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创业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昌南 陈钰颖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10,共17页
利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蒂蒙斯创业理论阐释数字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机制研究表... 利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蒂蒙斯创业理论阐释数字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创业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具体而言,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创业融资和优化创业企业的要素配置,从而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强化数字经济对创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强化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型创业与自我雇佣型创业都能使数字经济更好地发挥其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作用;在数字经济的支持下,无论是在制造业中创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创业,均能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创业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与共同富裕--基于代际职业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利 尤济红 冯大威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29,共19页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本文深入探究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职业格局,突破传统代际职业流动的界限,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合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本文评估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本文深入探究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职业格局,突破传统代际职业流动的界限,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合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本文评估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所推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职业流动的积极作用。理论上,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赋能代际职业流动。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理论假设,表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显著促进了代际职业流动,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代际职业流动的三个关键途径:降低机会不平等、促进信息传递及提升社会资本。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职业流动影响的异质性,发现这种影响在个体禀赋、家庭迁移背景及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代际职业流动 共同富裕 机会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婷 高波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3-160,共8页
科技金融是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耦合,强调以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涉及领域广、行业多、场景丰富,是新质生产... 科技金融是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耦合,强调以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涉及领域广、行业多、场景丰富,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因此亟需科技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相互嵌套,协同发展,为低空经济保驾护航。立足于科技金融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剖析当前科技金融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业务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社会资本、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低空经济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13
4
作者 凌鸿程 阳镇 陈劲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2,共14页
如何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忽视了经济层面的因素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 如何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忽视了经济层面的因素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拓宽融资渠道两条途径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式制度负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而行业竞争则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化转型 融资约束 制度环境 行业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变化及其与乡村聚落的耦合关系研究
5
作者 许鑫 徐丽婷 +3 位作者 周达宝 窦丽霞 李文紫怡 徐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52,共10页
[目的]明晰20年间江西省耕地的演变规律及与乡村聚落的耦合态势,为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地关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目的]明晰20年间江西省耕地的演变规律及与乡村聚落的耦合态势,为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地关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热点分析、聚耕比指数等方法,结合格网工具,分析了耕地时空变化,并对耕地与乡村聚落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不同时段耕地转出量与转入量存在显著差异,耕地转出量大于转入量,耕地动态度均为负值,存在耕地流失现象,耕地主要转出为居民点用地;(2)江西省耕地分布冷热点随时间变化较小,热点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平原及邻近地区、吉泰盆地,冷点主要分布在东、西、南面的山区以及鄱阳湖水域;(3)耕地面积空间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00—2010年耕地转出与转入格网数量相对均衡,在空间上交错分布,转入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沿岸及江西省西南地区,转出地主要在南昌市,2010—2020年则在空间上和数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耕地转出格网相对零散,空间分布广泛,赣州市西部出现了较为密集的耕地转出,耕地增长主要出现在江西省西部,其中吉安市境内转入量较多;(4)在空间转移上,耕地转出为乡村聚落用地趋势较为明显;在数量配置上,以“聚少耕多型”为主导,“聚耕协调型”次之,“聚多耕少型”最少。[结论]江西省耕地随时间动态转换频繁,空间分布较稳定,耕地与乡村聚落耦合关系总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乡村聚落 耦合关系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P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谢花林 陈彬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154,共9页
开展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江西省11市为研究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结合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外溢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方案,确定生态补偿金额,促进生态受益区和生态外溢区利... 开展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江西省11市为研究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结合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外溢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方案,确定生态补偿金额,促进生态受益区和生态外溢区利益共享。结果表明:(1)2020年江西省GEP为41 399.21亿元,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占总价值的76.60%。(2)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位于赣州市、九江市、吉安市、上饶市,低值区位于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新余市。(3)南昌市、新余市应开展生态支付,赣州市、吉安市和抚州市应率先接受生态补偿,其余地市应暂缓生态支付或生态补偿。(4)南昌市和新余市的生态支付金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为0.59%和0.13%,属于财政可接受范围,可行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参考,推动江西省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 区域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补偿标准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光耀 李庆 +1 位作者 魏建美 卢慧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17期29-31,共3页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现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探讨数字化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义和实现方式。通过对南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现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探讨数字化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义和实现方式。通过对南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南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南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付舒斐 朱丽萌 +1 位作者 吕添贵 汪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0,112,共12页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8上升至2021年0.845,年均增幅2.17%,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依次递减格局;(2)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均值由2011年0.127增长至2021年0.259,年均增幅10.49%,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依次递减非均衡格局;(3)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4)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越过门槛值0.261时,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区域间应联通数字赋能耕地绿色利用的合作共享网络、扩大数字技术对耕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缓释效应和衔接耕地利用主体数字化耕种需求,是实现耕地绿色利用的长效驱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转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驱动逻辑 影响机制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许鑫 徐丽婷 +1 位作者 周达宝 徐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目的]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促进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 [目的]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促进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借助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1)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减少而规模扩大。不同聚落规模差异先增后减,聚落不规则程度保持较低水平。(2)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总体变化较小,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表现出“中密周疏,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3)江西省乡村聚落的重心在20年间较为稳定,均位于丰城市西南部。(4)江西省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 m,坡度在5°~15°的地区,并且受河流、县乡道影响显著,而铁路、高速、国道、省道对其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有所增大,其中粮食作物产值、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耕地面积影响较大。[结论]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总体较为稳定,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因素均对聚落分布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江西省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政策能否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旺平 王雨晨 冯大威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共19页
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严格筛选并控制影响试点入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试点政策... 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严格筛选并控制影响试点入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该结论经异质性-稳健估计量、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机制分析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会通过增加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入、增进银企关系和增加政府补贴助力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局。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在西部城市,以及小规模企业、创新禀赋高的企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也为完善创新型城市试点的配套政策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数字化转型困局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数字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小钢 钟湘菲 滕瑞丰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5,99,共17页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扩大,蓬勃兴起的数字化趋势能否缓解老龄化对高质量增长带来的冲击,正成为重要话题。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以及数字化转型...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扩大,蓬勃兴起的数字化趋势能否缓解老龄化对高质量增长带来的冲击,正成为重要话题。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以及数字化转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与企业TFP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调节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会正向调节老龄化与TFP的曲线关系。高数字化转型水平下,二者曲线形态会更为陡峭、拐点右移、整体水平也更高。(3)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企业TFP的非线性影响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及认知型企业中更为明显。而数字化转型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这些企业抓住老龄化机遇,实现更大的生产率提升。研究结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协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化转型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上市公司联合专利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远彬 黄婷 卢福财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合作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经营绩效产生持续性影响。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合专利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创新...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合作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经营绩效产生持续性影响。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合专利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创新能增强企业韧性;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增强效应在大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明显;合作创新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企业韧性;实质性合作创新和策略性合作创新均对企业韧性有增强效应,但实质性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更明显。本文不仅有助于厘清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作用机制,还为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创新 企业韧性 企业生产率 创新绩效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中国耕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添贵 陈安莹 +2 位作者 付舒斐 赵巧 梁慧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91-2904,共14页
科学测度农业绿色转型背景下耕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保障区域耕地绿色生产的持续稳定提供参考。基于2007—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农业绿色转型下中国耕地系统韧性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 科学测度农业绿色转型背景下耕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保障区域耕地绿色生产的持续稳定提供参考。基于2007—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农业绿色转型下中国耕地系统韧性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中国耕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构耕地系统韧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耕地系统韧性水平由2007年0.2158波动增加至2022年0.5592,年均增值3.83%,呈阶梯型增长;(2)全国耕地系统韧性呈现出“西北部—东北部”双区放射空间形态,其格局由分散发展到聚拢;(3)轮作休耕规模和地均农药施用量等生态韧性结构对耕地系统韧性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绿色农业合作社规模、农用水泵建设水平对全国耕地系统韧性影响则相对较弱;(4)轮作休耕规模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共同作用对耕地系统韧性解释力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 耕地系统韧性 时空演化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与典型路径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倩茹 陈彬 +2 位作者 谢花林 吴曼玉 宋国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127,共12页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内涵与路径。在生产阶段,强化生态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数据的高效供给;在分配阶段,推进生态产品权益数字化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在交换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消费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消费场景,改善用户消费体验。研究结论: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逻辑可行性,有助于打破生态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行业壁垒和时空限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并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社会再生产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花林 陈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及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研究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及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动能转换、业态升级;(2)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技术突破困境、要素配置困境、产业转型困境;(3)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主要包括迭代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培育新要素、挖掘新价值,拓展新产业、延伸新场景。研究结论: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逻辑梳理、机理解构、困境剖析和路径探索,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新质生产力 基本逻辑 作用机理 关键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与城市产业链韧性——来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小明 应兆琦 章文颖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共13页
提升产业链韧性对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度产业链韧性指标,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作为一项准自... 提升产业链韧性对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度产业链韧性指标,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链韧性提升,且效果表现出动态可持续性。这一结论在DID估计有效性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信贷供给提升以及科技财政投入是科技金融政策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城市、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市场化水平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政策 产业链韧性 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信贷供给 科技财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致远 谢花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51-5366,共16页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机制。从实践案例提炼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绿色金融模式、生态指标交易模式和林下经济模式,其中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森林资源流转、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生态产业化;绿色金融模式包括生态运营中心模式和股权合作型生态修复;生态指标交易模式主要是森林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做法是林业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最后聚焦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关键环节:“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提出建立森林生态运营中心、采取金融资本化运营和实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分类经营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公共治理 核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双元创新:稳中求进与险中求胜 被引量:11
18
作者 阳镇 王文娜 +1 位作者 陈劲 凌鸿程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133,共15页
企业社会责任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企业创新赋能的重要实现方式,已有文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双元创新的内在关系的细分研究,且未能真正测度企业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本质。本文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 企业社会责任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企业创新赋能的重要实现方式,已有文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双元创新的内在关系的细分研究,且未能真正测度企业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本质。本文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上市公司专利文本数据,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企业双元创新,但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边际影响效应更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受到外部利益相关方治理效应和外部资源供给效应等因素的调节,且其作用存在分化;“七报一刊”媒体关注能同时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关系,其他报刊媒体关注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政府补助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用式创新之间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不能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探索式创新关系;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双元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双元创新的驱动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区域、非国有产权及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加快以企业双元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理论视角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利用式创新 探索式创新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2 位作者 李泽英 付舒斐 赵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261,共11页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提出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总量从2005年2674.09万t增加至2021年3757.58万t,年均增幅2.22%,碳汇功能愈发凸显,空间上各地市耕地净碳汇呈“低值区点状分散、高值区片状集聚”的差异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空间相关性存在“正集聚-负集聚-正聚集”交替变化规律,整体和省域耕地净碳汇均存在扩散现象且区域差异有所增强;3)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化受耕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耕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关键主导因素且影响力区域异质性明显;4)应推动耕地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科学量化物资投入及重视耕地生产主体素质培养,带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固碳减排。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测度耕地碳源汇、完善耕地碳循环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净碳汇 时空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固碳减排路径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1 位作者 胡晗 耿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9-279,289,共12页
[目的]基于农业绿色转型约束探究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可为制定生态耕种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 [目的]基于农业绿色转型约束探究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可为制定生态耕种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 2005—2019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由0.425上升至0.674,效率值空间差异较大但差异度有所下降;(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显著且逐渐缩小,基尼系数由0.265降至0.185,地区空间非均衡程度表现为湖南地区>湖北地区>江西地区;(3)人均GDP、有效灌溉率和财政支农力度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正向影响,复种指数和城乡收入差距呈负向影响。[结论]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受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政策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应激发农户耕地绿色生产积极性,降低污染排放量,以及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技术均衡化,提高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 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特征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