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江西地方文化对外英译的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廖洪中 涂志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1-155,共5页
江西地方文化对外英译,牵涉到社会对外的各个方面,不同的语域要用不同的理论作指导。对外宣传演讲英译必须按照外国人的信息需求、思维方式处理;古诗英译必须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旅游导游词的英译必须采取交际翻译法,必须满足游客的信... 江西地方文化对外英译,牵涉到社会对外的各个方面,不同的语域要用不同的理论作指导。对外宣传演讲英译必须按照外国人的信息需求、思维方式处理;古诗英译必须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旅游导游词的英译必须采取交际翻译法,必须满足游客的信息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地方文化 对外英译 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彭雪华 曾庆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1-163,共3页
颜色词汇被广泛运用于语言中,折射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红色、白色、黑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六种主要颜色词的中文和英文中的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对"颜色"词汇的系统了解,可以使人们提高英语兴趣,... 颜色词汇被广泛运用于语言中,折射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红色、白色、黑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六种主要颜色词的中文和英文中的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对"颜色"词汇的系统了解,可以使人们提高英语兴趣,拓宽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 词汇 中国 西方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廖洪中 陈红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5-170,共6页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慢慢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但是,美国华裔文学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精神 神灵精神 家族精神 群体精神 奋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塑造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建峰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2-144,共3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和激烈,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是从我国企业形象塑造的现状看,出现不少误区和问题。企业应按照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要求,参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自我行为的修正,塑造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和激烈,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是从我国企业形象塑造的现状看,出现不少误区和问题。企业应按照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要求,参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自我行为的修正,塑造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文章探讨了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塑造的具体内容及应树立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 企业形象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被引量:6
5
作者 余丽雯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85-86,共2页
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其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文章旨在分析英国BTEC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程标准、... 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其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文章旨在分析英国BTEC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程标准、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可资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BTEC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理解的哲学解释学阐释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亚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成见、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成见的限度、理解不可还原对象、理解不可穷尽对象等问题,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与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并解释传统... 成见、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成见的限度、理解不可还原对象、理解不可穷尽对象等问题,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与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并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翻译 理解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林格与美国“反文化”青少年形象
7
作者 廖洪中 施锦芳 林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短、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具体表现了美国 20世纪 5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形象。霍尔顿从不循规蹈矩,与传统观念势不两立,像个现代都市中的流浪者,... 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短、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具体表现了美国 20世纪 5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形象。霍尔顿从不循规蹈矩,与传统观念势不两立,像个现代都市中的流浪者,找不到可以真正宣泄的方式。他感到孤独,他的纯真常常被人忽略与漠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反文化” 霍尔顿 疏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