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江西主栽油茶品种砧木和接穗组合嫁接效果比较
1
作者 叶甜甜 幸伟年 +2 位作者 李进 查康 王玉娟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为筛选亲和力优良、适宜嫁接的砧木品种,以主栽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赣无2’和‘长林4号’为接穗,采用芽苗砧嫁接法嫁接‘赣60’‘赣无2’‘长林4号’‘赣石83-4’‘长林53号’和越南油茶Camellia drupifera 6个品种(种)的实生芽... 为筛选亲和力优良、适宜嫁接的砧木品种,以主栽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赣无2’和‘长林4号’为接穗,采用芽苗砧嫁接法嫁接‘赣60’‘赣无2’‘长林4号’‘赣石83-4’‘长林53号’和越南油茶Camellia drupifera 6个品种(种)的实生芽苗,测定不同处理的嫁接成活率、苗高、地径、叶片数、分枝数等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嫁接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接穗‘赣无2’和‘长林4号’的砧穗组合中,分别以‘赣60’、越南油茶为砧木的嫁接苗生长最佳,一年生苗成活率分别为94.08%、82.09%,次年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16.54 cm、19.24 cm和0.43 mm、1.08 mm,一年生苗叶片数分别为8.57片·株^(−1)、7.14片·株^(−1),二年生苗分枝数分别为1.82枝·株^(−1)、3.1枝·株^(−1);均以‘长林53号’作砧木的嫁接苗生长发育较差,成活率不足72%。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油茶嫁接苗的科学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接穗 嫁接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系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小三 李进 +2 位作者 查康 幸伟年 王玉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的差异,并对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油茶优良砧木的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系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18项指标,通过...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的差异,并对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油茶优良砧木的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系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18项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的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的差异,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油茶品系;运用相关分析得出18项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选出与砧木性状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结果】不同油茶品系间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纵横比、果皮厚、果实籽数及籽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果质量为15.71~35.99 g,果实纵径为29.81~40.17 mm,果实横径为29.06~39.99mm,果形指数为0.85~1.28,果皮厚为1.85~4.19mm,果实籽数为2.20~9.67粒。不同油茶品系间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纵横比、横侧比、纵侧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种质量为1.07~4.26 g,种子纵径为16.98~27.40 mm,种子横径为13.17~23.12 mm,种侧径为9.00~16.93 mm。不同油茶品系间上胚轴长、下胚轴长、上胚轴粗、下胚轴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上胚轴长为5.38~9.08 cm,上胚轴粗为1.72~2.97 mm,下胚轴长为14.35~23.97 cm,下胚轴粗为1.80~3.14 mm。砧木性状中上胚轴长与果实横径、单种质量、种侧径及果实纵径的相关性较大,下胚轴长与种纵径、种侧径、果实纵径及果实籽数的相关性较大,上胚轴粗与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粗与果实纵横比、果实纵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筛选出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为赣无2、赣石83-4、长林53号、GLS赣州油1号。砧木性状中4个指标均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或相关性较大,故可从以上4个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中选择果实纵径相对较大的果实进行砧木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砧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浙江红山茶及近缘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彬 黄建建 +6 位作者 汤优令 周文才 汪雁楠 田仟仟 龚春 舒惠理 温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4-1095,共12页
【目的】针对江西省内浙江红山茶种质存在资源调查不够深入,对不同群体的遗传变异缺乏了解,以及混淆种困扰生产应用等阻碍浙江红山茶良种化进程问题,本研究分析江西省内浙江红山茶及其近缘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浙江红花油茶的保护、利... 【目的】针对江西省内浙江红山茶种质存在资源调查不够深入,对不同群体的遗传变异缺乏了解,以及混淆种困扰生产应用等阻碍浙江红山茶良种化进程问题,本研究分析江西省内浙江红山茶及其近缘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浙江红花油茶的保护、利用以及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浙江红山茶全长转录组序列基础,探索SSR分子标记的有效开发策略,规模化开发SSR分子标记,并以SSR分子标记为工具进行遗传多样性等分析。【结果】以群体水平的基因多样度(H)相比,江西省内的3个物种多样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厚叶红山茶(0.611)、浙江红山茶(0.595)、全缘红山茶(0.501);结合UPGMA与PCoA分析,全缘红山茶群体单独成组并与其他物种分离,显示在3物种中有更远的亲缘关系;据闵天禄分类系统,将厚叶红山茶与浙江红山茶归并成一种后,共9个群体的基因多样度表现为SQS(0.673)>MTS(0.654)>TBS(0.618)>CCR(0.611)>WFS(0.587)>WYS(0.583)>HYS(0.566)>DXL(0.558)>JFS(0.519),各群体存在明显近交(F>0),遗传分化显示群体间的基因流较小(Nm=0.947),有20.9%(FST=0.209)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间,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存在正相关;UPGMA聚类可将9个群体分成2大类,其中厚叶红山茶单独组成,其他群体基本可按怀玉山脉和武夷山脉分群聚类,这与STRUCTURE的聚类结果相对一致。【结论】江西省内的浙江红山茶群体整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群体间的高山阻碍是各群体显著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体现出狭域种的典型特征。另外,浙江红山茶与全缘红山茶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厚叶红山茶亲缘关系较近,但后两者仍具有一定的分化,是否归并一种尚需进一步的系统发育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浙江红山茶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无性系‘赣兴48’嫁接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甜甜 查康 +2 位作者 幸伟年 李进 王玉娟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赣兴48’为接穗,研究‘白皮中子’和‘赣永5’砧木与‘赣兴48’苗期的嫁接亲和性。结果表明:2种砧木嫁接苗的成活率均高于90%,未有明显差异。‘白皮中子’砧木嫁接苗的一年生根系生长表现优于‘赣永5’砧木嫁接苗,但...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赣兴48’为接穗,研究‘白皮中子’和‘赣永5’砧木与‘赣兴48’苗期的嫁接亲和性。结果表明:2种砧木嫁接苗的成活率均高于90%,未有明显差异。‘白皮中子’砧木嫁接苗的一年生根系生长表现优于‘赣永5’砧木嫁接苗,但‘赣永5’砧木嫁接苗地上部分及二年生根系生长较好,其中叶片数(4.01片)、二年生苗高(27.53 cm)及粗根体积(33.41 cm^(3))显著高于‘白皮中子’砧木嫁接苗;并且其二年生根系生长参数的降幅较小。2种砧木嫁接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嫁接后20 d达到峰值;嫁接后期,‘白皮中子’砧木嫁接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赣永5’砧木嫁接苗。综合存活率、地上部分及根系生长情况,以‘赣兴48’为接穗,‘赣永5’的嫁接亲和性较‘白皮中子’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嫁接苗 生长特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何小三 周文才 +4 位作者 邱凤英 龚春 徐林初 肖相元 王玉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种苗期的抗旱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适用于油茶抗旱性评价或鉴定的指标,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油茶抗旱品种的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生长...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种苗期的抗旱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适用于油茶抗旱性评价或鉴定的指标,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油茶抗旱品种的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生长、生理生化等28项指标,研究不同油茶品种的抗旱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适用于油茶抗旱性大小的评价或鉴定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油茶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各指标抗旱系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探讨其抗旱机制。【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将与油茶抗旱性相关的28项指标归纳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100%,具有很强的信息代表性;第一主成分可概括为光合参数和叶片解剖参数,第二主成分可概括为生长指标,第三主成分可概括为叶片气孔开度和脯氨酸含量,对应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分别为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气孔开度、气孔密度、干物质积累量、株高生长量及叶片脯氨酸含量。运用隶属函数值分析法对4个油茶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无2>赣190>兴46>无12。根据不同油茶品种在3个干旱胁迫强度下抗旱系数的变化情况得出,各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干旱胁迫下,各油茶品种主要通过增加侧根数来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通过提高根冠比和根占整株比来增强植株的抗性;通过提高叶片紧实度、栅海比、气孔密度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来减少水分散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提高抗氧化物质SOD的含量来清除超氧根阴离子等有害物质,保护细胞结构;通过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含量来降低渗透势,调节渗透平衡,减轻渗透胁迫对植物的伤害;通过增加内源激素ABA和MeJA含量来增强油茶的抗旱性,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茶造成的伤害。【结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气孔开度、气孔密度、干物质积累量、株高生长量及叶片脯氨酸含量可作为油茶苗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经抗旱性综合评价,无2的抗旱性最强;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是多途径的联合响应及抗旱机制,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各品种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的响应区别较大,但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主要是以SOD或ABA为主导的多途径响应及抗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干旱胁迫 响应 机制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优树种实性状、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文才 孙颖 +2 位作者 华小菊 左继林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3,11,共4页
对193株油茶优树的种实性状和67株油茶优树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优树的鲜出籽率、单果重、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单果籽数的均值分别为43.74%、19.09 g、3.36 cm、3.27 cm、1.0333、0.27 cm、4.59... 对193株油茶优树的种实性状和67株油茶优树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优树的鲜出籽率、单果重、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单果籽数的均值分别为43.74%、19.09 g、3.36 cm、3.27 cm、1.0333、0.27 cm、4.59个,各种实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程度排序依次为单果重>单果籽数>果皮厚>果径>果高>鲜出籽率>果形指数;(2)油茶优树的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仁含油率为26.44%~59.00%(均值47.69%),油酸含量为74.91%~85.91%(均值81.19%),亚油酸含量为5.43%~12.56%(均值7.80%),硬脂酸含量为0.42%~3.77%(均值1.78%),棕榈酸含量为5.27%~11.05%(均值8.20%)。变异系数硬脂酸最大,达到40.75%,其次分别是亚油酸和棕榈酸,变异系数分别为21.67%和15.74%,最小的是油酸,仅为3.04%;(3)种实性状之间、脂肪酸组成之间有多个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优树 种实性状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变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不同地区茶油脂肪酸含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小三 曹冰 +5 位作者 符树根 付宇新 刘易鑫 贺义昌 华小菊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4期6-9,14,共5页
采用GC2010-Plus气相色谱仪测定了江西省36个地区共102份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含量,并按地理纬度分4个片区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油中十七烷酸、硬脂酸含量随产地纬度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 采用GC2010-Plus气相色谱仪测定了江西省36个地区共102份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含量,并按地理纬度分4个片区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油中十七烷酸、硬脂酸含量随产地纬度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呈降低的趋势。9种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饱和脂肪酸、十七烷酸、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及硬脂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棕榈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脂肪酸含量 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无性系嫁接不同山茶花品种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文才 幸伟年 +3 位作者 李进 桂丽静 龚春 左继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5期9-12,共4页
通过在油茶大树上嫁接12个山茶花品种,评价其嫁接后生长表现,并分析不同规格大小的砧木对嫁接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茶花嫁接后生长表现差异较大,成活率较高的品种有奉化十八、葡萄红、点雪、六角大红、秋牡丹,成活率为64.94%~... 通过在油茶大树上嫁接12个山茶花品种,评价其嫁接后生长表现,并分析不同规格大小的砧木对嫁接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茶花嫁接后生长表现差异较大,成活率较高的品种有奉化十八、葡萄红、点雪、六角大红、秋牡丹,成活率为64.94%~73.52%,较低的有粉嫦娥彩、小桃红、六方大红、复色大海伦,成活率为42.48%~47.35%;将成活率、抽梢高、抽梢基径3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值综合比较,得到油茶嫁接山茶花生长表现排序依次是秋牡丹>奉化十八>葡萄红>六角大红>粉嫦娥彩>喜洋洋>雅致>六方大红>点雪>酒红阿兰>小桃红>复色大海伦;(2)相关性分析表明,砧木直径与抽梢高、基径、成活率呈正相关,其中嫁接成活率在砧木直径≥2.5 cm后差异不大;砧木高度与抽梢高、基径、成活率呈一定的负相关,砧木高度>90 cm的嫁接效果较差,而50~70 cm的嫁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花 嫁接 生长表现 砧木 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林分群体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田 黄文印 +6 位作者 黄建军 王波 王小东 叶金山 李晓辉 朱恒 温强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5期12-17,36,共7页
通过连续多年对浙江红花油茶样地进行产量统计分析,证实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产量分布结构差异不大,验证了浙江红花油茶与油茶、小果油茶及腾冲红花油茶一样,存在高产植株比例小,但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大,低产植株比例大,其承担群体的产... 通过连续多年对浙江红花油茶样地进行产量统计分析,证实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产量分布结构差异不大,验证了浙江红花油茶与油茶、小果油茶及腾冲红花油茶一样,存在高产植株比例小,但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大,低产植株比例大,其承担群体的产量比例小,且高产植株和低产植株是基本固定的事实。对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的连续观测表明树高、冠幅及地径等均与产量存在相关性,但是冠幅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人工林分种植密度小于天然林分,而人工林分又正处壮林阶段。最重要的是通过测产,证明优良单株在产量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今后的良种选育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产量结构特征 树体结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林下药用黄菊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颖 陈凯 +1 位作者 刘小平 黄眯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35-37,共3页
油茶为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但种植前期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油茶林下种植药用黄菊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较油茶纯林而言,林下种植黄菊后,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 油茶为南方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但种植前期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油茶林下种植药用黄菊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较油茶纯林而言,林下种植黄菊后,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油茶树体生长指标均得到提升,抽梢数量增加25.32%,平均梢长度增加24.03%,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量分别增加14.28%、32.18%、27.78%。同时,林下种植黄菊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有利于解决油茶在进入盛果期前收益低的问题,实现油茶种植以短养长的目的,建议在江西、湖南等油茶产区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药用黄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油茶林嫁接山茶花提升改造及其效益
11
作者 幸伟年 李进 +4 位作者 周文才 黄文印 左继林 龚春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4期20-23,共4页
在高密度油茶林地嫁接山茶花进行密度疏减改造,比较分析改造后的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1)林地改造后前两年平均单株产果量分别为5.45 kg和8.47 kg,分别高于对照林地的3.89 kg和3.49 kg,改造林地第二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增加了21.35... 在高密度油茶林地嫁接山茶花进行密度疏减改造,比较分析改造后的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1)林地改造后前两年平均单株产果量分别为5.45 kg和8.47 kg,分别高于对照林地的3.89 kg和3.49 kg,改造林地第二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增加了21.35%;(2)对照林地中果实主要来源于树冠的上层,且随着树龄越大及林间密度的增加,产量降低且树冠上层产量占比提高(由90.49%提高到93.07%);而改造后林地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第一年增产主要来自于上层,表明改造后提高了果实保存率,第二年树冠各层产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且树冠各层产量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上、中和下层占比分别为57.38%、30.58%和12.04%),表明改造后树冠各层花芽发育较好,从而明显提高果实产量;(3)嫁接后山茶花砧成活率、抽梢高、基径等指标均较好,表明高密度油茶林间嫁接山茶花是可行的;(4)改造林地经济效益远高于对照林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密度林地的收益逐年降低,而改造林地的收益逐年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山茶花 高密度林分 改造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优株筛选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12
作者 董乐 李田 +4 位作者 黄文印 王波 徐林初 徐立安 温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5,共11页
【目的】提出浙江红花油茶优树选择标准与筛选方法,以期为发掘和高效利用浙江红花油茶优质种质资源,促进浙江红花油茶良种化进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在浙江红花油茶主产区优良林分中通过初选、复选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 【目的】提出浙江红花油茶优树选择标准与筛选方法,以期为发掘和高效利用浙江红花油茶优质种质资源,促进浙江红花油茶良种化进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在浙江红花油茶主产区优良林分中通过初选、复选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的优株评价模型构建、层次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优株的综合评价。【结果】入选的36个浙江红花油茶优株性状差异明显,11个描述的经济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16.63%,总不饱和脂肪酸变异系数最小为1.09%,而油亚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9.5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能代表11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4.656%,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原始数据信息量的29.491%,油酸、亚油酸、油亚比等性状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决定第二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果皮厚、鲜出籽率、千粒籽重等性状,其贡献率为20.358%。层次聚类分析将36个浙江红花油茶优株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属于高油酸、高出仁率型株系;类群Ⅱ属于高含油率型株系;类群Ⅲ属于高油酸型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类群Ⅳ属于果皮薄、高出籽率型株系;类群Ⅴ属于高出仁率、高产型株系;类群Ⅵ属于高亚油酸、高产型株系。【结论】制订出了浙江红花油茶高油酸型优树选择的一般标准,并决选出12株表现最优的优株:GHY01、GHY02、GHY03、GHY04、GHY19、GHY20、GHY21、GHY22、GHY32、GHY34、GHY35、GHY36,并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标准,嫁接保存了这些优良单株用于后续无性系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优株筛选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盛果期降密增产技术
13
作者 左继林 童华彪 +1 位作者 雷小林 邵金玉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5期59-61,74,共4页
油茶盛果期林分合理密度是保持其可持续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而移栽、嫁接茶花及适度间伐是当前成林油茶降密增肥的有效途径。在多地油茶大树移栽及油茶嫁接茶花及间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成林油茶过密林分的大树移植、砧木培育... 油茶盛果期林分合理密度是保持其可持续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而移栽、嫁接茶花及适度间伐是当前成林油茶降密增肥的有效途径。在多地油茶大树移栽及油茶嫁接茶花及间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成林油茶过密林分的大树移植、砧木培育及茶花嫁接等关键技术,以期为高产油茶盛果期密度调控及可持续丰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盛果期 降密增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何小三 王玉娟 +2 位作者 徐林初 龚春 俞元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7,共17页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苗期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抗旱性油茶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2年生油茶扦插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充分供水处理,田间持水量的39%~73%(W1);轻度干旱胁迫处理,田...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苗期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抗旱性油茶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2年生油茶扦插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充分供水处理,田间持水量的39%~73%(W1);轻度干旱胁迫处理,田间持水量的23%~37%(W2);中度干旱胁迫处理,田间持水量的17%~23%(W3);重度干旱胁迫处理,田间持水量的12%~17%(W4),通过盆栽控水试验,采取叶片电镜扫描法对4个油茶品种不同水分处理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同一油茶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并对比研究相同水分梯度下不同油茶品种间叶片解剖结构等的差异。【结果】干旱胁迫对4个油茶品种的气孔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厚度均显著降低,尤其是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气孔部分关闭并出现下陷,表皮细胞干瘪。干旱胁迫对4个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有显著影响,即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无2’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高于其他3个油茶品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个油茶品种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呈减小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油茶品种的叶片气孔开度、叶片气孔开张宽度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重度干旱胁迫下,‘无2’的气孔密度、气孔开度、气孔开张率、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大于其他3个油茶品种。【结论】通过对各油茶品种叶片解剖特征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等进行比较,得出‘无2’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干旱胁迫 叶片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红花油茶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汪雁楠 赖国桢 +4 位作者 黄建建 刘丽婷 余良森 温强 龚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9-997,共9页
【目的】预测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潜在分布范围,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浙江红花油茶保护利用及引种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浙江红花油茶在中国区域内55个分布点的环境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 【目的】预测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潜在分布范围,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浙江红花油茶保护利用及引种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浙江红花油茶在中国区域内55个分布点的环境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当前及未来3种RCPs气候变化情景下浙江红花油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影响浙江红花油菜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平均气温和土壤类型,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贡献率最高,最暖季度平均气温和土壤类型次之。当代潜在适生区集中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核心分布区主要位于江西、福建和浙江。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总体适生区范围较当前有不同程度地扩展,总体呈现由华东向西南方向显著扩张的趋势。【结论】浙江红花油茶潜在适生区主要受降水、气温和土壤影响,受海拔影响较小,在中国南方地区有较广泛的适生性,具有引种栽培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 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化 地理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种扦插苗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 被引量:19
16
作者 何小三 徐林初 +3 位作者 熊璐瑶 王玉娟 郭捷 俞元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9-989,共11页
【目的】不同油茶品种的抗旱性可能不同,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也会有所差异。通过研究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为抗旱机制等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4个油茶品种(赣190、无12、无2、兴46)的生长指... 【目的】不同油茶品种的抗旱性可能不同,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也会有所差异。通过研究不同油茶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响应,为抗旱机制等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4个油茶品种(赣190、无12、无2、兴46)的生长指标,对比研究了不同油茶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特性。【结果】干旱胁迫下,4个油茶品种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降低,除轻度干旱胁迫下兴46株高生长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无12地径生长量均较正常供水有所增加。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个油茶品种的总根长、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及高径比均呈减小趋势,而侧根数、根冠比及枯叶数均呈增加趋势。重度干旱胁迫下,4个油茶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无12和无2的总根长也显著降低,而无12侧根数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赣190和无12的干物质积累量、赣190和无2的株高生长量、无12和无2的高径比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的株高、地径及生物量等均有显著负面影响,轻度干旱胁迫反而会促进某些油茶品种的生长,不同油茶品种各生长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甚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干旱胁迫 生长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分子育种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仟仟 黄建建 +4 位作者 温强 周文才 黄彬 龚春 徐林初 《南方林业科学》 2021年第5期53-59,73,共8页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一直是油茶育种工作重点。传统育种周期长且存在盲目性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前油茶育种需求,而分子育种可以快速选择目标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油茶分子标...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一直是油茶育种工作重点。传统育种周期长且存在盲目性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前油茶育种需求,而分子育种可以快速选择目标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油茶分子标记、多组学研究及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挖掘等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油茶分子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叶、果壳浸提液对大豆、花生种子的化感作用
18
作者 黄眯 陈凯 +1 位作者 雷小林 孙颖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7期108-112,共5页
以花生、大豆为试验对象,研究油茶叶、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种子萌发及生长是否具化感作用,从而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为油茶林地套种作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大豆和花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都表现为化感... 以花生、大豆为试验对象,研究油茶叶、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种子萌发及生长是否具化感作用,从而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为油茶林地套种作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大豆和花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都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油茶叶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油茶果壳水浸提液。油茶果壳对花生的生长指标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01 g/mL时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鲜质量值最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整体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本试验仅从大豆、花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来判断油茶树体器官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是否有化感作用,具体的化感成分还需进一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片 油茶果壳 浸提液 农作物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无性系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文才 唐山 +1 位作者 左继林 雷小林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4-17,共4页
对江西省40株油茶无性系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无性系油酸含量在75.83%~85.91%间,平均为81.90%,亚油酸含量在5.43%~12.56%间,平均为7.40%;棕榈酸含量在5.27%~10.39%间,平均为7.94%;硬脂酸含量... 对江西省40株油茶无性系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无性系油酸含量在75.83%~85.91%间,平均为81.90%,亚油酸含量在5.43%~12.56%间,平均为7.40%;棕榈酸含量在5.27%~10.39%间,平均为7.94%;硬脂酸含量在0.42%~3.14%间,平均为1.66%。各无性系脂肪酸组成变异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硬脂酸(40.34%)、亚油酸(18.45%)、棕榈酸(16.43%)、油酸(2.49%);油茶无性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6.50%~91.75%间,平均为89.30%,变异系数为1.48%;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30%~12.45%之间,平均为9.61%,变异系数为13.35%;(2)相关性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果高、单果籽数呈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单果重、果高呈显著负相关,这些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无性系 脂肪酸组成 种实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油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小三 李博 +6 位作者 符树根 贺义昌 曹冰 付宇新 刘易鑫 华小菊 雷小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5期13-19,23,共8页
采用GC2010-Plus气相色谱仪测定了104份油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组成,同时采用NIRFlexN-500型近红外光谱仪对104份油茶籽油样本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图谱采集、模型建立及验证。结果表明:各脂肪酸组分回归方程建立选择PLS明显优于PCR;各脂肪酸... 采用GC2010-Plus气相色谱仪测定了104份油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组成,同时采用NIRFlexN-500型近红外光谱仪对104份油茶籽油样本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图谱采集、模型建立及验证。结果表明:各脂肪酸组分回归方程建立选择PLS明显优于PCR;各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模型的Q值均大于0.6,平均值为0.68,具有应用价值;各脂肪酸组分定标集的平均相关系数(Rc)为0.87,预测标准差(SEC)为0.32,验证集的平均相关系数(Rv)为0.82,预测标准差(SEP)为0.34,表明利用步琦近红外光谱仪能较好的测定茶油脂肪酸组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近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