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樱 李锋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22-1224,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后遗症的危险因素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965例I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留有后遗症者129例。对可能与后遗症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FP后遗症的...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后遗症的危险因素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965例I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留有后遗症者129例。对可能与后遗症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FP后遗症的发病率为13.37%(129/9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史、面神经损伤节断、发病后是否及时就诊、早期是否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是否及时应用针灸疗法是后遗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针灸疗法、及时就诊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面神经损伤平面较高,尤其是高龄患者,应及早接受规范的诊治,及早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辅以针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后遗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通道麻醉在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钟茂林 周树保 刘金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8-329,共2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endoseopie surgery, NOTES)和快通道麻醉(fast track anesthesia)等新方法应运而生。NOTES辅助腹腔镜可较好的保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减小创伤...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endoseopie surgery, NOTES)和快通道麻醉(fast track anesthesia)等新方法应运而生。NOTES辅助腹腔镜可较好的保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减小创伤,促进早期康复。本文就快通道麻醉在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ES 快通道麻醉 肾切除术 腹腔镜 应用 阴道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ORIF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探插管法在预计有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钟钦文 叶军明 徐世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5-397,共3页
目的:评价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插法气管插管在预计有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预计有困难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S组和L组,分别以视可尼可视喉镜和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探法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后呼吸、循环情况... 目的:评价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插法气管插管在预计有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预计有困难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S组和L组,分别以视可尼可视喉镜和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探法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后呼吸、循环情况;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尽管S组和L组第1次插管成功率为85%和60%(P=0.08),但插管总成功率均为100%,而且L组插管时间明显低于S组[(16.10±9.14)s vs(42.80±15.43)s,P=0.000];插管过程中,两组Sp O2均能保持97%以上,MAP、HR虽有一定波动,但很快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梨状窝定位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助于解决困难气管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窝 盲探插管 视可尼可视喉镜 困难气道 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阳贻红 张古老 +2 位作者 谢东明 廖祥中 周序锋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136-136,共1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起搏器治疗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间隔部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尖部组)两组,观察两组起搏心电图Q...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起搏器治疗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间隔部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尖部组)两组,观察两组起搏心电图QRS 波宽度,术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及其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1 例患者因心脏扩大明显主动固定电极固定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失败,改固定至右室心尖部,所有电极导线均植入成功.两组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隔部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心尖部组偏长(P〈0.05),术后起搏心电图QRS 波宽度,间隔部组较心尖部组较窄,(P〈0.05),随访12 个月两组心功能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末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两组比较,间隔组更高(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室间隔 主动电极 起搏参数 远期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药疹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慎秋 曾招林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2期1427-1430,共4页
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近10 a国内外重症药疹有关文献。结果显示,重症药疹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重症药疹及早诊断,早期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防止和控制并发症是稳定... 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近10 a国内外重症药疹有关文献。结果显示,重症药疹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重症药疹及早诊断,早期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防止和控制并发症是稳定病情、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治疗重症药疹,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是治疗重症药疹的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重症 糖皮质激素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合并HELLP综合征行剖宫产麻醉处理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 周树保 +3 位作者 彭道珍 钟钦文 郭锐 王力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486-2487,共2页
HELLP综合征是Weinstein于1982年首先报道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该综合征的患者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关键词 HELLP综合征 麻醉处理 剖宫产 妊高征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适时终止妊娠 严重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血型嵌合体的血清学特点和基因序列 被引量:2
7
作者 丁琴丽 刘爱飞 邱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对1对龙凤胎中的弟弟出现正定型呈混合凝集的ABO正反定型不符样本进行鉴定,探讨血清学方法和基因测序在先天性血型嵌合体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鉴定、Rh和MN分型和PCR-SSP法进行ABO基因分型。结果:该患儿ABO正... 目的:对1对龙凤胎中的弟弟出现正定型呈混合凝集的ABO正反定型不符样本进行鉴定,探讨血清学方法和基因测序在先天性血型嵌合体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鉴定、Rh和MN分型和PCR-SSP法进行ABO基因分型。结果:该患儿ABO正定型为抗A和抗B两管均有红细胞混合凝集,反定型为AB型;患儿的Rh分型为CcDEe;MN分型中的抗M和抗N两管均有红细胞混合凝集。患儿的父亲和母亲分别为正常O型和AB型。患儿本人ABO基因存在O0101、A102和B013个等位基因,O0101来自父亲,A102和B01来自母亲。结论:该名患儿体内存在A型和B型两群红细胞,由于患儿为双卵双生,这两群红细胞应该是异卵双生子之间进行了血液交换所形成的嵌合体。通过基因测序可判定该患儿是一名先天性A/B血型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嵌合体 双卵双生 血型鉴定 Rh分型 MN血型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植入对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及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罗开源 钟小明 余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侧脑室植入脑缺血大鼠后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及大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大鼠BMSCs培养3代。60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组各20只,后两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细胞组于7 d后经侧脑...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侧脑室植入脑缺血大鼠后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及大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大鼠BMSCs培养3代。60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组各20只,后两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细胞组于7 d后经侧脑室植入BMSCs。8周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测试后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处突触素表达。结果模型组探查训练(T1)和对位探查训练(T2)时间均较假手术组缩短(P<0.05);细胞组T1和T2分别较模型组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突触素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IOD)较假手术组减小(P<0.05),细胞组IOD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 BMSCs经侧脑室植入可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形成,并改善其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移植 缺血 脑损伤 突触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癖消联合乳腺磁贴治疗乳腺增生症 被引量:3
9
作者 欧阳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61-1862,共2页
目的:观察乳癖消和乳腺磁贴联合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n=56)、乳腺磁贴组(n=52)和乳癖消组(n=52)。联合治疗组给予乳癖消片加乳腺磁贴治疗,乳腺磁贴组及... 目的:观察乳癖消和乳腺磁贴联合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n=56)、乳腺磁贴组(n=52)和乳癖消组(n=52)。联合治疗组给予乳癖消片加乳腺磁贴治疗,乳腺磁贴组及乳癖消组均为单药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乳腺磁贴组总有效率为78.8%,乳癖消组总有效率为75%。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乳癖消与乳腺磁贴合用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满意,优于单用乳腺磁贴或乳癖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乳癖消 曼吉乳腺贴 穴位敷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的改进及疗效评价
10
作者 吴平辉 杨惠娟 +1 位作者 吴江 黄庆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探讨合理的乙状结肠造口术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直肠肛门外伤患儿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进行改进,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经过采用改进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式,造口周围... 目的:探讨合理的乙状结肠造口术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直肠肛门外伤患儿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进行改进,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经过采用改进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式,造口周围皮肤糜烂1例;造口肠管回缩1例:造口肠管出血1例。无造口肠管坏死、造口狭窄、切口感染、直肠肛门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并发症发生率15.79%,比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低。结论:我院改进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式是一种合理的术式,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 造口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迁移族蛋白B1分泌的影响
11
作者 李法权 廖伟 王梦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 探讨1 mg/L脂多糖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3-7代HUVEC进行试验.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组.(2)脂多糖组,用1 mg/L脂多糖分别作用HUVEC6、1... 目的 探讨1 mg/L脂多糖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3-7代HUVEC进行试验.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组.(2)脂多糖组,用1 mg/L脂多糖分别作用HUVEC6、12、24 h.(3)罗格列酮十脂多糖组(罗格列酮组):分别以罗格列酮0μmol/L、5 μmol/L、10μmol/L、15 μmol/L 4个浓度预先作用2h,然后再分别以罗格列酮加1 mg/L脂多糖共作用24 h.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96孔板细胞的吸光度值.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HMGB1蛋白含量以检测HUVEC分泌HMGB1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和0μmol/L罗格列酮组6、12、24 hHMGB1分泌明显升高(P<0.01).与脂多糖组比较,5μmol/L罗格列酮组6、12、24 h HMGB1分泌明显降低(P<0.01).5、10、15 μmol/L罗格列酮组24 h HMGB1分泌较脂多糖组明显降低[(165.77±20.29) ng/ml,(136.63±15.90)ng/ml,(112.25±12.23)ng/ml vs (338.74±18.22)ng/ml,P<0.05].10、15 μmol/L罗格列酮组24h HMGB1分泌较5μmol/L罗格列酮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脂多糖诱导HUVEC分泌HMGB1,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MGB1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内皮细胞 脐静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吗洛尔和普萘洛尔体外调控小鼠血管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仙 谢琼臖 +9 位作者 黄海金 阎金龙 许露 刘勤新 陈海新 赖欣 周弋丰 谢明峰 翁彦颖 刘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同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 目的:通过比较同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培养EOMA细胞,取对数生长期EOMA细胞,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作用EOMA细胞,分别干预24 h、48 h、72 h。通过连续光谱多功能酶标仪在570 nm和630 nm波长处测定以上质量浓度下光吸收值。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普萘洛尔作用24 h后,随剂量增加,EOMA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至药物浓度为50μmol/L时有显著差异(P<0.05),吖啶橙染色亦显示药物浓度为50μmol/L时凋亡细胞显著增多。48 h组和72 h组变化趋势与24 h组相似。噻吗洛尔作用24 h、48 h及72 h后,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组之间,EOMA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普萘洛尔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而同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噻吗洛尔在体外对EOMA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显著调控作用。提示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作用可能与β受体通路以外的途径有关,其次,其治疗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可能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噻吗洛尔 普萘洛尔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GLUT-1在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四君 肖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46-148,共3页
目的 检测在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GLUT-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集HER-2过表达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A组),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B组),正常乳腺组织20例(C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 目的 检测在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GLUT-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集HER-2过表达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A组),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B组),正常乳腺组织20例(C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旁组织40例(D组).检测并对比组间HIF-1α、GLUT-1表达和MVD,分析相关性.结果 A组HIF-1α、GLUT-1阳性表达率、MVD均远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B组数据均远高于C组和D组(P<0.05);HIF-1α、GLUT-1表达水平均与MVD呈正向相关性(r=0.713、0.702,P<0.05).结论 HER-2过表达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IF-1α、GLUT-1表达水平均较高,且与血管生成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HIF-1Α GLUT-1 乳腺癌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盛晶 饶运帷 谭守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224-2226,共3页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复发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完成诊治且随访2年的15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前PZA的药敏试验结果分为PZA敏感组(114例)和PZA耐药组(36例)。结...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复发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完成诊治且随访2年的15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前PZA的药敏试验结果分为PZA敏感组(114例)和PZA耐药组(36例)。结果:(1)疗程结束时,敏感组和耐药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8.25%和88.89%(P=0.044),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9.12%和94.44%(P=0.143),空洞缩小率分别为89.01%和70.37%(P=0.039)。(2)敏感组和耐药组停药后2年内复发率分别为3.57%和6.25%(P=0.867)。结论 :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其耐药者与敏感者相比具有更低的空洞缩小率,但停药后2年内复发率尚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吡嗪酰胺 耐药 治疗效果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