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绿水资源消耗量及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吴治玲 涂安国 +1 位作者 聂小飞 莫明浩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67,共7页
了解区域绿水资源的消耗量和利用效率,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政策。以2001—2020年间的蒸散发和净生产力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的绿水资源消耗量及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 了解区域绿水资源的消耗量和利用效率,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政策。以2001—2020年间的蒸散发和净生产力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的绿水资源消耗量及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01—2020年20 a间,江西省绿水资源消耗总量为796~965 mm,平均值为887.75 mm,其中生产性绿水和非生产性绿水消耗量分别为519.12~692.53、230.64~356.30 mm。生产性绿水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比例为60.83%~74.02%,全省平均为69.26%。年均绿水利用效率为0.67~0.81 g C/(kg H_(2) O)。2001—2020年间,江西省绿水资源消耗总量、生产性绿水和非生产性绿水消耗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5.26、1.73、3.53 mm/a,而绿水利用效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67 g C/((kg H_(2) O)·a)。空间分布上,江西省绿水资源消耗总量和生产性绿水消耗量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生产性绿水消耗量除鄱阳湖周边呈上升趋势外,其他地区均呈下降趋势,而绿水消耗总量除九江市和景德镇部分地区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域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全省92.70%的区域绿水利用效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资源 蒸散发 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 水分利用效率 变化特征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锦江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时空分布及来源分析
2
作者 楼倩 韩柳 +3 位作者 何涛 刘梦婷 丁惠君 吴亦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52,共20页
锦江流域生猪养殖业发达,流域内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锦江流域水体及周边汇入河流的养猪场排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为调查对象,探究了4类15种常见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及时空分... 锦江流域生猪养殖业发达,流域内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锦江流域水体及周边汇入河流的养猪场排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为调查对象,探究了4类15种常见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并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水体中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的种类和丰度,对比分析了锦江流域水体抗生素及ARGs污染状况,探究了锦江河流中抗生素和ARG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锦江河流、周边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养猪场排水中磺胺甲噁唑、土霉素、金霉素检出率均达100%,且检出浓度较高的分别为锦江河流中磺胺类抗生素(0.22~50.16 ng·L^(-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氧氟沙星(29.51~163.12 ng·L^(-1))和养猪场排水中土霉素(462.45~2170.94 ng·L^(-1))、强力霉素(170.80~498.73 ng·L^(-1));相对于其他抗生素,锦江河流中磺胺甲噁唑、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的中等生态风险值得关注;在空间分布上,锦江河流中仅磺胺类抗生素浓度波动较大且在上游、下游点位均出现峰值;在时间分布上,农业管理政策出台和季节水量变化是影响锦江地表水中抗生素年际和月际变化的重要原因。锦江河流中检出ARGs亚型277种,显著高于污水处理厂尾水(73种)和养猪场排水(149种);ARGs相对丰度变化范围为1.16×10^(-4)~9.38×10^(-1)(相对于16S rRNA),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3类ARGs分别为多重耐药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不同的MGEs能够促进锦江水体中利胆醇类、磺胺类、四环素类、二氨基嘧啶类等ARGs的水平转移。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锦江地表水中抗生素检出浓度和ARGs检出数量处在中等水平。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同表明,锦江河流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有污水处理厂尾水、规模化生猪养殖及人类医疗废水,ARGs组成则主要受养猪废水中携带的ARGs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锦江 时空分布 抗生素抗性基因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婷 陈宜均 +4 位作者 徐佳文 常梦琦 肖胜生 余林 毛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重点探讨了LDOM化学组成、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分解者、凋落物混合、全球环境变化对LDOM生物降解的影响。基于LDOM降解过程、凋落物性质、森林结构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建立一套统一且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LDOM生物降解的过程机制;(2)研究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LDOM的生物降解特征,提升对凋落物生物降解和淋溶过程相互关系的认知;(3)探讨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变化对LDOM混合降解的影响,深入阐明LDOM的生物降解动态;(4)探究多个环境变化因素对LDOM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全面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LDOM生物降解的生态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凋落物淋溶 凋落物性质 微生物分解者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徐佳文 李婷 +4 位作者 常梦琦 肖胜生 况小宝 余林 毛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针对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从生物和非生物调控因素2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对于生物因素,阐明土壤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对木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重点分析木质凋落物自身理化性质对其分解的调控机制。对于非生物因素,阐述淋溶和破碎化等木质... 针对森林木质凋落物分解,从生物和非生物调控因素2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对于生物因素,阐明土壤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对木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重点分析木质凋落物自身理化性质对其分解的调控机制。对于非生物因素,阐述淋溶和破碎化等木质凋落物的物理分解途径,揭示环境因子影响木质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基于木质凋落物分解途径的多样性、理化性质的复杂性、分解周期的长期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明确木质凋落物分解途径及其相互作用;(2)揭示树皮影响木质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学机制;(3)加强对木质凋落物分解中后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残体 凋落物分解 树皮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红壤坡地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
5
作者 褚添硕 陈晓安 +1 位作者 杜勇强 王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还田量下粉碎覆盖还田(CV)、粉碎翻耕还田(RT)和覆盖-粉碎翻耕还田(... 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还田量下粉碎覆盖还田(CV)、粉碎翻耕还田(RT)和覆盖-粉碎翻耕还田(CR)3种还田方式对红壤坡地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显著改变径流输出途径,由地表径流转变为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总量分别达到CK的2.33~9.31倍和1.02~3.06倍。CV方式下,壤中流产流总量随还田量增大迅速增大。CR方式下,深层渗透总量与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563)。RT方式下径流量与还田量关系不显著。2)不同还田方式的径流过程线特征各异,RT方式表现为单峰型,而CR与CV方式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RT与CR方式分别有效减少壤中流和深层渗透的初始产流时间,CR与CV方式则延长径流峰值形成时间,而CR方式则显著增大径流峰值。秸秆覆盖在短期内提高地表糙度并减弱雨水冲击,而秸秆翻耕会增加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容重,使CR方式在较低还田量下便可显著改变径流比例与输出过程,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壤中流 深层渗透 径流过程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翡翠草狗牙根生态堤防草坪工程实践与管理技术
6
作者 沈发兴 付方林 +3 位作者 刘洪光 昝玉亭 徐燕星 肖胜生 《草学》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翡翠草”为暖季型狗牙根属矮生百慕大新颖草坪草种,2012年于生产中选育,经10年繁殖推广,建植面积超过2000万m^(2),受到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广大地区建植单位好评。该品种表现适应性强、蔓延迅速、草层低矮、叶色为罕见的墨绿色(水肥充足... “翡翠草”为暖季型狗牙根属矮生百慕大新颖草坪草种,2012年于生产中选育,经10年繁殖推广,建植面积超过2000万m^(2),受到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广大地区建植单位好评。该品种表现适应性强、蔓延迅速、草层低矮、叶色为罕见的墨绿色(水肥充足时呈淡蓝色)、节短、叶短宽、较耐高温干旱、再生力强,适于河湖生态堤防和城市绿化建设。通过2.5 a鄱阳湖区生态堤防草坪建设的观察研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该草种的性状特征、草坪轻简节本管理技术,为翡翠草生态堤防草坪推广示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草 狗牙根 鄱阳湖区 生态堤防 建植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柱模拟的红壤坡耕地耕作土体构型对土壤水运移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莫明浩 刘昭 +2 位作者 石芬芬 严志伟 王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5-52,共8页
为探讨红壤坡耕地耕作土体构型对土壤水运移特征的影响,采用一维垂直薄层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二元非均质土壤,随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大,湿润锋的推进速度和水分入渗率会减慢... 为探讨红壤坡耕地耕作土体构型对土壤水运移特征的影响,采用一维垂直薄层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二元非均质土壤,随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大,湿润锋的推进速度和水分入渗率会减慢,导致入渗能力下降;模拟免耕措施的土柱湿润锋运移耗时最长,较耕作层25、35 cm土柱分别延长了64、127 min,且单位时间内其水分累积入渗量与入渗率均最小;秸秆覆盖后土壤水分入渗率下降,降幅在5%~23%,从而增加土壤水分的滞留时间,并进一步提高水分累积入渗量;将非均质土柱概化为均质土体模型发现,当下土层容重一定、上土层容重增大时,其概化均质土体的等效饱和导水率呈减小趋势;上土层厚度增加,等效饱和导水率也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土体构型 土壤水 运移特征 耕作 土柱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保措施下红壤坡地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
8
作者 梁媛 陈晓安 +2 位作者 伍冰晨 奚同行 徐晓晗 《水土保持通报》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方法,针对果园清耕对照、植物措施(M_(1))、横坡间作(M_(2))、顺坡间作(M_(3))、梯田工程措施(M_(4))、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系统分析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特征。[结果]研究区雨型构成以短历时、大雨强的前峰型(发生频率41.18%)和中历时、中雨强的中峰型(47.06%)为主,长历时、小雨强的后峰型占比最小。植物措施(M_(1))与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均能显著减少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前峰型下,M_(1)径流深、泥沙流失量分别削减61.2%,91.3%,M_(5)削减58%,94%;中峰型下,二者径流深削减70.6%和54.2%,泥沙量削减80.8%和82.6%;后峰型中,M_(1)仍削减径流深60.5%和泥沙量74.7%。氮磷流失控制方面,M_(1)和M_(5)显著降低了所有雨型下的总磷浓度,其中,前峰型分别削减32.5%和36.1%,M_(5)对总氮削减达16.3%~21.3%。顺坡间作(M_(3))因垄向与坡向一致,前峰型下泥沙量(0.424 kg)和总磷浓度(0.127 mg/L)较CK增加42.3%和53.0%,加剧了侵蚀风险。[结论]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中,植物措施和梯田工程+植物措施通过植被截留与工程截蓄作用,可高效阻控多雨型下的水土流失,在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焦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及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刘鑫 李威 +4 位作者 栗宁 刘淑琼 代涛涛 钟家有 陈宇炜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511-1522,共12页
原位覆盖是修复富营养沉积物的常用方法,碳基材料相对于其他修复材料具有来源广泛、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本研究对活性焦进行了预处理和结构表征,首次评估了活性焦对沉积物的修复潜力并研究了活性焦(363.9 g/m^(2))和沉水植物... 原位覆盖是修复富营养沉积物的常用方法,碳基材料相对于其他修复材料具有来源广泛、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本研究对活性焦进行了预处理和结构表征,首次评估了活性焦对沉积物的修复潜力并研究了活性焦(363.9 g/m^(2))和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32.4 g/m^(2))单独处理以及联合处理对富营养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及活性焦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焦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中孔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活性焦处理组上覆水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总氮(TN)、总磷(TP)、氨氮(NH 3-N)、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和沉积物TN、TP、NH 3-N、SRP总释放通量均显著降低。活性焦和沉水植物联合处理对上覆水和沉积物指标的提升效果优于活性焦或沉水植物单一处理。此外,活性焦处理使沉水植物生长率提高了40.32%,并显著降低了沉水植物体内活性磷的含量,从而降低了沉水植物衰亡后磷释放的风险。以上结果表明,活性焦具有较好的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潜力,与沉水植物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焦 沉水植物 沉积物 释放通量 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