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空热固结联合强夯处理工程废浆试验研究
1
作者 吴建奇 陶建伟 +3 位作者 符洪涛 李校兵 周晨阳 陈腾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解决真空热固结过程中热量与真空负压在土体中衰减而导致土体加固效果不均匀的问题,利用强夯法能改善土体密实度的特性,将真空热固结法与强夯法联合应用于工程废浆的加固处理,通过4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夯击时机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 为解决真空热固结过程中热量与真空负压在土体中衰减而导致土体加固效果不均匀的问题,利用强夯法能改善土体密实度的特性,将真空热固结法与强夯法联合应用于工程废浆的加固处理,通过4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夯击时机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速率为每3 d沉降4 cm时为最佳夯击时机,土体表面沉降比其他试验组提高26.55%、11.72%和3.74%,对工程废泥浆的处理效果最佳,能有效解决真空热固结下深层土体加固效果差的问题,并提高土体的均匀性。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合适的夯击时机下,由于土颗粒之间的孔隙重分布,导致土体密实程度更高,十字板剪切强度随之增大。此外,内部孔隙重分布产生微裂缝形成的排水通道对排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固结效果,在合适的夯击时机下,对土体的十字板剪切强度与固结度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固结 夯击时机 微观结构 工程废浆 固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环境中镧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芳宇 刘祖文 +1 位作者 田帅 张立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1,177,共6页
概述了La在水土环境中的来源、转移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总结了水土环境中La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实例分析比较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耦合技术等常用治理手段的优缺点,就复合污染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应... 概述了La在水土环境中的来源、转移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总结了水土环境中La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实例分析比较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耦合技术等常用治理手段的优缺点,就复合污染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应该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各技术的优点,更好地进行La污染治理。从实际工程中的研究缺口和理论需求设计的角度对La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为La污染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污染 污染来源 水土环境 污染治理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固化轻质红砂岩渣土的机理及强度特性
3
作者 温树杰 徐昌宜 +2 位作者 黄翔 黄英豪 傅鹤林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4,共7页
为实现红砂岩渣土在工程中低碳循环利用的目标,提出了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制备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方法,开展了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固化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发泡聚苯乙烯(EPS)质量掺量和胶结液浓度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 为实现红砂岩渣土在工程中低碳循环利用的目标,提出了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制备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方法,开展了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固化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发泡聚苯乙烯(EPS)质量掺量和胶结液浓度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压缩破坏特征,从强度分析与破坏特征两方面验证了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胶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轻质红砂岩固化土中的CaCO_(3)晶体在EPS颗粒上沉积较少,在土颗粒间形成的大范围胶结起到支撑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主要作用;当EPS颗粒质量掺量为0.375%、胶结液浓度为1.5 mol/L时,轻质红砂岩固化土重度为14.3 kN/m^(3),抗压强度达到0.76 MPa,满足泡沫轻质土工程规范;EPS质量掺量的增加使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破坏特征从剪切破坏转化为鼓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沉淀(MICP) 发泡聚苯乙烯(EPS) 强度 破坏特征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2O2-生物活性炭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淼 连军锋 +3 位作者 江冲 孙龙 朱易春 曾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16,28,共5页
针对水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经过消毒工艺会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的情况,叙述了UV/H2O2和BAC的工艺现状及其作用原理、UV/H2O2-BAC联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和DBPs的控制效果,总结了对该联合工艺的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UV/H2O... 针对水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经过消毒工艺会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的情况,叙述了UV/H2O2和BAC的工艺现状及其作用原理、UV/H2O2-BAC联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和DBPs的控制效果,总结了对该联合工艺的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UV/H2O2-BAC联用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DBPs的控制效果,UV/H2O2和BAC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使得UV/H2O2-BAC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大于2种单独工艺之和,降低了水处理厂运行成本,改善了出水水质、UV/H2O2-BAC联用工艺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仍存在较多空白,需要研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UV/H2O2-BAC联合工艺的研究与改进,可以为未来各种水源水的处理提供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2O2 生物活性炭 联用工艺 作用机制 消毒副产物前驱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铵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林志伟 汪小平 +1 位作者 帅云飞 张柳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8-265,共8页
硫酸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重要化学劣化因子之一。以赣南离子型稀土开采残留硫酸铵的环境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验室快速碳化试验研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铵溶液浓度越大,相同强度等级的... 硫酸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重要化学劣化因子之一。以赣南离子型稀土开采残留硫酸铵的环境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验室快速碳化试验研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铵溶液浓度越大,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相同碳化龄期的碳化深度与碳化速率越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硫酸铵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对该环境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取值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铵腐蚀 混凝土碳化 混凝土保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纵波在孔隙砂岩中的传播特性实验
6
作者 廖文博 管华栋 +1 位作者 王观石 罗嗣海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3-461,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入射频率下超声波纵波在砂岩中的传播特性,以灰、红、褐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50 kHz、100 kHz、200 kHz、500 kHz和1000 kHz入射频率的超声波纵波测试。提取纵波波速、幅值衰减系数、主频幅值、波形能量这些声学参...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入射频率下超声波纵波在砂岩中的传播特性,以灰、红、褐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50 kHz、100 kHz、200 kHz、500 kHz和1000 kHz入射频率的超声波纵波测试。提取纵波波速、幅值衰减系数、主频幅值、波形能量这些声学参数,结合入射频率和砂岩孔隙率进行传播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砂岩中,纵波波速随入射频率增大呈非线性增长趋势,砂岩种类不同,波速增长规律也不同;波形能量和主频幅值随入射频率呈指数关系降低;灰、红砂岩纵波波速随孔隙率越大,下降速率越大,褐砂岩在同级孔隙率下波速差异性明显。建立了基于3种砂岩的入射频率和幅值衰减系数的回归方程;基于200 kHz的入射频率,建立了砂岩孔隙率于波形能量的回归方程,实际测试中建议采用200 kHz作为入射频率,可较好兼顾检测的灵敏度和探测距离。研究成果为建立声学参数与砂岩抗压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撑,为实际物探测试中超声波入射频率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超声波纵波 入射频率 孔隙率 声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卸荷水平下饱和红砂岩三轴压缩破坏及能量演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温树杰 朱杰 +3 位作者 王雷 袁心安 王仁畅 傅鹤林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96-3705,共10页
为保证水下红砂岩地层隧道的安全施工,避免开挖区突水、失稳等工程事故的发生。以赣州蓉江四路过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饱和状态下的泥质红砂围岩开展初始卸荷水平为60%、70%、80%和100%(无卸荷)的三轴压缩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初始卸荷水平... 为保证水下红砂岩地层隧道的安全施工,避免开挖区突水、失稳等工程事故的发生。以赣州蓉江四路过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饱和状态下的泥质红砂围岩开展初始卸荷水平为60%、70%、80%和100%(无卸荷)的三轴压缩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三轴压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对试验后岩样的宏细观破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对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下饱和泥质红砂岩试样的能量关系进行拟合,揭示卸荷过程中的破坏特征与能量演化之间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卸荷三轴压缩破坏时的峰值偏应力远高于初始卸荷水平为60%、70%、80%时的峰值偏应力,随着初始卸荷水平的提高,饱和泥质红砂岩的峰值偏应力在增加,偏应力增加值在减少,环向变形减小,卸荷所导致的岩样扩容时间会更短,岩样内部的裂隙及黏结颗粒碎屑和表面的破裂纹路增多并发生贯通,且受张拉破坏越明显。在卸荷条件下,三轴压缩达到屈服阶段后,岩样裂隙快速发展,弹性应变能增加缓慢,耗散能急剧增加,破坏阶段时,岩样内部存储的弹性应变能达到存储极限并瞬间释放,产生更多的裂隙。随着初始卸荷水平的提高,峰值偏应力对应的总应变能、弹性应变能及耗散能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红砂岩分布地区的水下隧道开挖及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卸荷水平 水下隧道 三轴压缩 泥质红砂岩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构形度的自由曲面网壳结构形态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南海 张文强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为获得形式自由且受力性能合理的自由曲面单层网壳结构形态,以单位力作用下的位移响应作为结构连接性能的衡量参数,同时为保证结构曲面的光顺性引入NURBS技术,基于考虑荷载作用的结构节点构形度评价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自由曲面结构形态... 为获得形式自由且受力性能合理的自由曲面单层网壳结构形态,以单位力作用下的位移响应作为结构连接性能的衡量参数,同时为保证结构曲面的光顺性引入NURBS技术,基于考虑荷载作用的结构节点构形度评价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自由曲面结构形态优化方法。将结构控制点的坐标作为优化变量,节点构形度最小值的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综合结构总用钢量、最大节点位移和构件长细比等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结构的曲面形态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节点构形度可以准确反映节点的连接性能,采用遗传优化算法优化结构的曲面形态,可获得杆件以受轴压为主的结构形态,受力模式得到有效改善,受力合理,保证了结构极限承载力及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曲面 形态优化 NURBS曲面 节点构形度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横波测试的Na基膨润土充填体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强 管华栋 +1 位作者 王观石 程锦山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充填体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单元,其强度是保障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Na基膨润土的亚甲基蓝吸附量和生坯抗压强度较高,是制备充填体的优质添加剂,然而鲜有其掺量与充填体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超声波测试技术和单轴压缩试验,... 充填体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单元,其强度是保障安全开采的重要指标。Na基膨润土的亚甲基蓝吸附量和生坯抗压强度较高,是制备充填体的优质添加剂,然而鲜有其掺量与充填体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超声波测试技术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不同Na基膨润土掺量充填体的横波波速、主频幅值、幅值衰减系数、波形分形维数在各龄期的变化规律,结合敏感性分析遴选出对抗压强度变化最敏感的声学参数。建立了不同Na基膨润土掺量下充填体强度的预测模型,并结合显著性检验及对比分析,对强度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开展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预测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体 Na基膨润土 超声波测试 单轴抗压强度 幅值衰减系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不同饱和度红砂岩横波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锦山 管华栋 +2 位作者 王观石 汪永超 林强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为了研究饱和度对岩石超声波横波传播规律影响,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和度下入射频率分别为50、100、200 kHz的超声波横波传播实验,分析饱和度及入射频率对横波声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至饱和状态,横波波速随饱和度增... 为了研究饱和度对岩石超声波横波传播规律影响,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和度下入射频率分别为50、100、200 kHz的超声波横波传播实验,分析饱和度及入射频率对横波声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至饱和状态,横波波速随饱和度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幅值衰减系数随饱和度增大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均满足三次函数关系,属于高度相关;整体分析发现横波波速受饱和度变化影响大于幅值衰减系数,幅值衰减系数拟合参数能较好反映岩样物理量的变化;基于敏感性及决定系数的综合考虑,建议今后采用100 kHz作为含水砂岩超声波横波测试优势频率。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饱和度下岩石超声波测试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度 超声波横波 横波波速 幅值衰减系数 入射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水平入渗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率的迭代法
11
作者 熊臻 龙平 +3 位作者 王观石 黄颖 罗嗣海 熊紫彦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1380,共10页
本文先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VG)描述土壤水分扩散率,预设模型参数,再通过Philip法计算不同体积含水率对应的Boltzmann参数(θ-λ数据),与θ-λ数据的测试值进行比较,进而采用内点法优化确定模型参数,以此建立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率的迭代... 本文先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VG)描述土壤水分扩散率,预设模型参数,再通过Philip法计算不同体积含水率对应的Boltzmann参数(θ-λ数据),与θ-λ数据的测试值进行比较,进而采用内点法优化确定模型参数,以此建立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率的迭代法,并通过Hydrus-1D模拟和文献数据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体积含水率存在10%以内的测试误差时,土壤水分扩散率计算结果的决定系数均能大于0.9950。对于分析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数据(θ-t数据)时,受边界效应影响的临界含水率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即使临界含水率小于0.280 m^(3)/m^(3),其计算结果的决定系数也大于0.9970。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当测试数据为θ-t数据时,本文建立的方法可以弥补现有方法难以准确确定高体积含水率区间的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缺点。由此可见,本文建立的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率,且受测试误差和临界含水率的影响较小,可以为非饱和水分运动的研究提供可靠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HARDS方程 Hydrus-1D模拟 水平入渗 土壤水分扩散率 Phili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渗透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双人工复合衬层中的一维运移模型
12
作者 张春华 黄江东 +2 位作者 邓正定 谢海建 邓通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4-1262,共9页
建立了热渗透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双人工复合衬层中的一维运移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渗滤液水头h_(w)增大到10 m,双人工复合衬层底部浓度仅增加了4.9%,这表明... 建立了热渗透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双人工复合衬层中的一维运移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渗滤液水头h_(w)增大到10 m,双人工复合衬层底部浓度仅增加了4.9%,这表明渗滤液水头对有机污染物在双人工复合衬层中运移的影响较小。当热渗透系数达到5×10^(-11)m~2·K^(-1)·s^(-1)时衬垫系统底部浓度增加了31.5%;热渗透系数k_(T)>1×10^(-11)m~2·K^(-1)·s^(-1)时,在双人工复合衬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热渗透作用的影响。次衬层中土工膜上连接的褶皱长度和漏洞频率对有机污染物在双人工复合衬层中运移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褶皱长度由10 m增加到100 m时底部浓度增加了87%。在双人工复合衬层施工中,严格控制次衬层土工膜施工质量,减少褶皱和漏铜的产生,能有效提高衬垫系统的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渗透 双人工复合衬层 有机污染物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颗粒物流动物质点法模拟的弹塑性和非牛顿流体本构模型比较研究
13
作者 王晶磊 孙政 +1 位作者 杨宇杰 周晓敏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57,共6页
土体颗粒物流动是一种典型的大变形破坏,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征。准确模拟土体颗粒物的流动及冲击过程,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点法是一种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已在各类大变形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土... 土体颗粒物流动是一种典型的大变形破坏,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征。准确模拟土体颗粒物的流动及冲击过程,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点法是一种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已在各类大变形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土体颗粒物流动的模拟,通常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但缺乏对非牛顿本构模型的模拟分析。本文引入非牛顿本构模型的模拟分析,旨在为土体颗粒物流动模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非牛顿本构模型的模拟分析是将非牛顿广义Cross模型引入三维物质点法,通过人工阻尼力模拟颗粒间的摩擦力,对土体颗粒物的坍塌、沿斜面滑动以及冲击障碍物等问题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了其运动全过程,并与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非牛顿流体本构模型的物质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土体颗粒物加速、减速到再次稳定的流动全过程及其对障碍物的冲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点法 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模型 颗粒物流动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断面分布的不均一性——以赣江水域赣州段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艺 秦欣欣 +3 位作者 张翔 孙楠 杨雅淋 连军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632,共7页
塑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其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这导致环境当中存在着许多微塑料,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明确水体当中微塑料的丰度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降低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塑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其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这导致环境当中存在着许多微塑料,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明确水体当中微塑料的丰度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降低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此前关于流域内微塑料丰度的研究多停留于河流表层水体的研究,忽略了水平方向取样点位以及取样深度对微塑料分布造成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代表性不足。赣江是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在赣州城市区段的代表断面处取样分析,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分析了该断面处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态、粒径、聚合物情况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生态风险指数法计算了微塑料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该代表断面微塑料丰度为0.25-0.35 pieces∙L^(-1),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的平均微塑料丰度分别为2.65、2.03和0.91pieces∙L^(-1),微塑料丰度横向范围表现处越靠近河岸处越大,纵向范围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微塑料主要形状为纤维和碎片,以黑色为主,粒径范围在0.125-3.000 mm的微塑料的占比超过94%;集合种类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和聚氯乙烯;研究区域微塑料潜在风险等级为Ⅱ级。总体而言,赣江赣州城市段河流微塑料丰度在横向和纵向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污染程度总体而言相对较轻。该研究将促进对城市水体当中垂直领域微塑料分布特征的理解,对其他水体流域开展微塑料的相关调研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城市水体 分布特征 污染现状 风险评估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滤液微塑料污染现状、理化性质及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翔 秦欣欣 +3 位作者 滕文熙 杨雅淋 王政奇 连军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1-2226,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中的微塑料来源、理化性质和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渗滤液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影响。渗滤液中微塑料的来源与填埋场密切相关,在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中有着较高的泄露风险。针对渗滤液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 综述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中的微塑料来源、理化性质和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渗滤液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影响。渗滤液中微塑料的来源与填埋场密切相关,在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中有着较高的泄露风险。针对渗滤液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可能发生的迁移途径及潜在风险的认识尚不全面,基于现有研究现状提出展望,需要更多关注尤其是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微塑料的去向及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垃圾渗滤液 污染现状 理化性质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防屈曲-分阶段耗能剪切型阻尼器及其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林发 林恒 +2 位作者 陈禄军 刘金磊 朱南海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为解决传统剪切型金属阻尼器耗能形式单一,剪切腹板易过早发生局部屈曲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防屈曲-分阶段耗能剪切型阻尼器。该阻尼器主要由剪切腹板和防屈曲耗能件组成,防屈曲耗能件分布于剪切腹板两侧,上下两端与固定架相连。为考... 为解决传统剪切型金属阻尼器耗能形式单一,剪切腹板易过早发生局部屈曲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防屈曲-分阶段耗能剪切型阻尼器。该阻尼器主要由剪切腹板和防屈曲耗能件组成,防屈曲耗能件分布于剪切腹板两侧,上下两端与固定架相连。为考察其耗能和防屈曲能力,本文以传统的剪切型阻尼器试验模型为参考,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了14组阻尼器数值模型,分析了防屈曲耗能件的截面形状、使用材料的类型及与固定架间的连接方式等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刚度退化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为评价参数衡量新型阻尼器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设置了防屈曲耗能件的新型阻尼器其剪切腹板的最大面外位移与传统阻尼器的比值低于1/4,防屈曲耗能件与剪切腹板的最大屈服位移比超过3∶1,可以有效防止剪切腹板过早发生屈曲,具备多阶段耗能的能力。相比于传统无防屈曲耗能件剪切型阻尼器,此类阻尼器耗能能力强、滞回性能稳定、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型阻尼器 分阶段耗能 防屈曲 滞回性能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次爆破扰动对倾倒式危岩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兴秋 邓正定 舒佳军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9,共9页
危岩体主控结构面岩桥段岩石有效发挥其抗拉或抗剪性能是维系倾倒式危岩体稳定的关键,而岩桥段岩石力学性能常因工程爆破扰动而劣化,导致危岩体稳定性持续降低。首先,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考虑衰减后的爆炸应力波对危岩体稳定性影响,构建倾... 危岩体主控结构面岩桥段岩石有效发挥其抗拉或抗剪性能是维系倾倒式危岩体稳定的关键,而岩桥段岩石力学性能常因工程爆破扰动而劣化,导致危岩体稳定性持续降低。首先,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考虑衰减后的爆炸应力波对危岩体稳定性影响,构建倾倒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其次,通过Lemaitre等效原理得到爆破荷载作用下岩桥段岩石细观累积损伤变量,根据岩石有效抗拉面积弱化得到抗拉强度劣化方程并通过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根据抗拉强度劣化方程对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修正,依托工程算例分析相关敏感参数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频繁的爆破扰动会使主控面的力学性能劣化,危岩体随爆破强度的增大、爆炸应力波传播距离的减小,岩桥段岩石力学性能劣化加剧,其自身的稳定性系数衰减趋势增大且爆炸产生对危岩体的倾倒荷载相较于岩体力学性能劣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爆破扰动 极限平衡 累积损伤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法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地震倒塌破坏分析
18
作者 吴文青 朱南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2-639,共8页
在地震作用中,结构的薄弱部位构件可能会先发生初始失效,并导致结构在之后的地震中发生倒塌破坏。为研究在杆件初始失效下单层网壳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法)确定网壳结构薄弱区域分布规律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引... 在地震作用中,结构的薄弱部位构件可能会先发生初始失效,并导致结构在之后的地震中发生倒塌破坏。为研究在杆件初始失效下单层网壳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法)确定网壳结构薄弱区域分布规律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引入最大响应参数(应力、塑性应变、等效塑性应变等)杆件作为初始破坏杆件,采用备用荷载路径法(AP法)分析剩余结构在之后的地震作用中产生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单层网壳结构地震薄弱区处于底部区域,且受地震影响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处于薄弱区域的杆件初始失效会使结构节点最大竖向位移、塑性杆件比例、总应变能等结构响应参数急剧增大,并且加速了结构的凹陷。由于杆件的初始失效,其两端节点发生较大塑性,周围杆件塑性发展明显,应重点关注处于地震薄弱区的杆件,该区域杆件若发生初始失效将对结构产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网壳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备用荷载路径法 初始失效 连续性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压对红砂岩应力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金解放 王杰 +5 位作者 郭钟群 梁晨 袁伟 吴越 张睿 王熙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444,共10页
围压可以改变岩石内部微观结构,导致波阻抗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应力波在岩石中的透反射能力。为探索围压对岩石应力波传播特性的影响,通过一维应力波理论推导,得到了岩石应力波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随波阻抗值的变化关系。用红砂岩制备短试... 围压可以改变岩石内部微观结构,导致波阻抗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应力波在岩石中的透反射能力。为探索围压对岩石应力波传播特性的影响,通过一维应力波理论推导,得到了岩石应力波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随波阻抗值的变化关系。用红砂岩制备短试件和长试件,基于动静组合加载实验系统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应力波传播试验,分析岩石的纵波波速、波阻抗、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与围压的关系。根据岩石波阻抗与围压的经验模型,结合理论分析所得的透射系数与波阻抗的关系,得到不同围压下透射系数的理论值,并与相应的试验值进行对比,证明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综合分析了岩石的纵波波速、波阻抗、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与围压的关系,得到围压对红砂岩应力波传播衰减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短试件和长试件的纵波波速及波阻抗与围压之间均具有正向相关性。随着围压的增加,短试件反射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减小,透射系数逐渐增大,长试件的透射系数逐渐减小,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均与围压呈二次函数关系。纵波波速、波阻抗、透射系数及反射系数与围压的关系都表明,增大围压有利于应力波穿过岩石,减小其幅值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传播 围压 波阻抗 透反射系数 纵波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排水条件下饱和红黏土循环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建奇 杨骁 +1 位作者 徐旭 刘飞禹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9-1316,共8页
为了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天然黏土层的长期动力特性,采用GDS循环三轴系统,对赣南地区的路基红黏土开展部分排水条件下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研究部分排水条件下红黏土的孔压累积和模量变化情况,分析循环应力比、平均初始固结压力、初... 为了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天然黏土层的长期动力特性,采用GDS循环三轴系统,对赣南地区的路基红黏土开展部分排水条件下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研究部分排水条件下红黏土的孔压累积和模量变化情况,分析循环应力比、平均初始固结压力、初始固结应力比对红黏土累积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黏土的最终竖向累积变形随循环应力比和初始固结应力比的增大而指数型增大,随平均初始固结压力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提出考虑循环应力比、平均初始固结压力、初始固结应力比和循环次数的累积应变模型,通过不同动应力状态下红黏土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发展曲线的归一化表明了该累积应变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循环应力比 平均初始固结压力 初始固结应力比 累积应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