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蚬属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1
作者 胡锦硕 邓亚菲 +4 位作者 周春花 王维开 刘雄军 欧阳珊 吴小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5,共10页
分析中国蚬属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蚬属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也为蚬属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线粒体COI基因为分子标记,对2019年采自我国4大流域的13个蚬属地理种群(共计362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 分析中国蚬属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蚬属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也为蚬属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线粒体COI基因为分子标记,对2019年采自我国4大流域的13个蚬属地理种群(共计362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并进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COI片段长度为550bp,碱基AT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碱基组成具有偏好性;362个蚬属样本共检测到4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12和0.02908,军山湖(JS)具有低Hd和低π,13个种群中9个种群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图均支持中国蚬属分为淡水支和河口支,淡水支包括谱系Ⅰ和谱系Ⅱ,河口支为谱系Ⅲ;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种群全归于淡水支,淮河流域的种群在2支中均有分布,而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种群多分布在河口支,蚬属的3个谱系在不同流域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13个岘属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3~0.089,其中甬江(YJ)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FST最大(0.063~0.089)。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表明蚬属种群基因交流普遍。种群动态分析除巢湖种群在末次间冰期经历种群扩张外,其他种群均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蚬属 COI基因 谱系组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春花 王蓉蓉 +3 位作者 王生 郭婷 欧阳珊 吴小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3-1432,I0023-I0030,共18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无创性生物多样性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并从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水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和不同取样位置(近...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无创性生物多样性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并从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水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和不同取样位置(近岸和离岸)比较鱼类环境DNA信息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赣江下游南昌段检测到鱼类114种,其中83种为历史记录种。不同季节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显示出极显著差异。上层水检测到的鱼类物种数分别显著多于中层水和下层水,且中层水和下层水检测到的鱼类在上层水中绝大多数都被检测到。上层水、中层水和下层水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近岸检测到鱼类物种数多于离岸的,鱼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RDA分析表明,赣江下游鱼类环境DNA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大。本研究能够为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赣江鱼类资源的调查提供基线数据,并对后续赣江鱼类资源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实施不同目的的采样策略提供依据;可为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流水系统鱼类多样性提供技术参考,为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应用的标准化流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 赣江鱼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波动的幅度与频率对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丁明明 黎磊 +1 位作者 金斌松 陈家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沉水植物是维持浅水湖泊清水稳态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生物类群.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造成湖泊水文情势的明显改变,对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演替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取2个水位波动幅度与2个波动频率(逐... 沉水植物是维持浅水湖泊清水稳态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生物类群.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造成湖泊水文情势的明显改变,对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演替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取2个水位波动幅度与2个波动频率(逐渐改变水位),以恒定水位作为对照,研究湿地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沉水植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生物量及地上和地下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对水位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恒定水位,波动水位(低幅度低频率、低幅度高频率、高幅度低频率、高幅度高频率)对刺苦草的总生物量和获取限制资源相关器官有显著影响.相比于对照组,水位波动能够显著降低刺苦草分株数、叶片数、根数、根长、匍匐茎数、总匍匐茎长以及叶、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但会显著增加其株高和比叶面积.不同波动频率(低频率和高频率)和幅度(低幅度和高幅度)对光合器官的形态特征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叶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均受到波动幅度的显著影响.水位波动幅度显著改变了刺苦草的根数和根长,而波动频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对浅水湖泊受损刺苦草群落进行重建时,应避免较大幅度的水位波动,从而有利于增强植株快速恢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波动幅度 波动频率 形态响应 营养生长 沉水植物 刺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青岚湖自然保护区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史艳萍 屈婵娟 +10 位作者 许旺 周春花 梁璐 王宇翔 任文伟 戴年华 徐晓娟 黎栩霞 计勇 吴小平 金斌松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为探究在不同引物、不同参考数据库下环境DNA技术检测结果的差异,于2021年4月,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青岚湖鱼类多样性。选取16S rRNA及Cytb 2种引物,NCBI及本地数据库2种数据库,分别进行比对注释。结果表明:在青岚湖29个采样点... 为探究在不同引物、不同参考数据库下环境DNA技术检测结果的差异,于2021年4月,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了青岚湖鱼类多样性。选取16S rRNA及Cytb 2种引物,NCBI及本地数据库2种数据库,分别进行比对注释。结果表明:在青岚湖29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到7目15科43属64种鱼类,其中在16S-NCBI情形下获得4目9科19属20种鱼类,在16S-本地数据库情形下获得6目13科27属38种鱼类,在Cytb-NCBI情形下获得4目6科16属19种鱼类,在Cytb-本地数据库情形下获得2目5科15属20种鱼类。在青岚湖29个采样点中,鱼类更多地分布于湖面宽阔的中间地带(如S31附近),且南部较北部更少,鱼种的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相似性。就研究区域而言,选择16S rRNA引物及本地数据库可以获得更全面的鱼类物种。通过与青岚湖鱼类历史数据比对发现,环境DNA技术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如能选择适当的引物和本地数据库,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研究区域的物种组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鄱阳湖 鱼类多样性 引物 参考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子湖“堑秋湖”过程中水位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聂雪 胡旭仁 +2 位作者 刘观华 金斌松 秦海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渔民根据湖泊水位季节性涨退变化,利用人工闸门控制子湖水位进行捕鱼的一种渔业方式。研究分析了"堑秋湖"过程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水位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他可能的影响...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渔民根据湖泊水位季节性涨退变化,利用人工闸门控制子湖水位进行捕鱼的一种渔业方式。研究分析了"堑秋湖"过程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水位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合理管控鄱阳湖区"堑秋湖"渔业活动提供科学依据。鄱阳湖"堑秋湖"捕鱼期间(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1月4日),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子湖——大湖池的敞水区设置了7个采样点进行了8次浮游动物定性、定量采集和分析。研究共发现浮游动物77种,其中轮虫53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14种。在"堑秋湖"捕鱼过程中,浮游动物物种数随水位的连续下降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多样性指数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密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前节晶囊轮虫和中华窄腹剑水蚤的密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广布多肢轮虫、广布中剑水蚤、长额象鼻溞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密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水位、电导率、水温、溶氧、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均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溶解氧是最强的影响因子。此外,根据"堑秋湖"鱼类渔获量的变化情况推测,捕鱼活动导致的浮游食性鱼类减少也对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产生了影响。在"堑秋湖"过程中,随着水位的持续下降水体理化因子发生了不同变化。浮游动物的种类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浮游动物的密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溶解氧、氨氮和水位的影响。捕鱼活动导致的浮游食性鱼类减少也对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堑秋湖"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隆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对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晓龙 吴梦迪 +5 位作者 吴秋堂 王立冬 张树岩 黎磊 韩广轩 管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255-4266,共12页
生境异质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植物生长的必需资源和环境胁迫因子均存在着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克隆植物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克隆特性的植物,即可通过与母株相连的芽、根茎、分蘖或枝条等繁殖体产生无性繁殖的植物,这些繁... 生境异质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植物生长的必需资源和环境胁迫因子均存在着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克隆植物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克隆特性的植物,即可通过与母株相连的芽、根茎、分蘖或枝条等繁殖体产生无性繁殖的植物,这些繁殖体一旦定居便可成为潜在的独立个体。克隆植物具有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如形态可塑性、克隆整合、克隆分工、觅食行为、风险分摊等),面对异质性的生境条件,它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和形态结构来适应异质生境。目前,对于克隆植物在异质生境适应行为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然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尚有欠缺。综述了克隆植物在不同资源异质生境(光照、养分、水分)和不同胁迫生境(盐碱胁迫、风沙胁迫、重金属胁迫)下独特的适应对策。最后,针对克隆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对策,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建议:(1)时间异质性尺度上的考量;(2)异质性生境中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3)克隆植物入侵机制;(4)克隆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异质性 克隆植物 形态可塑性 克隆整合 克隆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丰水期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吕乾 胡旭仁 +3 位作者 聂雪 欧阳珊 王超 秦海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6-1495,共10页
为了解鄱阳湖夏季丰水期水位剧烈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特征,2012年夏季鄱阳湖水位剧烈波动期间,于6月24日、7月7日和8月27日当水位下降且接近17.6 m时,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浅水碟形湖泊设置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 为了解鄱阳湖夏季丰水期水位剧烈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特征,2012年夏季鄱阳湖水位剧烈波动期间,于6月24日、7月7日和8月27日当水位下降且接近17.6 m时,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浅水碟形湖泊设置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65种,其中轮虫52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广温性和嗜温性种类。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3个月之间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月份浮游动物密度(1030.17±68.18个/L)显著高于6月份(325.16±41.60个/L)和8月份(203.79±24.91个/L);6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0.56±0.04 mg/L)显著低于7月份(1.22±0.11 mg/L)和8月份(0.99±0.11 mg/L)。基于浮游动物多度的聚类分析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图均揭示夏季3个月份的浮游动物可区分为明显的3个群落:6月群落、7月群落和8月群落。蒙特卡罗检验发现水温、电导率、浊度和溶氧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P<0.05)。典型相关分析显示,6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深和电导率、浊度和溶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3个月均为优势物种的盖氏精囊轮虫与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温、pH、溶氧呈负相关(P<0.05)。夏季水位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上(月份之间)发生明显演替,呈现轮虫密度逐渐降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位波动引起环境因子的改变,从而对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密度 生物量 水位波动 碟形子湖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苔草洲滩湿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高程变化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幸运 温秀婷 +4 位作者 张研 戎俊 聂明 郑博福 沈瑞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4-905,共12页
土壤胞外酶参与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能够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动态.然而,目前湿地生态系统中催化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的土壤胞外酶的活性和化学计量比随高程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以鄱阳湖苔草洲滩湿地6个不同高... 土壤胞外酶参与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能够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动态.然而,目前湿地生态系统中催化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的土壤胞外酶的活性和化学计量比随高程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以鄱阳湖苔草洲滩湿地6个不同高程样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7种水解酶的活性,分析了洪泛平原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随高程的变化特征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增加,鄱阳湖苔草洲滩湿地土壤与碳循环相关的α-葡萄糖苷酶(AG)活性逐渐减小,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先减小后增加,木聚糖酶(XYL)活性逐渐增加;与氮循环相关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逐渐减小;与磷循环相关的磷酸酶(PHOS)活性没有显著变化.高程增加后,土壤中BG:NAG逐渐增加,BG:PHOS逐渐减小,NAG:PHOS没有显著变化.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最大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高程、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土壤总磷.土壤碳氮酶化学计量比主要是受高程的综合影响,而土壤碳磷和氮磷酶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土壤pH的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洲滩湿地 土壤酶 化学计量学 高程 洪泛平原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周边稻田对白鹤的承载力 被引量:7
9
作者 陈青 汪志如 +4 位作者 汤文超 丁慧芳 廖劲扬 王亚芳 王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340-5347,共8页
鄱阳湖是世界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承载了全球约98%的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白鹤的传统食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丰富度急剧减少。食物短缺导致白鹤的觅食生境由自然湿地的浅水生境... 鄱阳湖是世界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承载了全球约98%的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白鹤的传统食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丰富度急剧减少。食物短缺导致白鹤的觅食生境由自然湿地的浅水生境转移至稻田、藕塘等人工生境,稻田在白鹤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了解鄱阳湖周边稻田对白鹤的承载力可为白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调查了鄱阳湖周边稻田散落稻谷的生物量,测量了稻谷的营养成分,并利用遥感影像对鄱阳湖周边10 km^(2)范围内稻田的总面积进行估算,从而得出鄱阳湖周边稻田散落稻谷能提供的总能量。然后,计算稻田中以稻谷为主要食物的6种鸟类的日能量消耗,用以表示日能量摄入。最后,依据稻田能提供的总能量、鸟类的日能量摄入、鸟类的越冬时长、以及各种鸟类的数量占比,计算得出鄱阳湖周边稻田能承载的白鹤数量。结果表明,鄱阳湖周边稻田散落稻谷的生物量为6.494 g/m^(2),环鄱阳湖周边10 km^(2)范围内稻田的总面积为1984.46 km^(2),这些稻田能承载的鸟类总数量为140860只,其中能承载的白鹤数量为10775只,超过了全球白鹤的总数量(3500—4000只)。因此,鄱阳湖周边稻田能为白鹤等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鸟 鄱阳湖 人工生境 食物资源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对蚌类环境DNA监测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姚 周春花 +1 位作者 欧阳珊 吴小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23,共12页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阳湖蚌类33种,传统方法共采集蚌类18种,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出传统方法采集到的所有蚌类物种。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数均分别高于沉积物的,且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分别完全覆盖沉积物的。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蚌类α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不显著,但蚌类β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显著。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沉积物样本的,Beta多样性分析也显示水体样本(表层水和底层水分别)和沉积物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鄱阳湖蚌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水深(WD)、透明度(SD)、水温(WT)和总氮(TN)显著影响蚌类群落结构。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蚌类的多样性监测中可行,且采水样比采沉积物效果好,表层水和底层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沉积物 水体样本 物种多样性 蚌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已成为鄱阳湖越冬白鹤的重要觅食地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文娟 王榄华 侯谨谨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37,共5页
受自然生境退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鸟类依赖于人工生境生存。白鹤为IUCN极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约3 500~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白鹤曾被认为是专性栖息于浅水生境中的鸟类,在鄱阳湖主要在浅水区取食水... 受自然生境退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鸟类依赖于人工生境生存。白鹤为IUCN极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约3 500~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白鹤曾被认为是专性栖息于浅水生境中的鸟类,在鄱阳湖主要在浅水区取食水生植物苦草的冬芽。然而,近几年大量的白鹤离开自然生境,前往稻田和藕田觅食。本研究基于2010/2011~2017/2018年越冬季五星垦殖场(目前发现白鹤数量最多的人工生境)的白鹤调查数据,首次报道了人工生境中白鹤数量的长期动态。结果表明白鹤数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2016/2017~2017/2018年越冬季增长至1 115只,约占全球总数量的30%。由此可见,人工生境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觅食地改变使白鹤面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对此,建议加强白鹤对人工生境的适应性研究,评估白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政策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白鹤等依赖于水生植被生存的鸟类的觅食生境变化表明鄱阳湖水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鄱阳湖 人工生境 水生植被 五星垦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长江保护研究特征与科技支撑建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瑞昌 李琴 +1 位作者 陈家宽 马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3,共11页
长江大保护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部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界强大的科技支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1992~2019年23019篇长江保护相关文献,探究了近30 a来长江流域保护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主... 长江大保护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部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界强大的科技支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1992~2019年23019篇长江保护相关文献,探究了近30 a来长江流域保护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结果表明:①近30 a间,长江保护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016年的研究成果数量呈现激增态势;早期以中文文章为主,2013年以后英文文章占多数;文章期刊来源多样,涉及环境、生物、生态、地理、地质、海洋、渔业、大气等众多学科;中英文文章的作者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科研机构集中于长江流域的省(市)和北京市。②学界开展的长江保护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方向: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响应、长江上游生态治理、长江流域资源(水和生物等)开发利用与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与治理、长江水文过程与气候变化、长江流域地质与古气候、长江三角洲和河口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保护与绿色发展等;中文文章的主题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显著,英文文章更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③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社会科学和流域尺度保护治理综合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长江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论证长江流域自然资本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关系、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探讨“追根溯源、系统治疗”的方法、加强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研究以及拓展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来展开,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流域生态学 绿色发展 科技支撑 文献计量学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蒴苣苔属植物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研究
13
作者 高丹 向小果 +2 位作者 张强 张艳杰 金伟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3-845,共13页
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为探索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及其与物种的进化关系,该研究基于半蒴苣苔属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历史,并根据该属植物具有叶片扦插... 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为探索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及其与物种的进化关系,该研究基于半蒴苣苔属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历史,并根据该属植物具有叶片扦插繁殖的特性,采用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弄岗半蒴苣苔(H.longgangensis)、龙州半蒴苣苔(H.longzhouensis)、江西半蒴苣苔(H.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华南半蒴苣苔(H.follicularis)和永福半蒴苣苔(H.yongfuensis)6种植物的根尖材料,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对染色体制片实验的条件进行优化及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1)9:30—10:00取材,解离10 min以及染色15 min为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2)上述6种半蒴苣苔属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32(2n=2x=32)。(3)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数目有变化以外,该属大部分物种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2x=32且染色体数目变化可能是非整倍化的作用,与物种进化没有明显关系。该研究结果为半蒴苣苔属以及具有类似叶片再生植株特性类群的染色体制片提供了参考,并为该类群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科 半蒴苣苔属 叶片水培生根 染色体数目 基因组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