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回归的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率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陈强 李明周 +2 位作者 黄学雨 黄德晟 谢芳芳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5-654,共10页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非线性体系,其影响因素多且交互耦合,难以通过机理型模型对浸出条件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本文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过程,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原理和柱浸模拟实验结果,以原矿品位、浸...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非线性体系,其影响因素多且交互耦合,难以通过机理型模型对浸出条件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本文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过程,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原理和柱浸模拟实验结果,以原矿品位、浸矿剂浓度、浸矿流速、母液平均浓度等为自变量,以稀土浸出率为因变量,构建了稀土浸出率预测模型和计算系统,建立了工艺条件与浸出率的量化关系,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可靠性和预测准确率较高,稀土浸出率预测计算准确率可达97.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多元非线性回归 稀土浸出率 预测模型 计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硫酸镁高效淋洗脱除氨氮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肖信锦 王慧娟 +3 位作者 黄金 邓扬悟 谢芳芳 王林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共7页
针对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尾矿残存氨氮带来的长期拖尾问题,通过室内柱浸模拟矿区环境,采用淋洗药剂集中淋洗的方法脱铵,开展了淋洗药剂筛选、淋洗工艺优化、淋洗效果验证及尾矿残留淋洗药剂的脱除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镁是适合赣... 针对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尾矿残存氨氮带来的长期拖尾问题,通过室内柱浸模拟矿区环境,采用淋洗药剂集中淋洗的方法脱铵,开展了淋洗药剂筛选、淋洗工艺优化、淋洗效果验证及尾矿残留淋洗药剂的脱除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镁是适合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尾矿氨氮淋洗的药剂;当硫酸镁溶液的浓度为2.5%(质量分数)、pH值为5、注液强度为0.3 mL/min时,淋洗效果较好,淋洗液固比为2.9时,尾矿氨氮淋出率为96.97%。将硫酸镁淋洗尾矿在pH值为5.7的雨水中浸泡60天后,浸泡液氨氮浓度低于15 mg/L的直接排放标准。集中淋洗后的尾矿加注顶水可将尾矿中残留的镁离子淋洗下来循环利用,不会对离子型稀土尾矿矿区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尾矿 氨氮 硫酸镁 淋洗 除铵 脱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子型稀土镁盐富集物中提取稀土工艺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柯兆华 郭安 +5 位作者 邱小英 廖春生 蓝桥发 葛刘生 肖莉 黄德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以MgO为沉淀剂沉淀MgSO_(4)稀土浸出母液时,得到的稀土镁盐富集物REO总量较低,需要进一步除去杂质以沉淀富集稀土。以离子型稀土镁盐富集物为原料,进行碳化—酸溶—中和除杂—沉淀等工艺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REO在碳化过程中的损失... 以MgO为沉淀剂沉淀MgSO_(4)稀土浸出母液时,得到的稀土镁盐富集物REO总量较低,需要进一步除去杂质以沉淀富集稀土。以离子型稀土镁盐富集物为原料,进行碳化—酸溶—中和除杂—沉淀等工艺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REO在碳化过程中的损失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有24.33%~30.9%MgO由稀土镁盐富集物转化进入碳化后液,在中和除杂过程中Fe去除率约99.5%,Al去除率约98.6%。以碳化后液为沉淀剂沉淀中和除杂后液得到碳酸稀土,经过灼烧,获得了符合《GB/T 20169—2015离子型稀土矿混合稀土氧化物》标准质量要求的稀土氧化物,该工艺总渣率为19.81%~23.22%,REO总收率平均89.43%。为了从离子型稀土镁盐富集物中提取稀土的工艺形成成套工艺技术,获取最优的工艺技术参数,有待于后续深入研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镁盐富集物 碳化 酸溶 中和除杂 沉淀 总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对离子型稀土矿山废弃地土壤修复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黄金 肖信锦 +2 位作者 王慧娟 孙雪菲 邓扬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目的】研究3种AM真菌对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改良效果,为选择适宜的AM菌剂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某废弃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供试作物为黑麦草。在灭菌的土壤上,分别接种摩西... 【目的】研究3种AM真菌对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改良效果,为选择适宜的AM菌剂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某废弃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供试作物为黑麦草。在灭菌的土壤上,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以不接种菌剂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6次。播种催芽后的黑麦草,黑麦草生长210天,进行了8次株高和干物量监测,在黑麦草生长195天时(第8次监测),收获3个重复的黑麦草,植株样品用于分析地上部和根部干重、NPK含量,根际土壤样品用于分析pH、有机质、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其余3个重复停止灌水用于干旱胁迫处理,在黑麦草生长210天时测定了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结果】与不接菌空白组相比,接种G.m、R.i、G.e处理根际土壤pH由强酸性(4.60)提高至7.62~7.90,有机质分别提升了123.9%、126.8%、105.0%;G.m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分别提升了64.17%、59.93%和84.12%;R.i处理速效钾含量提高了73.31%。接种G.m、R.i和G.e处理的黑麦草株高分别增加了38.13%、34.53%和25.33%;接种R.i真菌的黑麦草地上部干重增加了43.73%,地下部氮、磷、钾含量分别提升了58.60%和83.27%、45.60%。干旱胁迫4天后,G.m、Ri、G.e 3种AM真菌SOD活性分别提高了7.35%、15.94%和4.68%,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4.94%、36.66%和16.87%。【结论】在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土壤上接种这3种AM真菌均能有效侵染黑麦草根系,提高植株的耐旱性,有利于植株产生更多的SOD和脯氨酸,以提高抗干旱胁迫能力。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离子型稀土废弃地黑麦草根际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钾含量,显著增加植株株高和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因此,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离子型稀土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尤其是G.m和R.i两种真菌有非常可期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离子型稀土矿山废弃地 土壤修复与改良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柯兆华 邱小英 +2 位作者 郭安 葛刘生 肖莉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原地浸矿模拟试验,研究了浸出剂类型、浸出剂浓度、浸出剂pH值、浸出剂流速、固液比和温度等因素对RE、Al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硫酸铵为浸出剂,在硫酸铵浓度为2%、pH值为4.50、流速为10 mL/min,固液比为1∶0.66... 对离子型稀土矿进行原地浸矿模拟试验,研究了浸出剂类型、浸出剂浓度、浸出剂pH值、浸出剂流速、固液比和温度等因素对RE、Al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硫酸铵为浸出剂,在硫酸铵浓度为2%、pH值为4.50、流速为10 mL/min,固液比为1∶0.66,室温浸出的条件下,RE、Al的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4.56%、45.10%。浸出扩大试验结果表明,RE、Al浸出率分别为94.58%、45.96%,实现了RE的高效浸出,而杂质Al较少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硫酸铵 浸出率 RE 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无铵绿色浸矿剂探索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安 柯兆华 +2 位作者 邱小英 蓝桥发 肖莉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5,共7页
本文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展了新型无铵绿色环保浸矿剂探索试验,研究了浸矿剂浓度、液固比和pH值对硫酸铵、硫酸镁和SAK(一种含K和Al的复盐)3种浸矿剂浸矿的影响,并综合比较了该3种浸矿剂的浸矿效果。结果表明,RE和Fe、Si、Al、Ca杂质... 本文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展了新型无铵绿色环保浸矿剂探索试验,研究了浸矿剂浓度、液固比和pH值对硫酸铵、硫酸镁和SAK(一种含K和Al的复盐)3种浸矿剂浸矿的影响,并综合比较了该3种浸矿剂的浸矿效果。结果表明,RE和Fe、Si、Al、Ca杂质元素浸出率随着浸矿剂浓度和液固比增加呈现先增后趋于平缓趋势,随着pH值增大而呈现递减趋势;在浸矿剂浓度2%、液固比0.6∶1、硫酸铵和硫酸镁pH值5.0、SAK pH值3.0的条件下,进行稀土矿中金属浸出试验,Al浸出率大小顺序为硫酸铵>硫酸镁>SAK;Fe、Si和Ca则为SAK>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镁,硫酸铵和SAK浸矿速度较大,洗水用量较少。从无氨氮绿色环保、浸矿效果方面考虑,确定SAK为新型浸矿剂,最优浸矿工艺参数为浸矿剂浓度2%,液固比0.6∶1,pH值3.0,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为96.93%,Al浸出率为1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浸矿剂 硫酸铵 硫酸镁 SAK 浸出率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地浸矿经验注液下离子型稀土浸出和氨氮残留规律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观石 谢芳芳 +4 位作者 罗嗣海 彭陈亮 秦磊 洪本根 姚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4-1465,共12页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注液过程多凭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指导,导致稀土资源回收率低,氨氮污染严重。本文选取我国南方某生产中的离子型稀土矿山进行原地浸矿现场实验,测试浸矿前后山体不同位置(山顶、山腰和注液边界)稀土品位和尾矿氨氮残留...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注液过程多凭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指导,导致稀土资源回收率低,氨氮污染严重。本文选取我国南方某生产中的离子型稀土矿山进行原地浸矿现场实验,测试浸矿前后山体不同位置(山顶、山腰和注液边界)稀土品位和尾矿氨氮残留量,揭示原地浸矿经验注液下离子型稀土浸出和氨氮残留规律。结果表明:1)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经验注液下,浸矿山体不同位置稀土浸出情况不同。从稀土浸出率在深度上的变化规律推断,浸出效果山顶优于山腰优于注液边界。2)经验淋洗下,尾矿不同位置氨氮残留情况不同。从矿体内氨氮残留量最大值及其所在深度推断,淋洗程度注液边界较山腰充分,山腰较山顶充分。3)受注液孔辐射程度不同、矿体渗透性空间变异性、杂质离子、注液量和淋洗量、注液时间和淋洗时间等影响,经验注液下稀土浸出与氨氮残留皆呈非均匀性。因此,根据浸矿影响因素建立区块化均衡注液模型,科学指导注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浸矿 离子型稀土 氨氮 注液 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尾矿残留铵缓释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芳芳 王观石 +4 位作者 罗嗣海 尹升华 温腾 张世良 刘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33-4340,共8页
为探究尾矿残留NH_(4)^(+)的缓释性,以江西信丰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柱浸制备浸出尾矿,去离子水淋洗尾矿.按照淋洗→封存→再淋洗的步骤,考察了淋洗尾矿不同含水率(1.3%,15%,35%,250%),不同封存时间(15,30,60,120,180,195,210,240d)... 为探究尾矿残留NH_(4)^(+)的缓释性,以江西信丰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柱浸制备浸出尾矿,去离子水淋洗尾矿.按照淋洗→封存→再淋洗的步骤,考察了淋洗尾矿不同含水率(1.3%,15%,35%,250%),不同封存时间(15,30,60,120,180,195,210,240d)和不同传质机制(对流、扩散)下NH_(4)^(+)的淋出量.结果表明:尾矿再淋洗仍能淋出NH_(4)^(+),NH_(4)^(+)淋出量受含水率、封存时间和传质方式影响;含水率≥15%时,NH_(4)^(+)淋出量整体随时间推移而递增;同时间下,NH_(4)^(+)淋出量整体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其他条件相同时,对流传质下NH_(4)^(+)淋出量大于扩散.尾矿再次淋出的NH_(4)^(+)是可交换态NH_(4)^(+)向水溶态NH_(4)^(+)转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尾矿 缓释 水溶态 可交换态 扩散双电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颗粒级配离子型稀土品位差异性分布原因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谢芳芳 王观石 温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72-1681,共10页
探讨不同颗粒级配离子型稀土品位差异性分布原因,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了杯浸、柱浸和漏斗式淋浸3种方式下离子型稀土品位的测定结果。优选漏斗式淋浸的离子型稀土品位测试方式,分别测定了信丰、寻乌、长汀3... 探讨不同颗粒级配离子型稀土品位差异性分布原因,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了杯浸、柱浸和漏斗式淋浸3种方式下离子型稀土品位的测定结果。优选漏斗式淋浸的离子型稀土品位测试方式,分别测定了信丰、寻乌、长汀3地稀土矿不同颗粒级配的离子型稀土品位。结果表明:1)漏斗式淋浸测得的离子型稀土品位最高,比杯浸和柱浸的分别约高出25%和10%;2)不同地区的稀土矿离子型稀土品位在不同粒级上的分布不同,信丰和寻乌离子型稀土品位随粒级减小而增大,而长汀稀土矿-0.1 mm粒级离子型稀土品位<+0.25-0.5 mm粒级离子型稀土品位<+0.1-0.25 mm粒级离子型稀土品位;3)离子型稀土品位在不同粒级上的差异性分布主要受颗粒表面电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品位 漏斗式淋浸 颗粒级配 表面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浸作用下稀土矿力学弱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勋 齐炎 +5 位作者 尹升华 李希雯 谢芳芳 刘伽伟 陈威 严荣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945,共7页
为探寻不同浸矿时间下稀土矿强度弱化规律,借助自制的模拟浸矿装置,对不同浸矿时间后的矿样进行直剪试验,探讨溶浸液对矿体强度的作用规律,揭示浸矿时间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浸矿时间后的稀土矿对应着不同... 为探寻不同浸矿时间下稀土矿强度弱化规律,借助自制的模拟浸矿装置,对不同浸矿时间后的矿样进行直剪试验,探讨溶浸液对矿体强度的作用规律,揭示浸矿时间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浸矿时间后的稀土矿对应着不同的剪切强度,并存在剪应力峰值,在相同正应力条件下,矿块剪应力峰值与浸矿时间呈负相关变化,并分别建立了浸矿时间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关系模型;随着浸矿时间增长,稀土矿在溶浸液的渗流和应力耦合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矿体空间结构,减弱了矿物间的黏结强度,致使矿体抗剪强度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溶浸液 抗剪强度 柱浸 浸矿时间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金属高温电解粉末给料机及给料控制方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华杰 黄德晟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9年第1期98-102,共5页
通过研究物料添加过程对稀土金属电解槽炉温和电解电流的相互影响,建立稀土熔盐电解加料工艺制度,开发了基于液压升降装置、螺旋给料装置和伺服移动装置的稀土金属高温电解的粉末给料机.并对给料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S7-200 PLC控制... 通过研究物料添加过程对稀土金属电解槽炉温和电解电流的相互影响,建立稀土熔盐电解加料工艺制度,开发了基于液压升降装置、螺旋给料装置和伺服移动装置的稀土金属高温电解的粉末给料机.并对给料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S7-200 PLC控制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研制了可灵活调节参数的加料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稀土金属粉末给料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实现稀土金属电解物料的自动加料,替代人工加料,提高加料的均匀性和精确性,改善工人操作环境,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稀土金属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 粉末给料机 伺服系统 自动加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氟酸沉淀法制备松装密度适度的大颗粒无水氟化镨钕的研究
12
作者 郑艳玲 蓝桥发 +3 位作者 邱小英 兰剑波 肖莉 葛刘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9,共6页
采用氢氟酸沉淀法制备无水氟化镨钕粉体,考察了草酸加入量、底水酸度、上清液循环利用次数、氢氟酸用量等条件对水合氟化镨钕晶体的形成和无水氟化镨钕粉体的形貌、粒度、松装密度、杂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草酸投入... 采用氢氟酸沉淀法制备无水氟化镨钕粉体,考察了草酸加入量、底水酸度、上清液循环利用次数、氢氟酸用量等条件对水合氟化镨钕晶体的形成和无水氟化镨钕粉体的形貌、粒度、松装密度、杂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草酸投入量为理论用量(RE^(3+)物质的量的1.5倍)的6%~10%,底水的酸度为1.6~2.0 mol/L,上清液循环利用次数≤3次,氢氟酸投入量为100%理论用量(RE^(3+)物质的量的3倍)。采用优化工艺条件制备的无水氟化镨钕中位粒径D_(50)可达到10~30μm,松装密度为0.7~0.8 g/cm^(3),非稀土杂质含量低,稀土收率达到9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氟化镨钕 氢氟酸 沉淀 松装密度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特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尹升华 齐炎 +3 位作者 谢芳芳 陈勋 王雷鸣 邵亚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12-2119,共8页
为揭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演化规律,对重配比矿样开展室内柱浸实验,分析柱浸过程溶浸液的渗出速率。基于CT无损探测技术及图像分析软件,研究在4%(质量分数)(NH_4)_2SO_4的条件下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颗粒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微... 为揭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演化规律,对重配比矿样开展室内柱浸实验,分析柱浸过程溶浸液的渗出速率。基于CT无损探测技术及图像分析软件,研究在4%(质量分数)(NH_4)_2SO_4的条件下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颗粒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微细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得到浸出前后稀土矿体孔隙率在纵截面各分段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浸出液渗流速率与累计浸出时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渗流速率降幅在累积时间12 h前最为明显,之后其幅度减缓,累计时间24 h后其值趋于稳定,稳定速率为7.193×10^(-4)cm/s。浸出后反应器内的矿体高度减小0.866 cm,矿体发生了沉降,且矿物颗粒尺寸有所减小,孔隙不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局部出现"泥化"现象,矿体浸出后孔隙比减小16.35%。机制分析认为,矿物颗粒迁移和溶液化学作用是影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浸矿孔隙结构演化的2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柱浸 孔隙结构 CT扫描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测量原岩应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奎 余彬 +2 位作者 李期森 朱志成 邝泽良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88-93,共6页
为研究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测量原岩应力,进行了现场套孔应力解除试验,得到了试件加载方向的实测应力值,对大理岩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2次加载声发射试验并确定Kaiser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测得的地应力与通过套孔应力... 为研究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测量原岩应力,进行了现场套孔应力解除试验,得到了试件加载方向的实测应力值,对大理岩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2次加载声发射试验并确定Kaiser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测得的地应力与通过套孔应力解除法测得的原岩应力误差小于10%,原岩应力位于20%~26%的峰值强度之间,即岩石压密阶段后期或弹性阶段初期.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判读Kaiser点的精度和岩石工程实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KAISER效应 原岩应力 套孔应力解除法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一极距对稀土电解多相流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庆生 程华金 +2 位作者 谈成亮 邱建民 李华杰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59-68,共10页
为了研究极距非均一性对电解槽电、热、流场的影响,引入一个函数D表示极距的非均一性,建立了极距非均一性数学模型,模拟了非均一性极距下电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计算了非均一性极距下的流场、气泡和金属液滴的分布状况。通过研究4... 为了研究极距非均一性对电解槽电、热、流场的影响,引入一个函数D表示极距的非均一性,建立了极距非均一性数学模型,模拟了非均一性极距下电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计算了非均一性极距下的流场、气泡和金属液滴的分布状况。通过研究4种不同极距非均一性D,分析可得:当D在1~1.48范围内增大时,阴极两侧极间电流分布变化逐渐不对称,发热量减小,气泡含量及紊流强度发生改变,且阴极稀土金属液在滴落的过程中,偏离电解槽中心线角度为0°~30°,但此时电解槽槽况稳定,可以落入槽底的坩埚内;当D=1.73时,偏离角度为43°,槽况恶劣,此时稀土金属便不能落入坩埚内,需要更换新阳极,以保证正常电解。本文通过等距压降法对阳极电流分布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了实际电流测量值与模拟电流值,其计算误差为2.7%~5.6%,因此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反映出极距非均一性对阳极电流分布不均的影响,为优化实际生产中的流程操作,提高电解效率,降低能耗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电解 等距压降法 非均一性 极距 阳极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表面镀钛及其在胎体中结合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莉 周强 +2 位作者 杨树忠 魏世超 常德民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采用真空蒸发–扩散镀的方法在金刚石表面镀钛,研究了镀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金刚石表面形貌、镀层厚度、镀层物相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镀钛金刚石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了镀钛金刚石及其在铁基胎体中的结合状态。结果表明:在低温下(680℃)镀覆时... 采用真空蒸发–扩散镀的方法在金刚石表面镀钛,研究了镀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金刚石表面形貌、镀层厚度、镀层物相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镀钛金刚石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了镀钛金刚石及其在铁基胎体中的结合状态。结果表明:在低温下(680℃)镀覆时,金刚石表面开始出现TiC;随镀覆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镀层逐渐致密并增厚,在720℃镀覆时出现Ti沉积,在820℃镀覆时由于应力原因产生裂纹并导致镀层的破坏;镀层可隔绝金刚石与氧的直接接触,大幅度延缓氧对金刚石的侵蚀作用;镀钛后金刚石在胎体中可实现牢固的冶金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镀钛 抗氧化性 结合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BSCs对稀土尾砂理化性质及抗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江萍 邓扬悟 +4 位作者 黄金 王慧娟 唐纯 童瑶瑶 陈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7-334,共8页
以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一座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现场生物土壤结皮与尾砂,采用碎皮接种法在尾砂上培育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SCs),以不接种BSCs的尾砂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人工BSCs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改良作用.在结皮发育3... 以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一座离子型稀土矿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现场生物土壤结皮与尾砂,采用碎皮接种法在尾砂上培育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SCs),以不接种BSCs的尾砂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人工BSCs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改良作用.在结皮发育300d后,分析了结皮下层尾砂的pH值,容重,有机质含量,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机械组成等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侵蚀,土壤径流,保水性能等水文性质.结果表明,碎皮接种法可在短期内快速培育出人工BSCs,且人工BSCs的发育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的理化和水文性质都具有积极影响,与对照相比pH值从5.88提高至6.28,提高了6.8%,土壤酸性减弱;容重降低了11.6%,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分别提高了294%,21.6%,81.8%,100%,260%,8.9%和52.4%;粉粒和粘粒的组成有少量提高,土壤被粘化;土壤抗侵蚀能力和保水性能均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适宜的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是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的有效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 土壤理化性质 抗土壤侵蚀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FeCuNiSnCo粉末的制备及其胎体材料物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强 魏世超 +2 位作者 杨树忠 罗莉 常德民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Fe基预合金粉(FeCuNiSnCo粉末),通过热压烧结制备胎体材料,对制备的Fe基预合金粉末及其胎体性能进行表征,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球料比、球磨转速、液固比、球磨时间等对粉末松装密度和胎体材料硬度、抗弯强度的影响...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Fe基预合金粉(FeCuNiSnCo粉末),通过热压烧结制备胎体材料,对制备的Fe基预合金粉末及其胎体性能进行表征,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球料比、球磨转速、液固比、球磨时间等对粉末松装密度和胎体材料硬度、抗弯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并对胎体材料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球磨过程中,粉末颗粒经过重组、变形、破碎和合金化,粉末形貌发生了改变,影响了粉末松装密度;球磨转速和球料比是影响胎体材料硬度和强度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最佳工艺参数为:球磨时间6 h,球磨转速400 r·min^(-1),球料比4:1,液固比0.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正交实验 预合金粉 胎体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膜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信锦 黄金 +2 位作者 王慧娟 孙雪菲 邓扬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127,共5页
稀土萃取分离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亟待处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膜为稀土冶炼含油废水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以过滤棉为基材,以富含羟基的聚乙烯醇(PVA)与亲水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为前驱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PVA型超亲... 稀土萃取分离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亟待处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膜为稀土冶炼含油废水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以过滤棉为基材,以富含羟基的聚乙烯醇(PVA)与亲水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为前驱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PVA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膜。接触角测试表明,在空气介质中对水的接触角为0°,在水介质中对油的接触角为155.3°,具备优良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能。对制备的PVA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膜进行油水分离实验发现,3次重复实验过滤膜的平均油水分离率为97.5%,膜通量为11.89 L/(m^(2)·s),经30次油水分离循环测试,该过滤膜仍具有95.3%的油水分离率和11.06 L/(m^(2)·s)的膜通量,展现了较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工业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超亲水 水下超疏油 含油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淋树脂法制备超高纯氯化钕工艺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蓝桥发 邱小英 +1 位作者 柯兆华 黄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2-49,共8页
以单一盐酸溶液为淋洗剂,采用萃淋树脂法制备超高纯氯化钕溶液。研究了CL-P507、CL-P204、001×7、001×8、D113、D900、DH100等7种树脂对RE3+、Al3+的吸附、解吸、分离性能,遴选CL-P507为分离树脂、DH100为除铝树脂。单因素条... 以单一盐酸溶液为淋洗剂,采用萃淋树脂法制备超高纯氯化钕溶液。研究了CL-P507、CL-P204、001×7、001×8、D113、D900、DH100等7种树脂对RE3+、Al3+的吸附、解吸、分离性能,遴选CL-P507为分离树脂、DH100为除铝树脂。单因素条件试验发现,加液方式、料液浓度、淋洗酸浓度、柱径比对流出液稀土纯度影响不显著,高料液浓度、高淋洗酸浓度、低柱径比可以获得较高浓度的超高纯氯化钕溶液,以正吸附方式加料、料液浓度30.89g/L、淋洗酸浓度0.3mol/L、柱径比20∶1为最优工艺条件,制备了纯度>99.999%的超高纯氯化钕溶液。工艺不使用任何延缓离子,从源头控制非稀土杂质的引入,为超高纯稀土溶液的制备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钕 萃淋树脂法 提纯 超高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