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在药物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民权 龚铭城 +2 位作者 陈泽锴 陈振华 周良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计算机模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药物设计实验的需求。分子模拟作为传统计算机模拟的经典技术之一,可以构造分析复杂的分子模型,研究分子运动的动态过程,但模拟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的融合成为药物设计研究的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对应的化合物进行分子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反馈给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不断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联用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技术,提高了药物设计研究的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增加了模拟结果的可信度。该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应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技术进行药物设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药物研发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AIDD)的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人工智能 药物载体 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液滴质谱法促进的酰胺键构建及其在小分子和蛋白偶联中的应用
2
作者 姜雪 杨黄丽 +6 位作者 刘晓燕 肖伟 邱萌 程志刚 周振 涂其冬 高校飞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酰胺键的构建在小分子药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修饰、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电喷雾微液滴质谱技术促进酚酯氨解形成酰胺键的优势,以及在小分子-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制备方面的应用。以4-硝基苯基-2-(((苄... 酰胺键的构建在小分子药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修饰、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电喷雾微液滴质谱技术促进酚酯氨解形成酰胺键的优势,以及在小分子-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制备方面的应用。以4-硝基苯基-2-(((苄氧基)羰基)氨基)乙酸酯(Z-Gly-ONP)与溶菌酶的游离氨基氨解反应为模型,研究电喷雾微液滴技术中样品流速、鞘气压力、电场强度、溶剂极性等对酰胺键偶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流速和鞘气压力在微液滴中酚酯氨解构建酰胺键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在电喷雾过程中,雾化气体气流大和样品流速低的情况下,喷口处的样品溶液去溶剂化效率高,导致样品的局部浓度提高,促使样品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的频率增大,酰胺键形成反应的转化率提高。另外,微液滴技术成功应用于肿瘤抗原多肽与模型蛋白的共价偶联,蛋白偶联转化率达89%,且溶液相中反应剩余模型蛋白原料相对信号达74%。同等条件下与溶液相相比,微液滴中Z-Gly-ONP与溶菌酶的游离氨基氨解形成酰胺键的转化率明显提高,表明电喷雾微液滴技术在肿瘤抗原多肽-含T表位的载体蛋白共价偶联复合物的高效制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 微液滴 酰胺键形成 氨解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液滴技术促进不混溶两相间酰胺键形成反应的质谱研究
3
作者 刘晓燕 杨黄丽 +6 位作者 姜雪 肖伟 邱萌 程志刚 周振 涂其冬 高校飞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92,共9页
不混溶两相中酰胺键的形成对不同亲疏水官能团间的共价偶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同轴双液路喷雾装置,探索微液滴技术在促进不混溶两相间物质氨解反应形成酰胺键的优势。首先,以N-苄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a))与溶菌酶蛋白... 不混溶两相中酰胺键的形成对不同亲疏水官能团间的共价偶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同轴双液路喷雾装置,探索微液滴技术在促进不混溶两相间物质氨解反应形成酰胺键的优势。首先,以N-苄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a))与溶菌酶蛋白氨解反应为模型,研究样品流速、鞘管压强和溶剂等因素对不混溶两相微液滴中氨解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样品流速和鞘管压强对反应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由于高压气流对流速较低的初始液滴施加强大的剪切应力,促使初始液滴变小,进而提高两相间物质交换效率。当氨解反应分别采用几种疏水性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己酮、二氯甲烷、正丁醇)时,微液滴中的相对转化率在80%~91%之间。当小分子是带有大疏水基团的活性酯类E_(a)、E_(b)(N-苄氧羰基-4-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c)(N-苄氧羰基-6-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d)(N-芴甲氧羰基-2-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E_(e)(N-芴甲氧羰基-4-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和E_f(N-芴甲氧羰基-6-氨基乙酸对硝基苯酚酯)时,微液滴体系中的氨解相对转化率在65%~91%之间,而在本体溶液中的相对转化率小于11%。由此可见,微液滴中不混溶两相间的氨解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适用范围,该方法在不同亲疏水官能团的共价偶联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酰胺键形成 两相反应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香挥发油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邱雨美 谢梦蝶 +5 位作者 丁小云 张浩 王虎 黄思 蒋芳琴 汤喜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0,共9页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乳香挥发油(frankincense essential oil,FEO)防治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FEO的成分。采用0.225μg/mL FEO预处...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乳香挥发油(frankincense essential oil,FEO)防治大鼠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FEO的成分。采用0.225μg/mL FEO预处理心肌细胞1 h,加入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作用24 h,观察FEO对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冠状动脉结扎(coronary artery ligation,CAL)构建大鼠心脏肥大、心衰模型,给予FEO(50、100 mg/kg)治疗4周,检测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重量、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血清LDH含量等。结果表明,FEO能显著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减少LDH释放,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CAL诱导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重量、左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均增加,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表达上调,血清LDH含量增加,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FEO可抑制CAL诱导的上述变化。因此,FEO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来改善大鼠心脏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肥大 冠状动脉结扎 乳香挥发油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谢梦蝶 王衬衬 +6 位作者 李冰涛 欧阳长生 邱雨美 李洪铭 涂珺 尚广彬 汤喜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研究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通过CNKI、Pubmed、Pubchem等数据平台检索筛选并...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研究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通过CNKI、Pubmed、Pubchem等数据平台检索筛选并收集乳香挥发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心脏肥大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蛋白互作(PPI)网络和乳香挥发油“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分析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关键靶点,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实验进行关键靶点的验证。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乳香挥发油可抑制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大、蛋白合成增加以及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心房钠尿肽(ANP)、β-MHC mRNA表达上调。基于文献筛选乳香挥发油有效成分86种,抗心脏肥大靶点36个。网络分析雌激素受体1(ESR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是关键靶点,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ESR1、PTGS2、TNF、MAPK14 mRNA水平上调,NOS3、PPARG mRNA水平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质膜穴样内陷、酶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包含通路22条,主要与VEGF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等相关。结论:乳香挥发油活性成分可能是通过作用于ESR1、NOS3、PTGS2、TNF、MAPK14、PPARG等关键靶点,调节VEGF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等途径,影响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质膜穴样内陷、酶结合等改善心脏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香挥发油 心脏肥大 作用机制 体外细胞实验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6
作者 张文文 蒋福全 陈振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9Ub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调控平衡,保护活性基因免受异常沉默,去泛素化功能与促进基因活化和建立转录允许的染色质状态有关,除此之外还激活增强子并促进双链断裂处DNA损伤修复。附加性梳样1(additional sex comb-like1,ASXL1)作为表观遗传支架组装染色质修饰复合物和转录因子参与表观遗传调控。BRCA1相关蛋白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BAP1)作为去泛素化酶去除底物的泛素化修饰。PR-DUB复合物由核心二聚体和其他辅助因子组成,BAP1与ASXL1形成核心二聚体,其他亚基相互作用调节PR-DUB复合物靶向和功能。ASXL1和BAP1是与PR-DUB复合物去泛素化功能最相关的2个亚基,ASXL1的DEUBAD结构域激活BAP1发挥去泛素化作用水解H2AK119Ub1。了解ASXL1和BAP1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对研究PR-DUB复合物特异性去泛素化作用的机制至关重要。在人类中,PR-DUB复合物成分的突变经常引起多种血液肿瘤。ASXL 1基因突变常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结束,大部分是由于C末端PHD结构域缺失导致。目前认为,PR-DUB复合物中突变的ASXL1或BAP1、表观遗传因子以及Akt/mTOR等靶点或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是促进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这对于针对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开发新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PR-DUB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液肿瘤疾病中的发生,重点就ASXL1和BAP1进行综述,并系统总结了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以期为PR-DUB复合物在血液疾病防治中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 去泛素化修饰 基因突变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悦胶囊对心脏肥大大鼠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浩 丁小云 +6 位作者 王虎 李停停 邱雨美 谢梦蝶 董伟 沈亦欣 汤喜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94-3602,共9页
目的探讨心悦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脏组织和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心悦胶囊干预组和心悦胶囊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ISO(30 mg/kg)连续14 d建立大... 目的探讨心悦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脏组织和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心悦胶囊干预组和心悦胶囊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ISO(30 mg/kg)连续14 d建立大鼠心脏肥大模型,造模前3 d预先灌胃0.393 g/kg心悦胶囊,每天给药1次直至实验结束。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取血,取心脏并分离左、右心室,测定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右心室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ANP、β-MHC、α-SKA mRNA表达;生化法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体外实验采用ISO 1μmol/L作用24 h诱导大鼠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通过检测心肌细胞面积、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和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考察心悦胶囊12.5μg/mL对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心悦胶囊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左心室组织和心肌细胞中甘油磷脂代谢酶Ⅵ组磷脂酶A_(2)(PLA2G6)、磷脂酶A_(1)成员A(PLA1A)、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右心室指数、左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均增加(P<0.05),左心室ANP、β-MHC、α-SKA mRNA表达和PLA2G6、PLA1A、LCAT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而心悦胶囊干预后抑制了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心悦胶囊抑制了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的增大,心肌细胞蛋白水平的升高,ANP、β-MHC、α-SKA mRNA表达的升高,以及PLA2G6、PLA1A、LCA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升高(P<0.05)。结论心悦胶囊能改善ISO诱导的大鼠心脏肥大,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酶PLA2G6、PLA1A、LCAT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悦胶囊 心脏肥大 异丙肾上腺素 脂质代谢 甘油磷脂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董伟 汤喜兰 +3 位作者 赵国巍 蒋且英 廖正根 梁新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讨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异补骨脂素对MCF-7、MDA-MB-231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 目的:探讨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异补骨脂素对MCF-7、MDA-MB-231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以及异补骨脂素作用72 h,采用MTT法评价其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最大无毒浓度的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以及异补骨脂素联合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72 h,采用MTT法评价上述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与化疗药物阿霉素合用后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欧前胡素和白当归脑作用最为明显,二者作用于MCF-7细胞72 h的IC_(50)值分别为68.24μg/mL和54.20μg/mL;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异补骨脂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以异欧前胡素和欧前胡素作用最明显,二者作用于MDA-MB-231细胞72 h的IC_(50)值分别为44.64μg/mL和71.11μg/mL,而白当归脑作用较弱。与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单独组比较,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与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合用后对MCF-7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明显,IC_(50)明显降低,增敏倍数增加。结论: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对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具有化疗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 乳腺癌 MCF-7细胞 MDA-MB-231细胞 化疗增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的药理特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9
作者 吴缠婷 周良良 +2 位作者 邹婉清 成禹昕 陈振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67,共5页
黄芩属双子叶唇形科草本植物,常以干燥根部入药,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传统中药。黄芩苷作为黄芩提取物中有效的黄酮类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抑郁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对黄芩苷药... 黄芩属双子叶唇形科草本植物,常以干燥根部入药,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传统中药。黄芩苷作为黄芩提取物中有效的黄酮类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抑郁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对黄芩苷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对其进行阐释。就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文献综述,为黄芩苷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及特定部位的有效治疗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抗结肠炎 抗抑郁 抗肿瘤 心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药理作用及新剂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谢蓉 张民权 +2 位作者 李莹 周良良 陈振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125,共6页
大黄素是中药大黄中一种蒽醌类活性单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保护肝肾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结肠炎、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大黄素药理活性广泛,但存在溶解性差,广泛代谢、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未能... 大黄素是中药大黄中一种蒽醌类活性单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保护肝肾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结肠炎、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大黄素药理活性广泛,但存在溶解性差,广泛代谢、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未能实现临床转化。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使用纳米粒、脂质纳米颗粒、金属配合物等新剂型技术,提高大黄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赋予其靶向性、缓释性等特性,以适用临床。通过检索PubMed、SCI-HUB等数据库中大黄素药理作用和新剂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大黄素药理作用和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大黄素的新剂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抗肿瘤 抗炎 新剂型 纳米粒 脂质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组学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聪 吴琳静 +3 位作者 熊印华 汤喜兰 余雪纯 邓思雨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2,共7页
肝脏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肝脏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器质性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肝脏疾病与机体的脂质化合物代谢密切相关。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能通过分析机体... 肝脏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肝脏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器质性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肝脏疾病与机体的脂质化合物代谢密切相关。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能通过分析机体的脂质变化水平来评价肝脏疾病、寻找表征肝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肝脏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在肝脏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文在对脂质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的同时,还以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为出发点,重点对近年来脂质组学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为肝脏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脂质组学 脂质化合物 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苍耳散治疗鼻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聪 黎红维 +1 位作者 吴琳静 熊印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4-71,I0026,I0027,共10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苍耳散治疗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得苍耳散中的活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应靶点...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苍耳散治疗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得苍耳散中的活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应靶点,利用OMIM、Gene Cards、DigSee 3个数据库获取鼻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并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苍耳散作用于鼻炎的预测靶点;使用Cytoscape 3.7.1软件来建立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借助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7.1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Systems dock Web Site对关键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苍耳散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苍耳散中的活性成分有57个,作用于鼻炎的靶点有72个;关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木犀草素、柚皮素、谷甾醇等;关键靶点主要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6(IL-6)等;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基因富集分析得到GO功能条目1393个(P<0.01),通路129条(P<0.01)。结论苍耳散对鼻炎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鼻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苍耳散 鼻炎 靶点 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吡啶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DNA光裂解研究
13
作者 张琴 黄羽 +3 位作者 李知敏 胡迈 廖向文 王金涛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03-2108,共6页
本文以1-甲基-4′-对苯甲基-2,2′,6′,2″-三联吡啶六氟磷酸盐(L)为配体合成了一例新的铜配合物[CuL_(2)](PF_(6))_(3)·H_(2)O(配合物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热重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的表... 本文以1-甲基-4′-对苯甲基-2,2′,6′,2″-三联吡啶六氟磷酸盐(L)为配体合成了一例新的铜配合物[CuL_(2)](PF_(6))_(3)·H_(2)O(配合物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热重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的表征和化学价的分析。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7315(10)nm、b=1.90201(13)nm、c=2.10955(17)nm、β=101.269(2)°、V=5.0099(7)nm^(3)。XPS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的铜离子是以+1价的形式存在。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在光照条件下能有效使DNA裂解,表明该配合物具有明显的潜在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 铜配合物 溶剂慢挥发法 凝胶电泳实验 DNA光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