结果:共统计到植物132科382属602种和变种。被子植物569种,占总物种数94.52%,其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位。大科共6个,分别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蓼科、豆科、蔷薇科,大科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5.88%。寡种科和单种科共118个,占总科数89.39%,占总属数54.45%,占总物种数的48.67%。保护区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科10属11种,其中国家一级1种,国家二级10种,均为湿地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植物 物种多样性 鄱阳湖 食源植物 生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丁贤生 《江西林业科技》 2003年第6期30-34,共5页
论述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地位及对策。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分析
7
作者 陈明华 徐志文 +2 位作者 龚磊强 罗浩 刘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通过对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和2022年鄱阳湖大湖池和修河的日水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结果表明: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36 m呈现“高水似湖”,低于16.36 m呈现“低水似碟及低水似河”;水位为10.36 m... 通过对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和2022年鄱阳湖大湖池和修河的日水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结果表明: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36 m呈现“高水似湖”,低于16.36 m呈现“低水似碟及低水似河”;水位为10.36 m~16.36 m时,大湖池的水位变化由闸口人为控制,大湖池与修河隔离(2013年、2014年)或连通(2010年、2021年、2022年)取决于修河水位与闸口控制水位的高低;大湖池与修河年内月平均水位值均表现为1月—7月逐月升高,8月—12月逐月降低,大湖池最低水位为湖底高程即大湖池干涸,修河最低水位每年不同且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河湖关系 碟形湖 大湖池 修河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前后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宋继鹏 龚磊强 +1 位作者 王晓龙 万荣荣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33,共18页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在洪水调蓄、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前后鄱阳湖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三峡工程建...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在洪水调蓄、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前后鄱阳湖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鄱阳湖在水文情势方面呈现出枯水期提前、湖区退水速率加快、泥沙由淤积转为冲刷状态、倒灌天数和流量显著减少等特征;湖区水质整体呈稳中向好态势,但局部水域仍存在蓝藻水华暴发风险;水生生物面临鱼类多样性下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趋低的问题;湿地生态方面主要表现出洲滩植被分布向湖心区下延,越冬候鸟总数量保持稳定但少部分种群数量下降。已有研究多为基于湖区周期性的生态观测数据进行的趋势性分析,定量化的分析与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定量甄别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分量及其过程机理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因此,极有必要持续开展鄱阳湖水文情势与生态环境长期演变观测与研究,借助多维模型精准评估不同水文情势下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等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大型通江湖泊的科学调控与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鄱阳湖 水文情势 生态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渔初期鄱阳湖碟形子湖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张诗苑 徐志文 +5 位作者 龚磊强 罗浩 余定坤 孙敏芳 商静雯 秦海明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0,I0036,I0037,共16页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会对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7月、10月及2023年1月、4月、7月在鄱阳湖保护区的两个碟形子湖——沙湖和大湖池进行浮游动物定量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会对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7月、10月及2023年1月、4月、7月在鄱阳湖保护区的两个碟形子湖——沙湖和大湖池进行浮游动物定量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禁渔初期浮游动物的群落季节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包括61种轮虫、11种枝角类和10种桡足类。5个调查月份的共有物种为9种,其中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属于优势物种。自2022年夏季至2023年夏季,沙湖和大湖池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先下降后上升。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春冬季低、夏秋季高的特点,且差异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月份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可区分为5个群落:2022年夏季群落、2022年秋季群落、2022年冬季群落、2023年春季群落与2023年夏季群落,其中2022年冬季群落与2023年春季群落相似性较高,2022年夏季群落与2023年夏季群落相似性较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可以解释87.2%的浮游动物变化率,进一步的蒙特卡罗检验结果揭示,水温、浊度和溶解氧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极端干旱事件导致禁渔初期鄱阳湖子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稳定性明显降低。对比分析禁渔前(2020年)和禁渔后(2022年)浮游动物的现存量,发现禁渔初期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有一定程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演替 季节动态 禁渔措施 鄱阳湖 碟形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鄱阳湖保护区湿地与候鸟监测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3
10
作者 文思标 曾南京 《江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54-55,共2页
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出发,谈对湿地与候鸟监测的几点建议,认为应该把湿地监测与候鸟监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地面监测成本低、易于分辨鸟种的优势,空中监测范围广、时间跨度小的优势,定点监测在研究候鸟生活习性... 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出发,谈对湿地与候鸟监测的几点建议,认为应该把湿地监测与候鸟监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地面监测成本低、易于分辨鸟种的优势,空中监测范围广、时间跨度小的优势,定点监测在研究候鸟生活习性方面的优势,全面监测在研究种群动态方面的优势,候鸟个体习性研究在减少人为干扰对研究结果影响方面的优势等,结合多种方式加强湿地与候鸟监测,为保护湿地和候鸟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保护区 湿地 候鸟 监测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白鹤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组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慧芳 卞庆嘉 +4 位作者 陈青 王亚芳 徐志文 余定坤 王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36-6444,共9页
鄱阳湖是IUCN极危鸟类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白鹤的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稻谷(Oryza sat... 鄱阳湖是IUCN极危鸟类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白鹤的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稻谷(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蓼子草(Persicaria criopolitana)等已成为白鹤的主要食物。由于鄱阳湖食物资源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年内波动,白鹤的食物组成也可能随之变化,目前对于白鹤的食物组成随越冬期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为此,基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越冬季采集的45份白鹤粪便样品,采用DNA宏条形码方法,对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白鹤的生境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越冬前期(10月—11月),白鹤主要以莲藕((47.93±45.15)%SD)和蓼属(Persicaria;(47.63±43.43)%)为食;在越冬中期(12月—翌年1月),白鹤主要以蓼属((49.22±33.83)%)、莲藕((26.20±32.58)%)和水稻((19.08±35.18)%)为食;在越冬后期(翌年2月—3月),白鹤主要以蓼子草((23.94±16.75)%)、水稻((20.82±17.09)%)、莲藕((19.08±37.42)%)和禾本科((13.07±15.18)%)为食。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白鹤的食性生态位宽度在越冬后期最宽(4.72±0.78),在越冬前期最窄(1.18±0.04)。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与生境利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鹤在越冬前期主要利用藕塘,在越冬中期主要利用稻田和藕塘,在越冬后期对自然湿地的利用程度增加。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白鹤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白鹤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DNA宏条形码 农业用地 鄱阳湖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晨溪 夏少霞 +2 位作者 余定坤 于秀波 龚磊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6-845,共10页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雁类是迁徙路线上的优势种群。然而,近年来迁徙路线上的雁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识别越冬地雁类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分布热点区域是科学、精准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雁类是迁徙路线上的优势种群。然而,近年来迁徙路线上的雁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识别越冬地雁类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分布热点区域是科学、精准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越冬期在鄱阳湖区域开展的共58次水鸟调查数据,提取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豆雁(Anser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的分布数据,分析了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动态、时间和空间分布动态,评估了鄱阳湖各子湖的重要性,确定了雁类分布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雁类种群总数量维持在27.9万~44.8万只;不同雁类迁徙的时间节律存在差异,本次地面调查数据显示白额雁、豆雁、鸿雁分别是在10月初至11月初、11月中旬、12月中旬到达鄱阳湖,其中鸿雁到达最晚;高峰期集中在11月底至次年2月初,持续时间约为100天;3种雁类分别在2月中旬、2月底和3月中旬开始迁离鄱阳湖。3种雁类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差异,豆雁分布范围最广,白额雁分布相对集中,高峰期雁类的分布范围最大,对子湖的利用强度也最大。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大湖池和大汊湖重要性最高,鄱阳湖保护区是雁类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域,其次是都昌保护区。此外,雁类,特别是鸿雁,对保护区以外的子湖利用强度也较高。本研究对精准刻画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范围、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加强子湖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雁类 时空分布 重要性评估 热点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同步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伟萍 徐志文 +7 位作者 龚磊强 曾南京 熊海兵 林发荣 徐翔 黄江 张琬苏 吴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0,共7页
为助力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方案制定,及时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了4次同步监测,采用Distance 7.4软件估算了其种群数量和密度。结果表明,总有效航程为1846 km,在429个位点累计观... 为助力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方案制定,及时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了4次同步监测,采用Distance 7.4软件估算了其种群数量和密度。结果表明,总有效航程为1846 km,在429个位点累计观测到长江江豚1001头(次),母子豚130对(次)。2019年11月在123个位点观测到225头个体;2021年11月在139个位点观测378头个体;2年间鄱阳湖长江江豚观测个体数量增长了68.0%,观测位点数量增长了13.0%,估算种群密度增长49.2%。在集群规模方面,以1~2头个体组成的群体频次最高,占60.4%~90.2%,年际间差别较大,占比逐年下降;5头及以上群体占比4.9%~12.2%,占比逐年上升,均与水位关系不明显。长江江豚平均遇见率为0.418~0.804头/km,不同水位差别较大,低水位遇见率高;2021年11月长江江豚以及母子豚的遇见率和幼豚占比均最高,说明江豚种群数量、幼体和可育雌性群体在种群中占比均呈现稳中有增趋势,表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可能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同步监测 种群动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秀婷 郑博福 +5 位作者 陈晨晨 龚磊强 詹慧英 余定坤 朱致睿 沈瑞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889,共9页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 湿地植物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土壤理化环境下的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具体差异还不清楚。以鄱阳湖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的4个碟形子湖(包括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以及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泥滩带、湿生植被带(苔草)和挺水植被带(南荻或芦苇)采集0~10 cm表层土壤,分析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条件下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采用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熵(qMB)指示土壤微生物量。蚌湖、大湖池、东湖和白沙湖洲滩湿地表层土壤MBC的平均值分别为1077.27、888.29、942.45和1162.46 mg/kg,土壤qMB的平均值分别为6.07%、6.17%、3.60%和3.79%。在泥滩—苔草—南荻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在泥滩—苔草—芦苇植物演替洲滩,土壤MBC持续增加。植物演替没有显著改变土壤qMB。尽管植物的生长会增加所有洲滩湿地的土壤MBC,但增加的幅度在相对贫瘠的蚌湖和大湖池明显强于相对肥沃的东湖和白沙湖。蚌湖和大湖池的土壤qMB也显著高于东湖和白沙湖。在植被演替梯度上,洲滩湿地土壤MBC和qMB普遍受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pH的影响,但是不同洲滩湿地影响微生物量的关键元素并不相同。这些结果证明植物演替对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不仅与植物物种有关,还受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将为认识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机制和科学管理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演替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对鄱阳湖碟形湖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郭敏 余定坤 +3 位作者 李浙 刘涛 金杰锋 王玉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0-798,共9页
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底栖动物、鱼类和水鸟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近年来鄱阳湖水位变化剧烈,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对水生植物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关于极端干旱对鄱阳湖水生植物的影响报道较少。该研究于2022... 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底栖动物、鱼类和水鸟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近年来鄱阳湖水位变化剧烈,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对水生植物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关于极端干旱对鄱阳湖水生植物的影响报道较少。该研究于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对鄱阳湖典型碟形湖大湖池、沙湖及常湖池的水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2和2023年鄱阳湖碟形湖平均水深分别为(160.27±50.70)、(58.00±21.46)cm,透明度分别为(49.10±14.41)、(47.25±10.91)cm。浮叶植物菱(Trapa spp.)优势度最大,沉水植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优势度及生物量在2023年有所增加。湖区干旱导致水位降低,水体透明度发生变化,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物种数,导致植物多样性增加。不同年份碟形湖水位和水体透明度的变化对水生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2 a间鄱阳湖碟形湖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表现为2023年干旱后挺水和湿生植物比例增加。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 a的监测数据,探讨了极端干旱对碟形湖水生植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水生植物的恢复和越冬水鸟的食物资源补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苦草 沉水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极端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及温度敏感性
16
作者 刘洁 郑博福 +4 位作者 徐志文 龚磊强 余定坤 詹慧英 沈瑞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5-1435,共11页
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_(10))是预测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参数。全球湿地水文节律正在迅速变化,然而淹水差异对湿地土壤Q_(10)的影响还较少受到关注。在淹水差异梯度上,土壤有机碳质量对Q_(10)的调控机制也未明确... 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_(10))是预测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参数。全球湿地水文节律正在迅速变化,然而淹水差异对湿地土壤Q_(10)的影响还较少受到关注。在淹水差异梯度上,土壤有机碳质量对Q_(10)的调控机制也未明确。以鄱阳湖的东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淹水时长差异诱导形成的3个植被群落样带(泥滩带、苔草带和芦苇带)各采集深度为0~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在实验室内测定不同温度(10、15、20、25、30℃)下各植被带3个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运用指数方程拟合Q_(10),探讨淹水时长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和Q_(10)的变化规律。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测定土壤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结合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等有机碳组分含量,明确土壤有机碳质量对Q10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10、15、20、25、30℃的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9.19、31.00、51.67、77.28和109.32μg/(d·g)。各个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然而,在3条植被带之间,只有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30),表现为芦苇带>苔草带>泥滩带。土壤Q_(10)的平均值为2.48,没有受到植被带和土壤深度的显著影响。FTIR数据显示,随着土壤深度和淹水时长的增加,洲滩湿地易分解的脂肪类有机物比例逐渐下降,但难分解的芳香类有机物比例逐渐升高。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含水量、微生物碳含量、pH和营养盐含量等。土壤有机物官能团结构、pH和总氮等因素对土壤Q_(10)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Q_(10)与脂肪类有机物含量呈正相关,与芳香类有机物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洲滩湿地 温度敏感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玉如 曾南京 +1 位作者 涂晓斌 廖为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9-101,共3页
对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鄱阳湖湿地在环境与资源状况,立法、管理与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研究、监测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起这些问题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和讨论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 对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鄱阳湖湿地在环境与资源状况,立法、管理与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研究、监测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起这些问题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和讨论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上饶区域水鸟湿地分布与保护优先区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晶 余定坤 +1 位作者 王晨溪 任琼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6期57-62,68,共7页
江西省上饶市的湿地是多种珍稀濒危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本研究分析了鄱阳湖上饶区域湿地资源分布现状、珍稀水鸟分布与保护优先区。结果显示,上饶市湿地种类多、面积大,湖泊水面是重要的湿地类型,鄱阳县和余干县两县湿地面积约占全市的72... 江西省上饶市的湿地是多种珍稀濒危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本研究分析了鄱阳湖上饶区域湿地资源分布现状、珍稀水鸟分布与保护优先区。结果显示,上饶市湿地种类多、面积大,湖泊水面是重要的湿地类型,鄱阳县和余干县两县湿地面积约占全市的72%。鄱阳湖上饶区域共调查到67种水鸟分布,包括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物种。西湖水鸟物种数最多(46种),金溪湖水鸟数量最多,为51 250只。鄱阳湖上饶区域保护优先区共有11块,分布于鄱阳县、余干县,湿地类型为湖泊水面和内陆滩涂,鄱阳县南部与余干县北部保护优先区湿地相近,可进行湿地资源整合。本研究明确了鄱阳湖上饶区域水鸟湿地分布以及保护优先区,对湿地和水鸟种群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湿地分布 保护优先区 上饶市 鄱阳湖区 保护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实施全湖统一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奇 刘观华 +1 位作者 熊超逸 金杰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9-42,共4页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越冬候鸟及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全国示范保护区。目前,鄱阳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数十万只珍稀候鸟在此越冬栖息,同时也...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越冬候鸟及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全国示范保护区。目前,鄱阳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数十万只珍稀候鸟在此越冬栖息,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阳湖物种多样性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巨大,对维护区域甚至全球生态平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因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湿地面临的开发利用压力巨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鄱阳湖的统一管理,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者通过对鄱阳湖区的实际情况和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实施全湖统一管理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和候鸟 统一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浅碟湖泊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对植食水鸟的食物贡献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笑辰 秦海明 +4 位作者 金斌松 陈家宽 吴建东 刘观华 马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589-6596,共8页
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 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典型蝶形湖泊(沙湖)内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个/m2和(25.78!3.97)个/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个/m2和(4.76!1.17)个/m2(Z=3.712,P<0.01;Z=5.738,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g/m2和(5.43!0.75)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g/m2和(2.21!0.59)g/m2(Z=3.118,P<0.01;Z=3.821,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m和(2.61!0.12)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个,共1.9×10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冬芽 分布 浅碟湖泊 植食性水鸟 食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