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来源乳香的化学成分
1
作者 何钦 颜干明 +3 位作者 殷海霞 朱娜 吴毅 李国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8-677,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乳香的差异性化学成分,为乳香的产地判别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乳香药材及炮制品进行...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乳香的差异性化学成分,为乳香的产地判别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来源乳香药材及炮制品进行分析,筛选不同来源乳香的差异性化合物。结果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共鉴定出乳香含有108个化合物;化合物以萜类成分为主,其中三萜类成分含量最高。通过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不同来源乳香的化学成分差异明显,共得到34种差异性化合物,并且寻找到不同来源乳香的特征性成分。结论差异性化学成分可作为乳香来源鉴别以及后续乳香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香 化学成分 不同来源 多元统计学方法 三萜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香挥发油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邱雨美 谢梦蝶 +5 位作者 丁小云 张浩 王虎 黄思 蒋芳琴 汤喜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0,共9页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乳香挥发油(frankincense essential oil,FEO)防治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FEO的成分。采用0.225μg/mL FEO预处...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乳香挥发油(frankincense essential oil,FEO)防治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FEO的成分。采用0.225μg/mL FEO预处理心肌细胞1 h,加入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作用24 h,观察FEO对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冠状动脉结扎(coronary artery ligation,CAL)构建大鼠心脏肥大、心衰模型,给予FEO(50、100 mg/kg)治疗4周,检测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重量、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血清LDH含量等。结果表明,FEO能显著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减少LDH释放,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CAL诱导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重量、左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均增加,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上调,血清LDH含量增加,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FEO可抑制CAL诱导的上述变化。因此,FEO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来改善大鼠心脏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肥大 冠状动脉结扎 乳香挥发油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液滴质谱法促进的酰胺键构建及其在小分子和蛋白偶联中的应用
3
作者 姜雪 杨黄丽 +6 位作者 刘晓燕 肖伟 邱萌 程志刚 周振 涂其冬 高校飞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酰胺键的构建在小分子药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修饰、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电喷雾微液滴质谱技术促进酚酯氨解形成酰胺键的优势,以及在小分子-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制备方面的应用。以4-硝基苯基-2-(((苄... 酰胺键的构建在小分子药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修饰、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电喷雾微液滴质谱技术促进酚酯氨解形成酰胺键的优势,以及在小分子-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制备方面的应用。以4-硝基苯基-2-(((苄氧基)羰基)氨基)乙酸酯(Z-Gly-ONP)与溶菌酶的游离氨基氨解反应为模型,研究电喷雾微液滴技术中样品流速、鞘气压力、电场强度、溶剂极性等对酰胺键偶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流速和鞘气压力在微液滴中酚酯氨解构建酰胺键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在电喷雾过程中,雾化气体气流大和样品流速低的情况下,喷口处的样品溶液去溶剂化效率高,导致样品的局部浓度提高,促使样品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的频率增大,酰胺键形成反应的转化率提高。另外,微液滴技术成功应用于肿瘤抗原多肽与模型蛋白的共价偶联,蛋白偶联转化率达89%,且溶液相中反应剩余模型蛋白原料相对信号达74%。同等条件下与溶液相相比,微液滴中Z-Gly-ONP与溶菌酶的游离氨基氨解形成酰胺键的转化率明显提高,表明电喷雾微液滴技术在肿瘤抗原多肽-含T表位的载体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的高效制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 微液滴 酰胺键形成 氨解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液滴技术促进不混溶两相间酰胺键形成反应的质谱研究
4
作者 刘晓燕 杨黄丽 +6 位作者 姜雪 肖伟 邱萌 程志刚 周振 涂其冬 高校飞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92,共9页
不混溶两相中酰胺键的形成对不同亲疏水官能团间的共价偶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同轴双液路喷雾装置,探索微液滴技术在促进不混溶两相间物质氨解反应形成酰胺键的优势。首先,以N-苄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a))与溶菌酶蛋白... 不混溶两相中酰胺键的形成对不同亲疏水官能团间的共价偶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同轴双液路喷雾装置,探索微液滴技术在促进不混溶两相间物质氨解反应形成酰胺键的优势。首先,以N-苄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a))与溶菌酶蛋白氨解反应为模型,研究样品流速、鞘管压强和溶剂等因素对不混溶两相微液滴中氨解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样品流速和鞘管压强对反应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由于高压气流对流速较低的初始液滴施加强大的剪切应力,促使初始液滴变小,进而提高两相间物质交换效率。当氨解反应分别采用几种疏水性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己酮、二氯甲烷、正丁醇)时,微液滴中的相对转化率在80%~91%之间。当小分子是带有大疏水基团的活性酯类E_(a)、E_(b)(N-苄氧羰基-4-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c)(N-苄氧羰基-6-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d)(N-芴甲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e)(N-芴甲氧羰基-4-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和E_f(N-芴甲氧羰基-6-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时,微液滴体系中的氨解相对转化率在65%~91%之间,而在本体溶液中的相对转化率小于11%。由此可见,微液滴中不混溶两相间的氨解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适用范围,该方法在不同亲疏水官能团的共价偶联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酰胺键形成 两相反应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在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民权 龚铭城 +2 位作者 陈泽锴 陈振华 周良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的融合成为药物设计研究的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对应的化合物进行分子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反馈给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不断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联用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提高了药物设计研究的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增加了模拟结果的可信度。该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应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技术进行药物设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药物研发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AIDD)的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人工智能 药物载体 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类化合物在抗菌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国恒 王金涛 +1 位作者 石卫平 廖向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4-874,共11页
金属有机络合物具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在治疗高血压、皮肤感染和胃肠道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金属类化合物在抗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受到了广泛地研究。笔者以3种常用金属类化合物为例,综述了金... 金属有机络合物具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在治疗高血压、皮肤感染和胃肠道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金属类化合物在抗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受到了广泛地研究。笔者以3种常用金属类化合物为例,综述了金属类化合物在抗菌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并阐述了新型含金属药物以及中药提取成分及其衍生物金属络合物的研究动态,分析了金属药物在抗菌领域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中药金属络合物 抗菌活性 抗菌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7
作者 张文文 蒋福全 陈振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9Ub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调控平衡,保护活性基因免受异常沉默,去泛素化功能与促进基因活化和建立转录允许的染色质状态有关,除此之外还激活增强子并促进双链断裂处DNA损伤修复。附加性梳样1(additional sex comb-like1,ASXL1)作为表观遗传支架组装染色质修饰复合物和转录因子参与表观遗传调控。BRCA1相关蛋白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BAP1)作为去泛素化酶去除底物的泛素化修饰。PR-DUB复合物由核心二聚体和其他辅助因子组成,BAP1与ASXL1形成核心二聚体,其他亚基相互作用调节PR-DUB复合物靶向和功能。ASXL1和BAP1是与PR-DUB复合物去泛素化功能最相关的2个亚基,ASXL1的DEUBAD结构域激活BAP1发挥去泛素化作用水解H2AK119Ub1。了解ASXL1和BAP1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对研究PR-DUB复合物特异性去泛素化作用的机制至关重要。在人类中,PR-DUB复合物成分的突变经常引起多种血液肿瘤。ASXL 1基因突变常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结束,大部分是由于C末端PHD结构域缺失导致。目前认为,PR-DUB复合物中突变的ASXL1或BAP1、表观遗传因子以及Akt/mTOR等靶点或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是促进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这对于针对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开发新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PR-DUB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液肿瘤疾病中的发生,重点就ASXL1和BAP1进行综述,并系统总结了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以期为PR-DUB复合物在血液疾病防治中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 去泛素化修饰 基因突变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氨基酸代谢轮廓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梅玉 史欣悦 +3 位作者 周姝伶 李海军 樊淑婷 熊印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7-484,共8页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血清的氨基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代谢轮廓,寻找可表征NAFLD的生物标志物并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血清的氨基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代谢轮廓,寻找可表征NAFLD的生物标志物并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喂养高脂饮食饲料和腹腔注射CCl_4制备NAFLD大鼠,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对照组和NAFLD组的大鼠血清中15种LPCs和18种氨基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方法分析大鼠NAFLD肝损伤后血清中LPC和氨基酸代谢轮廓的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的大鼠血清LPC和氨基酸代谢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且能完全区分开;LPC(20∶1)、精氨酸和谷氨酸对NAFLD有显著贡献,这3个代谢物被鉴定为生物标志物;LPC(20∶1)和精氨酸与AST、ALT、LDL、TBIL等血清生化指标显著相关。结论 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氨基酸的代谢轮廓与NAFL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溶血磷脂酰胆碱 氨基酸 代谢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悦胶囊对心脏肥大大鼠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浩 丁小云 +6 位作者 王虎 李停停 邱雨美 谢梦蝶 董伟 沈亦欣 汤喜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94-3602,共9页
目的探讨心悦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脏组织和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心悦胶囊干预组和心悦胶囊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ISO(30 mg/kg)连续14 d建立大... 目的探讨心悦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脏组织和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心悦胶囊干预组和心悦胶囊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ISO(30 mg/kg)连续14 d建立大鼠心脏肥大模型,造模前3 d预先灌胃0.393 g/kg心悦胶囊,每天给药1次直至实验结束。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取血,取心脏并分离左、右心室,测定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右心室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ANP、β-MHC、α-SKA mRNA表达;生化法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体外实验采用ISO 1μmol/L作用24 h诱导大鼠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通过检测心肌细胞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和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考察心悦胶囊12.5μg/mL对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心悦胶囊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左心室组织和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Ⅵ组磷脂酶A_(2)(PLA2G6)、磷脂酶A_(1)成员A(PLA1A)、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右心室指数、左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均增加(P<0.05),左心室ANP、β-MHC、α-SKA mRNA表达和PLA2G6、PLA1A、LCAT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而心悦胶囊干预后抑制了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心悦胶囊抑制了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的增大,心肌细胞蛋白水平的升高,ANP、β-MHC、α-SKA mRNA表达的升高,以及PLA2G6、PLA1A、LCA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升高(P<0.05)。结论心悦胶囊能改善ISO诱导的大鼠心脏肥大,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酶PLA2G6、PLA1A、LCAT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悦胶囊 心脏肥大 异丙肾上腺素 脂质代谢 甘油磷脂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振华 管咏梅 +2 位作者 杨世林 刘红宁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80-2383,共4页
对白头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提取纯化干燥工艺等进行综述,指出应对白头翁的相关作用物质基础、体内代谢、毒性及剂型进行系统研究,以利于开发优良的中药新制剂。
关键词 白头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华南 张海明 +2 位作者 顾兵 原琴琴 闵友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1-644,共4页
本文介绍针刺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加神经营养活性物质,调节细胞生存/凋亡基因和神经再生信号通路。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刺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凋亡 信号通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巴戟天中3种寡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斌 崔小弟 +3 位作者 李洁 程丹 郑鹏武 王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17-1719,共3页
目的建立用高效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巴戟天中3种寡糖的量。方法薄层层析的展开剂为正丁醇-异丙醇-水-醋酸(7∶5∶2∶1,v/v),展距为90 mm,温度为室温,显色剂为α-萘酚-硫酸,烘烤温度为110℃,扫描波长为577nm。结果蔗果三糖的线性范围为52... 目的建立用高效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巴戟天中3种寡糖的量。方法薄层层析的展开剂为正丁醇-异丙醇-水-醋酸(7∶5∶2∶1,v/v),展距为90 mm,温度为室温,显色剂为α-萘酚-硫酸,烘烤温度为110℃,扫描波长为577nm。结果蔗果三糖的线性范围为52~260 ng,r2=0.992 1,精密度RSD为1.56%;耐斯糖的线性范围为64~320ng,r2=0.993 8,精密度RSD为1.47%;1F-果呋喃基耐斯糖的线性范围为72~360 ng,r2=0.994 3,精密度RSD为1.3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巴戟天药材及其产品中3种寡糖的定量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高效薄层色谱 耐斯糖 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蜣螂有效部位及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振华 管咏梅 +2 位作者 欧水平 邹文诠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77-1780,共4页
对蜣螂的药材性状、自然分布、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民间应用进行综述,指出应对蜣螂的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尤其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关键词 蜣螂 有效部位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民间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香薷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知敏 孙彦敏 +2 位作者 王妹 彭亮 任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15-116,120,共3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备5种江香薷提取物,并用纸片法和肉汤稀释法比较了这5种提取物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常见菌的体外抗菌效果,结果显示江香薷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三种检测细菌的MIC为15.60μg/mL,石油醚提取物... 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备5种江香薷提取物,并用纸片法和肉汤稀释法比较了这5种提取物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常见菌的体外抗菌效果,结果显示江香薷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三种检测细菌的MIC为15.60μg/mL,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醇溶物的MIC为31.25μg/mL,而水提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抗菌作用不明显。由此可知江香薷具有抗菌活性,其中以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香薷 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知敏 王妹 彭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38-143,共6页
目的:研究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鉴定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8种化学成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 目的:研究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鉴定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8种化学成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GC-MS分析鉴定出29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比较大的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百里香酚乙酸酯、α-石竹烯、3-蒈烯和香荆芥酚乙酸酯。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可达91.3%,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率为78.5%,香荆芥酚、3-蒈烯、香荆芥酚乙酸酯和α-石竹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作用显著,其中3-蒈烯的抑制率最高,为93.9%,而对聚伞花素和百里香酚乙酸酯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比较明显。结论: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成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这可能是江香薷挥发油中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香薷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荷叶中的荷叶碱、芦丁、槲皮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梦杰 刘苏珍 +2 位作者 周斌 崔小弟 陈振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荷叶中荷叶碱、芦丁、槲皮素的含有量。方法荷叶甲醇提取液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分析;流动相为乙腈(A)-水(B,含0.3%磷酸和0.4%三乙胺),梯度洗脱(0~10 min,14%A;10~17 m...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荷叶中荷叶碱、芦丁、槲皮素的含有量。方法荷叶甲醇提取液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分析;流动相为乙腈(A)-水(B,含0.3%磷酸和0.4%三乙胺),梯度洗脱(0~10 min,14%A;10~17 min,14%~5%A;17~25 min,5%~14%A;25~50 min,14%A;50~75 min,14%~34%A);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56 nm;柱温25℃。结果荷叶碱、芦丁、槲皮素分别在0.015~0.300μg(r=0.999 9)、0.012~0.240μg(r=0.999 9)、0.010 4~0.208μg(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7%(RSD=1.3%)、100.0%(RSD=1.4%)、100.1%(RSD=1.6%)。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荷叶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荷叶碱 芦丁 槲皮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的诱发电位检查及其在动物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顾兵 余彬 +1 位作者 张海明 李华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02-1206,共5页
诱发电位可反映脊髓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诱发电位检查不仅为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提供相对客观的指标,而且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诱发电位在临床脊髓损伤检查及其在... 诱发电位可反映脊髓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诱发电位检查不仅为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提供相对客观的指标,而且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诱发电位在临床脊髓损伤检查及其在动物模型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动物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作流动相添加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莨菪类生物碱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海红 朱益雷 +3 位作者 魏惠珍 金浩鑫 殷文静 饶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4-617,共4页
建立了以离子液体1-辛基-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Omin PF6)为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莨菪类生物碱的方法,探讨了离子液体的保留模型及机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检测波长、有机相种类和比例、离子液体的种类、p H值和浓度、缓... 建立了以离子液体1-辛基-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Omin PF6)为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莨菪类生物碱的方法,探讨了离子液体的保留模型及机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检测波长、有机相种类和比例、离子液体的种类、p H值和浓度、缓冲盐体系等因素对莨菪类生物碱色谱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离子液体作为流动相添加剂时,可明显改善此类生物碱的分离效果,减少色谱峰的拖尾,提高分离效率。研究显示,Omin PF6浓度与容量因子的变化符合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SDM-R),且保留过程以竞争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高效液相色谱法 莨菪类生物碱 色谱行为 保留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LSD法同时分析巴戟天中3种寡糖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斌 崔小弟 +3 位作者 李洁 程丹 郑鹏武 王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89-2291,共3页
目的 建立HPLC-ELSD法同时测定巴戟天中3种寡糖.方法 采用Cosmosil Sugar-D Packed column (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1 mL/min,以ELSD为检测器.结果 蔗果三糖进样量在1.4~14 ... 目的 建立HPLC-ELSD法同时测定巴戟天中3种寡糖.方法 采用Cosmosil Sugar-D Packed column (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1 mL/min,以ELSD为检测器.结果 蔗果三糖进样量在1.4~1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检测限为8.24 ng/μL,定量限为28.19 ng/μL,平均回收率为105.21%,RSD为1.75%.耐斯糖的进样量0.9~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检测限为7.62 ng/μL,定量限为26.38 ng/μL,平均回收率为98.52%,RSD为1.86%.1F-果呋喃基耐斯糖进样量在1.15~11.5 μg范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6,检测限为5.86 ng/μ L,定量限为21.52 ng/μL,平均回收率为99.08%,RSD为1.78%.结论 本法灵敏、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巴戟天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寡糖 耐斯糖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灰兜巴提取物配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知敏 孙彦敏 +2 位作者 彭亮 刘瑶 杜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2,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灰兜巴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醇提萃取剩余部分和水提部分5部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灰兜巴提取物单因素及相互配伍后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灰... 目的研究中药灰兜巴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醇提萃取剩余部分和水提部分5部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灰兜巴提取物单因素及相互配伍后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灰兜巴各部分提取物均表现出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同比例提取物配伍后对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升高,通过DPS数据分析可得出,灰兜巴乙酸乙酯部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强,配伍后最优化实验的抑制率可高达98.62%。结论证明灰兜巴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且相互配伍有助于增强对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兜巴 Α-葡萄糖苷酶 配伍 抑制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