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网络攻击的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状态估计与控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易星 曹青松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5,共7页
智能网联汽车具有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的特征,运行中容易受到网络攻击的不利影响,造成通信数据的异常交互,降低行车安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动力学模型和两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分析车辆路径跟踪控... 智能网联汽车具有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的特征,运行中容易受到网络攻击的不利影响,造成通信数据的异常交互,降低行车安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动力学模型和两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分析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系统信息架构,考虑系统响应存在网络攻击,将连续系统状态空间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线性二次估计设计一种递归状态估计器。仿真研究网络攻击对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的影响,状态估计器对网络攻击下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的效果及鲁棒性。结果表明:网络攻击会导致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效果变差,验证了状态估计器能够有效改善网络攻击对车辆跟踪控制的不利影响,且当网络攻击程度λ、协方差P初值的不同,状态估计器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本研究能够保证网络攻击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信息的可靠交互,有利于改善智能网联汽车跟踪行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网络攻击 路径跟踪 状态估计 信息物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余热回收用涡旋膨胀机流场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美芸 王训杰 薛丽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3,120,共8页
涡旋膨胀机是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中较好的做功部件,为揭示工质的变化对涡旋膨胀机内部流动特征及性能参数的影响机制,探究其对膨胀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涡旋膨胀机的流体域模型,采用CFD动网格技术开展数值模拟... 涡旋膨胀机是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中较好的做功部件,为揭示工质的变化对涡旋膨胀机内部流动特征及性能参数的影响机制,探究其对膨胀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涡旋膨胀机的流体域模型,采用CFD动网格技术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质对压力、温度、质量流量、轴功率等性能的影响,分析流场特性的瞬时和时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涡旋膨胀机压力和温度由内到外逐渐减小,同一膨胀腔内的压力分布均匀而温度分布不均匀,压力和温度在动静涡旋盘啮合间隙处存在较大的梯度;对比五种工质的流场特性,R365mfc的容积效率最高,R152a的轴功率和单位质量流量输出功最高,R123的平均进出口流量和等熵效率最高,工质沸点越低其热负荷越大,等熵效率越低。研究结果为涡旋膨胀机工质的优选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膨胀机 流场特性 不同工质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油膜特性分析
3
作者 岳星岐 王慧 +2 位作者 赵国超 周国强 宋宇宁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2-100,共9页
为探究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振动的发生机理,建立了斜盘式柱塞泵配流副油膜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并采用等间距试验法分析了排油口负载压力、缸体转速和斜盘倾角等工况参数对配流副油膜的压力场特性、温度场特性... 为探究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振动的发生机理,建立了斜盘式柱塞泵配流副油膜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并采用等间距试验法分析了排油口负载压力、缸体转速和斜盘倾角等工况参数对配流副油膜的压力场特性、温度场特性、正压力特性和空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柱塞在吸油区与排油区相互转换阶段,随着排油口负载压力、缸体转速和斜盘倾角等工况参数增大,配流副油膜的局部高压和高温区域面积均增大,油膜正压力增大,油膜空化程度增大,油膜气相体积分数峰值分别由5.61%增至6.32%、2.24%增至3.94%、5.61%增至6.37%,均会加剧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振动现象;随着吸油口压力的增大,油膜空化程度降低,油膜气相体积分数峰值由2.99%降低至1.51%,在实际设计柱塞泵时各工况参数的取值存在最优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配流副 油膜特性 振动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后门把手短玻纤增强PA6成型工艺CAE优化设计
4
作者 李超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根据某汽车后门把手塑件采用35%短玻纤(GF)增强聚酰胺(PA6)材料成型的需要,结合塑件的结构应用特点,以35%GF+PA6材料成型时潜在的浮纤问题和玻纤纤维取向张量定向问题为优化目标,采用CAE分析方法对塑件成型模腔的浇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 根据某汽车后门把手塑件采用35%短玻纤(GF)增强聚酰胺(PA6)材料成型的需要,结合塑件的结构应用特点,以35%GF+PA6材料成型时潜在的浮纤问题和玻纤纤维取向张量定向问题为优化目标,采用CAE分析方法对塑件成型模腔的浇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CAE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模腔成型件结构的限制,浇注系统仅有香蕉形浇口、潜伏式浇口能适用于塑件的成型,在优选浇口直径为Ф1 mm的条件下,采用单一潜伏式浇口充填模腔更有利于塑件避免浮纤的产生,同时得到取向张量一致性,塑件翘曲变形能控制在0.6503 mm(低于MT3级B类尺寸要求)。然后,将浇注系统优化为2个潜伏式浇口,浇口直径?1 mm,纤维定向概率较小的范围缩小,浮纤潜在发生区域减小,总体翘曲变形值减小至0.2871~0.4821 mm之间,翘曲变形可控制在MT3级A类尺寸要求以内,有利于增强塑件的结构强度,塑件的尺寸更稳定。优化后,塑件注塑较好的参考工艺参数组合为模温88.89℃、料温279.9℃、注射时间1.044 s、注射压力80 MPa、保压7 s(70 MPa-2 s、50 MPa-2 s、30 MPa-3 s)、冷却时间25 s,注塑周期可控制在39~40 s之间。试模检验得到了合格品质的实际塑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玻纤 35%GF+PA6 汽车后门把手 CAE优化 注塑工艺设计 模流分析 注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后置玉米根茬回收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
5
作者 黄宝泉 许红祥 +3 位作者 李红英 许松 田永康 肖子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3期7-14,22,共9页
【目的】解决玉米收割后根茬资源浪费、根茬留土造成的轮种困难、病虫害加剧、根系留土腐败等问题。【方法】在玉米根茬挖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拖拉机后置玉米根茬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旋耕刀辊对玉米根茬进行挖掘作业,作业后的根土经... 【目的】解决玉米收割后根茬资源浪费、根茬留土造成的轮种困难、病虫害加剧、根系留土腐败等问题。【方法】在玉米根茬挖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拖拉机后置玉米根茬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旋耕刀辊对玉米根茬进行挖掘作业,作业后的根土经过多道筛分工序实现根土分离。然后对装置各部件的参数进行设计,结合滚筒刷的受力和转速对玉米根茬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并采用HyperMesh软件对旋耕刀辊进行有限元仿真,对单个旋耕刀进行弯折角应力对比分析。【结果】1)该镰刀型旋耕刀辊前6阶固有频率为110.349~288.744 Hz,其1阶模态固有频率的75%为82.762 Hz,大于镰刀型旋耕刀辊的激励频率,故此设计能够避免产生共振,安全可靠。2)旋耕刀最大应力为142.6 MPa,最大变形为0.513 5 mm,满足各项力学条件。3)旋耕刀在弯折角度为124°时应力最小,仅为187.7 MPa,与装置设计参数相符,滑切效果最好。【结论】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根茬挖掘、根土分离、根茬回收等工作,有效避免了田间杂草缠绕并提高了旋耕挖刨效果,可以为玉米根茬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根茬回收 根土分离 旋耕刀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攻击下的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鲁棒控制 被引量:3
6
作者 易星 曹青松 李香芹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网络攻击会导致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数据异常,影响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效果,甚至威胁车辆运行安全。文中在2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智能网汽车路径跟踪模型,获得离散状态空间方程。采用传输数据随机丢包描述网络攻击现象,构... 网络攻击会导致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数据异常,影响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效果,甚至威胁车辆运行安全。文中在2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智能网汽车路径跟踪模型,获得离散状态空间方程。采用传输数据随机丢包描述网络攻击现象,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系统稳定性,再采用事件触发机制,设计含网络攻击的智能网汽车路径跟踪鲁棒控制器。通过LMI求解器获得鲁棒控制器状态反馈增益,分析鲁棒控制器对车辆路径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的效果,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网络攻击会降低智能网联汽车的路径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且随着网络攻击程度越大,路径跟踪效果越差;通过对比分析LQR控制,所设计的鲁棒控制器能够更好地抵御网络攻击对车辆路径跟踪的不利影响,提高系统的容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网络攻击 路径跟踪 鲁棒控制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PSO算法的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跟踪控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曹青松 易星 许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139,共7页
路径跟踪问题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热点之一,路径跟踪控制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智能网联汽车跟踪行驶时的可靠性。综合考虑车辆的路径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建立两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和路径跟踪位姿误差模型。通过反推法确定期望... 路径跟踪问题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热点之一,路径跟踪控制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智能网联汽车跟踪行驶时的可靠性。综合考虑车辆的路径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建立两自由度汽车操纵动力学模型和路径跟踪位姿误差模型。通过反推法确定期望横摆角速度表达式,运用二次型最优控制方法设计路径跟踪控制器。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对期望横摆角速度表达式中的参数c_(1)、c_(2)和k进行优化。以车辆换道和弯曲道路行驶为例,仿真研究控制器参数优化后的控制效果,以及不同车速和不同路径曲率的频率下控制器的鲁棒性。结果表明:参数c_(1)、c_(2)和k优化后,控制器改善了车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的控制效果;当车速和路径曲率的频率变化时,控制器具有较明显的鲁棒性。能够进一步改善车辆的路径跟踪精度和横向稳定性,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路径跟踪控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 路径跟踪 QPSO算法 最优控制 横摆角速度 质心侧偏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注射成型特性影响的汽车前端模块结构性能仿真 被引量:1
8
作者 项菲菲 郭鹏程 +1 位作者 肖罡 项忠珂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204,共10页
利用Autodesk Helius PFA软件,将注射成型纤维取向张量和残余应力及应变分布等历史映射至前端模块的结构性能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注射成型纤维取向张量和残余应力及应变分布等成形历史影响前端模块的服役性能评价。与试验测试结果相比,... 利用Autodesk Helius PFA软件,将注射成型纤维取向张量和残余应力及应变分布等历史映射至前端模块的结构性能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注射成型纤维取向张量和残余应力及应变分布等成形历史影响前端模块的服役性能评价。与试验测试结果相比,映射和未映射注射成形历史的仿真最大位移均偏小。相比之下,映射注射成型纤维取向张量和残余应力及应变分布等成形历史的最大位移较大,且这种趋势随变形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当试验测试位移很小时,两种仿真方法的结果都与试验有较大的误差。当试验测试位移大于0.65 mm时,映射注射成型历史的百分误差Er、极差R和方差s2均较小,有利于指导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车身结构的精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端模块 注射成型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纤维方向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尼龙复合材料车门拉手座热流道模具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田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4,共8页
在车门拉手座塑件模具设计中,为解决高含量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成型时容易出现浮纤、收缩各向异性带来的翘曲变形大等潜在品质缺陷问题,运用CAE辅助分析对塑件的成型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将浇注系统优化为潜伏式双浇口浇注系统,浇... 在车门拉手座塑件模具设计中,为解决高含量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成型时容易出现浮纤、收缩各向异性带来的翘曲变形大等潜在品质缺陷问题,运用CAE辅助分析对塑件的成型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将浇注系统优化为潜伏式双浇口浇注系统,浇口的进胶直径为1 mm,流道结构由三级冷流道+一级热流道组成。所获得的浇注效果为:引起浮纤发生的内外壁模温差控制在38℃以下(标准值≤50℃);主要外观面盖面的纤维取向张量范围为0.7373~0.9986,能有效保证盖面的结构强度;塑件最大翘曲变形量为1.024 mm,能保证塑件关键尺寸的成型精度满足MT3级A类精度要求;基于玻纤增强的模腔成型收缩率各向差异化设置分别为X向0.3%,Y向0.1%,Z向0.2%。与优化结果对应的注塑工艺参数为:模温89.4℃,料温292.4℃,注射压力92 MPa,冷却水温度25℃,注塑周期38 s。模具结构为一种两板式热流道模具,一模两腔布局,模具中采用脱模方向集成法设计了3种脱模机构,其中的定模推板斜顶机构和油缸推板型斜抽芯机构对同类塑件脱模机构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玻纤增强 尼龙 注塑 CAE优化 各向异性 模具设计 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CJAYA算法的太阳电池参数辨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城添 黄祖威 +3 位作者 刘裕嘉 张林 朱东林 周昌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3-2140,共8页
为提升智能优化算法辨识太阳电池参数的精度和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排序概率量化机制和混沌扰动JAYA算法(RCJAYA)的辨识方法。RCJAYA算法根据排序概率选择不同方式对个体进行更新,以平衡局部和全局搜索能力,保持种群多样性;对最优个体进... 为提升智能优化算法辨识太阳电池参数的精度和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排序概率量化机制和混沌扰动JAYA算法(RCJAYA)的辨识方法。RCJAYA算法根据排序概率选择不同方式对个体进行更新,以平衡局部和全局搜索能力,保持种群多样性;对最优个体进行混沌扰动,发掘更优解替代最差解,提升种群质量;采用替换策略更新陷入停滞的个体,提升算法性能。通过RCJAYA算法辨识参数得到的太阳电池单、双二极管的电流均方根误差最优值分别为9.8602×10^(-4)A、9.8258×10^(-4)A,与JAYA等5种算法对比,结果表明,RCJAYA算法更具优势。根据辨识结果计算出模拟电流,与实测电流进行比对,在单、双二极管上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00084 A、0.00082 A,表明RCJAYA算法辨识的参数值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参数辨识 JAYA算法 排序概率 混沌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含量对汽车用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樊富起 徐敏道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24-6229,共6页
制备了不同Si掺杂质量分数的汽车用铝合金材料,通过XRD、OM、SEM、力学性能试验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Si质量分数对铝合金物相结构、显微组织、硬度、拉伸强度、磨损性能和磨损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合金主要是由α-Al、Mg、Si以及第二... 制备了不同Si掺杂质量分数的汽车用铝合金材料,通过XRD、OM、SEM、力学性能试验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Si质量分数对铝合金物相结构、显微组织、硬度、拉伸强度、磨损性能和磨损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合金主要是由α-Al、Mg、Si以及第二相Mg_(2)Si和Mg_(17)Al_(12)组成,Si掺杂质量分数的增加细化了珊瑚状的α-Al相,第二相主要析出在晶界处。随着Si掺杂质量分数的增加,铝合金的拉伸强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屈服强度持续增大,断裂延伸率持续降低,Si掺杂质量分数3%的铝合金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64.8 MPa,对应的屈服强度为189.6 MPa,硬度为最大值58.8 HV,对应的断裂延伸率为10.6%。磨损测试结果表明,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均随Si掺杂质量分数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当Si掺杂质量分数为3%时,铝合金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达到了最低值,分别为0.052及64.8 mg,铝合金的耐磨损性能最佳,磨损面中犁沟的方向均匀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 铝合金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介电常数的多孔F-pSiCOH薄膜制备及其紫外固化处理
12
作者 陈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8-131,142,共5页
面向高性能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要求之下,开展以硅集成电路(IC)三维集成器件超低介电常数的介电薄膜研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种超低介电常数(k)值的多孔F-pSiCOH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了多孔F-pSiCOH薄膜的化学结构... 面向高性能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要求之下,开展以硅集成电路(IC)三维集成器件超低介电常数的介电薄膜研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种超低介电常数(k)值的多孔F-pSiCOH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了多孔F-pSiCOH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化学键,并探究了紫外线辐射对多孔F-pSiCOH薄膜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孔和氟原子的引入能有效地降低介电常数,使多孔F-SiCOH薄膜的k值为2.15。紫外固化处理增强了多孔F-pSiCOH薄膜的弹性模量,使多孔F-pSiCOH薄膜的弹性模量从4.84GPa增大到5.76GPa,力学性能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集成电路 低介电常数介电材料 多孔SiCOH薄膜 紫外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铸冷却速度对汽车用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樊富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62-165,共4页
主要研究了铸造冷却速度对A380和A383铝合金高压压铸过程中凝固行为的影响。设计了三种不同冷却速度的圆柱模具和三步充型压铸模具,并进行了高压压铸试验。对比了圆柱铸件与三步充型高压铸件的微观组织,分析了冷却速度对压铸铝合金枝晶... 主要研究了铸造冷却速度对A380和A383铝合金高压压铸过程中凝固行为的影响。设计了三种不同冷却速度的圆柱模具和三步充型压铸模具,并进行了高压压铸试验。对比了圆柱铸件与三步充型高压铸件的微观组织,分析了冷却速度对压铸铝合金枝晶臂间距等凝固特性及合金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压压铸过程中,枝晶臂间距与冷却速度呈较强的正相关,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冷却速度与合金的枝晶臂间距同样有着正相关,但随着冷却速度的逐渐增加,合金的力学性能增长幅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铸铝合金 冷却速度 枝晶臂间距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准静态压缩变形行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罡 郭鹏程 +2 位作者 王文韫 项忠珂 杨钦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在0.0001~0.33 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流变应力响应行为具有一定的应变速率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流变应力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 采用准静态压缩实验研究了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在0.0001~0.33 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流变应力响应行为具有一定的应变速率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流变应力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演变趋势。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两种镁合金试样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动态应变时效(DSA)。产生DSA所需的临界应变随加载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应力-应变曲线的锯齿类型具有强的应变速率相关性。添加Sr元素降低了镁合金沿径向压缩的流变应力,但对DSA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同应变速率下,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产生DSA的临界应变明显较小,且锯齿幅值略大。此外,Sr元素对孪生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挤压态Mg-Al-Mn-0.2Sr镁合金的孪晶界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应变速率 准静态压缩 变形行为 动态应变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AM80-(0.2Sr)镁合金准静态载荷拉-压变形力学响应行为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罡 郭鹏程 +2 位作者 王文韫 项忠珂 杨钦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57,共9页
通过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拉伸和压缩试验,研究了挤压AM80-(0.2Sr)镁合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力学响应行为及不对称性,并探讨了Sr元素对力学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AM80和AM80-0.2Sr镁合金均具有显著的拉-压变形不对称性。挤压AM80和A... 通过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拉伸和压缩试验,研究了挤压AM80-(0.2Sr)镁合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力学响应行为及不对称性,并探讨了Sr元素对力学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AM80和AM80-0.2Sr镁合金均具有显著的拉-压变形不对称性。挤压AM80和AM80-0.2Sr的拉伸与压缩的屈服强度比b分别为2.06和2.28,拉伸与压缩的极限强度比c分别为0.78和0.81,且拉伸应变硬化率大幅低于压缩变形。此外,在拉伸变形过程中,两镁合金试样均出现了明显的动态应变时效,其锯齿波动由C型逐渐演变为B型。相较于压缩变形,两种镁合金试样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应变时效更明显。适量添加Sr元素有利于提升拉伸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但会降低断裂应变以及压缩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并抑制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应变时效。两种镁合金的断裂失效机制均为微裂纹的形核和穿晶扩展,微裂纹优先在变形较为严重且出现孪晶交叉的晶界处形核,然后沿与拉伸载荷夹角约为45°的方向扩展,直至贯穿多个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80镁合金 准静态拉压 力学响应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可延展柔性电路互连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鑫 张烈平 +2 位作者 唐滔 张明 彭忠全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0,24,共5页
为了提高柔性电子产品的穿戴舒适性,克服对皮肤产生的约束,提出基于非参数回归响应面代理模型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垂直互连通孔及导线焊盘大小与皮肤界面应力之间的模型进行预测并优化。以两层可延展柔性电路中垂直互连通孔及导线焊盘... 为了提高柔性电子产品的穿戴舒适性,克服对皮肤产生的约束,提出基于非参数回归响应面代理模型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垂直互连通孔及导线焊盘大小与皮肤界面应力之间的模型进行预测并优化。以两层可延展柔性电路中垂直互连通孔及导线焊盘尺寸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佳填充空间设计抽样方法,建立试验样本点,通过非参数回归方法,拟合试验样本点,并利用验证点提高了响应面精度。采用多遗传算法在响应面模型内进行全局寻优,得出了一组满足皮肤舒适性的最优参数组合,对该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多层可延展柔性电路互连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舒适性 可延展柔性电路 响应面法 多目标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区激光熔化Al-Mg-Sc-Zr铝合金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17
作者 肖罡 张喜龙 +3 位作者 项菲菲 郭鹏程 项忠珂 杨钦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22,共11页
基于Al-Mg-Sc-Zr合金粉末,建立了选区激光熔化(SLM)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Al-Mg-Sc-Zr合金的SLM成形过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AM Modeler插件能够极大地缩短计算时间,效率提升57%。温度场中,基于AM Modeler插件模拟得到的最高... 基于Al-Mg-Sc-Zr合金粉末,建立了选区激光熔化(SLM)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Al-Mg-Sc-Zr合金的SLM成形过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AM Modeler插件能够极大地缩短计算时间,效率提升57%。温度场中,基于AM Modeler插件模拟得到的最高温度比DFLUX用户子程序低365℃,比DFLUX用户子程序模拟结果低;应力场中,AM Modeler插件模拟的残余应力偏高,成形区域的最大残余应力比DFLUX用户子程序模拟结果高45 MPa。AM Modeler插件和DFLUX用户子程序模拟的熔池平均宽度分别为117.06和128.31μm,道次间平均搭接率分别为36.39%和45.15%。相同工艺参数下SLM试样的熔池平均宽度和熔池平均搭接率分别为136.11μm和40.75%。AM Modeler插件和DFLUX用户子程序模拟的熔池宽度与试验结果的偏差为14.0%和5.7%,搭接率与试验结果的分别偏差为10.7%和10.8%。通过DFLUX用户子程序进行Al-Mg-Sc-Zr高强铝合金SLM成形模拟能获得更高的精度,但与AM Modeler插件相比其效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c-Zr 选区激光熔化 增材制造 DFLUX用户子程序 AM Mode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对船舶SCR系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海明 许红祥 +2 位作者 雷小霞 陈正科 潘光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6-845,共10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常用于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为进一步提高其脱硝性能,首先建立三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改变SCR转换器中孔隙率来实现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从而研究在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催化剂非均匀分布对S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常用于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为进一步提高其脱硝性能,首先建立三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改变SCR转换器中孔隙率来实现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从而研究在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催化剂非均匀分布对SCR系统中的流动、传质和传热等性能的影响;其次,与催化剂的均匀分布进行对比,重点考察催化剂非均匀分布时对SCR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场协同原理分析SCR系统中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可以提高SCR系统的性能。在发动机25%的负荷下,与均匀分布相比,案例P-R5的压力损失降低165 Pa,脱硝率提高了0.8%,氨的逸出量减少了7 mg/L;案例P-R5的温度梯度高于均匀孔隙率催化剂温度梯度的最大峰值,这表明向外部传递的能量较少,催化剂非均匀分布的结构可以保持催化区域的温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有利于脱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系统 压力损失 反应特性 脱硝率 非均匀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面匹配与初始裂纹形态交互作用下车轮多轴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奎龙 余刚 +1 位作者 方修洋 张昊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地铁车辆车轮裂纹常萌生于车轮踏面及亚表面,亚表面裂纹是影响车轮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借助有限元仿真方法,在轮轨接触三维模型亚表面处插入初始裂纹,研究了不同轮轨匹配形式、不同初始裂纹形态对亚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显... 地铁车辆车轮裂纹常萌生于车轮踏面及亚表面,亚表面裂纹是影响车轮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借助有限元仿真方法,在轮轨接触三维模型亚表面处插入初始裂纹,研究了不同轮轨匹配形式、不同初始裂纹形态对亚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车轮亚表面3 mm处接触应力数值最大,在锥形、LM型、LMA型三种踏面类型中,采用LM型踏面时车轮亚表面等效应力最大,最容易发生疲劳破坏;裂纹扩展均呈现出多轴疲劳裂纹扩展特性,锥形踏面工况下裂纹的扩展速率高于其余两种踏面类型下的裂纹扩展速率;不同初始裂纹角度中,45°初始裂纹角度是最危险的角度;初始裂纹深度对裂纹的扩展路径基本无影响。本研究结果对车轮亚表面埋藏裂纹缺陷评判及剩余寿命预测有一定的工程及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 轮轨型面匹配 初始裂纹 亚表面 疲劳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马鞍盖板滑块斜顶机构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厚道 王训杰 +1 位作者 陈云 李贵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1,共6页
以汽车马鞍盖板为研究对象,结合产品注射成型要求,设计了一副一模两穴排布的热流道两板注射模具。通过Moldflow软件模流仿真分析,验证了单一开式喷嘴热流道“热转冷”浇注系统和模具“上层随形+内外两条+隔水板”冷却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以汽车马鞍盖板为研究对象,结合产品注射成型要求,设计了一副一模两穴排布的热流道两板注射模具。通过Moldflow软件模流仿真分析,验证了单一开式喷嘴热流道“热转冷”浇注系统和模具“上层随形+内外两条+隔水板”冷却系统设计的正确性,考虑产品复杂结构特征的脱模,分别设计了2个前模外拨块滑块机构、2个前模内拨块滑块机构、2个后模斜导柱滑块机构、2个整体式斜顶机构、4个机械式扣机机构和“顶针+推块”联合的推出机构。该模具结构设计先进合理,机械式扣机机构实现了两板注塑模具的二次顺序开模的控制,保证了模具工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马鞍盖板 滑块机构 斜顶机构 热流道 注塑模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