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生育期智能间歇灌溉系统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1 位作者 付桃秀 王子荣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2-848,864,共8页
结合数理统计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发了水稻生育期智能间歇灌溉系统.通过现场试验,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灌水量、田间水位测量精度满足要求.水稻灌溉试验数据表明:与间歇灌溉相比,智能间歇灌... 结合数理统计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发了水稻生育期智能间歇灌溉系统.通过现场试验,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灌水量、田间水位测量精度满足要求.水稻灌溉试验数据表明:与间歇灌溉相比,智能间歇灌溉灌排水量和灌排次数明显减少.在灌水量方面,智能间歇灌溉模式比间歇灌溉减少51.60~208.90 mm,减少幅度为24.00%~30.40%,灌水次数减少1.5次;在降雨有效利用率方面,智能间歇灌溉模式的降雨利用率较间歇灌溉模式提高了7%;在排水量方面,智能间歇灌溉模式下的田间排水量比间歇灌溉减少18.40 mm,减少幅度为17.9%;在产量方面,在肥料运筹及其他管理措施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产量均呈现出智能间歇灌溉模式大于间歇灌溉模式,增产率分别为4.2%和8.9%.水稻生育期智能灌溉系统应用后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对提高中国作物需水量研究测定的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间歇灌溉系统 系统研发 工作原理 节水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昱 时红 +3 位作者 才硕 姜成名 万绍媛 程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_(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养猪废水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管理对鄱阳湖流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锃琳 崔远来 +2 位作者 才硕 刘博 舒永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85-93,共9页
为探明水肥管理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CH4,CO2和N2O)的影响规律,以鄱阳湖流域赣抚平原灌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考虑间歇灌溉(W1)和淹灌(W0)2种灌溉模式,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135 kg/hm^2)和常规施氮(N2,180 kg/hm^2)3种施氮水平,采用静态... 为探明水肥管理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CH4,CO2和N2O)的影响规律,以鄱阳湖流域赣抚平原灌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考虑间歇灌溉(W1)和淹灌(W0)2种灌溉模式,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135 kg/hm^2)和常规施氮(N2,180 kg/hm^2)3种施氮水平,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排放量,结合产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表明:稻田CH4和CO2排放通量全天内表现为单峰模式,CH4日排放峰值在14:00—15:00,CO2排放峰值提前约1~2 h,而N2O排放通量全天内则表现为上午、傍晚和深夜的三峰模式。08:00—11:00内3种气体校正系数和综合值均比较接近1,是进行田间观测的最佳时段。稻田CH4排放通量在生育前期迅速增长达到峰值,中后期相对平缓并伴有1~2个小峰值。间歇灌溉CH4排放通量较少。不同水肥处理下CO2排放的峰值出现次数一致,主要在分蘖前期、乳熟期和黄熟期。2种灌溉模式的CO2排放规律一致,但间歇灌溉下CO2排放量更多。稻田N2O的排放整体水平呈现较低状态,各处理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抽穗开花期末。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受灌溉模式的影响极显著。与W0相比,W1在N0、N1、N2水平下分别降低增温潜势36.1%、33.9%和23.2%(P<0.05)。地温和气温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子,CH4和CO2对地温的敏感性高于气温,9月典型日的温度敏感系数更高。W1N1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从减排增产角度为鄱阳湖流域推荐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 温度 水肥管理 日变化 稻田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稻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才硕 时红 +3 位作者 潘晓华 陈昱 徐涛 万绍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目的】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化肥(CK)、不施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 【目的】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化肥(CK)、不施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早晚稻不同处理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稻谷产量、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PK+GM+RS、NPK、CK+GM+RS、CK,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和碱消值由高到低依次为CK、CK+GM+RS、NPK、NPK+GM+RS。与NPK相比,早晚稻NPK+GM+RS处理幼穗分化期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8.03%和10.71%、55.21%和24.49%、10.26%和9.91%,成熟期叶片光合速率分别增加10.36%和12.78%,氮磷钾养分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8.15%和5.95%、8.16%和5.93%、8.13%和5.93%,产量分别增加5.39%和2.56%。【结论】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提高机插双季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 机插双季稻 光合作用 养分吸收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才硕 时红 +4 位作者 潘晓华 徐涛 谢亨旺 刘方平 曹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论CK还是NPK模式下,GM+RS处理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的产量;与NPK相比,NPK+GM+RS处理显著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穗(增幅1.75%和1.51%)、每穗粒数(增幅1.82%和1.46%)和产量(增幅5.39%和2.56%),显著增加了成穗率(增幅10.44%和2.07%)、总干物质量(增幅5.69%和7.01%)、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增幅5.10%和7.10%)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增幅5.21%和4.51%)。综上所述,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促进机插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早发,改善生长中后期群体质量,最终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 机插双季稻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虾种养模式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以豪 倪才英 +3 位作者 刘星星 黎衍亮 刘方平 徐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3-557,共15页
稻虾种养的农业活动显著改变了田间生物化学因子,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耦合平行因子分析,对有环沟式稻虾轮作和共作、无环沟式稻虾共作和传统稻作4种稻虾种养模式土壤DOM的... 稻虾种养的农业活动显著改变了田间生物化学因子,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耦合平行因子分析,对有环沟式稻虾轮作和共作、无环沟式稻虾共作和传统稻作4种稻虾种养模式土壤DOM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稻虾种养模式土壤DOM紫外吸光度和比吸收系数均低于传统稻作,光谱斜率比(SR)均值为0.9~2.0;254 nm和365 nm处紫外吸光度的比值(E2/E3)在无环沟稻虾共作模式中最小,水稻单作中E2/E3值相对于稻虾种养模式大;300 nm和400 nm处紫外吸光度的比值(E3/E4)在稻虾种养模式均<3.5,水稻单作>3.5。4种模式的荧光指数>1.9,腐殖化指数<4,自生源指数为0.6~0.7。不同模式均解析出2个类蛋白质组分(类络氨酸、类蛋白物质)和2个类腐殖质组分(腐殖酸、类腐殖质),与生物源密切相关的类络氨酸组分占比较高且与其他组分均呈负相关,其余组分相互呈正相关。上述结果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表明稻虾种养降低了土壤DOM的腐殖化程度、芳香性和物质组成,稻虾种养土壤腐殖质类DOM腐殖酸为主,水稻单作以富里酸为主;4种模式的土壤DOM既有内源也有外源,其中无环沟稻虾共作模式土壤DOM分子量最大,且有一定外源性特征,说明土壤保肥能力较好,在4种模式中综合效益最佳;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DOM的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研究认为这与农田管理措施的间接影响等有关,占比较高的络氨酸组分来源不同于其他组分,可能与微生物对DOM或其他物质的分解转化有关,而腐殖酸、类蛋白物质和类腐殖质组分很可能有高度的同源性;不同种养模式之间的淹水差异通过影响溶解性有机碳(DOC)和DOM的释放,从而影响种养模式之间DOM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溶解性有机质(DOM) 平行因子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叶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涛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时元智 谢亨旺 刘方平 梁举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93,100,共6页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稻淹水后排水指标,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模拟水稻淹水胁迫状态,研究中稻拔节期淹水胁迫环境下生理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稻拔节期受淹胁迫后...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稻淹水后排水指标,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模拟水稻淹水胁迫状态,研究中稻拔节期淹水胁迫环境下生理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稻拔节期受淹胁迫后,水稻分蘖生长会受到抑制,株高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增加显著增长,水稻剑叶中的MDA质量摩尔浓度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的增加会逐步升高,POD酶活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会逐步升高,剑叶中SOD酶活性表现为:当淹水天时为1、3、5 d时,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淹水天数达到7 d时,随淹水深度增加反而降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淹水胁迫后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际产量的显著降低,受淹水深为40 cm时,受淹历时1、3、5和7 d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12.64%、15.37%、23.42%和28.75%,构建了水稻产量与淹水深度(H)和淹水时间(D)以及地面累积水深度(SFW)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假设若以水稻减产20%为排水指标,当中稻拔节期淹水深度为20、30和40 cm时,应在8.5、6.5和3.5 d内将田面水层排到10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拔节期 淹水胁迫 产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生系统低镉积累水稻品种选择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星星 倪才英 +5 位作者 刘鑫 肖罗长 童金炳 翁小林 刘方平 徐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8,共8页
该文选择江西省湖滨地区稻虾轮作田块,对11种适合稻虾共生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11种水稻品种稻米Cd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标准,其中,野香优莉丝稻米的Cd含量最低.按照稻米对重金属Cd的累积能力差异将不同水稻品种... 该文选择江西省湖滨地区稻虾轮作田块,对11种适合稻虾共生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11种水稻品种稻米Cd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标准,其中,野香优莉丝稻米的Cd含量最低.按照稻米对重金属Cd的累积能力差异将不同水稻品种分成3类:Ⅰ类水稻(稻米对Cd累积相对较低的水稻品种)有野香优莉丝、华晶;Ⅱ类水稻(稻米对Cd累积相对中等的水稻品种)有丰山丝苗、美香占、黄华占、靓占、野香优明月丝苗、鄂丰丝苗、两优336、野香优巴丝;Ⅲ类水稻(稻米对Cd累积相对较高的水稻品种)有农香42.在试验中,在水稻成熟期,野香优莉丝、丰山丝苗、靓占3种品种出现倒伏.综合考虑产量、水稻Cd积累和抗倒伏能力,推荐野香优明月丝苗、两优336、美香占、黄华占、鄂丰丝苗为南方地区稻虾共生适宜栽种的水稻品种;野香优莉丝、丰山丝苗和靓占3种水稻品种因其产量高、Cd低积累,可考虑在南方丘陵地区风较小的稻虾田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CD 累积特征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涛 刘方平 +5 位作者 倪才英 谢亨旺 苏甜 梁举 李娜 田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22-26,共5页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显著升高,而糙米率显著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效果显著;适中的养殖密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养殖密度对稻米的一些RVA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稻鳖共生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8.28%~8.97%,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生 养殖密度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涛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时元智 刘方平 谢亨旺 梁举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20,共5页
为了探明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年4-7月,以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受淹的方法,开展了早稻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的试验研究,设定CK(不受淹处理)、H1(20 cm)、H2(30 cm)、H... 为了探明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年4-7月,以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受淹的方法,开展了早稻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的试验研究,设定CK(不受淹处理)、H1(20 cm)、H2(30 cm)、H3(40 cm)3种不同淹水深度和D1(1 d)、D3(3 d)、D5(5 d)、D7(7 d)4种不同淹水历时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结果显示,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会抑制早稻分蘖数的增长和促进株高的增长,且随着淹水深度和历时增加水稻分蘖增长受到抑制更严重,株高较对照间的差异会越显著;淹水胁迫对早稻剑叶SPAD值影响表现为受淹开始前1 d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水稻受淹结束后剑叶中SPAD值会显著降低,等到受淹结束后7 d时,剑叶中SPAD值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早稻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会降低,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增加与CK间差异越显著,且不同部位中对穗部位干物质积累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方面表现为早稻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的显著降低,与SFW(淹水累计深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4^**、-0.983^**和-0.942^**。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的为实际产量,所有处理与CK间实际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随着淹水深度和历时增加与CK间差异越大,回归分析表明可以以SFW(淹水累计深度)为自变量构建早稻分蘖期淹水胁迫后实际产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分蘖期 淹水胁迫 实际产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变化下双季稻田氮素平衡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才硕 时红 +1 位作者 时元智 徐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7期1-3,7,共4页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水稻栽插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插秧方式正在被直播、抛秧和机械化插秧所替代,种植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水稻水肥需求与利用发生明显改变。为了深入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氮素平衡及环境效应的影响,在前人研...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水稻栽插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插秧方式正在被直播、抛秧和机械化插秧所替代,种植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水稻水肥需求与利用发生明显改变。为了深入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氮素平衡及环境效应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的技术特点以及稻田氮素输移、流失规律、平衡特征与环境效应等方面研究,以期为南方双季稻高效稳产栽培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氮素平衡 环境效应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在农村河道污水氮磷去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昱 才硕 +3 位作者 时红 文阳平 黄纯轮 吴彩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111-116,共6页
农村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导致河道水污染情况愈发严重。以南昌县向塘镇礼坊村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为例,研究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技术在农村河道污水治理中的应用。通过模拟试验和实地应用对活性生物炭复合剂不同投加量条件下的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导致河道水污染情况愈发严重。以南昌县向塘镇礼坊村农村河道水环境治理为例,研究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技术在农村河道污水治理中的应用。通过模拟试验和实地应用对活性生物炭复合剂不同投加量条件下的污水治理研究得出: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对富营养化污水中氮、磷元素的去除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模拟试验中,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与河道污水的投放质量体积比为1∶150时,净化效果最佳。在第5天时,T3处理对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1.77%、14.32%和23.05%。实地应用中,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与河道污水质量体积比为1∶200时,处理效果最佳。在第9天时,M2处理对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05%、55.46%和72.84%。由此可知,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推荐适宜用量在1∶150~1∶2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生物炭复合调节剂 农村河道 污水 氮磷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纳米生物炭对农村分散式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才硕 张丽 +4 位作者 时红 文阳平 黄纯轮 姜成名 陈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72-76,共5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已逐步在污水治理中得到应用,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针对农村分散式小型养殖场污水排放特征,以纳米生物炭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纳米生物炭对养殖废水的吸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温度和处理时间对纳...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已逐步在污水治理中得到应用,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针对农村分散式小型养殖场污水排放特征,以纳米生物炭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纳米生物炭对养殖废水的吸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温度和处理时间对纳米生物炭的吸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COD、NH 3-N、TN、TP的吸附量均随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吸附量为35℃处理后的第7天,分别为59.42、16.28、18.98、0.88 mg/g;当环境温度超过20℃时,纳米生物炭对COD、NH 3-N、TN的吸附效果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强,而TP则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明显效果后而逐渐趋于稳定。由此可知,纳米生物炭净化畜禽养殖废水的适宜温度为2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炭 温度 吸附能力 畜禽养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抚平原灌区农业终端水价测算与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付桃秀 邓海龙 +1 位作者 谢亨旺 陈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2,共3页
为响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成本定价法测算了灌区农业终端供水成本,即赣抚平原灌区国有工程水价为850.54元/hm^+2,典型灌区末级渠系水价为849.53元/hm^+2,合计1700.07元/hm^+2;分析了灌区... 为响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成本定价法测算了灌区农业终端供水成本,即赣抚平原灌区国有工程水价为850.54元/hm^+2,典型灌区末级渠系水价为849.53元/hm^+2,合计1700.07元/hm^+2;分析了灌区农业用水户对测算水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发现全成本水价在其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但远高于其心理支付意愿。因此,建议灌区农业终端水价实行两部制,国有骨干工程水价按照其成本水价的60%收取,对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可适当提高,其余40%由政府补贴;末级渠系工程水费全部采取由政府补贴农业生产发展的形式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灌区 农业终端水价 水价测算 承受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道量控一体化系统在灌区明渠中的实用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1 位作者 刘方平 黄永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52,共4页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通讯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套渠道量控一体化系统。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流量测量精度满足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和功耗低等特点。...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通讯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套渠道量控一体化系统。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流量测量精度满足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和功耗低等特点。该系统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二干渠灌片中的应用表明:安装渠道量控一体化系统的灌片,采取间歇灌溉模式下,既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增加了粮食产量,节约了灌溉用水量,为灌区灌溉用水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明渠测流 渠道量控一体化系统 实用性 节水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方式对抬田区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昱 时红 +3 位作者 才硕 曹娜 王向光 徐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4-29,共6页
在峡江抬田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植株养分平衡进行研究,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T1)、土壤改良剂(T2)、生物有机肥(T3)和紫云英还田+秸秆还田(T4)。结果表明,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 在峡江抬田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植株养分平衡进行研究,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T1)、土壤改良剂(T2)、生物有机肥(T3)和紫云英还田+秸秆还田(T4)。结果表明,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总干物质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产量以T4处理最高,晚稻产量以T3处理较高。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4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就早稻而言,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提升明显,在晚稻生产上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幅较大。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4处理植株N、P的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来看对早、晚稻植株N、P吸收仍是T4处理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改良 土壤养分 植株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伟 邓海龙 +2 位作者 谢亨旺 刘方平 徐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03-107,共5页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结果表明:田间区域排水生态沟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6%~23.07%、7.90%~18.94%;塘堰湿地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16.27%~17.55%、20.16%~26.55%;人工湿地系统对...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结果表明:田间区域排水生态沟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6%~23.07%、7.90%~18.94%;塘堰湿地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16.27%~17.55%、20.16%~26.55%;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CODCr、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50%~82.35%、51.11%~69.11%、76.51~90.18%。该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塘堰湿地 人工湿地 农村水环境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水稻种植区氮、磷排放及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廖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6-221,共6页
研究了赣抚平原灌区灌溉水渠、双季稻高标准种植示范区排水、单季稻为主农民种植区排水水质氮、磷迁移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得出,灌溉期间灌溉用水、示范区沟、示范区塘、农民种植区沟、农民种植区塘总氮平均值分别为(1.35±0.33)... 研究了赣抚平原灌区灌溉水渠、双季稻高标准种植示范区排水、单季稻为主农民种植区排水水质氮、磷迁移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得出,灌溉期间灌溉用水、示范区沟、示范区塘、农民种植区沟、农民种植区塘总氮平均值分别为(1.35±0.33)、(1.21±0.67)、(0.62±0.25)、(2.62±1.57)、(2.52±1.43)mg/L,总磷平均值分别为(0.04±0.01)、(0.06±0.05)、(0.02±0.01)、(0.25±0.11)、(0.26±0.14)mg/L。灌溉水渠总氮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总磷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示范区总氮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总磷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农民种植区总氮峰值出现在6月,总磷峰值出现在4月。稻田排水总氮、总磷与水稻种植农事活动相关,排水中总氮迁移速度和消除速度高于总磷。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富营养化 水稻种植 氮磷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降式三角堰闸在生态排水沟中的应用及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2 位作者 刘方平 李昂 廖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159,共5页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种既能测量农田排水沟的排水量,又能调节并控制农田排水沟水深的升降式三角堰闸。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测量...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种既能测量农田排水沟的排水量,又能调节并控制农田排水沟水深的升降式三角堰闸。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测量精度满足要求;由罗丹明示踪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安装升降式三角堰闸的生态型排水沟,流经区域更多,水流路径更长,水力效率和有效容积比升高,有利于排水沟内的植被吸收吸附农田水体中的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式三角堰闸 工作原理 水力效率 有效容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抬田土壤保水层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海龙 许亚群 +2 位作者 王少华 刘方平 李昂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4-156,160,共4页
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建设研究,开展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保水层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峡江水利枢纽蓄水至正常高水位后,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土壤保水层容重、饱和渗透系数、孔隙度影响较... 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建设研究,开展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保水层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峡江水利枢纽蓄水至正常高水位后,库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多元结构抬田土壤保水层容重、饱和渗透系数、孔隙度影响较小,3组监测数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3,数据分布较为平稳,波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田 地下水 多元结构 保水层 结构性能 变异系数 峡江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