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视角
1
作者 姚玉祥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5,共6页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章构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对城镇化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理论上,城镇化通过“结构效应...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章构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对城镇化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理论上,城镇化通过“结构效应”与“生产率效应”影响要素收入分配,且其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整体来看,城镇化显著降低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而提高了资本收入份额,加剧了要素收入分配不平等;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在城镇化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下降,城镇化对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弱化,有助于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要素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二元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战略重点与实现路径
2
作者 欧阳日辉 徐远彬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53,共16页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已迈入全球领先行列,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策略。聚焦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战略目标,探讨“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已迈入全球领先行列,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策略。聚焦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战略目标,探讨“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战略重点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呈现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适数化改革加速推进等特征。基于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妥善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数字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重塑、平台生态创新与科学监管、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东西部与大中小城市发展及国内与国外市场等六方面的关系。“十五五”时期,应以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完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引擎、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为战略重点。为实现战略重点,需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深化企业全链条数智化转型,释放“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融合动能;激发平台企业创新活力与生态价值,强化场景驱动的协同赋能;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夯实数据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多层次数字人才支撑体系,实现量质齐升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数字经济 数字平台 数字技术 数据要素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进铭 高雪萍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江西省高技术产业总体、高技术产业各部门发展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由此可见,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加大;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江西省高技术产业总体、高技术产业各部门发展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由此可见,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加大;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推动江西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发展 经济增长 带动作用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江西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飞虎 詹青 王盼红 《价格月刊》 2009年第12期61-64,76,共5页
新形势下江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非常必要,虽然近些年江西省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蔓延,江西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显现,资源和环境破坏对江西经济发展的束缚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再不... 新形势下江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非常必要,虽然近些年江西省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蔓延,江西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显现,资源和环境破坏对江西经济发展的束缚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再不及时转变江西经济增长方式,江西的经济发展将受到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学教学是否过于西化?--以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为分析依据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俊杰 张伊娜 袁子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39,共9页
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以“四个自信”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调查信息判断经济学教学的价值倾向即是否过于西化具有一定科学性。大学生价值取向不仅与其家庭背景相关,更大程度上与其在大学... 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以“四个自信”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调查信息判断经济学教学的价值倾向即是否过于西化具有一定科学性。大学生价值取向不仅与其家庭背景相关,更大程度上与其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有关。2000多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都不够自信;其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度自信”方面并未表现得更加自信,这与我国取得的卓越经济成就不相符。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教学过于西化,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盲目信奉是这一结果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有必要将“四个自信”融入经济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教学 社会价值取向 大学生 “四个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与政策安排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新万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68,共4页
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实现后发崛起的必然选择。江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消除后发劣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入点和突破口,使低碳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江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安排上应区分... 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实现后发崛起的必然选择。江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消除后发劣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入点和突破口,使低碳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江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安排上应区分低碳产业发展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存量问题上,重在进行低碳技术的改造;增量问题上,应主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工具的应用,在低碳经济战略实施初期,应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主导作用,避免过多的磨擦成本形成或市场失灵;从长期的角度看,江西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后发优势 后发劣势 政策与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江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伍世安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共4页
江西循环经济的发展纵向比较成效明显,横向比较差距较大。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江西省情,构建"123420"模式,即确立一个目标,实现两个统一,力促三个协调,推进四个突破,落实二十项指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加强组织领... 江西循环经济的发展纵向比较成效明显,横向比较差距较大。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江西省情,构建"123420"模式,即确立一个目标,实现两个统一,力促三个协调,推进四个突破,落实二十项指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发展规划;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经济激励;增强科技支撑,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法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循环经济 “123420”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之于共同富裕:效率还是公平?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俊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4,共14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许多文献还认为数字经济还能够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不平等。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兴起的数字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会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又自发地缩小收入差距,效率和公平难以... 学术界普遍认为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许多文献还认为数字经济还能够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不平等。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兴起的数字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会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又自发地缩小收入差距,效率和公平难以兼顾。在分别使用多种方式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后,基于中国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没有缩小收入差距,甚至会扩大收入差距。此外,常常被用来作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并没有缩小收入差距,而是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因此,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必须警惕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数字鸿沟 有为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制研究
9
作者 刘劲松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笔者对江西永修县艾城镇养鸭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随后从促进江西乃至全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利益风险保障机制和创立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等。
关键词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治理机制 案例分析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11设区市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卢卡斯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玉芳 刘弥然 陈志彬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87,共6页
利用江西省11设区市1996年~2011年面板数据,以卢卡斯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协整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11设区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40%,且人力资... 利用江西省11设区市1996年~2011年面板数据,以卢卡斯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协整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11设区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40%,且人力资本充裕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为促进江西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斯模型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协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工业化条件下江西经济结构优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11
作者 徐云涌 王展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5-68,共4页
去工业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失衡,包括要素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和价值链结构失衡等方面,具有破坏性、联动性和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去工业化,有利于优化江西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 去工业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失衡,包括要素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和价值链结构失衡等方面,具有破坏性、联动性和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去工业化,有利于优化江西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同时也存在低水平陷阱锁定、生态环境压力倍增等方面的挑战。需要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禀赋优势,并着眼长远积极有选择性地吸引承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创新管理能力;强化技术引进和改造升级,培育自主品牌,创新江西经济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工业化 结构优化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外商投资区位配置经济效应分析
12
作者 杨柳 熊毅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91,共4页
基于大量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检验FDI区位分布情况,以此评价各地区FDI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均规模、国家相关政策、各产业结构组成、经济开放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市场化水平、要素成本等都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 基于大量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检验FDI区位分布情况,以此评价各地区FDI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均规模、国家相关政策、各产业结构组成、经济开放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市场化水平、要素成本等都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从FDI与国内资本比较的角度,对江西省FDI资本效应、宏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江西省FDI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稍强于需求效应,相较于国内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对国内资本有着明显的资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区位配置 经济效应 区域经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效应评估——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生态环境治理视角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帅 王智鹏 +3 位作者 侯孟阳 刘烁华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其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地方政府在其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理念驱动下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激励性政策,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环境质量的效应,对于生态资源质量的提升未能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定性检验后仍旧成立。(2)随着东部地区人口规模增加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其转移支付规模对于提升东部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效应强于中西部,但改善环境质量的效应要弱于中西部区域。生态转移支付规模越大,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越强。(3)对于财政缺口较大与工业发展缓慢的地区,地方政府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强,生态转移支付更倾向用于经济发展或公共设施上,而在高度工业化地区,其转移支付规模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当生态保护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因经济开发所产生的成本,这可能诱致地方政府对于生态转移支付的“反向激励”,生态环境治理将陷入“杯水车薪”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 制度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14
作者 余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49,共3页
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江西是农业大省,要实现江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绩效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明裕 崔兴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67-2878,共12页
以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修正引力模型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绩效的空间关联强度,并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绩效整体呈现上升... 以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修正引力模型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绩效的空间关联强度,并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马太和辐射效应,其空间关联强度整体不高、存在减弱的趋势,空间网络结构的连通性和稳健性较强、网络冗余路径逐渐减少但不具有等级森严特征.(2)从不同流域特征来看,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处于空间网络的相对中心地位,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绩效空间网络中扮演着领导者角色,而上游地区城市群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发挥着中枢和传导作用.(3)从空间关联模块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绩效空间关联模块可划分为“净溢出”、“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模块,模块内部各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聚集和空间关联效应,各模块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协同和空间溢出效应.(4)从影响机制来看,空间邻接关系、气候变化差异、交通基础差异、人口规模差异和能源结构差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绩效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二次指派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测算、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黄和平 李紫霞 +2 位作者 黄靛 谢美辉 王智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选择农资投入、农田利用、畜禽养殖及秸秆焚烧4类碳源,利用IPCC碳排放模型对江西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予以测算,利用LMDI模型进行影响... 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选择农资投入、农田利用、畜禽养殖及秸秆焚烧4类碳源,利用IPCC碳排放模型对江西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予以测算,利用LMDI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并运用XGBoost模型预测2021—2050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农业碳排放源中农田土壤利用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畜禽养殖、农资投入和秸秆焚烧。2000—2020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不断扩大,其中宜春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平均碳排放强度均居于首位。(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是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对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3)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前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11个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其中,新余市在2005年最早达到峰值,景德镇市和赣州市在2016年最晚达到峰值。2020年后,江西省碳排放量在经历一段时间攀升后呈现出震荡回落的趋势,其中宜春市和新余市震荡幅度较大,南昌市、抚州市及九江市碳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均在一段时间后趋于较小振幅的回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达峰 碳排放强度 XGBoost模型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风险、经济增长与城市内涵式发展——基于暴雨冲击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海山 陈志龙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如何应对气候风险加剧背景下的极端天气现象冲击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更全面理解极端天气现象的经济后果,本文借助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研究暴雨冲击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暴雨冲击会显著降低... 如何应对气候风险加剧背景下的极端天气现象冲击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更全面理解极端天气现象的经济后果,本文借助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研究暴雨冲击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暴雨冲击会显著降低城市经济增长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暴雨冲击不仅会造成显著的直接经济损害,还会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跃度,从而引致城市经济增长率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通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减轻暴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和增强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本文研究为我国城市内涵式发展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风险 暴雨冲击 经济增长 城市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集聚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长期演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志龙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1,119,共12页
基于1776—2010年地区层面人口数据,从地理与集聚经济两个视角考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封建农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都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不均匀程... 基于1776—2010年地区层面人口数据,从地理与集聚经济两个视角考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封建农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都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不均匀程度出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2)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和集聚经济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地理因素在早期占主导地位,近代工业化启动后,集聚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口集聚是经济和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政府应努力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因素,鼓励人口自由流动,以充分发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地理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TOPSIS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文平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第8期17-18,共2页
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实践,有助于江西省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生态发展的目标。为有效评价2008—2017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信息熵-TOPSIS模型,从经济效益、资源水平、资源利用、废物排... 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实践,有助于江西省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生态发展的目标。为有效评价2008—2017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信息熵-TOPSIS模型,从经济效益、资源水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四个维度16个指标构建江西省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收集全省2008—2017年10年数据,分析评价江西省近十年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得分逐年上升,尤其2008—2009年发展迅速,2009年之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江西省2008—2017年来,经济水平大致呈直线式增长(3)江西省资源水平和资源利用发展都比较迟缓,废物排放减量化水平出现负增长,说明江西省的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兼顾效率与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熵权法 TOPSIS模型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商品形式历史视域的考察
20
作者 许光伟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而是“作为生产力的生产力”和“作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这导致了在发展动力上,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可见,生产力不是超历史的,作为唯物史观的规定和范畴,其指向物...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而是“作为生产力的生产力”和“作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这导致了在发展动力上,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可见,生产力不是超历史的,作为唯物史观的规定和范畴,其指向物统治原理及其历史超越的行动性。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规定性上内在呼应的商品形式的生产力具有二重结构功能,即新质功能和镜像功能。镜像针对新质而言,好像是“复仇的客体”和“狡猾的道具”,是使用价值的返魅;新质与镜像,一者是进步的正面作用,一者是带有过度魅惑性的夸张或消极的反面作用。然则,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生产力不是简单地包括,而是扬弃地纳入,旨在走出物统治,创生新质劳动方式。在新时代实践中,必须把生产力革命视为新质生产力的行动真理,其主体内涵据之而得到明晰,与人民主体意志而非资本意志时代结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知”“行”之路从中得到支持:在数字经济领域,需要切实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坚持“去数字(雇佣)劳动”;相应地在解决“数字”与“金融”矛盾的新时代中坚持“去数字(符码)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 商品形式 物统治 主体 实体 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