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孝荣 曾桂生 +2 位作者 罗胜联 罗旭彪 邹建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00-2505,共6页
采用自制的粉末微电极,运用开路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Tafel法,通过有无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来对比研究钴酸锂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细菌的作用下,钴酸锂在较低电位条件下就能被氧化,在溶液中的腐蚀... 采用自制的粉末微电极,运用开路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Tafel法,通过有无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来对比研究钴酸锂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细菌的作用下,钴酸锂在较低电位条件下就能被氧化,在溶液中的腐蚀点电位为0.420 V、致钝电位为0.776 V、钝化电位为0.802 V。无菌条件下,由于钴酸锂氧化电流小,不产生钝化膜。钴酸锂细菌浸出阳极氧化过程的反应具有不可逆性,且反应速度受吸附电化学反应及扩散步骤混合控制。细菌在无菌和有菌条件下的氧化速率分别为1.544和1.634μA/cm2,细菌的加入使电子在钴酸锂电极、溶液界面之间的迁移阻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钴酸锂 生物浸出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工艺条件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孝荣 曾桂生 +1 位作者 李卓 李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81-1386,共6页
考察了接种量、振荡条件、浸出液以及电池原料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浸出10 d,钴浸出率达到48.5%,之后,浸出率不再增加;当接种量在2.5%—12.5%之间时,钴浸出率在第10天都为47.6%,接种量对浸出率无影响... 考察了接种量、振荡条件、浸出液以及电池原料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浸出10 d,钴浸出率达到48.5%,之后,浸出率不再增加;当接种量在2.5%—12.5%之间时,钴浸出率在第10天都为47.6%,接种量对浸出率无影响;振荡过程中控制温度为35℃时,钴浸出率最佳,并随着振荡速率的升高而增加;浸出液中加入硫磺对浸出影响不大,初始pH值在1.5—2.5范围内,都适合钴酸锂的浸出,而初始亚铁离子浓度在45 g.L-1条件下浸出效果最好;选择固液比为3%最佳,并且钴酸锂粉末的粒度大小对浸出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 生物浸出 废旧锂离子电池 浸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次素琴 吴娜 +1 位作者 温珍海 李景虹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51,共9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可用于废水处理并产生电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生物电化学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功能修饰及表面构建等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碳基纳米材料的微结... 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可用于废水处理并产生电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生物电化学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功能修饰及表面构建等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碳基纳米材料的微结构与成分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现存的主要问题,以期不久的将来微生物燃料电池能付之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阳极 阴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油茶果壳中5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8
4
作者 郭会琴 熊晶晶 +1 位作者 颜流水 李可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93-1496,共4页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油茶果壳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等5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油茶果壳样品经甲醇提取,以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cs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不同体积比的乙腈和甲酸(1+99)溶...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油茶果壳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等5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油茶果壳样品经甲醇提取,以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cs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不同体积比的乙腈和甲酸(1+99)溶液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5种多酚类化合物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在0.02~0.50mg·L-1之间。方法用于油茶果壳样品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0.0%~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1%~3.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油茶果壳 多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包覆的CdZnTe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痕量Pb^2+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燕清 谢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7-1020,共4页
在水相中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水溶性PEI-CdZnTe量子点。研究了反应时间,酸度及不同常见金属离子对PEI-CdZnTe量子点荧光效率的影响。基于Pb^(2+)对CdZnTe量子点具有选择性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用CdZnTe量子点为探针灵敏测定痕量P... 在水相中制备了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水溶性PEI-CdZnTe量子点。研究了反应时间,酸度及不同常见金属离子对PEI-CdZnTe量子点荧光效率的影响。基于Pb^(2+)对CdZnTe量子点具有选择性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用CdZnTe量子点为探针灵敏测定痕量Pb^(2+)的新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b^(2+)对CdZnTe量子点荧光强度猝灭情况,结果表明,Pb^(2+)对CdZn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过程可以很好地用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来描述。当Pb^(2+)浓度在0.05~3.0μg·mL^(-1)范围内,CdZnTe量子点的荧光强度F_0/F与Pb^(2+)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8,检测限为0.01μg·mL^(-1)。该量子点荧光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能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b^(2+)的分析与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检测 荧光检测 PEI-CdZnTe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物膜的制备及乙醇/水中的溶胀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鸣 董永全 唐星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0,共6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乳液.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共聚物膜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对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亲水性、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计...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乳液.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共聚物膜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对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亲水性、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计算了共聚物膜在乙醇和水中的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VTES与丙烯酸酯发生自由基聚合;随着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的增大,共聚乳液的绝对黏度逐渐增加,共聚物膜的交联度及接触角逐渐增大.提高乙醇浓度或者增加温度,都可以提高共聚物膜在乙醇/水体系中的溶胀度;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为0.15的共聚物膜在乙醇中的扩散系数最大,为0.023 09×10-4m2/s;VTES与丙烯酸酯用量比为0.02的共聚物膜在水中的扩散系数最大,为0.023 57×10-4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共聚物膜 溶胀度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