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SIR模型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1
作者 吴琼都 陈荣清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46-53,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15年、2018年、2021年江西省进行市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15年、2018年、2021年江西省进行市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发展呈上升态势。2015—2018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18—2021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15—2018年,综合评价指数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赣中地区,分别为萍乡、宜春、抚州、景德镇;2018—2021年,综合评价指数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主要有上饶、宜春和吉安。研究期间,江西省“DPSIR”因素层指标变化情况如下:驱动力D持续增强,压力P缓慢减小,状态S快速改善,影响I波动变化,响应R低速增强。目前,经济实力和生态社会响应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障碍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完备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乡镇、加强环境治理技术和全面改善环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江西省 DPSIR模型 熵值-TOPSIS法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的赣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被引量:5
2
作者 夏淑芳 陈美球 +1 位作者 刘馨 蔡海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了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的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并将结果应用于江西省赣州市各县(市、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优先级的确定中。研究表明:与常规的土地利用分类相比,地理国情信息分类更加细化,...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了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的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并将结果应用于江西省赣州市各县(市、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优先级的确定中。研究表明:与常规的土地利用分类相比,地理国情信息分类更加细化,能更为精确地核算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赣州市2015年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为2138.89亿元,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且调节服务占比达70.49%。2015年各县(市、区)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最高的是寻乌县,但各县(市、区)不同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存在差异。从空间分布看,赣州市周边地区生态补偿优先级较高,而中部地区偏低,且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偏低的西北部生态补偿优先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州市 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国情信息 生态补偿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erMap平台下综合地理信息保障云服务系统建设 被引量:11
3
作者 顾华奇 梅承华 廖明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146,共6页
系统以江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采用基于跨平台的云架构、二三维一体化、云端一体化三大技术体系的Super Map GIS 8C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开发,运用三维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了PC端、Web端一体化的综合地理信... 系统以江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采用基于跨平台的云架构、二三维一体化、云端一体化三大技术体系的Super Map GIS 8C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开发,运用三维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了PC端、Web端一体化的综合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系统,实现了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为江西省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智能预警、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等提供保障服务。系统为推动江西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并为实时预测事故、消除隐患、分析形势和及时决策提供服务,对提升社会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服务 云计算 应急指挥 三维虚拟 决策 SUPERMAP OGC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高分辨率模式2m温度预报误差订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薛谌彬 陈娴 +4 位作者 张瑛 郑婧 马晓华 张雅斌 潘留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1-842,共12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和空间误差逐步订正法的综合订正技术,并对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24?168h预报时效内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模式的2m最高和最低温度进行偏差订正和误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和空间误差逐步订正法的综合订正技术,并对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24?168h预报时效内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模式的2m最高和最低温度进行偏差订正和误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ECMWF模式在江西省的温度预报整体上比实况偏低,最高温度尤为明显,模式温度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偏差,且偏差在不同预报时效是稳定的,订正ECMWF模式温度具有可行性。(2)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中较长的滑动订正周期对模式温度预报有更好的订正效果,采用滑动订正周期20d是比较理想的。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具有持续的订正能力,但在季节过渡期间订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空间误差逐步订正法能进一步提高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的预报订正质量。(3)温度预报准确率表明,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法和空间误差逐步订正法综合订正技术较好地改善了站点温度的预报质量。经过订正后,模式最高温度24、48、72h预报误差≤2℃的准确率分别从0.59、0.55、0.52提高到0.75、0.68、0.62,模式最低温度24、48、72h预报准确率分别从0.84、0.83、0.82提高到0.89、0.87、0.85.订正后72h最高和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都大于订正前模式24h的准确率。总体而言,该综合订正技术较好地订正了模式误差.且误差在空间分布上较均匀。(4)对于高山站而言,经过订正后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与实况基本吻合。空间误差逐步订正法的订正量在±1℃之内,与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后的偏差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有正的订正效果。该综合订正法已成功运用于江西省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业务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温度预报 误差订正 滑动平均 逐步订正 综合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核心流域地区城市地表形态的异质性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潘玥 廖明伟 +2 位作者 廖明 韩飞 陈竹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58-1367,共10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生态保护受到高度关注。以鄱阳湖流域核心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和已更新至2015年江西省地理国情普查房屋建筑矢量数据,进行城市建筑形态及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的定量化研...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生态保护受到高度关注。以鄱阳湖流域核心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和已更新至2015年江西省地理国情普查房屋建筑矢量数据,进行城市建筑形态及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的定量化研究,且深入分析建筑形态与LST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此外,利用高分辨率的3D建筑物栅格数据进行天空开阔角系数(SVF)的计算。结果表明,(1)湖区整体以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建筑形态为主,市级地区以中层高密度建筑、高层中密度建筑为主;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建筑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城镇化率较低的县乡级地区。(2)湖区2005年和2016年10月的地表温度均低于5月,且低层低密度较为松散的建筑形态是引起湖区热环境变化最主要的建筑形态,高层高密度建筑形态的所在地区地表温度较为稳定。(3)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与地表温度之间呈正相关性,2016年5月地表温度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47和0.691,10月为0.486和0.841。从相关系数可知,建筑密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高于建筑高度。(4)实验区在晴好天气昼间,SVF值范围为0.06~0.79,主要频率在0.2~0.5之间。5月SVF值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044,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10月两者之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606,相关性较高。SVF值较小的区域,建筑分布密集,阻碍大气对流,且阻挡长波辐射能量,不易于地表热辐射的扩散。地表形态的异质性会导致高低各异的地表温度及不同程度的地表温度变化,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要素对鄱阳湖核心流域地区地表温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且建筑密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城市形态 建筑高度 建筑密度 天空开阔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关系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梁玉琦 危小建 +2 位作者 江平 蔡进 谢名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74-5986,共13页
在运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出3个作用力构建力学平衡模型,根据合力的大小和偏离程度来评判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协同与权衡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6种生态... 在运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出3个作用力构建力学平衡模型,根据合力的大小和偏离程度来评判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协同与权衡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6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增加,而粮食生产、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减少的趋势;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3个主成分分别重命名为调节支持服务、粮食供给服务、产水供给服务.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F合的均值为5.21,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协同性有所提升且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协调度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协调度的偏离角θ分布在Ⅰ、Ⅱ、Ⅵ象限,产水供给服务主导区(Ⅰ、Ⅵ)多于调节支持服务主导区(Ⅱ).从协调性的流动性来看,虽存在跨越式的发展,但其水平仍有待提高.各县区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态,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与权衡 主成分分析法 力学平衡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以南昌市湾里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郭丽红 廖明 +2 位作者 郭丽霞 陈娴 方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61-65,共5页
选取南昌市湾里区作为研究区,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的坡度、植被覆盖度、降水量、人类活动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利用AHP决策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得出人类活动的权重值最大,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将研究... 选取南昌市湾里区作为研究区,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的坡度、植被覆盖度、降水量、人类活动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利用AHP决策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得出人类活动的权重值最大,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四个区域,其中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即罗亭镇北部一带;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即招贤镇的东南部;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即罗亭镇的南部、太平镇的北部、梅岭镇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招贤镇的东北部;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太平镇的南部、梅岭镇的西南小部分区域,洗药湖以及招贤镇的西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里区 RS和GIS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希平 陈竹安 危小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为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景观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研究200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形态学特点,同时运用外溢效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探究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 为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景观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研究200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形态学特点,同时运用外溢效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探究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核心区面积减少强度由1.33%提高到6.27%,并表现出由平原地区向山地丘陵区加强的地域性差异,且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耕地景观破碎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由268.60 km2增加到1 003.26 km2,主要发生在路网成熟的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外溢效应逐渐增强,在路网成熟地区更显著;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有较强的正向影响,道路建设对这种影响有强化作用,同时,耕地景观破碎化表现出随道路缓冲距离的减小而加强的阶梯性差异。研究表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受地形和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显著,耕地景观破碎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或建设用地密集、路网成熟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耕地 形态学空间格局 扩张 建设用地 道路网络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框架下利用GPS数据反演震源参数的一种改进MCMC算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乐洋 席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67-3385,共19页
随着机器软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贝叶斯算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贝叶斯的框架下,以采样方式的MCMC方法去求解震源参数问题时,马尔科夫链的收敛对于得到合理正确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MCMC方... 随着机器软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贝叶斯算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贝叶斯的框架下,以采样方式的MCMC方法去求解震源参数问题时,马尔科夫链的收敛对于得到合理正确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MCMC方法的随机步长生成方式,使其随机步长整体符合正态分布;并考虑到初值对马尔科夫链的收敛至关重要,提出以非线性启发式搜索算法结合贝叶斯框架下的MCMC算法共同反演地震震源参数.论文以MPSO算法提供初值,以一组随机生成的值作为对照,针对美浓地震,以GPS位移数据验证了改进MCMC算法在收敛速度上优于原始算法,置信区间更为合理;同时验证了以MPSO为贝叶斯算法提供初值的情况下,不仅克服了启发式搜索算法的不稳定性,且改进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为了验证改进算法能大大缩减采样所需要的次数,拓展本文改进算法在不同类型地震中的应用,本文将改进算法以10万次采样反演了博德鲁姆-科斯MW6.6倾滑型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支持博德鲁姆-科斯地震断层为北向倾斜断层,形变场拟合东西方向(EW)均方根误差为1.43 mm,南北方向(SN)均方根误差为3.23 mm,垂直方向均方根误差为9.69 mm,优于大部分同类型已有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框架 MCMC算法 震源参数反演 美浓地震 博德鲁姆-科斯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风场矢量的Web三维动态可视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武彬 廖明伟 +1 位作者 廖明 李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6,共5页
针对风场动态可视化中数据获取不够实时、风场模型构建非动态且尺度单一、粒子风运动轨迹三维场景下渲染效率不高且难于交互等问题,该文基于矢量场及WebGL技术,提出了风场矢量的Web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体系。首先研究了风场数据后端动态... 针对风场动态可视化中数据获取不够实时、风场模型构建非动态且尺度单一、粒子风运动轨迹三维场景下渲染效率不高且难于交互等问题,该文基于矢量场及WebGL技术,提出了风场矢量的Web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体系。首先研究了风场数据后端动态抓取、解析及存储技术,对解析后的数据构建初始风场模型,并结合双线性插值算法构建可视化区域内多尺度动态风矢量场,然后通过粒子风的运动轨迹动态模拟变化趋势,建立了粒子从地理坐标至屏幕画布坐标的转换模型,并对运动的粒子进行生命周期管理以提升三维场景渲染效率。基于此方法体系研发了原型系统并开展实验分析,实现了对鄱阳湖区域风场环境的客观、实时、动态模拟,对于掌握湖区及周边风场数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域 多尺度 风矢量场 动态可视化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生态用地景观结构与网络连通性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谢名睿 危小建 +1 位作者 赵莉 程朋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1,309,共11页
[目的]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用地景观结构与网络连通性变化差异,以期为该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LUS模型对未来南昌市生态用地格局进行多情景预测,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形态学空间格局分... [目的]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用地景观结构与网络连通性变化差异,以期为该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LUS模型对未来南昌市生态用地格局进行多情景预测,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网络连接度分析,从数量与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不同开发强度下,城市不同区域与结构的生态用地景观结构与网络连通的差异。[结果]①不同发展情境下,生态用地破坏均主要集中于安义县、新建区境内;②草地破碎化极为严重,在任意发展情景下景观结构差异不大,而林地与水域在情景ED(经济优先)与EP(环境保护)下,景观指数差异较小,对中高强度的开发表现出较强的抗性;③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核心区面积之间的差异高达90.36 km^(2),且多类型均匀混合结构的生态用地可以有效抑制孤岛的产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④相较于2020年,在各情景下,南昌市等效可能连通性指数EC(PC)下降了18.76%~23.24%,新建区、安义县境内网络连通性下降较为明显。[结论]生态保护情景(EP)发展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护南昌市生态景观结构与网络安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进行生态保护规划与修复工程时,优先考虑在新建区、安义县等生态景观结构脆弱区域开展,可以较好地维护南昌市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景观格局 形态学空间分析 网络连通性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赣江新区生态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万钰 陈晓勇 +2 位作者 易洁 钟滨 李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更高的生态要求,全面、客观、快速、准确的评估区域生态质量成为当前生态研究重点。从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方面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标(Wet)、地表温度(LST)、归一化建筑-裸土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更高的生态要求,全面、客观、快速、准确的评估区域生态质量成为当前生态研究重点。从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方面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标(Wet)、地表温度(LST)、归一化建筑-裸土指数(NDSI)4个分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集成分量指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2007—2017年赣江新区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新区RSEI均值由2007年的0.74增加到2017年的0.76,整体生态质量水平较高;赣江新区大多数区域的RSEI等级由差、中等变为良,其中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变化占比最高(52.77%);与2007年相比,赣江新区2017年的生态质量空间分布整体变化少、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等局部变化明显。基于RSEI的生态评价可快速监测与评价区域生态质量,为其生态规划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质量 赣江新区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