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国华 黄虹 +5 位作者 涂祖新 张莉莉 靳亮 白亚妮 孙然 张志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为了解鄱阳湖水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选择鄱阳湖核心区具有代表性的15个点,运用16Sr DNA PCRDGGE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其部分结果与同种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个区域的水体均可分离出30到61种... 为了解鄱阳湖水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选择鄱阳湖核心区具有代表性的15个点,运用16Sr DNA PCRDGGE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其部分结果与同种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个区域的水体均可分离出30到61种优势菌群,隶属于7门69属90种,各区域之间细菌群落相似性系数在49.0%~74.0%;PCR-DGGE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相比较,PCR-DGGE方法只分析了样品中细菌群落数的1/10左右、看似与高通量方法中的丰度大于50的优势细菌群落数相接近,而且代表了样品总细菌群落丰度的91.7%,但2种方法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主要环境指标(DO、电导率、ORP、NTU、PAR、矿化度和盐度)和营养盐(TN、TP、NO_2、NH_4、NO_3、PO_4)与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显示了鄱阳湖细菌群落对湖泊生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环境指标 微生物多样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9-427,共9页
为了解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状况,从2010年至2014年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种类、分布、传播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矶山湿地保护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32种,隶属于l8科28属,其中菊科最多,有8种6属;其次是苋科,有4种3属,... 为了解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状况,从2010年至2014年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种类、分布、传播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矶山湿地保护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32种,隶属于l8科28属,其中菊科最多,有8种6属;其次是苋科,有4种3属,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以原产地为美洲的最多,有15种,其中来自北美的有9种。对保护区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植物有5种,分别为野燕麦(Avena fatu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危害较强的主要有7种,危害较轻的有20种。对外来植物的入侵途径、规律与成因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岛屿湿地 南矶山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潜在地理分布模拟预测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杰 敖子强 +2 位作者 吴永明 杨春燕 李敏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 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 利用181个地理分布调查数据,基于Arc GIS对中华猕猴桃的目前分布进行空间重建,利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对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及其未来气候变化下潜在可扩散地理范围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适生性和扩散潜力及其空间格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华猕猴桃当代及未来至2050年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23°―35°N之间和102°E以东的中亚热带山地丘陵区,如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罗霄山脉―南岭和武夷山脉等地区。中华猕猴桃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总面积为2 382 381 km2,占中国版图的25.19%,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RCP4.5)情景下预测至2050年,适生区总面积相对当前气候情景略有减少,但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强烈。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影响下,中华猕猴桃潜在适生区具有向北或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猕猴桃 潜在分布 适生性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NSP1蛋白在昆虫细胞表达及定位
4
作者 靳亮 许翠萍 +5 位作者 王金昌 关丽梅 张稳超 黄朝 高学梅 王洪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8-214,共7页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 CPV)基因组S5片段编码一个由88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01 k D的非结构蛋白(NSP1)。为探寻Dp CPV NSP1蛋白的功能,将Dp CPV 1基因组S5-1片段的抗原...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 CPV)基因组S5片段编码一个由88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01 k D的非结构蛋白(NSP1)。为探寻Dp CPV NSP1蛋白的功能,将Dp CPV 1基因组S5-1片段的抗原区(1-600 bp)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将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将稀释后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幼虫,感染后每天解剖甜菜夜蛾并取中肠样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SP1蛋白的合成时间曲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5片段表达的蛋白在病毒感染第1天就有合成,并且除了检测到全长的蛋白(101 k D)外,也检测到了80 k D和20 k D的蛋白条带,说明NSP1蛋白为早期表达蛋白,并且蛋白发生了切割。另外,首次对Dp CPV 1 S5片段进行了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和昆虫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昆虫细胞定位于细胞的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NSP1 抗体制备 真核表达 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