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驻波场中电子运动与能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素云 袁孝 +2 位作者 华丹 张翔 余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9-382,共4页
采用相对论Lorentz方程,数值计算了高能电子在线极化激光驻波场中的运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电子能量存在一个临界值,能量超过临界值的入射电子在驻波场中振荡运动的稳定平衡位置由波节变成波腹。在波腹处平行于电场入射的高能电子在强... 采用相对论Lorentz方程,数值计算了高能电子在线极化激光驻波场中的运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电子能量存在一个临界值,能量超过临界值的入射电子在驻波场中振荡运动的稳定平衡位置由波节变成波腹。在波腹处平行于电场入射的高能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速度和能量快速振荡,其振幅包络近似为余弦函数。而在波节处垂直于磁场入射的电子仅在Lorentz力作用下快速振荡,在穿过驻波中心前获得能量,穿过中心后失去能量,电子出射后能量均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运动 能量变化 激光驻波 快速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去噪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章琳 方志军 +2 位作者 汪胜前 杨凡 刘国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针对噪声在多小波分解后的尺度性以及图像本身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去噪算法,该方法能通过遗传算法自适应地寻求去噪后图像的最小均方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传统算法,不仅能有效滤除图像的噪声,而且能较... 针对噪声在多小波分解后的尺度性以及图像本身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去噪算法,该方法能通过遗传算法自适应地寻求去噪后图像的最小均方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传统算法,不仅能有效滤除图像的噪声,而且能较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具有更加理想的去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噪 自适应阈值 遗传算法 图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平台的高准确度光声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吕明 刘国栋 +2 位作者 任重 黄振 邵碧琳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36-1440,共5页
利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设计了一套高准确度光声成像系统,整个系统在GPIB总线技术基础上,构架了由超声传感器、数字示波器、可调谐激光器、个人计算机等组成的硬件平台,并开发了配套的控制软件和高抗噪音图像重建算法.在活体脑结... 利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设计了一套高准确度光声成像系统,整个系统在GPIB总线技术基础上,构架了由超声传感器、数字示波器、可调谐激光器、个人计算机等组成的硬件平台,并开发了配套的控制软件和高抗噪音图像重建算法.在活体脑结构成像中,实验鼠的左右脑、小脑、脑横裂和脑主动脉等脑结构成像清晰,大脑皮层的血管分布特征得到了完整的再现,系统成像分辨率可达200μm.该系统和方法可望发展为一种无损伤的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成像 脑结构成像 虚拟仪器 GPIB总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阈值去噪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章琳 汪胜前 +2 位作者 谢志华 甘丽新 舒正华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6-190,共5页
针对噪声多小波分解后的尺度性与图像本身的特性,通过遗传算法自适应寻求图像的最小均方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算法,不仅能有效地滤除图像中的噪声,而且能较好地保... 针对噪声多小波分解后的尺度性与图像本身的特性,通过遗传算法自适应寻求图像的最小均方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小波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算法,不仅能有效地滤除图像中的噪声,而且能较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具有更为理想的去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噪 遗传算法 图像奇异性 自适应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时延数据的分块PCA红外人脸识别 被引量:5
5
作者 谢志华 伍世虔 +1 位作者 方志军 卢宇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2-1295,共4页
时延数据下的高识别性能是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的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分块PCA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提高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对时延数据识别率.为了充分利用图像的局部特征,对图像进行大小分块,并对各分块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为了缓解外... 时延数据下的高识别性能是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的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分块PCA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提高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对时延数据识别率.为了充分利用图像的局部特征,对图像进行大小分块,并对各分块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为了缓解外部环境温度对识别的影响,通过训练学习不同温度下的红外人脸数据,去除每个图像块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的特征值.最后,为了结合整体特征,并将余下的特征值组合成特征向量用于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对时延数据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延数据 分块PCA 标准差 红外人脸识别 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rvelet域面波衰减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恒磊 刘天佑 李红巧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72-2378,共7页
在面波压制方法中,常规面波消除方法都是单一的利用面波某种特性,如Fourier变换域方法利用波组的频率差异等,难以有效地压制面波,并且根据单一的波组特征差异进行面波消除很容易损伤有效波信息。Curvelet变换可以对时空信号进行最稀疏表... 在面波压制方法中,常规面波消除方法都是单一的利用面波某种特性,如Fourier变换域方法利用波组的频率差异等,难以有效地压制面波,并且根据单一的波组特征差异进行面波消除很容易损伤有效波信息。Curvelet变换可以对时空信号进行最稀疏表达,能够获得最优的非线性逼近。分析地震信号面波与有效反射波在Curvelet域(j,θ,k)三维空间的特征差异,将空间域波组方向与Curvelet域角度变量联系起来,指出可以在Curvelet域利用波组的频率、角度和空间位置差异实现波场分离,并设计非线性阈值函数对面波系数进行衰减,避免传统软、硬阈值函数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urvelet域的面波压制方法受随机噪声的影响较小,它可以有效地压制面波干扰,同时对有效波信息的保真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Curvelet域 非线性阈值 衰减 波场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块PCA加权与FLD结合的血流图红外人脸识别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志华 伍世虔 +2 位作者 方志军 杨寿渊 卢宇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9-2072,共4页
传统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都是基于全局特征的识别方法,为了充分利用人脸的局部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血流图的分块PCA+FLD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通过血流模型把红外温谱图转换成血流图,能够利用人体的生物特征增加样本之间的类间距,并减少样本之... 传统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都是基于全局特征的识别方法,为了充分利用人脸的局部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血流图的分块PCA+FLD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通过血流模型把红外温谱图转换成血流图,能够利用人体的生物特征增加样本之间的类间距,并减少样本之间类内距.基于各个分块的类间距与类内距比值大小(RD),分块PCA加权可以自适应地提取更适合识别的人脸局部特征,同时还可以缓解Fisher线性判别的小样本问题(零空间问题).实验表明,分块PCA+FLD并不会减少整体特征提取中有用识别信息的提取,而且可以突出局部特征对识别贡献,提高本方法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人脸识别 血流图 Fisher线性判别(FLD) 分块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红外人脸温度归一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志华 刘国栋 +2 位作者 伍世虔 方志军 卢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6-431,共6页
为了减小环境温度对红外人脸图像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红外人脸温度归一化方法.为了得到环境温度与红外人脸温谱图在对应像素点灰度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温度改变值和对应人脸上的温度变化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回归... 为了减小环境温度对红外人脸图像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红外人脸温度归一化方法.为了得到环境温度与红外人脸温谱图在对应像素点灰度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温度改变值和对应人脸上的温度变化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这两个对象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即可得到环境温度变化和对应的人脸上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通过得到的函数关系,建立归一化模型对红外图像进行温度归一化处理,减小环境温度对红外人脸识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归一化前的图像,温度归一化后的红外人脸图像与参考图像之间的信噪比有了明显改善,本文提出的归一化方法提高了红外人脸识别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人脸识别 统计回归模型 温度归一化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流图的小波域分块DCT+FLD红外人脸识别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谢志华 伍世虔 方志军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0-293,共4页
为了从生物特征角度同时结合人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提高红外人脸的识别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血流图的小波域分块DCT+FLD(Fisher线性判别)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利用血流模型把温谱图转换成血流图,然后用小波变换对人脸血流图像做两... 为了从生物特征角度同时结合人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提高红外人脸的识别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血流图的小波域分块DCT+FLD(Fisher线性判别)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利用血流模型把温谱图转换成血流图,然后用小波变换对人脸血流图像做两级小波分解,再对低频子带进行分块并对每个分块进行DCT变换,提取部分变换后的系数作为子块的特征值,对这些子块的特征值构成的组合特征值从整体上做Fisher线性分析,得到特征子空间,最后根据欧氏距离和三阶近邻分类器进行识别,得到最终的识别结果。实验表明,同基于传统PCA+FLD,DCT+FLD以及DWT+PCA+FLD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得到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线性判别(FLD) 血流图 离散余弦变换(DCT) 红外人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冗余Ridgelet变换的图像多描述编码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彦 汪胜前 +2 位作者 邓承志 李红巧 赵秀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6-149,170,共5页
利用冗余Ridgelet变换实现了一种多描述编码方案。在JPEG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冗余Ridgelet变换,不仅在描述之间引入了冗余,而且根据脊波变换对图像分解的有效性,同时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压缩效果。该方案对输入图像进行分块、DCT(Dis-crete... 利用冗余Ridgelet变换实现了一种多描述编码方案。在JPEG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冗余Ridgelet变换,不仅在描述之间引入了冗余,而且根据脊波变换对图像分解的有效性,同时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压缩效果。该方案对输入图像进行分块、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变换以及量化;对得到的系数矩阵进行按频率重排;重排后的系数矩阵再做冗余Ridgelet变换,根据脊波域系数能量的特点产生描述。实验表明,当产生两个描述时,提出的多描述编码方法,即使只收到一个描述时,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图像重建效果,从而有较好的抗误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描述编码 冗余Ridgelet变换 JPEG标准 图像编码 编码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ridgelet和wavelet的混合编码压缩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正华 邹道文 +2 位作者 汪胜前 刘国栋 邓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星云图和MPEG-4中运动补偿后得到的残差图像通常是点线奇异性明显的图像.小波变换是表示点奇异性的有效工具,脊波变换(ridgelet)是表示线奇异性的理想工具.该文基于二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脊波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混合编码框架用来处理... 星云图和MPEG-4中运动补偿后得到的残差图像通常是点线奇异性明显的图像.小波变换是表示点奇异性的有效工具,脊波变换(ridgelet)是表示线奇异性的理想工具.该文基于二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脊波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混合编码框架用来处理压缩点线奇异性明显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混合编码可以有效地对点线奇异性明显的图像进行编码,其效果优于基于单独的小波变换的SPIHT编码和脊波变换的SPIHT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有限脊波变换 编码 SPIHT M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致聚合材料收缩对谱面全息存储的影响
12
作者 刘国栋 王建敏 +2 位作者 骆守俊 汪胜前 邹道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6-1098,共3页
为了分析光致聚合材料记录的谱面全息图在再现过程中发生“擦除”现象,将谱面全息图看作由不同角谱的物光与参考光在光致聚合材料内形成的不同倾斜角度的光栅总和.使用二波耦合理论分析全息图像再现时,由于光致聚合材料发生形体收缩,不... 为了分析光致聚合材料记录的谱面全息图在再现过程中发生“擦除”现象,将谱面全息图看作由不同角谱的物光与参考光在光致聚合材料内形成的不同倾斜角度的光栅总和.使用二波耦合理论分析全息图像再现时,由于光致聚合材料发生形体收缩,不同倾斜程度的光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布拉格失配带来的衍射效率变化.理论分析表明,材料收缩越严重,全息图再现质量越差.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表明使用无收缩光致聚合材料可以消除这种“擦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聚合材料 二波耦合理论 体全息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血流图小波包域DCT系数决策融合的红外人脸识别
13
作者 谢志华 孙俊杰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4-188,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化血流图小波包域DCT系数融合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人体的皮肤温度分布和温度调节机理,结合红外成像原理及生物传热学知识对人脸的血流模型进行简化,把红外人脸温谱图转换成简化血流图,然后将人脸简化血...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化血流图小波包域DCT系数融合的红外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人体的皮肤温度分布和温度调节机理,结合红外成像原理及生物传热学知识对人脸的血流模型进行简化,把红外人脸温谱图转换成简化血流图,然后将人脸简化血流图进行三级小波包分解,得到小波包分解树,选取其中识别率最高的若干个节点分别进行DCT变换,得到每个节点的特征矩阵,再通过欧氏距离和三阶近邻分类器得到各选中节点的识别结果,最后将这些结果进行决策融合,得到最终的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对血流模型的简化可以在几乎不降低识别的同时,减小时间的复杂度,而在小波包域进行DCT系数融合的方法能提取更加有效的人脸特征,从而提高了红外人脸识别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人脸识别 简化血流图 小波包 离散余弦变换 决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