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1
作者 李丽清 杨苏乐 曾传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21-2329,共9页
背景我国居民疾病谱系正发生根本性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基于趋势度的预测模型,揭示慢性病管理领域热点议题的演变逻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背景我国居民疾病谱系正发生根本性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基于趋势度的预测模型,揭示慢性病管理领域热点议题的演变逻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3-04-30,限定类型为学术期刊,排除学术论文以及会议纪要、新闻报道、专家共识等非研究型文献,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相关文献,为保证纳入文献质量,期刊类型限定为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共词时间线网络图谱,深入剖析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间的结构关系及其演变特征;基于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揭示其聚类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将主题新颖性、强度等特征指标赋权叠加构建主题趋势度指标,并运用三次指数平滑对主题趋势度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初期以政策为导向,呈碎片化特征,逐步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形成“糖尿病”“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分级诊疗”“医联体”“互联网医疗”“体医融合”等核心节点相互连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结论慢性病管理领域相关文献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已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议题。多重慢性病管理、特定群体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患者心理状况、智慧医疗、中医慢性病管理、大健康管理是现阶段慢性病管理领域的新兴热点议题,基层慢性病管理属于边缘型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尚不成熟。未来应着重关注慢性病共病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继续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可穿戴设备与慢性病管理的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新模式,打造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慢性病管理 文献计量学 VOSviewer 战略坐标法 三次指数平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我国医防融合政策量化评价与优化研究
2
作者 李丽清 邝骁睿 孙立信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8,共5页
目的:对医防融合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精准识别现行政策的核心要素及可能存在的政策偏差,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医防融合政策体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方法:以2018-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5项医防融合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 目的:对医防融合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精准识别现行政策的核心要素及可能存在的政策偏差,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医防融合政策体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方法:以2018-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5项医防融合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高频词汇提炼和语义网络分析。为全面评估医防融合政策的实施效果,构建PMC指数模型,从多维度进行科学量化评价,深入探究现有医防融合政策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未来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15项医防融合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7.03,总体政策等级为优秀,其中7项政策为优秀、8项政策为良好。医防融合政策在政策性质界定、政策工具运用、政策效果评价以及政策信息公开等方面相对较完善。然而,在政策更新的时效性、政策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政策内容的具体实施细节上仍存在一定的改进和优化空间。结论:为推动医防融合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在未来的政策规划与制定中,需要对政策时效进行合理调整,积极引导和激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政策内容,不断提高医防融合政策的质量,从而为推动医防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防融合 PMC指数模型 政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防融合视角下慢性病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丽清 翟小婷 +2 位作者 孙克 邝骁睿 曾传美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当前我国面临最严峻的健康挑战和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病程漫长且缠绵难愈。目的:明确医防融合视角下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患者对上下转诊...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当前我国面临最严峻的健康挑战和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病程漫长且缠绵难愈。目的:明确医防融合视角下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的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转诊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以实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和人性化的医疗关怀。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江西省内医防融合工作具有显著特色的婺源、万载、萍乡、九江等地区的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就诊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分析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慢性病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951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1504例高血压患者、1447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于上下转诊服务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32±0.77、4.21±0.82,整体满意度较高。从高血压患者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医防融合服务认知、医防融合服务评价等是影响上下转诊服务满意度的因素(P<0.05);居住地、家庭年收入、医防融合服务认知、医防融合服务评价等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家庭年收入偏低的慢性病患者对上下转诊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医防融合服务的认知、评价情况与慢性病患者转诊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强化医患信任,转变患者就医理念,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综合素养,以高质量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对医防融合的评价,从而提高慢性病患者对转诊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防融合 慢性病 基层医疗机构 上下转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资源投入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
4
作者 陈振生 杨苏乐 李丽清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0-573,579,共5页
目的 探析现阶段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投入对预期寿命的贡献度,明确提升居民预期寿命的具体路径,为未来人口健康质量的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方... 目的 探析现阶段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投入对预期寿命的贡献度,明确提升居民预期寿命的具体路径,为未来人口健康质量的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医疗资源投入总量、质量对预期寿命的作用机制、方向和贡献度。结果 预期寿命具有较强的累积性,并呈现出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医疗资源投入对预期寿命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回归系数较小,对居民预期寿命的提升作用较弱。分区域来看,医疗资源投入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预期寿命的贡献度呈现非均衡特征。结论 建立基于健康指标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将健康指标纳入医保付费的考核机制,优化医疗资源的健康产出绩效。建立健全医疗资源二次分配机制,优化区域布局与结构。完善横向、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资源投入 预期寿命 系统广义矩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预测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丽清 刘文慧 +1 位作者 杨苏乐 林慧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164-3170,共7页
背景精准识别制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推动两系统耦合协调共进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鲜有研究深入探讨阻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 对比分析“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基层医... 背景精准识别制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推动两系统耦合协调共进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鲜有研究深入探讨阻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 对比分析“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识别障碍因子,并预测“十四五”时期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趋势。方法 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从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系统选取卫生设施、卫生人员数、卫生经费3个维度,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选取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5个维度,最终选取17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据源于2012—202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应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借助熵值法与综合评价函数测算“十二五”与“十三五”时期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耦合协调水平,建立障碍函数诊断与识别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引用灰色模型预测“十四五”期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趋势。结果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由0.15上升到0.68,整体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虽增速较快但层次较低。卫生设施、卫生人员数、经济共享与绿色发展是制约“十二五”与“十三五”时期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借助修正GM(1,1)预测模型预测可知,“十四五”时期基层医疗系统与经济发展水平系统的耦合度在1.00左右微浮动,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0.73上升至1.12,总体呈上升态势,相对发展度>1.20,处于过度供给状态。结论为赋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秉承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促进系统协调发展、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和打通基层医疗人才输送路径等方面着手,推动两系统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配置 初级卫生保健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子 灰色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测算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6
作者 李丽清 彭崟 +1 位作者 卢祖洵 袁岗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3495-3506,共12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比例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部分地区面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比例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部分地区面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极大影响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状况。目的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引入健康距离模型,分析2011—2021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的时空演变过程,为合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卫生物力、人力、保障资源三个层面建立基层医疗资源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数据,采用双层规划模型和健康距离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结果2011—2021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整体失配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区际、省际间失配度差异不断扩大。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失配度平均值分别为0.633、0.624、0.754,分别为中度失配、轻度匹配和重度失配。2021年东、中、西部地区失配度平均值分别为0.479、0.522、0.639,分别为中度匹配、轻度匹配和中度失配。结论尽管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整体失配度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仍在加剧。为持续优化基层医疗配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效能,需注重区域间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资源 资源配置 失配度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 双层规划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PEST分析的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现状及对策
7
作者 李丽清 李闯 曾传美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38,共4页
开展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可使健康服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慢性病发生,延缓并发症出现,可以节约医疗成本、减轻疾病负担及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为有效推进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工作的有序开展,借助SWOT-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 开展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可使健康服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慢性病发生,延缓并发症出现,可以节约医疗成本、减轻疾病负担及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为有效推进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工作的有序开展,借助SWOT-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慢性病防控医防融合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为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防控 医防融合 医防协同 SWOT-PEST 慢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丽清 杨苏乐 +1 位作者 万里晗 卢祖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3-419,共7页
背景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失衡、公平性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的探究提升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路径,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合理且高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 背景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失衡、公平性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的探究提升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路径,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合理且高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于2022年9月—2023年2月开展研究,数据源于《2021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以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2020年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每千人口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分权和医疗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占比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内外部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影响机制,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明确医疗资源高效率和低效率配置的多重路径。结果2020年我国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852,但省际存在较大差异。组态分析结果可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存在3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路径1: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案例。路径2: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云南省和甘肃省为代表案例。路径3:均衡型驱动路径,代表案例主要有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也存在3条。路径1:政府制约型路径。路径2:经济-政府双重制约型路径,代表案例有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路径3:内外制约型路径,典型案例有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结论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协同在良性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需优化内外部环境,并对关键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配置 卫生保健公平提供 数据包络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