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江西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及发生差异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陈元生
于海萍
罗致迪
张杨斌
钟晶
-
机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
-
出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7,115,共9页
-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2BBF63045)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GJJ161375)
江西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创新专项[2021]28号)。
-
文摘
为弄清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的差异,对江西具有代表性的3种林分类型(人工油茶纯林、近野生老油茶林、油茶-茶间作林)油茶林进行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危害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危害人工油茶纯林的病害有15种、虫害有80种。油茶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煤污病、白星病和茶苞病6种为主要病害,占总病害数的40%;蛀干害虫9种(占11.25%),以油茶织蛾、茶梢蛾和蓝翅天牛为优势种;蛀果害虫1种,油茶象甲为害较重;食叶害虫40种(占50%),以肖叶甲科、卷蛾科和细蛾科害虫为优势类群;刺吸类害虫25种(占31.25%),以考氏白盾蚧、黑胶粉虱、矢尖蚧、碧蛾蜡蝉为优势种。与油茶纯林相比,近野生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表现出种类更少(73种,减少了22种)、发生程度更轻、优势病虫害不明显等特点;油茶-茶树间作林病虫害种类与人工纯林相当,但一些病害偏重发生如芽枯病,一些茶树叶部害虫茶小绿叶蝉、茶黄毒蛾、茶蚜、茶银尺蛾等转移至油茶上偏重发生。不同林分类型的油茶林,其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实践工作中,应依据不同林分油茶林优势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
关键词
油茶
病虫害
种类调查
人工林
近野生林
林分
江西
-
Keywords
Camellia oleifera
diseases and pests
species investigation
artificial forest
approximate wild forest
standing forest
Jiangxi
-
分类号
S794.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快速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
- 2
-
-
作者
陈元生
黄建林
罗致迪
范海元
-
机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
江西省峡江县林业局
-
出处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5,共9页
-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2BBF60017)
江西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创新专项[2023]22号、[2018]17号)。
-
文摘
【目的】探寻影响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积累、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控制松褐天牛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长效控制措施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于2020—2023年在江西部分疫区开展“疫木不砍伐或不清除仅释放花绒寄甲”试验,通过花绒寄甲亲本来源、体型大小、室内繁育世代数(活性)、释放比率、释放次数等对比试验,调查分析这些因子对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密度提升的影响。【结果】疫木不清理有利于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的迅速积累,而现砍现烧的疫木处理方式则不利于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积累;在疫木不清理的条件下,释放当地花绒寄甲种源、室内繁育世代数低(即活性强的F3代)亲本、体型更大的个体于林间,释放比率1∶1(松褐天牛侵入孔数∶花绒寄甲成虫数)、连续释放3次(即连续3年,每年3月释放1次),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显著、快速提升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密度,4年间可提升426.16%~706.23%,是释放前的5.26~8.06倍。这些因素综合分析表明,疫木处理方式是影响林间花绒寄甲快速提升的最重要因素。【结论】释放的花绒寄甲本身特性[包括其亲本来源、体型大小、室内繁育世代数(活性)]、人工释放技术(包括释放时间、释放比率、释放次数)及疫木处理方式等,是影响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积累、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可为林业生产上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
种群密度
释放技术
疫木处理
-
Keywords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
Monochamus alternatus
population density
insect releasing method
treatment on infected trees
-
分类号
Q968.2
[生物学—昆虫学]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油茶织蛾幼虫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测报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陈元生
黄建林
罗致迪
潘友粮
-
机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
-
出处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2BBF63045)
江西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创新专项[2021]28号)。
-
文摘
【目的】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是油茶上的重要枝干害虫,油茶织蛾的危害发生与生态因子关系密切,掌握该害虫蛀食危害的生态学特性及其测报模型,可为害虫监测预警及生态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017—2022年这6年对江西主要油茶基地油茶织蛾幼虫蛀食危害情况的系统调查,运用“步进”法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油茶林林分、气象、食物等三个方面的17个生态因子对油茶织蛾幼虫的发生程度(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林分郁闭度x_(9)、坡向x_(6)、密度x_(10)、植被覆盖度x_(11)、林缘林内x_(8)、树龄x_(1)等6个因子是影响油茶林有虫株率的主要林分因子,而主林层郁闭度、坡向则是2个关键林分因子,应用回归模型(y=58.468–14.223x_(9)–49.637x_(6)–0.024x_(10)+0.124x_(11)–4.340x_(8)+0.066x_(1))可对油茶织蛾幼虫危害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在其他因子具备的条件下,4月和5月的平均温度是2个关键气象因子,最佳预测模型为y=3.262x_(41)+0.524x_(51)–50.137,经检验,该模型预报准确率达97.05%,说明该模型是可靠的。生物因素(食物)也是影响油茶织蛾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油茶品种,油茶织蛾幼虫发生危害程度(有虫株率)存在显著差异,在11个江西油茶主栽品种中,抗虫性较强的是长林180号,受害较重的是长林166号和长林27号。【结论】主林层郁闭度、坡向、4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油茶织蛾有虫株率的关键因子,构建的预测预报模型可对油茶织蛾幼虫危害的发生程度进行准确预测。
-
关键词
油茶织蛾
林分因子
生物因子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
Keywords
Casmara patrona
stand factor
biological fact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prediction model
-
分类号
S794.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银钟花一年生实生苗生长规律观测分析
- 4
-
-
作者
廖海红
郭昌庆
郭建寰
汤正华
梁跃龙
段九东
-
机构
江西省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省林业科技实验中心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
江西省石城县林业局
-
出处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
基金
南岭山地特色植物精细解剖专题库,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2005DKA21400)
中央财政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贴项目(2019年度)。
-
文摘
【目的】探究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高质量的苗木提供依据。【方法】以银钟花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种子粒重、净度,温水浸种,测定其场圃发芽率、苗木生长节律、生物量,用SPSS软件建立模拟方程。【结果】银钟花种子千粒重为216.7 g、净度99.59%,播种后第2年才发芽,具有深休眠性,场圃发芽率为31%,1年生幼苗生长过程中苗高和地径均呈“S”型生长,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1:0.84,地上生物量相对较大,根系发达。用SPSS软件回归拟合,得出其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曲线方程关系式,可以较好的模拟估算出银钟花实生苗在其生长周期内某一时间点的苗高和地径。【结论】根据银钟花一年生播种苗的实际观测值和生长动态模拟,银钟花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期可划分为4个时期,银钟花生长过程中出现2次生长高峰,分别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因此在这两个关键时间段内,应加强水肥管理,满足苗木旺盛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促进健壮生长。
-
关键词
银钟花
实生苗
生长规律
模拟方程
-
Keywords
Perkinsiodendron macgregorii
seedlings
growth pattern
simulation equation
-
分类号
S718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油茶蓝翅天牛幼虫生态学特性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 5
-
-
作者
陈元生
于海萍
罗致迪
张杨斌
-
机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省龙南市林业局
-
出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8-584,共7页
-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1BBF60013)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GJJ161375、GJJ171273)。
-
文摘
【目的】油茶蓝翅天牛的发生危害与生态环境因子关系密切,掌握该天牛幼虫的生态学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是估计虫口密度、害虫预测预报的基础,可为害虫生态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江西主要油茶基地蓝翅天牛幼虫危害情况的系统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模型研究了蓝翅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格局,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蓝翅天牛幼虫的发生与林分因子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油茶蓝翅天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均匀分布,种群中生物个体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林分郁闭度、林下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油茶蓝翅天牛有虫株率的2个关键林分因子,林分郁闭度与有虫株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林下植被覆盖度与有虫株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林下植被覆盖度、林分郁闭度、林内林缘、树高、树龄这5个因子是油茶蓝翅天牛风险评估的关键因子。同时,坡向、坡位对蓝翅天牛有虫株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油茶蓝翅天牛幼虫在油茶树枝干上的分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喜欢选择3~6 a枝龄、1.5~2.2 cm枝径、枝角小于60°、枝下高40~59 cm的枝条处蛀食为害。【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油茶蓝翅天牛的空间分布研究内容,表明该天牛幼虫的均匀分布空间格局是由该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明了影响该天牛幼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林分因子及其在枝干上的分布规律,对指导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
关键词
油茶
蓝翅天牛
幼虫
生态学
空间分布型
林分因子
生态因子
枝条
-
Keywords
Camellia oleifera
Chreonoma atritarsis
larva
ecology
spatial distribution
stand factor
ecological factor
branch
-
分类号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