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和GIS的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柏贞 吴燕良 +3 位作者 王怀清 邱美娟 戴芳筠 陈兴鹃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NPP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004/a、2.6g C/(m^(2)·a)。(2)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呈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一般为1或2月植被生态质量最低,7或8月最高。(3)江西省的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得到显著改善,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植被生态好的区域主要位于省境边陲高海拔山区,低值区则位于下垫面为水体和城镇的江河湖泊及城区附近,而植被生态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湿地、中南部山地与平原过渡带的部分丘陵地区,其中抚州、鹰潭、赣州等市的植被生态改善比例位居江西省的前3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质量 净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钱悦 周媛 +4 位作者 陈燕玲 邓力琛 刘诚 王欢 钱宏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象数据和NO_(x)排放量、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九江-南昌-新余一带,低值区主要位于赣南地区.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其中冬季NO_(2)污染区域和浓度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两个变化阶段,2005-2012年为增长阶段,年增长趋势率为0.36×10^(15)molec·cm^(−2)·a^(−1);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NO_(2)柱浓度为下降阶段,年下降趋势率为0.09×10^(15)molec·cm^(−2)·a^(−1).从月尺度上分析发现,气温和降雨量与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温可以抑制NO_(2)柱浓度的升高,而降雨对NO_(2)柱浓度具有削减作用.从年尺度上发现,气象因素在年际变化上对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影响不显著前提下,江西省生产总值、人口数、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对流层NO_(2)柱浓度不升反降,这表明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强有力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江西省 OMI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曹侃 应旻 +7 位作者 魏峻山 曹炳伟 储险峰 黄子璐 徐洁 陈燕玲 罗勇 王东方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59,共16页
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的江西省国控点臭氧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9年,江西省臭氧超标时间和质量浓度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4—6月和8—10月是江西臭氧污染高发... 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的江西省国控点臭氧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9年,江西省臭氧超标时间和质量浓度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4—6月和8—10月是江西臭氧污染高发期,其中8—10月臭氧污染最严重;臭氧1 h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分布特征,早晚浓度低,上午09:00浓度快速上升,15:00达到峰值。除景德镇外,2017—2019年江西省臭氧污染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2019年臭氧污染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平均分布的特征。大体上,江西省11个设区城市臭氧超标天数比例的峰值在(30,35]℃日最高气温区间。晴朗天气时的地面低压系统与臭氧污染关联性强,江西省11个设区城市在日均地面气压(990,1013.25]hPa、日均地面湿度(50%,70%]和日均地面风速(1,2]m/s条件下臭氧容易超标,臭氧超标时地面主导风向主要为北风和东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小珍 刘诚 +2 位作者 邓力琛 钱悦 冯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大8小时浓度(O_(3) MDA8)年均增长率为3.95%,浓度增长2.57μg/(m^(3)·a),O_(3)在5、9月达到峰值,O_(3)小时浓度在15∶00达到峰值;11设区市中鹰潭O_(3) MDA8浓度最高(147.6μg/m^(3)),而新余增幅最大(9.94%);利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日照长、高温、低湿、少雨、低压等气象条件下易促进O_(3)积累;污染天时,O_(3) MDA8、光化学总氧化剂浓度和日照分别是清洁天的2.13倍、1.79倍和2.22倍,O_(3)与其前体物NO_(2)、CO等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O_(3)污染受大气氧化性、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子(日照、RH和降水量)等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时空污染特征 气态污染物 气象因素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6年江西省霾日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翔翔 秦晓晨 +1 位作者 彭王敏子 樊建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5-1364,共10页
利用江西省1960~2016年82个气象站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重建了江西省霾日序列,分析了江西省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大风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霾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成因.... 利用江西省1960~2016年82个气象站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重建了江西省霾日序列,分析了江西省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大风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霾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江西省霾日数表现为在1970s有明显偏高、1980年后显著增加趋势(0.53d/a),赣北地区霾日多且增加速率快.四季霾日数均有增加,其中秋季贡献最大(0.21d/a,P<0.001),春季其次(0.12d/a,P<0.001),冬季霾日数最多,但年际趋势并不显著(0.10d/a,P>0.05),夏季年均霾日数较低,增加幅度最小(0.09d/a,P<0.001).过去几十年降水日数减少(-0.26d/a,P>0.05)导致大气湿沉降能力减弱,以及大风日数减少(-0.33d/a,P<0.01)和静风日数增加(1.73d/a,P<0.01)导致大气扩散能力降低,为江西省霾日增加提供了有利气候背景.但主要气候成因因季节不同:春季霾日数增加的主要气候成因是大风日数减少(r=-0.48,P<0.01),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显著;夏季亦与大风日数减少显著相关(r=-0.50,P<0.01),同时与静风日数增加显著相关(r=0.37,P<0.05);秋季受大风日数减少、静风日数增加以及降水日数减少共同影响,导致秋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快;冬季霾日数仅与降水日数显著相关(r=-0.36,P<0.05),但由于冬季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0.26d/a,P>0.05),冬季霾日数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季节 降水日数 大风日数 静风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植被碳汇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苏海报 陈兴鹃 +3 位作者 吴燕良 夏玲君 戴芳筠 李柏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27-135,共9页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MODIS-NDVI)、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对2000—2022年江西省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碳汇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植被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2年1—12月江西省...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MODIS-NDVI)、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对2000—2022年江西省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碳汇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植被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2年1—12月江西省NPP和植被碳汇月度平均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植被碳汇的年平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13.4 g C/(m^(2)·10 a),最小值为411.2 g C/m^(2)(2022年),最大值为614.8 g C/m^(2)(2018年);(2)植被碳汇的分布情况与地形、植被类型等密切相关,高碳汇区处于省境边陲附近,中、低碳汇区处于丘陵、河谷、湿地和盆地,碳源区相对较少,基本处于鄱阳湖和城区附近;(3)植被碳汇和降水量、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受到两者的协同影响,但降水量对植被碳汇的影响要弱于气温,其中“暖湿型”气候背景最有利于植被碳汇。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明显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造成光合能力减弱,从而导致碳汇显著下降。受异常气候条件影响,2003、2019和2022年江西省碳汇的排位分别为历史第二低位、第三低位和第一低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江西省 NPP 植被碳汇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制度下江西省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特征
7
作者 李柏贞 苏睿 +1 位作者 孔萍 黄彩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65-70,共6页
基于2000~2019年江西省气象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制度(休闲期和耕作期,单季稻和双季稻)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动态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自21世纪以来,江西省稻田生态系统的CH_(4)年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80万t/a,其... 基于2000~2019年江西省气象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制度(休闲期和耕作期,单季稻和双季稻)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动态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自21世纪以来,江西省稻田生态系统的CH_(4)年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80万t/a,其中双季稻田的增加率略高于单季稻田;双季稻的CH_(4)排放量明显高于单季稻,耕作期的CH_(4)排放量明显高于休闲期;江西省11个设区市稻田甲烷年总排放量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增速最快的设区市为上饶市;在2018年,江西省稻田CH_(4)年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吉安市、宜春市和上饶市,总共占江西省排放总量的49.1%,而年排放低值区则分布在萍乡市、新余市和景德镇市;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量最高的地区为南昌市(10.89 t/km^(2)),排放量较低的区域则位于九江市和赣州市。因此,江西省耕作期、双季稻的CH_(4)排放对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甲烷排放 稻田生态系统 耕作制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森林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影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兴鹃 李翔翔 +2 位作者 徐爽 聂志强 黄淑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68-173,共6页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质量评价的需要,基于MODIS/EOS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西省近20年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江西省NPP年际整体呈波动式增加,其中赣南...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质量评价的需要,基于MODIS/EOS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西省近20年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江西省NPP年际整体呈波动式增加,其中赣南、赣西等地区NPP增加趋势明显,森林植被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最多。(2)全省NPP表现为由外围向中间递减、南高北低的特征。有80%~90%的林区年尺度NPP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年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森林植被NPP的增加,气温是影响江西省森林植被NPP变化的显著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气候影响因子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南昌站大气CH_(4)浓度变化及区域输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敏玉 刘分龙 +3 位作者 夏玲君 许怡欣 甘瑞杰 邓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基于南昌温室气体站2018年12月~2020年11月连续在线监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浓度变化及区域输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昌站大气CH_(4)的平均浓度为2389×10^(-9),CH_(4)浓度日变化呈现夜间高、白昼低的特征,夏、... 基于南昌温室气体站2018年12月~2020年11月连续在线监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浓度变化及区域输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昌站大气CH_(4)的平均浓度为2389×10^(-9),CH_(4)浓度日变化呈现夜间高、白昼低的特征,夏、秋季大气CH_(4)浓度高于冬、春季,春季振幅最小(404×10^(-9)),秋季振幅最大(621×10^(-9))。大气CH_(4)浓度年内变化呈现双峰曲线,3月、11月为谷值,9月、12月为峰值。2020年大气CH_(4)浓度比2019年同期低。ENE风向的CH_(4)浓度较高,在夏季高达3064×10^(-9)。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PLIT)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季大气CH_(4)浓度主要受中长距离气团输送的影响,夏季主要受短距离气团输送的影响,冬季受短距离和长距离气团输送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浓度变化 HYPLIT模型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州市柑橘低温冻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10
作者 李春晖 霍治国 +3 位作者 郭瑞鸽 蔡哲 李翔翔 周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9-959,共11页
为因地制宜开展柑橘低温冻害风险管理,优化种植布局,基于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利用赣南气象数据、柑橘种植区分布数据、统计数据和农业生产数据,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指数,以及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对赣州市柑橘越冬... 为因地制宜开展柑橘低温冻害风险管理,优化种植布局,基于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利用赣南气象数据、柑橘种植区分布数据、统计数据和农业生产数据,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指数,以及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对赣州市柑橘越冬期低温冻害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柑橘低温冻害危险性表现为中部低和由中部向东北、西南升高的特征,高危险性区主要集中在武夷山脉和九连山脉附近地区,包括赣州市东部的宁都、石城、瑞金、会昌东部和南部的全南东南部。2)赣州市柑橘果园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部、东南部及南部地区。高脆弱性区集中在赣州市西部的崇义、中偏南部的安远和信丰以及南部的全南。低防灾减灾能力区主要位于赣州市东北部的宁都和石城、西部的上犹、中偏南部的安远和中部的章贡。3)柑橘低温冻害综合风险表现为东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中偏南部低的特征。柑橘低温冻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宁都大部、石城、瑞金、安远和全南。综合风险区划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柑橘种植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越冬期 低温冻害 综合风险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景德镇站大气CH_(4)和CO季节变化及源解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玲君 张根 +4 位作者 陈昆 占明锦 孔萍 李柏贞 戴志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85-5494,共10页
基于江西景德镇温室气体站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筛分获得的CH_(4)及CO大气本底和污染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和CO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排放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H_(4)和CO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与浙江临安本底站类似,即夏季低而冬季... 基于江西景德镇温室气体站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筛分获得的CH_(4)及CO大气本底和污染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和CO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排放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H_(4)和CO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与浙江临安本底站类似,即夏季低而冬季高,而夏季江西地区水稻田和湿地排放导致CH_(4)污染浓度显著抬升,相比本底浓度抬升幅度可达133.9×10^(-9),冬季受西北部地区取暖排放的区域输送的影响,1月CO污染平均浓度较本底浓度抬升达227.2×10^(-9).基于本底数据及污染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发现景德镇站大气CO潜在排放源主要分布在湖北东南部(四季)、安徽(秋冬季)、山东中部(秋季)、长江三角洲上海及杭州(夏秋季)、湖南东部和江西地区(冬季)等区域,其中冬季湖南东部和江西地区贡献率达53.7%,CH_(4)排放源主要集中在江西地区(夏季)、长江三角洲杭州、南京及安徽南部覆盖区域(夏季)、湖北东南部(夏秋季)以及安徽(秋季)、山东中部(秋季)等区域,夏季南京、杭州及安徽南部覆盖区域的CH_(4)排放对景德镇站CH_(4)浓度抬升的贡献率达到69.5%.大气CH_(4)及CO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冬季其相关系数可达0.86,受CH_(4)和CO源汇季节变化影响,CH_(4)/CO排放比呈现冬季低值(0.31)、夏季高值(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大气CH 大气CO 季节变化 排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站大气CO变化特征及区域输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韵启 杨波 +3 位作者 夏玲君 孔萍 戴志健 占明锦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7-113,共7页
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省赣州站大气CO和CO_(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探究了赣州站CO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厘清了该区域气团的轨迹,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CO_(2)和△CO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江西省赣州站大气CO和CO_(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资料,探究了赣州站CO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厘清了该区域气团的轨迹,分析了区域大气输送的影响以及潜在排放源区分布特征,并对△CO_(2)和△CO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赣州站CO的平均浓度为415.0×10^(-9);赣州站CO浓度日变化特征具有季节差异性,在春夏季,夜间至清晨期间,CO浓度较高,午后CO浓度开始下降;在秋冬季,CO浓度日变化总体呈现白天高,夜间至清晨略低的特征。CO本底季节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月出现峰值(694.8×10^(-9)),7月出现最小值(215.6×10^(-9))。(2)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冬季的赣州站高浓度CO主导气流来自江西省北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南部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2019年1月28—29日污染事件的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份的燃烧效率较高。(3)冬季的△CO和△CO_(2)呈强相关性,表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以及人为排放活动对寒冷季节CO_(2)浓度变化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轨迹聚类分析 赣州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州市近63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3
作者 郑劲光 周媛 +1 位作者 余焰文 陈燕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利用抚州市1960—2022年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距平计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3年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2年间,抚州市的年平均气温以0.202℃/10 a的幅度上升... 利用抚州市1960—2022年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距平计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3年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2年间,抚州市的年平均气温以0.202℃/10 a的幅度上升,其中20世纪70、80年代的气温明显偏冷,90年代中期后气温进入明显增暖期,年平均气温变化未发生突变;(2)年极端最低气温以0.513℃/10 a的幅度上升,冬季区域性低温冻害日数年均为4.5 d,区域性低温天气过程以持续2~5 d为主,占总次数的68.5%;(3)年极端最高气温以0.042℃/10 a的幅度上升,7月的高温天气日数出现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1%,其次是8月,占高温总日数的35.5%,高温天气过程以持续3~5 d为主,占高温天气总次数的49.1%;(4)抚州市早稻高温逼熟发生频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西北部是高值中心,而西部、南部是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低温冻害 高温逼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区大气CO_2柱浓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15
14
作者 夏玲君 刘立新 +1 位作者 李柏贞 周凌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11-2819,共9页
基于日本GOSAT及美国AIRS反演数据产品,对我国中部六省大气CO_2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中部地区2010~2013年大气CO_2年均柱浓度由389.36×10^(-6)增长到396.52×10^(-6),年均绝对增长率达2.39×10^(-... 基于日本GOSAT及美国AIRS反演数据产品,对我国中部六省大气CO_2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中部地区2010~2013年大气CO_2年均柱浓度由389.36×10^(-6)增长到396.52×10^(-6),年均绝对增长率达2.39×10^(-6)/a,呈现出冬春季高值、夏秋季低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柱浓度年均值及去长期趋势后的月均值均略低于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其CO_2柱浓度高值区集中在湖南、江西及周边一带,年均绝对增长率为2.01×10^(-6),其柱浓度年均值及去长期趋势后的月均值与长三角地区相当,略低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由于受地面源汇影响较小,其与GOSAT反演结果相反,可能是由于AIRS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则更多地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O_2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柱浓度 中部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GOSAT A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9年鄱阳湖流域潜在蒸散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秦晓晨 戴志健 +2 位作者 陈兴鹃 李柏贞 占明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4-102,共9页
为探明鄱阳湖流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揭示不同季节潜在蒸散趋势差异及其气候成因,该研究基于1981-2019年鄱阳湖流域7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潜在蒸散量( ET_(0)),结合敏感性-贡献率法,分析了... 为探明鄱阳湖流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揭示不同季节潜在蒸散趋势差异及其气候成因,该研究基于1981-2019年鄱阳湖流域7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潜在蒸散量( ET_(0)),结合敏感性-贡献率法,分析了1981-2019年鄱阳湖流域 ET_(0)在年、季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1981-2019年鄱阳湖流域年尺度 ET_(0)具有先降后升的特点,21世纪以前呈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下降趋势减弱,并在21世纪头10年后半段转为上升趋势。整体上,鄱阳湖流域 ET_(0)呈显著增加趋势(1.50 mm/a,P<0.05),其中春季增加速率最快(0.81 mm/a,P<0.05),秋季次之(0.64 mm/a,P<0.05),冬季和夏季分别呈不显著增加和下降趋势(P>0.05);2)最高气温升高是年均 ET_(0)和春、秋季 ET_(0)增加的主导因子,冬季 ET_(0)增加的主导因子为最低气温的升高,而辐射下降是夏季 ET_(0)下降的主导因子;3)不同气象要素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年均 ET_(0)由降转升的原因是2000年以后气温增加的正贡献超过风速和辐射下降的负贡献。该研究对鄱阳湖流域农田水分管理和季节性干旱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气候 季节 时空变化 贡献率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敏玉 张根 +5 位作者 夏玲君 熊劦 李柏贞 孔萍 占明锦 张玉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峰值出现在9月,安徽、江苏峰值出现在8月。垂直方向上长江中下游六省CH4浓度随气压降低,浓度逐渐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近地面层GOSAT反演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高层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AIRS反演的大气CH4浓度空间分布上北高南低,与GOSAT反演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AIRS主要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更多的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H4的变化。其垂直方向上呈现高度越高,浓度越低,不同高度上秋季浓度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柱浓度 时空分布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大气红外探测仪 长江中下游六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参云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过程中云宏微观特征模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乾 钱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5-625,共11页
将WRF3.9模式的16种云微物理方案分为单参、双参两组,分别对2016年6月30日—7月4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首先利用逐小时观测降水对各组模拟降水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FY-2G和CALIPSO云产品数据分别评估不同方案对降水... 将WRF3.9模式的16种云微物理方案分为单参、双参两组,分别对2016年6月30日—7月4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首先利用逐小时观测降水对各组模拟降水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FY-2G和CALIPSO云产品数据分别评估不同方案对降水过程中总云量、云垂直结构云水含量等宏微观特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该次过程的雨带位置和中心降水强度,但不同方案对云宏微观特征的模拟结果有显著差异。分析两组试验对总云量的模拟结果发现,单参方案组除Kessler暖云方案对冰云过程描述不足导致模拟的总云量显著偏高外,其他单参方案和所有双参方案均能模拟出强降水过程中总云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云覆盖率和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单参方案组对600 hPa以下中低层暖云的模拟稳定性整体略优于双参方案组;而对200~500 hPa的冰相云模拟结果相反,双参方案组比单参试验组模拟的固水含量更加集中。将各层云覆盖率与CALIPSO云产品的对比也发现,对于低层暖云降水过程,选择如WSM3单参云微物理方案比双参方案得到的模拟云量更加接近实况,而对于以深对流为主要运动特征的冷云降水过程,选择如WDM5或WDM6这样双参云微物理方案模拟得出的高云量值更加稳定,误差也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双参云微物理方案 强降水 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新冠疫情前后南昌市大气CO_(2)浓度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诚 艾昕悦 +1 位作者 侯波 夏玲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源汇和大气传输过程影响,因此城市地区的浓度观测包含区域人为源排放的重要信息.为明晰2020年新冠疫情对CO_(2)浓度及人为源排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昌市大气CO_(2)为研究对象,结合先验排放清单和高精度大气... 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源汇和大气传输过程影响,因此城市地区的浓度观测包含区域人为源排放的重要信息.为明晰2020年新冠疫情对CO_(2)浓度及人为源排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昌市大气CO_(2)为研究对象,结合先验排放清单和高精度大气传输模型,对南昌市2020年1月24日至4月30日的小时CO_(2)浓度进行了观测和模拟.基于当地管控政策把研究时段分为两段:一级管控期间(1月24日至3月11日)和二、三级控期间(3月12日至4月30日),并对排放源等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模型能够模拟CO_(2)浓度的小时变化特征,然而由于模型没有考虑排放源的高度信息,尤其是城市中的发电站烟囱等强点源,将对夜晚浓度高估,而正午(12:00—18:00)则无影响.一级管控期间正午CO_(2)浓度(干燥空气中CO_(2)的摩尔分数)观测值和模拟值分别为433.63×10^(-6)和438.22×10^(-6),其中模拟的人为源浓度贡献值高于观测值约21.9%;而二、三级控期间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分别为432.06×10^(-6)和432.24×10^(-6),其模拟一致性高.浓度对比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先验排放清单能代表二、三级管控期间人为CO_(2)的排放量,而一级管控期间的排放量则偏高约21.9%,显示出调控措施明显降低了南昌市人为CO_(2)的总排放量.整个时间段植被NEE的平均CO_(2)浓度贡献都小于2×10^(-6),表明人为源相较于NEE是导致CO_(2)浓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二、三级管控期间的边界层相比一级管控期间升高,减少了人为CO_(2)排放量导致的浓度增加幅度,抵消了背景值浓度升高的影响,是两个时间段的浓度观测值接近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反演提供科学支撑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STILT 拉格朗日模型 温室气体 城市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地区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诚 邓力琛 +5 位作者 钱悦 闫爱军 方小珍 潘媛媛 郭威 谢亚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12-4524,共13页
利用2018~2020年庐山观测站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结合气象数据、污染物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对该地区BC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庐山BC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3a BC年平均浓度为(0.606±0.474)μg/m^(3)... 利用2018~2020年庐山观测站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结合气象数据、污染物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对该地区BC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庐山BC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3a BC年平均浓度为(0.606±0.474)μg/m^(3),但BC本底浓度每年增加约0.035μg/m^(3).从月变化上来看,BC浓度最小值出现在7月(0.455±0.184)μg/m^(3),最大值出现在1月(0.742±0.603)μg/m^(3).BC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正午及午后出现最大值,各个季节BC浓度在周末均高于工作日,与城市地区结果明显相反.观测期间,BC/PM_(2.5)占比随PM_(2.5)浓度增加而减小(5.2%减少至2.4%),平均占比为3.4%.BC与SO_(2)和NO_(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但与CO无显著相关,表明庐山地区局地源排放其自身影响较小,BC主要与区域输送或山下垂直传输等气象过程相关.后向轨迹和PSCF潜在源贡献结果表明庐山BC来源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主要受来自西北和华北气团影响,潜在贡献源主要在陕西−河南−湖北一带及长三角地区.秋季气团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华北地区,而夏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对应的潜在源贡献区呈类似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黑碳气溶胶 污染物 气象条件 潜在源贡献 背景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一次重污染过程PM_(2.5)垂直分布的模拟及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诚 邓力琛 +2 位作者 陈燕玲 钱悦 王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98-606,共9页
准确模拟PM_(2.5)垂直分布对理解灰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检验模式预报能力至关重要。利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v3.9.1对2017年12月22至25日南京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结合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激光雷达... 准确模拟PM_(2.5)垂直分布对理解灰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检验模式预报能力至关重要。利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v3.9.1对2017年12月22至25日南京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结合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激光雷达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及无人机观测的PM_(2.5)垂直廓线等数据对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并探讨气溶胶辐射效应对PM_(2.5)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WRF-Chem对白天地面气象要素及PM_(2.5)垂直分布模拟较好,但对夜间PM_(2.5)浓度严重高估(MB=49.8μg/m^(3))。夜间模拟的近地层逆温过强、边界层高度过低,导致PM_(2.5)聚集在较低的高度并向上浓度逐渐递减,但观测的PM_(2.5)在夜间仍然维持近乎均匀混合的分布方式。相比夜间,气溶胶辐射效应在白天的影响更加明显,主要通过降低边界层高度影响PM_(2.5)垂直分布方式。本研究对于理解WRF-Chem模拟PM_(2.5)垂直分布的表现及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PM_(2.5)垂直分布 WRF-Chem 边界层高度 气溶胶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