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开孔率与布置间距对透空型双丁坝水动力与冲淤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常留红
廖奕
+2 位作者
章富君
曾浩荣
张国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2,106,共9页
采用三维水动力和泥沙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开孔率和不同布置间距的透空型双丁坝局部三维水动力特性和冲淤特性以及对水生生物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透空型双丁坝周围流场结构丰富,形成了上丁坝坝内环流区、坝间主副环流区以及下丁...
采用三维水动力和泥沙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开孔率和不同布置间距的透空型双丁坝局部三维水动力特性和冲淤特性以及对水生生物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透空型双丁坝周围流场结构丰富,形成了上丁坝坝内环流区、坝间主副环流区以及下丁坝坝后缓流区,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开孔率15%时透空型双丁坝坝间主环流区和坝间涡量最大,坝间涡量以及紊动能随布置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控制开孔率大小并适当增大布置间距有利于底栖生物索饵洄游;最大切应力与上游切应力的比值随着开孔率和布置间距的增大逐渐降低,适当增大布置间距并选择较大的开孔率可减轻下泄水流对坝后河床的冲刷;坝内及坝后淤积范围和高度随开孔率增大而减小,随布置间距增大而增大,实际工程中适当提高开孔率和布置间距有利于透空丁坝减速促淤,为底栖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空型双丁坝
开孔率
布置间距
水动力特性
冲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王国强
周静
+3 位作者
崔键
刘方平
梁举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2-398,共7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观利用率低于淹水灌溉;随施N量的增加,早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但单位面积有效分穗数、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增加;不同N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规律,分次施肥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但分3次施肥和分4次施肥时上述3个指标并无差异。结果显示:在采用间歇灌溉、施N肥量为21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分蘖肥30%+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该种措施比农民习惯采用的淹水灌溉、施N肥量为14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分蘖肥30%+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植株吸N量提高50.9 kg/hm^2(34.3%),产量提高631 kg/hm^2 (11.1%),其N肥利用率为36.7%,是红壤地区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稻田种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结构
水氮耦合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造纸黑液复合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3
作者
许亚群
黄剑平
+2 位作者
王少华
汪怀建
黄永忠
《江西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58-63,共6页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造纸黑液复合肥可促进水稻生长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
关键词
造纸黑液
复合肥
水稻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开孔率与布置间距对透空型双丁坝水动力与冲淤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常留红
廖奕
章富君
曾浩荣
张国安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
与环境
工程
学院
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
赣
抚平
原
水利工程
管理局
灌溉
试验
中心
站
出处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2,106,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0401)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30703)。
文摘
采用三维水动力和泥沙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开孔率和不同布置间距的透空型双丁坝局部三维水动力特性和冲淤特性以及对水生生物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透空型双丁坝周围流场结构丰富,形成了上丁坝坝内环流区、坝间主副环流区以及下丁坝坝后缓流区,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开孔率15%时透空型双丁坝坝间主环流区和坝间涡量最大,坝间涡量以及紊动能随布置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控制开孔率大小并适当增大布置间距有利于底栖生物索饵洄游;最大切应力与上游切应力的比值随着开孔率和布置间距的增大逐渐降低,适当增大布置间距并选择较大的开孔率可减轻下泄水流对坝后河床的冲刷;坝内及坝后淤积范围和高度随开孔率增大而减小,随布置间距增大而增大,实际工程中适当提高开孔率和布置间距有利于透空丁坝减速促淤,为底栖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
关键词
透空型双丁坝
开孔率
布置间距
水动力特性
冲淤特性
Keywords
permeable double spur dike
opening rate
arrangement spacing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eros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TV863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王国强
周静
崔键
刘方平
梁举
李辉信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灌溉试验站
出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2-39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5019)资助。
文摘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观利用率低于淹水灌溉;随施N量的增加,早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但单位面积有效分穗数、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增加;不同N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规律,分次施肥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但分3次施肥和分4次施肥时上述3个指标并无差异。结果显示:在采用间歇灌溉、施N肥量为21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分蘖肥30%+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该种措施比农民习惯采用的淹水灌溉、施N肥量为14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分蘖肥30%+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植株吸N量提高50.9 kg/hm^2(34.3%),产量提高631 kg/hm^2 (11.1%),其N肥利用率为36.7%,是红壤地区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稻田种植措施。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结构
水氮耦合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Keywords
Rice, Yield components, N and water coupling, Total N uptake, N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147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造纸黑液复合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3
作者
许亚群
黄剑平
王少华
汪怀建
黄永忠
机构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灌溉试验站
江西
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江西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58-63,共6页
文摘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造纸黑液复合肥可促进水稻生长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
关键词
造纸黑液
复合肥
水稻
肥效
Keywords
Complex fertilizer made from black liquid of papermaking
Rice
Effect
分类号
S511.06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45.2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开孔率与布置间距对透空型双丁坝水动力与冲淤特性的影响
常留红
廖奕
章富君
曾浩荣
张国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王国强
周静
崔键
刘方平
梁举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造纸黑液复合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许亚群
黄剑平
王少华
汪怀建
黄永忠
《江西农业学报》
200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