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跨区域河流水资源分配研究
1
作者 付吉斯 鲁天伟 +4 位作者 郑勇 徐斌 闫峰 何中政 熊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3,33,共9页
行政区的人为分割使同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当可分配水资源不足以满足整个区域水资源需求时,跨区域河流沿岸多利益主体因争夺稀缺的水资源就可能产生冲突。跨区域水资源分配成为解决跨区域水资源冲突问题的重要手段,鲁宾斯坦讨... 行政区的人为分割使同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当可分配水资源不足以满足整个区域水资源需求时,跨区域河流沿岸多利益主体因争夺稀缺的水资源就可能产生冲突。跨区域水资源分配成为解决跨区域水资源冲突问题的重要手段,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凭借其能反映各利益主体讨价还价能力的特点,已在解决水资源冲突问题得到成功应用。而上述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大多对各利益主体的贴现因子进行单一定值处理,忽略了贴现因子的动态变化影响。为此,在考虑贴现因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水资源分配模型。首先,基于讨价还价轮次、需水量的偏离程度和调节系数确定了动态贴现因子,构建了考虑动态贴现因子的报价策略,并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水量损失因素确定谈判成本;然后,构建了多主体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水资源分配概念模型,讨论了3种因素对贴现因子的影响,开展了基于动态贴现因子与固定值贴现因子的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对比研究;最后,以大汶河流域泰安段6个行政区为例展示了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多主体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水资源分配模型得到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能够使结束谈判轮次提前,降低谈判成本,较好的均衡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得到各利益主体均能接受的合理分水方案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跨区域水资源分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冲突 多主体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 贴现因子 报价策略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艳红 胡春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1期33-37,48,共6页
通过2018—2019年夏冬季在鄱阳湖布设17个采样点,采样检测浮游藻类和水质参数,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检测出浮游藻类7门31科58属,浮游藻类丰度范围为3.5×... 通过2018—2019年夏冬季在鄱阳湖布设17个采样点,采样检测浮游藻类和水质参数,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检测出浮游藻类7门31科58属,浮游藻类丰度范围为3.5×10^(5) L^(-1)~1.15×10^(7) L^(-1),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组成,绿藻门为夏、冬季主要优势种群。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冬季湖区水环境空间差异较大,而夏季差异较小;夏季氮磷营养盐和DO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氮磷营养盐、BOD_(5)和I_(Mn)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区入出湖总磷浓度与负荷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楠芳 成静清 刘章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入、出湖总磷负荷变化是影响鄱阳湖富营养化状态的关键性要素。基于2009—2018年水质水量监测资料,计算环鄱阳湖区的入、出湖总磷负荷,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总磷年平均浓度,探明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回归... 入、出湖总磷负荷变化是影响鄱阳湖富营养化状态的关键性要素。基于2009—2018年水质水量监测资料,计算环鄱阳湖区的入、出湖总磷负荷,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总磷年平均浓度,探明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回归分析法,分析入湖水量和入湖总磷浓度与入湖总磷负荷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污染负荷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加权平均法比算术平均法更能反映环鄱阳湖区入、出湖水量、水质时空差异性,入湖总磷多年平均浓度高低排序依次为饶河区(0.123 mg/L)>信江区(0.091 mg/L)>抚河区(0.069 mg/L)>赣江区(0.063 mg/L)>修水区(0.045 mg/L)。②环鄱阳湖区各水资源分区入湖总磷负荷多年平均值为98514 t,低于湖口出湖总磷负荷年均值108442 t,这主要是由于鄱阳湖滨湖区输入、湖体内源释放以及干湿沉降等均未进行计算。③赣江区和饶河区入湖总磷年负荷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5208 t和19320 t,占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总入湖负荷的比重位居前二,其中赣江区的占比达46%。④各水资源分区月入湖总磷负荷与入湖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各分区入湖总磷负荷在很大程度上受水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浓度 负荷 富营养化状态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水体溶解无机碳的季节变化、输送及其来源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艳红 葛刚 胡春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为深入理解鄱阳湖水体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继而了解鄱阳湖碳通量及其主要碳源贡献率,于20192020年典型水文季节对鄱阳湖湖区及“五河”入湖口进行样品采集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鄱阳湖及入湖口... 为深入理解鄱阳湖水体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继而了解鄱阳湖碳通量及其主要碳源贡献率,于20192020年典型水文季节对鄱阳湖湖区及“五河”入湖口进行样品采集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鄱阳湖及入湖口水体中DIC及其同位素(δ^(13) C_(DI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DIC浓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而δ^(13) C_(DIC)值则相反,枯水期偏正,丰水期相对偏负;(2)鄱阳湖丰水期DIC月通量为266.1~268.4 t,平均值为267.3 t,枯水期DIC月通量为2.88~5.94 t,平均值为4.41 t,丰水期DIC通量是枯水期的60.6倍.CO_(2)水气交换对鄱阳湖碳通量贡献率最大,为73.07%,其次为河流输入,为15.53%;(3)溶解碳酸盐岩风化是控制流域DIC来源及其δ^(13) C_(DIC)组成的主要机制,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径流量变化是不同碳源对鄱阳湖碳通量贡献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碳通量 碳源贡献率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丰水期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艳红 王雪漫 +1 位作者 徐珺恺 胡春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氮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藻类的影响,于2017年7月在鄱阳湖主湖区布设45个采样点,对浮游藻类数量和氮素含量进行监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氮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藻类的影响,于2017年7月在鄱阳湖主湖区布设45个采样点,对浮游藻类数量和氮素含量进行监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主湖区各采样点的总氮、硝酸盐氮、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4~1.26、0.06~1.01、0.08~0.30 mg/L,外源输入及环境条件对氮素浓度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藻类密度与总氮、硝酸盐氮浓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与氨氮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南部湖区的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高于其他湖区,平均浓度为1.10 mg/L和0.75 mg/L,但藻类密度较低,均值为1.0×10^(6)个/L;西部湖区的氮素浓度较低,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为0.59 mg/L和0.18 mg/L,藻类密度最高值为3.5×10^(6)个/L。中营养水域占主湖区的44%,富营养水域占56%,东部和西部湖区是鄱阳湖富营养化风险较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分布 藻类生长 丰水期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6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圩垸水环境现状、成因和治理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丹阳 汤显强 +2 位作者 丁惠君 李艳红 李志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
长江中下游圩垸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区,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但其水环境却面临氮、磷等营养盐超标的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历史数据收集结合原位采样数据,系统梳理现有圩垸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分析了圩垸水环境现状和成因。结果... 长江中下游圩垸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集区,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但其水环境却面临氮、磷等营养盐超标的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历史数据收集结合原位采样数据,系统梳理现有圩垸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分析了圩垸水环境现状和成因。结果表明:圩垸水体中氮污染较磷污染更严重,湖泊、坑塘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沟渠、河道,下游太湖、巢湖圩垸富营养程度高于中游洞庭、鄱阳两湖;圩垸水环境演变以20世纪80年代和1998年洪水为节点,可以分为3个阶段;防洪和用水活动通过削弱圩垸内外水文连通和内部水体间纵、横和垂向连通影响圩垸水环境;主动蓄洪、建设环境水库,是协调圩垸水环境与水灾害、水资源关系的有效方法。研究成果可为促进圩垸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垸 水环境 富营养化 水文连通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源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代涛涛 钟家有 +6 位作者 杨平 方媛瑗 刘小佳 刘聚涛 曾金凤 丁惠君 戴国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7-24,共8页
为了研究江西省东江源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者于2020年枯水期4月和丰水期8月对东江源区浮游动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43属268种,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 为了研究江西省东江源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者于2020年枯水期4月和丰水期8月对东江源区浮游动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43属268种,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75种,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丰度、物种数、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水文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在不同水文时期差异显著(p<0.05),丰水期均高于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物种数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水文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溶氧(DO)、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温是影响东江源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p H、总氮(TN)、氨氮(NH_(4)^(+)-N)和水温是影响东江源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东江源区水质状态处于寡污-中污之间。研究表明2个水文时期对东江源区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东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9
作者 牛汇林 王明星 +1 位作者 施以兵 吴桂平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821-1834,I0018,共15页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中植被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承载了全湖80%以上的越冬候鸟,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全面掌握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的规模及分布特征,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湿地生态系统健... 碟形湖是鄱阳湖湿地中植被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承载了全湖80%以上的越冬候鸟,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全面掌握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的规模及分布特征,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融合多时相Sentinel-2A/B卫星影像,结合多源辅助资料与地理空间大数据技术,构建了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精细化空间编目数据库,系统阐明了洪泛区碟形湖数量、大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其分布特征的成因以及当前碟形湖所面临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洪泛区共有0.01 km^(2)以上的碟形湖319个,总面积为557.68 km^(2),约占全湖平均面积的28.88%。其中,0.01~1 km^(2)的碟形湖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总量的70.85%,数量随面积分级增加呈幂函数递减;2)区域分布上,赣抚河口三角洲碟形湖总面积的贡献最大(242.82 km^(2),43.54%),其次是赣修河口(149.67 km^(2),26.84%)和饶河河口三角洲(138.62 km^(2),24.86%),南部通江水体区仅占4.76%;3)洪泛区碟形湖总体呈现“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空间聚集模式,且空间密度演化表现为以高密度为核心向外围呈环带状扩散的趋势,“西南密、东北疏”的异质性特征显著;4)随着湖盆高程的升高,碟形湖数量和面积呈现出“先增长后骤降”的变化趋势,且集中分布在水力条件较适宜的12~14 m高程带上,具有明显的高程选择性;5)在季节性洪泛脉冲为主导的水情条件作用下,鄱阳湖洪泛区碟形湖的规模及分布是区域地形地貌、水文过程、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湿地水文过程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有望提升当前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调配及干旱预警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碟形湖 空间分布 多时相遥感 哨兵2号 GEE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章江健康状态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颖萦 丁惠君 +5 位作者 彭宁彦 楼倩 刘梦婷 韩柳 何涛 桂发亮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基于河流着生藻类与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法(P-IBI)开展章江健康状态评价,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28个候选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由蓝藻属总数、蓝... 基于河流着生藻类与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法(P-IBI)开展章江健康状态评价,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28个候选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由蓝藻属总数、蓝藻分类单元相对多度、可运动硅藻百分比3个核心指数组成的章江P-IBI指标体系,并根据其参照点的25%分位数值,确定章江流域河流健康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章江流域P-IBI平均得分为1.91,河流健康状态为一般状态。9个采样点中,2个处于健康状态,2个良好状态,2个一般状态,3个较差状态;相关性分析表明,P-IBI与高锰酸钾指数(COD_(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磷(TP)、氨氮(NH_(4)^(+))、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水环境指标呈现显著负相关。从空间尺度看,河流健康状态从上游区到下游区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这与河流沿线城市和产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河流健康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基本吻合,说明采用P-IBI法可以较好地反映河流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河流健康 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探针热脉冲法测定饱和土壤固体百分比方法研究
11
作者 韦昊延 成静清 +4 位作者 武廉策 孔琼菊 胡优 司炳成 李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6,144,共10页
以两组不同含水率下的典型淤泥饱和态土壤—油砂尾矿土壤为例,使用两个独立的探针,基于单探针热脉冲法以及Blackwell方程,提出3种接触热导率的获取方法(H T、H K和H av方法),通过对比热脉冲法测定值与烘干法得到的真实值检验不同方法的... 以两组不同含水率下的典型淤泥饱和态土壤—油砂尾矿土壤为例,使用两个独立的探针,基于单探针热脉冲法以及Blackwell方程,提出3种接触热导率的获取方法(H T、H K和H av方法),通过对比热脉冲法测定值与烘干法得到的真实值检验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探针对各组土样的热导率、热扩散率和比热容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探针导致的接触热导率差异并不影响土壤热特性的测定;但在H T方法、H K方法和H av方法下,扩散率和比热容有显著差异。与烘干法相比,基于H T方法的单探针热脉冲法在不同情景下测定的油砂尾矿固体百分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能提供可靠的淤泥饱和态土壤干湿状况测定结果。H K方法和H av方法虽然在第1组样品中表现尚可,对第2组样品测定的准确性不高,表明对同一探针的接触热导率值进行预先标定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根据温升曲线拟合获取接触热导率值仍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针热脉冲法 饱和土壤 土壤含水率 土壤热特性 土壤固体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探针热脉冲法对红壤土失水过程的监测
12
作者 韦昊延 耿宁 +3 位作者 成静清 孔琼菊 胡优 李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08,共8页
实现土壤失水过程的原位监测,对红壤区水土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热脉冲法是目前土壤水热特性原位测量的常用方法,但红壤土失水时极易产生裂缝,单探针热脉冲法能否准确测定失水过程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模... 实现土壤失水过程的原位监测,对红壤区水土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热脉冲法是目前土壤水热特性原位测量的常用方法,但红壤土失水时极易产生裂缝,单探针热脉冲法能否准确测定失水过程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模拟土壤从饱和到干燥的连续失水过程,用时域反射法(TDR)作为标准对照,验证热脉冲方法测定土壤失水过程的准确性,并评估土壤裂缝产生后对单探针热脉冲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失水,土壤热导率K值由1.8 W/(m·K)减小到1.1 W/(m·K),热扩散率α值由1.0×10^(-8)m^(2)/s增加到3.0×10-8 m 2/s,比热容C值由1.8×108 J/(kg·K)减小到0.4×10^(8)J/(kg·K);接触热导率H值随着土壤失水具有台阶状变化特征,与土壤含水率变化速率的转折相吻合;与TDR测定结果相比,MAE和RMSE值分别为1.66和1.94 cm 3/cm^(3),R^(2)值为0.96;单探针热脉冲法能提供可靠的红壤土失水过程测定结果,且H值的变化能指征土壤裂隙的产生,可为土壤干湿循环过程、边坡和堤坝稳定性的动态监测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土 失水过程 热脉冲方法 含水率 单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崩岗区不同植被类型粉砂质土壤抗剪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文慧 倪世民 +2 位作者 王艺彤 王军光 蔡崇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7-1526,共10页
为探究南方崩岗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抗剪强度的分布规律,明确崩岗治理后土壤基本性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以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崩岗各部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路径... 为探究南方崩岗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抗剪强度的分布规律,明确崩岗治理后土壤基本性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以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崩岗各部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路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抗剪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柑橘地>灌木地>草地>侵蚀区,且柑橘地较灌木地土壤抗剪强度提高了29.74%。随地势降低,毛管孔隙度总体呈升高趋势,黏粒、粉粒等细颗粒物质占比也不断上升,汇聚于坡下。随着恢复时间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上升。土壤黏聚力在同种植被类型下,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递增趋势,内摩擦角则表现为缓慢递减趋势,均表现为上坡最大。其中有机质、饱和导水率与黏聚力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含水率、容重与内摩擦角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试验以总孔隙、毛管孔隙、黏粒含量和土壤饱和导水率来表征土壤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建立了预测方程(R^(2)=0.80,RMSE=5.95),结果表明该方程的可信度和预测精度均较高。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植被类型抗剪强度的控制因素,可为南方崩岗侵蚀区恢复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植被类型 土壤基本性质 土壤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沉水植物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威 胡淑芳 +6 位作者 陈楠 刘金福 陈宇炜 丁惠君 代涛涛 楼倩 钟家有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8-204,共7页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促进了沉水植物的生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生长率分...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促进了沉水植物的生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6和1.66倍,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伸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18和1.25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水体电导率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溶解氧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降低,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叶绿素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没有一致的规律;水体氮的去除率随螺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对氮的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下降了70.0%和64.5%,磷的去除率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密度对水体氮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64%,沉水植物不同物种对水体磷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7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淡水螺类 铜锈环棱螺 苦草 金鱼藻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极端干旱下洞庭湖区水体营养状态变化及改善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丹阳 韩锦诚 +1 位作者 黎睿 汤显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0-1978,共9页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遭受极端干旱,在此背景下,围绕长江荆江河段(松滋-城陵矶),东、西、南洞庭湖,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尾间河段,以及环洞庭湖主要垸区,开展了原位监测和采样工作,测定了湖泊、河...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遭受极端干旱,在此背景下,围绕长江荆江河段(松滋-城陵矶),东、西、南洞庭湖,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尾间河段,以及环洞庭湖主要垸区,开展了原位监测和采样工作,测定了湖泊、河道、沟渠、池塘等各类水体中氮、磷、碳等生源要素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结果显示,东、西、南洞庭湖中,总氮、总磷、溶解态有机碳和叶绿素a浓度均值分别为0.57 mg/L、0.45 mg/L、38 mg/L和5.38μg/L,氮、磷分别以溶解态和颗粒态为主;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37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藻类生物量约1.337 mg/L。就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而言,洞庭湖处于中营养状态,并不显著高于长江和三口四水。极端干旱导致荆江-洞庭湖的水文连通削弱,洞庭湖来自三口的生源要素通量减少,来自四水和湖内自源生产的比重增加;洞庭湖垸区与外部自然河湖的阻隔限制垸内水体自由流动,导致生源要素累积,造成富营养化。2022年极端干旱气象条件下,洞庭湖总磷、叶绿素a、浮游植物数量相比历史阶段数据处于高位,但总氮浓度低于历史水平。恢复水文连通,改善江湖关系,削减内源污染释放,并在垸内通过主动蓄洪建设储备水库,是应对未来极端干旱下湖泊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浮游植物 干旱 生源要素 水文连通 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键参数耦合效应的城市排涝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明 许文斌 +1 位作者 周涵杰 许文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4,共8页
为破解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难以选择蓄涝水面率、暴雨历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蓄涝水面率和暴雨历时2个关键参数耦合效应的设计方法,针对常规的平均排除法在部分工况下失效或得出的排涝流量偏小问题进行了改进。该方法能够协调较短历时暴... 为破解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难以选择蓄涝水面率、暴雨历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蓄涝水面率和暴雨历时2个关键参数耦合效应的设计方法,针对常规的平均排除法在部分工况下失效或得出的排涝流量偏小问题进行了改进。该方法能够协调较短历时暴雨及其后续降水过程中的排蓄关系,快速确定蓄涝水面率与暴雨历时耦合条件下的设计指标成果表,进而合理确定关键参数与设计指标的大小。以南昌市沙井电排区为例,借助MIKE模型分析改进前后排涝进程的差异,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可以弥补常规方法的2个缺陷,实现关键参数耦合条件下的设计指标快速计算,解决其计算结果偏小、难以适应短历时集中强降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排涝设计方法 平均排除法 蓄涝水面率 暴雨历时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基于完整性指数的健康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芳 刘聚涛 +3 位作者 温春云 杨平 韩柳 黄世强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为了解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健康状况,分别于2017年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对抚河流域范围内4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B-IBI),对抚河流域水生态系... 为了解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健康状况,分别于2017年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对抚河流域范围内4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B-IBI),对抚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个水文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科、54种,其中昆虫纲21种,占总数的38.89%;腹足纲13种,占24.07%;瓣鳃纲10种,占18.52%;甲壳纲、蛭纲、寡毛纲共10种,占18.5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不显著,密度组成以腹足纲、甲壳纲和瓣鳃纲为主,米虾属、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为抚河流域优势种。B-IBI显示,抚河流域健康状况总体尚好,67.65%的样点处于良好以上状态,10.29%的样点处于一般状态,22.06%的样点处于较差或极差状态。健康程度较差或极差的样点主要集中在抚河干流中下游以及支流宝塘水、崇仁河和东乡水,应加强该类水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流域 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群落结构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