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葛田土壤养分评价及其与块根干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斌强 何绍浪 +5 位作者 林小兵 张昆 王馨悦 黄尚书 成艳红 黄欠如 《农学学报》 2022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摸清江西省粉葛生产状况,为实现葛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依据,调查分析了江西省15个主产县区具有代表性的17块葛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了其与单株块根干重的相关性,并分析了限制粉葛产量养分因子。结果表明:(1)调查区土壤pH、有机... 为摸清江西省粉葛生产状况,为实现葛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依据,调查分析了江西省15个主产县区具有代表性的17块葛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了其与单株块根干重的相关性,并分析了限制粉葛产量养分因子。结果表明:(1)调查区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值分别为4.77 g/kg、20.35 g/kg、25.12 mg/kg、17.33 mg/kg、136.91 mg/kg、1.19 g/kg、0.54 g/kg和16.30 g/kg。(2)调查区葛田土壤均呈酸性,土壤养分总体中等偏差,调查区葛田各养分的缺乏比例为35.39%(速效钾)~100%(碱解氮)。(3)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速效钾对单株块根干重负显著影响外,其他各养分对块根干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建议通过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及有机无机配施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施用碱性肥或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进而提高葛田土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土壤肥力 江西 PH 产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早熟型马铃薯高产与氮素高效的最优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志华 徐小林 +4 位作者 李大明 胡丹丹 宋慧洁 胡惠文 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16-222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2018年)和27915 kg/hm^2(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2018年)和101.09 kg/hm^2(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结论】极早熟型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较窄,过低或者过高施氮都会显著降低其经济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在红壤条件下,施N 18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而不会增加20 cm以下土层的无机氮含量,超过此用氮量,则会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向下迁移。因此,红壤旱地极早熟型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水平为N 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红壤旱地 马铃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成艳红 王馨悦 +6 位作者 林小兵 黄尚书 张昆 何绍浪 王斌强 万长艳 黄欠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2-548,共7页
为了揭示长期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影响红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控环境因子,试验依托红壤坡地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等措施的水保效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花生常规等高种植(CK)条件下,... 为了揭示长期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影响红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控环境因子,试验依托红壤坡地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等措施的水保效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花生常规等高种植(CK)条件下,配合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H、M和HM处理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香根草篱和稻草覆盖措施均是增加土壤细菌丰富度的影响因素,稻草覆盖措施是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HM处理特有种细菌数量最多。(2)水保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相比CK处理,M处理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5.1%,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的相对丰度,HM处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5.4%和1.2%,而H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C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稻草覆盖处理(M和HM)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但与CK和H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木聚糖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稻草覆盖 香根草篱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吴艳 肖国滨 +6 位作者 黄天宝 李亚贞 郑伟 肖小军 肖富良 吕伟生 叶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花生 大豆 间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早稻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小军 余跑兰 +7 位作者 郑伟 肖国滨 李亚贞 肖富良 黄天宝 陈明 韩德鹏 吕伟生 《作物研究》 2021年第1期8-13,21,共7页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促进了早稻高产的形成,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石灰使早稻增产11.4%;而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增幅仅为6.3%。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协同促进了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从而扩大了总颖花量,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同时,能够快速改良土壤酸化并增加耕层速效养分。因此,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可改良酸性红壤稻田土壤,实现早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秸秆还田 石灰 早稻 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再生稻套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明 郑伟 +4 位作者 徐艳明 吴艳 张绍文 肖富良 肖国滨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期25-26,共2页
在当前劳动力不足、油菜种植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前景广阔、意义重大。该文介绍了江西再生稻套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油稻品种的选择,油菜套播时间、播种量、播种前后大田水分调控,再生稻机收留茬高... 在当前劳动力不足、油菜种植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前景广阔、意义重大。该文介绍了江西再生稻套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油稻品种的选择,油菜套播时间、播种量、播种前后大田水分调控,再生稻机收留茬高度,套播油菜肥料管理、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催熟机械收获等,为江西省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油菜 套播 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肥播施方式对红壤旱地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吕伟生 肖富良 +8 位作者 张绍文 郑伟 黄天宝 肖小军 李亚贞 吴艳 韩德鹏 肖国滨 张学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90-1800,共11页
为明确红壤旱地油菜适宜的种肥播施方式,本研究通过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传统种肥土表撒播(T1)、种子条播而肥料土表撒施(T2)、种肥等行异位同步播施(T3)和种肥宽窄行异位同步播施(T4)4种不同种肥播施方式... 为明确红壤旱地油菜适宜的种肥播施方式,本研究通过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传统种肥土表撒播(T1)、种子条播而肥料土表撒施(T2)、种肥等行异位同步播施(T3)和种肥宽窄行异位同步播施(T4)4种不同种肥播施方式对油菜产量、密度动态、干物质变化、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播施方式对红壤旱地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在低肥力条件下影响更为显著。相比T1和T2,T3、T4显著促进了油菜高产的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但T3与T4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种肥异位同步播施明显提高了各时期油菜干物质量,尤其是显著增加了初花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花后根部与地上部干物质同步增长;同时促进了对N、P、K的吸收,保证较高的植株密度并协同产生充足的角果数,最终提高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因此,种肥异位同步播施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红壤旱地 种植方式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差异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文军 黄庆海 +5 位作者 李大明 柳开楼 叶会财 肖国滨 张文菊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4-552,共9页
[目的]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对提升农田生产力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比较施肥影响下相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的积累差异,以深入理解红壤有机碳的固持及稳定机制。[方法]稻田和旱地长... [目的]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对提升农田生产力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比较施肥影响下相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的积累差异,以深入理解红壤有机碳的固持及稳定机制。[方法]稻田和旱地长期施肥试验分别始于1981和1986年,包含CK(不施肥对照)、NPK(施氮磷钾化肥)和NPKM(有机无机肥配施)3个处理,在2017年晚稻和晚玉米收获后,采集两个试验上述处理的耕层(0—20 cm)土样,通过硫酸水解法分离土壤活性与惰性有机碳,测定并计算土壤中TOC及其组分的含量及储量,并利用J e n n y模型拟合试验期间耕层土壤T O C含量的变化动态,估算土壤固碳潜力。[结果]与CK相比,长期施肥可提高稻田和旱地土壤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且NPKM处理的效果优于NPK处理。相比于稻田土壤,施肥对旱地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的提升更加明显。NPK和NPKM处理下,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Ⅰ、活性有机碳组分Ⅱ、惰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幅分别是稻田土壤的2.7、2.7、5.8倍和2.0、1.4和2.5倍。不论施肥与否,稻田土壤TOC的固存量和固存潜力均显著高于旱地土壤。施肥促进土壤固碳,在稻田和旱地土壤上,NPKM处理的TOC固存量分别是NPK处理的1.7和25.5倍,TOC固存潜力则分别是NPK处理的1.4和5.8倍。长期不同施肥均显著提高稻田和旱地土壤年均碳投入量,线性拟合方程表明,随碳投入量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的累积对稻田、旱地土壤TOC储量累积的贡献率分别达64.7%、44.6%。不同处理间稻田与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组分Ⅰ与活性有机碳组分Ⅱ)含量的差异可解释其TOC含量差异的52.9%~60.0%。[结论]与施氮磷钾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更好的促进土壤固碳,且在旱地土壤上的促进作用比在稻田土壤上更为明显。与稻田土壤相比,旱地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对长期施肥的响应更敏感,且在施氮磷钾化肥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TOC积累的主要贡献组分分别为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红壤植稻虽有利于有机碳固持,但红壤性稻田土壤的活性碳占比较高,可能易因不当管理而发生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对红壤旱地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吕伟生 黄天宝 +5 位作者 肖富良 郑伟 肖小军 李亚贞 韩德鹏 肖国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96-1706,共11页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_(2)O_(5)-K_(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_(2)O_(5)-K_(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著。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 红壤旱地 缓释肥 侧深施肥 产量形成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甬优4149在江西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10
作者 李亚贞 梅胜芳 +9 位作者 张昆 戴熙燕 黄天宝 吴艳 肖富良 郑伟 肖小军 吕伟生 张绍文 肖国滨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3期11-11,112,共2页
甬优4149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和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甬粳41A"与"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在江西作再生稻种植,表现为高产、抗逆性... 甬优4149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和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甬粳41A"与"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在江西作再生稻种植,表现为高产、抗逆性强、米质优,穗大粒多等特点。本文对该品种做再生稻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4149 再生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硼肥种肥用量对红壤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德鹏 吕伟生 +5 位作者 陈明 黄天宝 肖小军 李亚贞 肖富良 郑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94-2403,共10页
为明确种肥同播条件下红壤耕地的适宜硼肥用量,在红壤旱地和水田通过开展种肥同播不同硼肥用量试验,本研究设置施硼肥量为0(T1,对照)、4.5(T2)、9.0(T3)、13.5 kg·hm^(-2)(T4)4个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出苗、生长发育、硼肥吸收利用效... 为明确种肥同播条件下红壤耕地的适宜硼肥用量,在红壤旱地和水田通过开展种肥同播不同硼肥用量试验,本研究设置施硼肥量为0(T1,对照)、4.5(T2)、9.0(T3)、13.5 kg·hm^(-2)(T4)4个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出苗、生长发育、硼肥吸收利用效果、籽粒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耕地增施硼肥,油菜花期可缩短9-20 d,全生育期缩短2-11 d。红壤中有效硼含量严重缺乏,增施硼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生物量和菜籽产量。适宜的硼肥用量可通过增加成株率、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产量达最佳水平,为2 131.6 kg·hm^(-2),较对照增产336.1%。收获期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随施硼量增加而增加,施硼量为13.5 kg·hm^(-2)时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硼肥利用率随施硼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基础有效硼含量越低,硼肥贡献率越大,施硼增产效果越好。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含油量和产油量达最佳水平,与对照相比含油量增加6.7个百分点,产油量达996.4 kg·hm^(-2),较对照增加401.5%。综合菜籽产量、含油量、硼肥利用率和产油量等因素,推荐红壤旱地硼肥施用量为9.0 kg·hm^(-2),水田可适当增加施用量,但不宜超过13.5 kg·hm^(-2)。本研究为我省红壤耕地油菜生产硼肥施用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缓释硼 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及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富良 黄天宝 +5 位作者 吕伟生 李亚贞 郑伟 肖小军 韩德鹏 肖国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6-12,共7页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年间8个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建立了一个适宜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评价模型,以期揭示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并为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年间8个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建立了一个适宜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评价模型,以期揭示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并为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筛选与选育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年度间总的农艺性状变化差异较小。供试所有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基因型效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均大于年份效应,但仅还苗期的年份效应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干物率与蔓长呈显著性正相关,与食味评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显著性负相关,薯干产量与封垄期和分枝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食用型甘薯品种在红壤旱地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能有效提高食用型甘薯品种适应性评价的科学性,应用于生产与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食用型甘薯 稳定性 适应性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吕伟生 肖富良 +5 位作者 韩德鹏 郑伟 肖国滨 李亚贞 黄天宝 肖小军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73,79,共6页
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开展小区试验,探究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或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用石灰显著促进了油菜秸秆还田后... 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开展小区试验,探究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或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用石灰显著促进了油菜秸秆还田后前中期的腐解和氮素释放,而对磷和钾元素的释放无显著影响。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能促进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总颖花量,从而扩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可见,在酸性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可加速自身腐解与氮素释放,实现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红壤稻田 油菜秸秆 石灰 腐解 养分释放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与评价
14
作者 肖富良 吕伟生 +7 位作者 韩德鹏 李亚贞 郑伟 肖小军 黄天宝 陶国华 王小坛 肖国滨 《作物研究》 2021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甘薯适宜的栽培方法,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不同栽培措施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栽培,其它栽培措施均能增加地上部分产量、...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甘薯适宜的栽培方法,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不同栽培措施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栽培,其它栽培措施均能增加地上部分产量、鲜薯产量、生物产量、蔓长和单薯鲜质量,降低经济系数、单株结薯数、干物率和R/T值,但仅黑膜覆盖和增施钾肥两项措施的产投系数高于常规栽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措施在促进植株生长的同时会降低干物率,而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能提高单株结薯数,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能提高单薯鲜质量。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6.27%,分别为产量性状、经济性状和光合产物性状。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气候条件下,黑膜覆盖和增施钾肥综合得分较高,为适宜在红壤旱地应用的甘薯栽培措施,保水剂应用和稻草覆盖综合得分为负数,不适宜在红壤旱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甘薯 栽培措施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葛渣肥料化利用的蚯蚓转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馨悦 成艳红 +4 位作者 何绍浪 张昆 黄尚书 王斌强 黄欠如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探索葛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通过室内蚯蚓养殖试验,研究了新鲜葛渣、腐熟葛渣及鲜葛渣与牛粪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蚯蚓堆制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并利用种子发芽实验判断蚯蚓堆肥效果。结果表... 为探索葛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通过室内蚯蚓养殖试验,研究了新鲜葛渣、腐熟葛渣及鲜葛渣与牛粪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蚯蚓堆制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并利用种子发芽实验判断蚯蚓堆肥效果。结果表明,纯鲜葛渣和纯腐熟葛渣不利于蚯蚓生长和繁殖。蚯蚓在鲜葛渣和牛粪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的物料更有利于蚯蚓繁殖。不同物料经蚯蚓堆肥处理后,总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总养分含量显著升高,种子发芽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升高,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经蚯蚓堆肥处理后的总养分含量为102.2 g·kg^(-1),比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高出57.7%。研究表明,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葛渣肥料化利用中,采用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进行蚯蚓堆肥,资源化利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渣 肥料化 赤子爱胜蚓 蚯蚓堆肥 牛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专家系统在双季稻中的应用和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柳开楼 李大明 +7 位作者 胡志华 胡惠文 余喜初 杨富强 叶会财 杨旭初 徐小林 黄庆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为合理评估养分专家(NE)系统在双季稻区的化肥减施效果,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进贤县开展了3年6季的田间试验,并分析了NE系统与农民习惯(FP)处理、当地农技部门的测土配方推荐施肥(ST)处理下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化肥施... 为合理评估养分专家(NE)系统在双季稻区的化肥减施效果,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进贤县开展了3年6季的田间试验,并分析了NE系统与农民习惯(FP)处理、当地农技部门的测土配方推荐施肥(ST)处理下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化肥施用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1)NE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的籽粒产量和养分吸收量(除了2014年)。2015和2016年,NE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比FP处理增加了15.17%~32.74%和14.33%~19.25%;早、晚稻氮素吸收量分别比FP处理增加了25.16%~33.21%和22.09%~26.82%,磷素吸收量增加了27.45%~29.57%和27.02%~38.60%,钾素吸收量增加了16.59%~22.34%和14.24%~16.21%。2)与FP处理相比,3年间NE处理的早、晚稻季氮肥用量分别降低了24.86%~29.15%和28.15%~34.43%,磷肥的降幅分别为15.97%~37.05%和31.72%~44.75%,钾肥的降幅分别为60.35%~66.22%和72.29%~74.02%。3)与FP处理相比,3年间NE处理的早、晚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3.26%~83.41%和48.77%~81.86%,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57.97%~76.31%和66.24%~115.83%,钾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13.25%~156.13%和160.88%~206.00%。因此,NE系统可以在双季稻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专家系统 双季稻 化肥减施增效 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伟 肖国滨 +6 位作者 吕伟生 李亚贞 陈明 黄天宝 肖小军 吴艳 叶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hm^2、4.50kg/hm^2、5.25kg/hm^2、6.00kg/hm^2和6.75kg/hm^2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hm^2、4.50kg/hm^2、5.25kg/hm^2、6.00kg/hm^2和6.75kg/hm^2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双季稻区套播油菜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早熟高产油菜品种筛选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郑伟 陈明 +9 位作者 吕伟生 应国勇 王瑞平 吴艳 肖富良 张绍文 刘开基 吴昌强 胡秋萍 肖国滨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筛选适合江西省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进阳光131、川油1号等1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川油1号、川油3号、阳光131及沣油320熟期较早,赣两优5号... 为筛选适合江西省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进阳光131、川油1号等1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川油1号、川油3号、阳光131及沣油320熟期较早,赣两优5号和赣油杂9号熟期偏晚;从抗性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7个品种抗性能力较强;从产量和日均产量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庆油1号、圣光127、黔油早2号、浔油9号、丰油730、沣油847、沣油320和赣油杂8号10个品种较高;通过对15个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的考察,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等品种抗倒性和抗菌核病强,产量及日均产量高,熟期适宜,适合在江西省作为油稻稻三熟栽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 三熟制 双低油菜新品种 早熟高产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稻油三熟制下油菜早熟高产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明 叶川 +5 位作者 吕伟生 肖国滨 应国勇 王瑞平 刘桅 郑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61-64,共4页
为筛选适合江西双季稻区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引进了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阳光131、大地95、丰油730、德油早1号、华油杂90、云花油9号、黔油早2号、圣光127 12个油菜品种。设置2个不同播期处理,对1... 为筛选适合江西双季稻区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引进了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阳光131、大地95、丰油730、德油早1号、华油杂90、云花油9号、黔油早2号、圣光127 12个油菜品种。设置2个不同播期处理,对12个品种的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云油杂2号、云油杂8号、云油杂9号、云油杂14号、云花油9号熟期较早,阳光131、华油杂90熟期偏晚;从产量和日均产量来看,阳光131、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产量水平较高;从抗性来看,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4个品种抗性较强。通过对12个品种综合性状的考察,圣光127、丰油730、华油杂90、黔油早2号抗菌核病和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和日均产量较高,熟期也比较适中,适合在江西省双季稻区稻稻油三熟栽培模式下作为早熟高产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稻油三熟制 油菜 早熟高产 品种筛选 综合性状 抗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小军 韩德鹏 +8 位作者 周会汶 肖国滨 郑伟 李亚贞 黄天宝 肖富良 陈明 吕伟生 周庆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0-517,共8页
为指导千粒重遗传改良,挖掘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显著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以3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千粒重进行一年两地表型考察,结合该群体前期开发的201 817个SNP标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 为指导千粒重遗传改良,挖掘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显著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以3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千粒重进行一年两地表型考察,结合该群体前期开发的201 817个SNP标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性状显著关联SNP位点两侧100kb区域内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300份甘蓝型油菜千粒重在两地均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筛选出6份千粒重较高的油菜种质资源。基于GLM、MLM模型分别检测到24个和10个与油菜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其中有8个SNP在2个模型中均被检测到,位于第C02号染色体上Bn-C02-22853028的表型贡献率最大。6个位点附近找到HWS、DA1、DA2、CPL3、bZIP、CSPs、PTR2、ARF2、TRM61等9个拟南芥已报道粒重基因的同源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千粒重 SNP位点 同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