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析“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
作者 戢斗勇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1-36,共6页
国内理论界已开始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本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研究。人们初步认清了“民主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分析“民主社会主... 国内理论界已开始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本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研究。人们初步认清了“民主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分析“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从深层次探寻“民主社会主义”的谬误所在,分清理论是非。我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折衷主义的方法论、多元真理的认识论、改良主义的政治哲学。其哲学理论根源,在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康德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基础 折衷主义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认识论 历史观 新康德主义 资本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研究--谈谈汉字的书法与英文的书写
2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45-48,共4页
为什么汉字书法享誉全球,而英文的书写方式却相对单一且没有形成令世人称道的书法系统?其中至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文字书写的方式是否变化多样;二是文字书写的方式是否能做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汉字的方块型框架和结构,创造的是... 为什么汉字书法享誉全球,而英文的书写方式却相对单一且没有形成令世人称道的书法系统?其中至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文字书写的方式是否变化多样;二是文字书写的方式是否能做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汉字的方块型框架和结构,创造的是奇妙的二维空间,为其书写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也为其艺术性表现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背景舞台。英文的流线型文字书写结构,方向单一,限定了其书写方式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亦使其艺术表现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汉字书写工具的多样性为汉字书写的多样性与艺术性提供了重要条件,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的书画同源性也使其文字先天包涵了足够的艺术成分。汉字由求"稳",走向了求"变",英文则由求"变",趋向了求"稳"。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无处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英文 结构 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价值观影响下的服饰审美现象——以民国服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3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服饰审美规律虽遵循内在的法则,但亦受他律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价值观。而社会价值观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服饰审美的任何现象都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国时代,短暂几十年,"麻雀虽小,... 服饰审美规律虽遵循内在的法则,但亦受他律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价值观。而社会价值观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服饰审美的任何现象都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国时代,短暂几十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服饰审美现象经历的因循守旧、锐意创新、繁华多样及萧条沉沦几个阶段,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社会价值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观 审美现象 民国时代 服饰 审美规律 社会背景 根本性 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尚红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6期39-41,共3页
红色是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中国人尚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有文化的,更有政治的原因。中国人尚红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对汉字"赤"之原义的建构与崇拜;中国人尚红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作为... 红色是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中国人尚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有文化的,更有政治的原因。中国人尚红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对汉字"赤"之原义的建构与崇拜;中国人尚红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作为正色之一的赤(红)色,有着至尊的地位与神圣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其与方位的对应关系;中国人尚红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红色被历朝统治者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政治道德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红 红色 祭祀 宗教 政治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白”之图像本义及其初始审美意味略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据于汉字"白"与"百"的关系,汉字"白"的原形图像很可能与图像符号■有关。■的简写是■,其图像意义有可能象征的是白色的米粒。关于"白"之原形图像及其本义,很多前辈学者作了认真的考释,其中代... 据于汉字"白"与"百"的关系,汉字"白"的原形图像很可能与图像符号■有关。■的简写是■,其图像意义有可能象征的是白色的米粒。关于"白"之原形图像及其本义,很多前辈学者作了认真的考释,其中代表性的有郭沫若的"拇指说"、朱芳圃的"火盏说"、陈世辉的"人头说"、朱骏声的"日光说"、徐灏的"米粒说"等。在《甲骨文字诂林》中,姚孝遂按语认为陈世辉的"人头说"较为合理,代表了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但从图像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诸位前辈学者的解释,难免牵强。从图像角度而言,图像符号■、■,其结构形态都与米粒相近;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之原形参照及其本义为白色的米粒,就是建立在人类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之上。因此,只有从形、色、义上深入探究,才能对汉字"白"作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读。事实上,"白"之初始审美意味与其图像本义密切相关,其审美意味表现出来的是高贵、力量、祥瑞、优雅和喜悦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 图像 雨量 水稻 审美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诗经》中的色彩审美——以白色为例
6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8期99-101,共3页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有婚嫁的描绘,有出征的场景……《诗经》中对赤、黄、黑、白、青五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娴熟的地步。据相关资料显示,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概率最高,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敬和喜爱之程度。在《诗经》中,白色的审美意味是多样的,有高贵、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优雅柔和、恬淡朦胧的一面,更有忧愁、伤感的一面。探索《诗经》时代人们的色彩审美倾向,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白色 审美 高贵 优雅 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汉字与英文的造字差异说起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9期46-48,共3页
汉字的起源与英文的起源不同。前者的起源与农耕环境相关,后者的起源与游牧环境和海洋环境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字结构和样态——汉字求"稳",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英文求"变",活泼跳跃,始终洋溢着一... 汉字的起源与英文的起源不同。前者的起源与农耕环境相关,后者的起源与游牧环境和海洋环境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字结构和样态——汉字求"稳",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英文求"变",活泼跳跃,始终洋溢着一种动态美。求稳与求变的造字方法,最终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了汉民族和日耳曼人各自不同的生存密码和哲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英文 静态美 动态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赤”之象形意义及其宗教祭祀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2期27-29,共3页
按六书的分类,汉字"赤"(■),是一个会意字,因为■由■、■两字组合而成,■和■皆为独体象形字,二者结合,是为会意字。"赤"之构形,当上为人下为火,其象形意义为用大火焚人以祭天。这种象形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 按六书的分类,汉字"赤"(■),是一个会意字,因为■由■、■两字组合而成,■和■皆为独体象形字,二者结合,是为会意字。"赤"之构形,当上为人下为火,其象形意义为用大火焚人以祭天。这种象形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契文中"大"与"人"的关系及卜辞中"人"作为偏旁部首时的不同用法;二是殷人的祭祀和巫术活动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象形 宗教祭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黑”本义及其审美意象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5期11-14,共4页
甲骨文■,郭沫若释为黄,唐兰释为■,于省吾释为黑(今从于省吾说)。■(黑),是象形会意字,上部为两个对称的半月,下部为直立或行走的人,其图形会意人在夜色中站立或行走。■之审美形式夸张,审美意象丰富,表现出殷人对天神(自然神)的敬重... 甲骨文■,郭沫若释为黄,唐兰释为■,于省吾释为黑(今从于省吾说)。■(黑),是象形会意字,上部为两个对称的半月,下部为直立或行走的人,其图形会意人在夜色中站立或行走。■之审美形式夸张,审美意象丰富,表现出殷人对天神(自然神)的敬重和畏惧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象形 审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