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惯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成文 陈静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在传统社会,习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习惯是指特定群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并为他们所认同与遵从的一种非正式制度。习惯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建构、文化性建构和规范性建构。从... 在传统社会,习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习惯是指特定群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并为他们所认同与遵从的一种非正式制度。习惯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建构、文化性建构和规范性建构。从经验考察的结果来看,习惯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并不是明确的,而是模糊与复杂的。习惯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价值—耦合机制、权力—冲突机制、价值—整合机制等三种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习惯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就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学会正确评估习惯功能的"净差额";二是要理性引导习惯的变迁方向;三是要善于发挥习惯的潜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新时代 基层社会治理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成文 陈宇舟 陈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组织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既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探索的一个新创举,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自身的演进逻辑;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 组织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既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探索的一个新创举,又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自身的演进逻辑;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回应。从实践上看,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仍然存在结构上的"碎片化"、内部关系上的"紊乱化"、功能上的"梗阻化"等困境。因此,要建设"一核多元"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就必须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化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基本结构,走出结构"碎片化"困境;二是注重理顺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内部关系,走出关系"紊乱化"困境;三是注重整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的基本功能,走出功能"梗阻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核多元” 新时代乡村治理 组织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11
3
作者 陈成文 陈静 陈建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50,I0003,共11页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积极探索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径,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市域社...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积极探索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径,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种以设区的城市区域为空间范围,以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为社会治理主体,以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为社会治理手段,以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内容,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行动目标,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制度目标的整体性社会发展过程。在实践层面上,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践行市域社会治理的理念、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就必须践行"铸魂""民本""协同""融合""服务""创新"六大理念。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一建五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心治与智治并举。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提升风险防控、舆论导控、群众工作、破解难题、资源整合、信息处理等六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自治 法治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成文 陈建平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组织有助于推动科学决策、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民自治。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困... 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组织有助于推动科学决策、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民自治。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在于“契合度偏差”,即与社会组织发展息息相关的价值认知、运行监管、组织能力和资源支持尚未能很好地契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需求。要走出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契合度偏差”困境,就必须优化制度环境,从价值认知、监管制度、能力建设、资源支持等方面下功夫,使社会组织成为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的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市域社会治理 实践困境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思维转向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成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63,共8页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党组织、政权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行动主体通过“转译链接”所呈现的动态过程即是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关系。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各行动主体在主体结构...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党组织、政权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行动主体通过“转译链接”所呈现的动态过程即是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关系。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各行动主体在主体结构中的位置及其所形成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它们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不同行动逻辑:党组织的行动逻辑是意识形态机制;政权组织的行动逻辑是权力机制;群团组织的行动逻辑是协商机制;经济组织的行动逻辑是交换机制;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是自组织机制;自治组织的行动逻辑是认同机制。从不同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来看,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关键在于实现从“主客体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市域社会治理思维转向,这种思维转向必然要求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牢固树立“协同”这一核心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行动逻辑 思维转向 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基于贵州、湖南、广东三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成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9,共15页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使命。制度环境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变量。本研究基于2019年对贵州、湖南、广东三省988个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揭示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使命。制度环境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变量。本研究基于2019年对贵州、湖南、广东三省988个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揭示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制度中的法律制度、激励政策和监督制度对社会组织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式制度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对社会组织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均是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解释变量。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深刻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活力 制度环境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成文 黄利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5,共7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精神品质的总和。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作为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红...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精神品质的总和。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作为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红色基因是以优秀精神品质为主体的先进红色文化形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建设和规范约束的功能。传承红色基因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关系和红色基因的特殊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决定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性。在实践中,要推进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要从融入理念、融入渠道和融入机制上着手,优化融入路径。这就要求:一是要创新融入理念,确立融入航标;二是要优化融入方式,增强融入魅力;三是要健全融入机制,提升融入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基因 基层社会治理 理论逻辑 融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防控能力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成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0,共6页
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防控能力是指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在风险事件发生前,通过收集、研判、识别各类风险信息及时干预、消除风险因素,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防范能力,以及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通过筛选、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及时预警、化解风险... 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防控能力是指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在风险事件发生前,通过收集、研判、识别各类风险信息及时干预、消除风险因素,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防范能力,以及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通过筛选、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及时预警、化解风险事件,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的预测、预防、预警与控制能力。它具体包括风险预测能力、风险预防能力、风险预警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能力的测量指标体系,是坚持社会治理效果导向的必然要求。要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能力的测量指标体系,就必须考虑风险防控效果测量指标设计的科学化程度、风险防控系统建设的完备化程度、风险防控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要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风险防控能力,就必须做到"三个注重":一是要注重完善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注重加强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的主体能力建设;三是要注重打造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的责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风险防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阻滞”看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成文 黄利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8-84,共7页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目标。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是指残疾人为了提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采取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行为。目前,残疾人社会参与存在空间有限、机会缺失、...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目标。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是指残疾人为了提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采取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行为。目前,残疾人社会参与存在空间有限、机会缺失、渠道单一、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阻滞”。“制度阻滞”是指残疾人社会参与在制度安排上的缺失、冲突问题以及在制度执行上的曲行问题。当前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阻滞”主要表现为“制度缺失”“制度冲突”与“制度曲行”三个方面。因此,要消除“制度阻滞”,促进新时代残疾人的社会参与,使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牢牢抓住制度这一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畅通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路径。这就要求增强制度的完备性,填补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缺失”;提升制度的协调性,化解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冲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纠正残疾人社会参与的“制度曲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参与 制度阻滞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慈善事业与实现新时代的“弱有所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成文 王雅妮 何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89,共7页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慈善事业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着监管机制不健全、发展“供能”不充足、专业水平低端化和服务...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慈善事业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着监管机制不健全、发展“供能”不充足、专业水平低端化和服务模式单一化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因此,要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必须积极推进慈善体制改革。一是加强监督管理,积极规范和引导慈善组织行为;二是推进政策“赋能”,促进慈善组织的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内部改革,提高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健全运行机制,保障慈善组织的“扶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弱有所扶” 慈善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植社会治理的伦理根基——中国共产党百年“德治”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成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共7页
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伦理根基。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根源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德治"实践。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德治"经验,乃是推进基层社会... 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伦理根基。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根源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德治"实践。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德治"经验,乃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德建党、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中共百年"德治"经验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启示在于:一是构建新时代社会道德体系,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治理功能;二是持续加强党内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党的社会治理领导能力;三是坚持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积极创新新时代道德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德治”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测量指标构建及其政策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成文 陈静 王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7,242,共10页
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活力与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激发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活力。而科学构建测量指标是解决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问题的基础。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残疾人社会... 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活力与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激发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活力。而科学构建测量指标是解决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问题的基础。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是指残疾人社会组织在资源动员、专业服务、行业竞争、行业自律、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发展状态。因此,可以从动员力、服务力、竞争力、自律力、引领力五个维度构建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测量指标。建构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五力"测量指标的政策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科学确立评价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指标体系;二是有利于正确调整激发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社会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组织活力 测量指标 政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卢俊 陈成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147,共6页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问题化解和危机应对等干预活动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它搭建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平台,拓展了社会工作的应用功能,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扩大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工作 专业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