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考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聚涛 方少文 吴海真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10期8-9,共2页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水生态文明内涵与建设内容,梳理总结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设手段、建设模式、投融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推进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水生态文明内涵与建设内容,梳理总结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设手段、建设模式、投融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推进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建设内容 思考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7年鄱阳湖水位变化与氮磷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聚涛 温春云 +4 位作者 韩柳 戴国飞 王法磊 胡芳 楼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74-1279,共6页
选取星子水文站作为鄱阳湖参考水位站,以2012—2017年水位、TN和TP监测数据为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鄱阳湖水位与氮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7年,鄱阳湖TN、TP浓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TN、TP年内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枯... 选取星子水文站作为鄱阳湖参考水位站,以2012—2017年水位、TN和TP监测数据为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鄱阳湖水位与氮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7年,鄱阳湖TN、TP浓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TN、TP年内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枯水期TN、TP浓度较丰水期和平水期高,丰水期浓度最低;鄱阳湖水位与TN、T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水位、TN、TP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6—8月为丰水期、4—5月和9月为平水期、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枯水期时间提前至10月,潘阳湖低水位、高氮磷浓度持续时间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氮磷 年际变化 响应特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水期鄱阳湖及其滨湖水体氮磷等污染物分布与藻华风险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戴国飞 张伟 +2 位作者 彭宁彦 楼倩 钟家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844,共7页
在以往研究重点关注鄱阳湖主湖区水生态环境基础上,在枯水期对鄱阳湖及其滨湖水体等鄱阳湖邻近污染汇湖网络进行了氮磷等主要营养物质及浮游植物调查,并从全局角度对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评价和藻华成因Pearson相关分析,为系统全面评估... 在以往研究重点关注鄱阳湖主湖区水生态环境基础上,在枯水期对鄱阳湖及其滨湖水体等鄱阳湖邻近污染汇湖网络进行了氮磷等主要营养物质及浮游植物调查,并从全局角度对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评价和藻华成因Pearson相关分析,为系统全面评估鄱阳湖整体水环境污染状况及藻华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枯水期鄱阳湖及周边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普遍偏高,如藻华关键指标因子总磷主湖区平均达到0.22 mg·L-1,"五河"平均为0.12 mg·L-1,鄱阳湖主湖区营养盐浓度如总氮和总磷总体呈现南高北低分布,如总磷南部平均0.29 mg·L-1,北部0.14 mg·L-1,可能主要受南部受污染较重的入湖支流赣江和饶河污染输入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湖泊型水体水质主要受总磷、总氮、温度及p H影响,上述指标值越高,主成分分析的水质评价结果越差;河流型水体则主要受总氮、氨氮、温度、p H和透明度影响。滨湖湖泊中柘林湖水质良好,对修河和鄱阳湖水质起较好的促进作用,入湖河流的中小河流如博阳河水质较"五河"水质好,"五河"中赣江和饶河污染尤为严重。枯水期鄱阳湖和艾溪湖均发生了蓝藻水华,微囊藻是鄱阳湖蓝藻水华的绝对优势种。对鄱阳湖蓝藻水华区水体毒素分析表明,其水体溶解性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了1.60μg·L-1,其中MC-RR占蓝藻毒素总量的92.6%,MC-LR占5.2%,MC-YR占0.8%,其它类型毒素异构体约占1.4%,总体毒害风险尚不高。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秋季高温气候、湖区高浓度的氮和有机物污染可能是该区域湖泊藻类增殖和水华暴发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滨湖水体 水污染 蓝藻水华 蓝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南昌市城市湖泊水体抗生素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丁惠君 钟家有 +5 位作者 吴亦潇 张维昊 邹斌春 楼倩 杨平 方媛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8-858,共11页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南昌市5个城市湖泊——艾溪湖、瑶湖、青山湖、象湖和东西湖水体的抗生素进行监测,并分析其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昌市5个城市湖泊水体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及大环内酯...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南昌市5个城市湖泊——艾溪湖、瑶湖、青山湖、象湖和东西湖水体的抗生素进行监测,并分析其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昌市5个城市湖泊水体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5类抗生素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ND^6.3、ND^32.0、ND^97.2、ND^54.7和ND^98.4 ng/L;红霉素和林可霉素是5个城市湖泊水体中的主要抗生素类型;相比于其他湖泊,南昌市城市湖泊水体中主要检出抗生素浓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恩诺沙星的检出浓度高于其他对比湖泊.南昌市城市湖泊中6种主要抗生素的风险商均小于0.1,表明均为最低生态风险;5个城市湖泊的主要生态风险因子分别是艾溪湖为红霉素,瑶湖为磺胺二甲嘧啶,青山湖为罗红霉素,象湖为红霉素,东西湖为磺胺嘧啶.本研究可为南昌市城市湖泊水环境管理,特别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新型污染物 城市湖泊 水体 污染 生态风险 南昌市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水质变化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温春云 刘聚涛 +2 位作者 胡芳 杨平 韩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为及时掌握鄱阳湖水生态环境变化,分别于2017年4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2月(枯水期)采集了湖区表层水样,对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并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理化参数... 为及时掌握鄱阳湖水生态环境变化,分别于2017年4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12月(枯水期)采集了湖区表层水样,对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并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理化参数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水质总体为Ⅴ类水。其中,枯水期水质最差,丰水期水质相对较好。不同时期各样点水体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态氮等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但大部分水域的总氮和总磷为Ⅳ类或Ⅴ类水。鄱阳湖平、丰水期为中营养状态,并向轻度富营养化过渡,枯水期表现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湖口至屏峰、都昌至棠荫两段水域3个时期总体呈现轻度富营养状态,而星子至都昌水域为中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时空变化 水质评价 富营养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环境监测的河流健康评估单元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聚涛 温春云 +4 位作者 胡芳 楼倩 杨平 戴国飞 王法磊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河流健康评估单元划分是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以揭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特征差异。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估单元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以抚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环境监测点样本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甄别划分河... 河流健康评估单元划分是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以揭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特征差异。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估单元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以抚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环境监测点样本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甄别划分河流健康评估单元的关键指标,合理确定河流健康评估单元的划分标准,科学划分抚河健康评估单元。研究结果显示:①抚河水环境监测初始布局共布设40个监测点,分为7类,优化后的监测点数量减少为16个;②各水环境监测指标中,叶绿素a与监测点分类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4,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由此确定叶绿素a为抚河健康评估单元划分的关键指标;③以叶绿素a的浓度(mg/m^(3))为分区指标,确定抚河健康评估单元的分区标准为(0,5)、[5,8)、[8,11)、[11,14)、[14,18)、[18,24)、[24,+∞);④抚河共分为16个健康评估单元,每个评估单元包含至少1个监测点,其中,相水源头区和相水干流两个相邻健康评估单元所包含的水环境监测点属于同一分类,其他相邻分区所含监测点均属于不同分类,表明所构建的河流健康评估单元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估单元 划分方法 河流健康 水环境监测 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分级雨日及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范平 许新发 +2 位作者 成静清 温天福 刘章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28,34,共8页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雨日 分级雨量 降雨集中度 变化特征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蓝藻水华状况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戴国飞 张萌 +2 位作者 冯明雷 钟家有 刘志刚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4期26-30,共5页
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南部,总面积约333 km2,大部分区域由碟形湖及相应洲滩组成。2012年10月该地区碟形湖爆发了较重的蓝藻水华,通过监测发现本次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 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南部,总面积约333 km2,大部分区域由碟形湖及相应洲滩组成。2012年10月该地区碟形湖爆发了较重的蓝藻水华,通过监测发现本次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其细胞密度最高达2.51×109 cells?L–1,相应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浓度也达到1.6?g?L–1,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界限。通过水质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总磷浓度普遍较高,所有调查点位的总磷浓度在0.15—0.3 mg?L–1之间,综合富营养化指数在52—63间,总体达到了轻-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本次南矶湿地蓝藻水华可能与当地居民对碟形湖的不合理开发致使水体营养盐浓度偏高有关,同时当地高温高光强的秋季特殊气候也为蓝藻水华的爆发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鄱阳湖 南矶湿地 蓝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湖底泥对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琼 丁惠君 +4 位作者 张维昊 钟家有 吴亦潇 李佳乐 彭月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114,共9页
吸附-解吸是环境中抗生素发生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文章研究选择鄱阳湖滨湖底泥,采用批平衡实验法进行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底泥吸附-解吸实验,并考察了pH、阳离子种类及阳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对2种喹诺酮类抗生... 吸附-解吸是环境中抗生素发生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文章研究选择鄱阳湖滨湖底泥,采用批平衡实验法进行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底泥吸附-解吸实验,并考察了pH、阳离子种类及阳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对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在298 K下,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等温吸附行为,底泥对CIP和ENR的最大吸附容量Qm分别为15.289 0 mg/g和8.649 6 mg/g。底泥对2种抗生素在pH 3~9时均具有较好的吸附率,其中pH=5时其吸附率均达90%以上。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吸附-解吸行为受到水环境中Ca^2+的明显影响。研究表明,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鄱阳湖滨湖底泥中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但考虑鄱阳湖流域水环境中以Ca^2+为主的常量阳离子的存在,则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平衡吸附率为40%~50%。研究可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鄱阳湖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及归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环丙沙星 恩诺沙星 吸附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填料组合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媛瑗 戴国飞 +2 位作者 杨平 代涛涛 张兰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75-2477,2482,共4页
选用陶粒、火山岩、沸石、轮胎颗粒4种填料,通过单一填料的动态吸附实验分析模拟污水下各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填料组合的优化配比,考察不同填料组合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填料动态吸附实验中,沸... 选用陶粒、火山岩、沸石、轮胎颗粒4种填料,通过单一填料的动态吸附实验分析模拟污水下各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填料组合的优化配比,考察不同填料组合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填料动态吸附实验中,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去除率为97.2%,吸附量为15.06 mg/kg;轮胎颗粒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去除率为98.9%,吸附量为5.44 mg/kg。在不同填料组合优化配比实验中,当陶粒∶火山岩∶沸石∶轮胎颗粒=1∶1∶1∶1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吸附平衡时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2.6%,吸附量为13.70 mg/kg;对磷的去除率为96.1%,吸附量为5.36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同时控藻和除藻毒素的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孝进 戴正为 +4 位作者 戴煜 戴国飞 杨平 方媛瑗 彭宁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49-1554,共6页
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众多湖泊、水库、鱼塘等水体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其中,微囊藻是一种最常见最受关注的水华蓝藻,它会产生一群结构相似且难以降解的肝毒素,即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饮用水源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和生态... 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众多湖泊、水库、鱼塘等水体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其中,微囊藻是一种最常见最受关注的水华蓝藻,它会产生一群结构相似且难以降解的肝毒素,即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饮用水源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都构成威胁。急需研发能有效控制突发性或常态化蓝藻水华和去除藻毒素的方法,将有毒蓝藻生物量与藻毒素浓度控制在安全限值以下,以确保饮用水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由此实际需求出发,研究者在控藻和除藻毒素这两方面分别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但这些方法彼此较为独立。由于在控藻过程中常常导致更多的藻毒素释放到水中,在除藻毒素过程中藻细胞不停地增殖产生更多的藻毒素,故近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同时控藻和除藻毒素的重要性。只有同时去除藻细胞和藻毒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蓝藻水华对水体污染的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可同时控藻和除藻毒素的方法,以期为蓝藻及藻毒素在水生生态环境中的预警和污染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组合方法进行了分类。物理方法相对安全,但成本和能耗高。化学方法成效显著,但成本高且选择性较差。生物方法成本低,但去除速率慢。组合方法结合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快速的控藻和除藻毒素。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将这些方法应用在野外,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微囊藻毒素 蓝藻控制 微囊藻毒素去除 水污染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天然介体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本浩 丁惠君 +3 位作者 吴亦潇 万亮 张维昊 钟家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1-77,共7页
该研究采用96 h化学品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方法考察了丁香醛、香草醛和对羟基苯丙酸3种酚类衍生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理作用。结果表明,丁香醛、香草醛和对羟基苯丙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6 h-EC50分别为48.9... 该研究采用96 h化学品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方法考察了丁香醛、香草醛和对羟基苯丙酸3种酚类衍生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理作用。结果表明,丁香醛、香草醛和对羟基苯丙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6 h-EC50分别为48.9、517.12和230.4 mg/L;其中,对羟基苯丙酸表现出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3种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可溶性蛋白和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与藻细胞浓度影响结果呈正相关;ROS与MDA含量随着酚类衍生物的浓度增大而增加。由此可见,3种物质中,丁香醛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相对最大,香草醛相对最小。3种酚类衍生物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膜脂过氧化损伤,并对其光合色素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醛 香草醛 对羟基苯丙酸 铜绿微囊藻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3
作者 方媛瑗 丁惠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10,共9页
长期以来,抗生素大量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促进牲畜生长。由于抗生素机体代谢率较低,进入人类和动物体内后不能被完全吸收,大部分抗生素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入环境中,造成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对水体和土壤介质产... 长期以来,抗生素大量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促进牲畜生长。由于抗生素机体代谢率较低,进入人类和动物体内后不能被完全吸收,大部分抗生素以原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入环境中,造成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对水体和土壤介质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甚至还会诱导抗性基因的产生,给人类生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抗生素的使用和污染现状,着重分析了抗生素对水生态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毒性效应,对抗生素抗性基因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做出了相应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生态毒性效应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湖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鑫鑫 吴亦潇 +3 位作者 丁惠君 万亮 杨文锋 张维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6,共8页
为研究武汉城市湖泊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文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南湖、沙湖和东湖水体及底泥中12种抗生素、9种ARGs及Ⅰ类整合子intI1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泊水体及底泥中... 为研究武汉城市湖泊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文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南湖、沙湖和东湖水体及底泥中12种抗生素、9种ARGs及Ⅰ类整合子intI1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泊水体及底泥中均以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为主,浓度范围分别为51.43~105.62 ng/L和9.01~12.93 ng/g。10种目标基因中,tetG、tetM、sul1、sul2、qnrD及intI1的检出率均为100%。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相对丰度最高(2.39×10^(-2)~3.99×10^(-1)),属于优势抗性基因。intI1含量与4种抗性基因含量(tetG、tetM、sul1及qnrD)、ARGs总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intI1是ARGs在城市湖泊环境中进行水平基因转移的重要媒介。冗余分析表明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和intI1含量是影响湖泊水体、底泥中ARGs丰度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涝区运行方式对城市排涝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明 许文涛 +2 位作者 许文斌 孙惠 许小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缓解城市蓄涝区水位给河湖生态景观、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带来的“竖向约束”,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蓄涝区“超蓄”问题。从分析城市排涝泵站设计参数与蓄涝区特征水位的内在联系入手,运用理论推演与雨洪数值模... 为了缓解城市蓄涝区水位给河湖生态景观、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带来的“竖向约束”,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蓄涝区“超蓄”问题。从分析城市排涝泵站设计参数与蓄涝区特征水位的内在联系入手,运用理论推演与雨洪数值模拟验证的方法,剖析不同蓄涝区常水位对城市排涝系统的影响机制,MIKE软件模拟的结果与理论推演出的排涝进程一致。在此基础上,将蓄涝区运行方式归纳为4种典型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排涝应急调度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包括:城市蓄涝区的常水位及排涝进程中的动态水位,直接影响水泵运行功效和泵站机组利用率;不同的蓄涝区运行方式,引起蓄涝区“超蓄”的原因与大小也不相同;实践中,要根据需求选择“雨前预降”或“峰前强降”的合适时机,制定更加灵活的工程调度办法,提升城市防洪治涝科学决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涝区 运行模式 城市排涝泵站 市政排水 竖向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nn-Kendall法的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聚涛 方少文 +4 位作者 冯倩 吴智导 韩柳 黄佳聪 白秀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07-3713,共7页
采用变化趋势与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突变点分析法对1981~2008年间太湖湖泊稳态转换关键因子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进行突变识别,结果表明,(1)TN、TP和Chla分别在0.05、0.10和0.05水平上呈显著增加趋势... 采用变化趋势与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突变点分析法对1981~2008年间太湖湖泊稳态转换关键因子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进行突变识别,结果表明,(1)TN、TP和Chla分别在0.05、0.10和0.05水平上呈显著增加趋势;(2)TN浓度在1990~1991年间和1994~1995年间发生了两次突变;TP浓度突变点发生在1987~1988年;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三个阶段,1981~1989年为第一阶段,尚未产生突变阶段,第二阶段为1990~1996年,突变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2008年,属于突变后的状态;(3)综合TN、TP和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不同阶段,结合各因子的历史变化序列,太湖湖泊稳态转换突变点为1988年和1997年,并把太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7年,TP浓度为0.025mg/L,属于草藻共存,接近于清水稳态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6年,TP浓度为0.086mg/L,属于藻草共存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到2008年,TP浓度为0.103mg/L,属于藻型浊水稳态研究结果表明Mann-Kendall法在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法 突变分析 关键因子 稳态转换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其碳、氮和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威 符辉 +5 位作者 曹特 张霄林 钟家有 倪乐意 谢平 樊后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8-457,共10页
目前对于沉水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学的野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营养或富营养化水体,而对于贫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C、N和P的积累特征研究较少.基于对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的调查,研究抚仙湖9种常见沉水植物C、N和P化学计量... 目前对于沉水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学的野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营养或富营养化水体,而对于贫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C、N和P的积累特征研究较少.基于对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的调查,研究抚仙湖9种常见沉水植物C、N和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种间和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抚仙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岸浅水区域,分布水深范围为0.5~14.0 m,平均分布水深为3.6 m;2)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81.89、18.59和2.13 mg/g,N∶P比平均值为9.21,且C、N和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及C∶N比和C∶P比值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而N∶P比种内差异大于种间差异;4)抚仙湖沉水植物C含量和N:P比平均值要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富营养化湖泊的沉水植物,抚仙湖沉水植物的生长可能潜在地受到P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沉水植物 分布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来源与结构以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符辉 钟家有 +2 位作者 袁桂香 曹特 倪乐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9-435,共7页
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不仅受到物种个体发育的影响,还因环境而变化.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例,设计了5个生态尺度(依次为湖泊、样带、样点、样方、个体),测定了681株个体的11个功能性状,分析其变异的来... 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不仅受到物种个体发育的影响,还因环境而变化.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例,设计了5个生态尺度(依次为湖泊、样带、样点、样方、个体),测定了681株个体的11个功能性状,分析其变异的来源与结构.结果表明:1)微齿眼子菜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为0.40~1.21;2)5个生态尺度均对这些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但特定生态尺度的影响程度与功能性状的选择有关.个体尺度的变异构成了这些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而湖泊、样带、样点尺度是茎重和节间数变异的主要组成部分;3)个体发育引起的变异约占总变异的5%~76%,且在各生态尺度均占一定比例,说明这部分变异同样是我们研究或者设计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变异 生态尺度 个体发育 沉水植物 微齿眼子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改性土壤用于微囊藻细胞及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国飞 方少文 +3 位作者 彭宁彦 杨平 宋立荣 钟家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270,共8页
蓝藻水华及其释放的蓝藻毒素给我国很多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尽管去除蓝藻和净化藻毒素的技术目前已有较多报道,但能同时对二者起作用的技术方法还较少,发展能够同时去除蓝藻和蓝藻毒素的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前期Fe(Ⅲ)化合... 蓝藻水华及其释放的蓝藻毒素给我国很多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尽管去除蓝藻和净化藻毒素的技术目前已有较多报道,但能同时对二者起作用的技术方法还较少,发展能够同时去除蓝藻和蓝藻毒素的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前期Fe(Ⅲ)化合物去除微囊藻毒素的工作基础,选取4种不同的土壤对其进行Fe(Ⅲ)改性,并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结果表明,黏土含量高低决定土壤本身对毒素的吸附能力强弱;土壤经过离子改性后,其毒素吸附能力与其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直接相关,且毒素去除能力较未改性前有显著提高,其中效率提升最高的一种土壤离子改性后其吸附能力增加了约148倍.离子改性土壤对微囊藻细胞同样具有絮凝沉降功能,沉降能力同样随土壤对Fe(Ⅲ)负载能力的提高而上升,使用剂量提高时微囊藻沉降平衡时间明显缩短.在野外蓝藻水华去除实验中,蓝藻细胞去除可以保持与室内实验相近的高去除率,但蓝藻毒素的去除效率有一定的下降,可能与天然水体中其它杂质的竞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 土壤 Fe(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聚涛 温春云 +3 位作者 韩柳 胡芳 楼倩 杨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1,共7页
为科学合理布设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开展监测点布局优化研究,结合相对偏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开展布局优化合理性分析,提出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方案,在布设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时,在河流干流上中下游分别布设2... 为科学合理布设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开展监测点布局优化研究,结合相对偏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开展布局优化合理性分析,提出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方案,在布设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时,在河流干流上中下游分别布设2个监测点,较大的支流在上游和下游分别布设1个监测点,较小的河流则在入干流处布设1个监测点。结果表明: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后,监测点由初始的40个减少为16个,减少幅度达60%;优化后监测点仍然覆盖了抚河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和重要节点;优化后各类别、各指标之间相对偏差较小,优化前后各类别、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监测 优化布局 合理性分析 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