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大孔口水闸结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万小明 李海枫 +1 位作者 张建华 金鑫鑫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6-141,共6页
由于国内传统水闸存在孔口小、形态单一且自动化程度低等局限,已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大孔口水闸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现有设计规范尚未对大孔口水闸结构设计提出明确的计算方法。为此,从大孔口水闸结构自身特点出发,围绕地基不均... 由于国内传统水闸存在孔口小、形态单一且自动化程度低等局限,已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大孔口水闸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现有设计规范尚未对大孔口水闸结构设计提出明确的计算方法。为此,从大孔口水闸结构自身特点出发,围绕地基不均匀沉降、闸基渗流稳定及水闸结构温控防裂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地基处理方面,应根据地基条件、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条件等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组合选用桩基法、换土垫层法、排水固结法、振冲法及深基础等地基加固技术;在闸基渗控方面,可依照防渗、排渗、反滤三者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渗控措施;对于水闸底板和闸墩结构,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组合选用结构分缝、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水管通水冷却、表面保温等温控措施,以解决大孔口水闸结构温控防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口水闸 地基不均匀沉降 温控防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与来源解析——以乐安河为例
2
作者 黄立章 梁培瑜 +3 位作者 吴施婧 周小华 吴永明 朱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7,共7页
河流重金属污染是矿山开采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为明晰金属矿区河流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来源,测定乐安河丰、枯水期沉积物中Fe、Mn、Cu、Cd、Pb、Zn、Cr和Ni的含量,借助富集因子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法... 河流重金属污染是矿山开采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为明晰金属矿区河流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来源,测定乐安河丰、枯水期沉积物中Fe、Mn、Cu、Cd、Pb、Zn、Cr和Ni的含量,借助富集因子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法(CBSQGs)、主成分分析(PCA)、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及金属稳定同位素(δ^(65)Cu)等方法判别乐安河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与来源结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Cd的富集现象较为突出,Fe、Cr和Ni相较于背景值增幅较小;时空分布上,Cu在大坞河沉积物中含量较高,Cd、Pb和Zn在洎水沉积物中浓度较大,丰水期与枯水期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重金属的富集因子排序依次为Cd>Cu>Zn>Pb>Cr>Ni。大坞河、洎水及其与乐安河干流交汇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底栖生物有毒性影响,主要危害元素为Cu和Cd。铜矿和铅锌矿采选是Cu与Cd、Pb、Zn的主要来源,Fe、Cr和Ni则受自然作用影响较大;Cu同位素进一步表明Cu可能来源于铜矿外围水体,尾矿库水等来源对乐安河下游Cu的影响仍需深入的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区 乐安河 重金属 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水利工程新型大跨度闸门应用综述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荣金 沈安磊 胡友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83-87,共5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水系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跨度闸门被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这些大跨度闸门具有大跨度、低水头、门型结构多样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门型选择的困扰。以国内城市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广的的闸门为例,并结合已有工程的特... 近年来随着城市水系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跨度闸门被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这些大跨度闸门具有大跨度、低水头、门型结构多样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门型选择的困扰。以国内城市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广的的闸门为例,并结合已有工程的特点,分类介绍了几种常用闸门的选用原则、启闭原理、工程建造成本以及闸门设计、制造安装时的一些关键技术。可为城市水系工程的闸门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闸门 低水头 城市防洪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软土三轴剪切强度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万胜 甘建军 李荐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208,共7页
为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湖相软土的力学性质及破坏规律,对鄱阳湖区典型软土进行等加载速率(0.01mm/min)下,基质吸力分别为0、50、100、200kPa,净围压为100、200、300kPa的标准应力途径GDS三轴剪切试验,得到湖相软土的三轴剪切应力-应变曲... 为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湖相软土的力学性质及破坏规律,对鄱阳湖区典型软土进行等加载速率(0.01mm/min)下,基质吸力分别为0、50、100、200kPa,净围压为100、200、300kPa的标准应力途径GDS三轴剪切试验,得到湖相软土的三轴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基质吸力与偏应力的关系、围压与偏应力的关系,并根据Fredlund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分析鄱阳湖区软土在不同基质吸力、不同围压下的土体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鄱阳湖区软土非饱和强度在低应变范围内(<8%),抗剪强度随着应变的快速增加,在高应变范围内,强度增速放缓;在相同围压条件下,强度与吸力基本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其基质吸力相关角为6.6°,处于低吸力范围内;在4种基质吸力条件下,其内摩擦角的范围为21.8°~26.2°,总黏聚力范围为16.7~44.4kPa。结合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提出鄱阳湖区湖相土的抗强度理论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鄱阳湖区 三轴剪切试验 强度 GDS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岩溶含水系统的水力联系——以宜春市四方井副坝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平 葛勤 +5 位作者 张卫民 李荐华 刘海燕 王洋 王振 陈家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8期12058-12065,共8页
为查明宜春四方井水库副坝区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指导副坝区地下工程注浆帷幕的设计与施工,采用现场盐示踪试验,结合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测试,揭示副坝区地下水与下游村庄(四方井)泉水的水力连通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 为查明宜春四方井水库副坝区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指导副坝区地下工程注浆帷幕的设计与施工,采用现场盐示踪试验,结合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测试,揭示副坝区地下水与下游村庄(四方井)泉水的水力连通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蒸发和水岩相互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的关键因素;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沿着地下水径流的途径,地下水的矿化度(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呈现增加的趋势,表征副坝区地下水与其下游四方井村的泉点间具有潜在的水力联系;现场盐示踪试验和δD、δ^(18)O分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副坝区地下水与四方井的泉水点SD-3、SD-4和SD-7的水力联系较好,与泉点SD-5的连通性较弱,SD-5主要来自径流路径较短的上游水补给。研究结果有助于建立局部地下水流循环模式,查明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春 副坝岩溶 水化学 盐示踪 水力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第四系覆盖层边坡风险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柯劲松 张李荪 刘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6-140,共5页
为研究江西省第四系覆盖层边坡的风险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动量改进小波神经分析的评价模型。以江西省第四系覆盖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在综合了供电、传感、通信等技术的基础上,对第四系覆盖层边坡的地质构造、坡比、土壤特性等内在因素及... 为研究江西省第四系覆盖层边坡的风险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动量改进小波神经分析的评价模型。以江西省第四系覆盖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在综合了供电、传感、通信等技术的基础上,对第四系覆盖层边坡的地质构造、坡比、土壤特性等内在因素及降雨等外在因素与滑坡灾害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运用动量改进小波神经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第四系覆盖层边坡滑坡风险评估。评价结果表明:边坡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西省第四系覆盖边坡防灾减灾、预警监测提供较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第四系覆盖层 动量改进小波神经 风险评估 龙潭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床地形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勐 孙屹 +2 位作者 吴平 刘斯宏 朱安龙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24-29,共6页
河床地形是影响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重要因素.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坝基倾向下游及河床中部存在凸起的某在建面板堆石坝进行研究,得出存在该地形的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坝基倾向下游地形会扩大坝体向下游位移区... 河床地形是影响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重要因素.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坝基倾向下游及河床中部存在凸起的某在建面板堆石坝进行研究,得出存在该地形的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坝基倾向下游地形会扩大坝体向下游位移区域、增大向下游位移数值并使最大沉降位置向下游偏移;同时会使面板靠近趾板附近产生拉应力;河床中部凸起地形会将坝体位移分布规律在此处分为对称的两个区域,且凸起附近坝体应力等值线较密集,应力数值较大.面板在凸起两侧轴向位移相反,该处面板出现拉应力的同时,垂直缝张开,对止水系统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地形 应力变形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藻对沉积物上覆水及间隙水中磷垂直浓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立章 许超 +1 位作者 陈涛 周小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379-382,共4页
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江西南昌艾溪湖沉积物上覆水及间隙水中磷垂直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种植沉水植物相比,种植沉水植物可减少沉积物-水系统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含量,离沉积物-水界面越近,黑藻对可溶性磷酸盐(DP)含量影响越... 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江西南昌艾溪湖沉积物上覆水及间隙水中磷垂直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种植沉水植物相比,种植沉水植物可减少沉积物-水系统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含量,离沉积物-水界面越近,黑藻对可溶性磷酸盐(DP)含量影响越明显,特别是种植黑藻后60~120 d影响较大;种植黑藻后上覆水pH值升高,而间隙水pH值则变化较大;种植黑藻处理上覆水和间隙水各层次氧化还原电位(ORP)值都要大于不种植黑藻处理。种植黑藻处理和不种植黑藻处理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H值和可溶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种植黑藻处理可溶性磷酸盐与氧化还原电位无显著相关性,不种植黑藻处理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沉积物 磷浓度 上覆水 间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江鱼道过鱼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立章 万小明 +1 位作者 陈涛 张建华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3期83-88,共6页
鱼道是解决拦河筑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满足兴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后洄游鱼类上溯的要求,保护赣江水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减缓工程对鱼类种群遗传交流的影响,针对峡江水利枢纽实际情况制定了鱼道过鱼方式。鱼道采用垂直竖... 鱼道是解决拦河筑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满足兴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后洄游鱼类上溯的要求,保护赣江水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减缓工程对鱼类种群遗传交流的影响,针对峡江水利枢纽实际情况制定了鱼道过鱼方式。鱼道采用垂直竖缝式结构设计,由上游鱼道(出口段)、坝体过鱼孔口、下游主、副鱼道(进口段)、集鱼系统及连接段组成,设计主要过鱼季节为4-7月,流速0.7~1.2 m/s。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峡江鱼道过鱼效果进行了初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监测到过鱼总数67.8万尾,其中上行占41.67%;期间共监测到22种鱼类,共计4目、7科、18属,以小型鱼类为主,如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不同季节过鱼数量不同,其中以二季度最多,占总数49.17%,过鱼数量以7月最多;过鱼数量昼夜差别大,以上午10:00至下午16:00是过鱼数量最多;与国内其他鱼道相比,峡江鱼道过鱼数量较多,过鱼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过鱼效果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CT溢洪道底部溶洞稳定性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平 刘鹏 吴学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20,99,共5页
溶洞分布具随机性,为研究岸边式溢洪道底部溶洞的稳定性及溶洞的应力、位移的敏感性,首先用钻孔CT对溢洪道底部分布的溶洞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建立模型,采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溶洞分布于溢洪道底板不同位置时溶洞... 溶洞分布具随机性,为研究岸边式溢洪道底部溶洞的稳定性及溶洞的应力、位移的敏感性,首先用钻孔CT对溢洪道底部分布的溶洞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建立模型,采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溶洞分布于溢洪道底板不同位置时溶洞自身的应力、位移敏感性。结果表明,溶洞的宽度大于闸室宽度情况下,溶洞位置越靠近溢洪道底板,溶洞应力、位移最大值逐渐增大,溶洞顶板距溢洪道底板的距离小于等于溢洪道底板宽度的18.42%情况时,属敏感距离,溶洞宽度大于等于溢洪道底板宽度的80.0%情况时,属敏感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洪道 溶洞 应力 位移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级配影响的粗粒料三轴剪切破碎特性分析
11
作者 吴平 万燎榕 +1 位作者 夏万求 高从容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159,155,共5页
针对破碎性粗粒料开展了5种不同初始级配下的三轴剪切压缩破碎特性试验,研究了级配和围压对粗粒料压缩破碎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三轴剪切路径下的应力变形特性、剪胀关系、不同状态下的e-p关系及颗粒破碎率等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粗粒料... 针对破碎性粗粒料开展了5种不同初始级配下的三轴剪切压缩破碎特性试验,研究了级配和围压对粗粒料压缩破碎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三轴剪切路径下的应力变形特性、剪胀关系、不同状态下的e-p关系及颗粒破碎率等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粗粒料初始级配的分形参数在D=2.2附近时,制样密度、剪切模量及材料的剪胀性均有极大值;随着初始级配分形参数D的增大,三轴剪切完成时的颗粒破碎率单调递减;伴随着颗粒破碎的发展,试验完成后不同初始级配的试样有收敛于唯一最终孔隙比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配曲线 粗粒料 三轴剪切 颗粒破碎 强度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