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刺鳅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4 位作者 徐先栋 李燕华 王梦杰 吴斌 陶志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宇 陈建华 +3 位作者 冯广朋 庄平 王海华 宋超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第3期196-203,共8页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洄游型鱼类。受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资源量已极度匮乏。总结了日本水域、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内刀鲚生境履历的研究进展,解析不同水域刀鲚群体的生境履历模式,以期为...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洄游型鱼类。受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资源量已极度匮乏。总结了日本水域、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内刀鲚生境履历的研究进展,解析不同水域刀鲚群体的生境履历模式,以期为刀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资料。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充分了解长江水域刀鲚的生境履历,有助于为中国刀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洄游 耳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群体分布特征与形态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刚 冯广朋 +5 位作者 付辉云 王海华 张燕萍 张爱芳 马本贺 袁嘉欣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探讨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群体分布现状,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资料,以实现克氏原螯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21、2022年5—9月,分别对鄱阳湖9个县(市)14个位点的克氏原螯虾进行调查,测量了体质量、全长、体长并进... 探讨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群体分布现状,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资料,以实现克氏原螯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21、2022年5—9月,分别对鄱阳湖9个县(市)14个位点的克氏原螯虾进行调查,测量了体质量、全长、体长并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9个形态性状和10个可量比例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群体雌雄性比约为0.9:1,平均丰满度为0.0431±0.0076(0.0205~0.0714)。除余干瑞洪、康山和程家湖3个位点的水域采集到一定数量克氏原螯虾,其他水域数量很少。聚类分析显示,余干水域的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中,瑞洪群体与程家池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康山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较远。判别分析显示,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的判别函数,雌、雄虾的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74%、79.16%,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近。结果表明,2021—2022年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呈现出个体小、分布散及资源量显著下降的情况;余干水域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克氏原螯虾 可量性状 形态差异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泽鲫胚胎发育观察
4
作者 姚远 肖俊 +3 位作者 巫伟华 龙凡 傅义龙 丁立云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通过干法人工授精获得彭泽鲫受精卵,在水温为(28±0.5)℃条件下连续观察彭泽鲫胚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彭泽鲫卵子呈浅黄色,卵膜透明,近似圆形,黏性、沉性卵,卵径为(1.65±0.15)mm。发育过程中,受精后53 min进入卵裂期,受精后3 ... 通过干法人工授精获得彭泽鲫受精卵,在水温为(28±0.5)℃条件下连续观察彭泽鲫胚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彭泽鲫卵子呈浅黄色,卵膜透明,近似圆形,黏性、沉性卵,卵径为(1.65±0.15)mm。发育过程中,受精后53 min进入卵裂期,受精后3 h 16 min进入囊胚期,受精后5 h 41 min进入原肠期,受精后8 h 55 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12 h 03 min进入器官形成期,受精后37 h 26 min仔鱼孵化出膜,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1050.9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泽鲫 胚胎发育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金红色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4 位作者 马爱军 黄智慧 李燕华 王梦杰 孙志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8-456,共9页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在各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孵化周期在29和32℃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先升高后降低,26℃时孵化率达到最高;畸形率呈现与孵化率相反的趋势,26℃时畸形率最低,且显著低于20、29和32℃组(P<0.05);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3℃时SAI值为59.77,最大可存活时间为15日龄;此外,雄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可促进个体趋向雄性发育。研究发现“赣红1号”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均受到温度的重要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和试验数据,其孵化和仔鱼培育的适宜温度应保持在2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赣红1号” 温度 孵化 仔鱼活力 性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不同水域刀鲚的形态特征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宇 冯广朋 +5 位作者 张涛 庄平 宋超 王海华 张燕萍 陈建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3,共8页
为研究不同水域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嵊泗群体(嵊泗海域)、长江流域群体(长江口、长江泰州段、鄱阳湖)和湖泊群体(洪泽湖、巢湖)刀鲚的24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形态差异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 为研究不同水域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嵊泗群体(嵊泗海域)、长江流域群体(长江口、长江泰州段、鄱阳湖)和湖泊群体(洪泽湖、巢湖)刀鲚的24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形态差异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之间除尾柄高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表明,长江流域群体与嵊泗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可聚为一个类群,洪泽湖群体和巢湖群体分别形成两个类群,差异系数检验显示,这3个类群之间形态多样性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仍属于同一种群。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指标,累积贡献率为75.78%,各水域刀鲚形态差异表现在头胸部、腹部与尾部性状上。判别分析中,综合判别率为87.9%。研究结果表明,嵊泗群体和长江流域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说明嵊泗群体最有可能洄游进入长江;而湖泊群体与嵊泗群体、长江流域群体形态有显著差异,说明湖泊群体的刀鲚最有可能为淡水定居型长颌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形态学 框架结构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氨氮胁迫对台湾泥鳅幼鱼生长、免疫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梦杰 马本贺 +3 位作者 王玮欣 陈建华 王海华 朱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7-274,共8页
以平均体质量为(2.00±0.56)g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氨氮胁迫浓度为0、3.5、6.0、10.4和18.0 mg/L时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56d的氨氮胁迫试验结果显... 以平均体质量为(2.00±0.56)g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氨氮胁迫浓度为0、3.5、6.0、10.4和18.0 mg/L时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56d的氨氮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终末体质量(W_(F))、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氨氮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10.4和18.0 mg/L处理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和鳃Na^(+)K^(+)-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8.0 mg/L处理组肝脏溶菌酶(LZM)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氨氮处理组幼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鳃组织损伤,表现为鳃小片短小、上皮细胞水肿、细胞空泡化、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肝组织则表现为肝血窦扩张、细胞轮廓模糊、细胞水样变性、细胞核偏移和细胞核溶解;且两种组织中其病变区域随着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大。上述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台湾泥鳅幼鱼的生长和免疫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其鳃和肝组织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泥鳅 氨氮胁迫 生长性能 免疫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毒理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梦杰 王海华 +2 位作者 马本贺 陈建华 朱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490,共8页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效应 氨氮 胚胎 卵黄囊期仔鱼 台湾泥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泽鲫轮捕轮放养殖模式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肖俊 丁立云 +3 位作者 姚远 龚海波 傅义龙 陈文静 《中国水产》 CAS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为优化彭泽鲫轮捕轮放养殖模式,笔者在当地标准化池塘中进行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放养规格为50g/尾的彭泽鲫冬片,7月下旬收获成鱼规格为350g/尾,起捕量175kg/亩;11月底收获成鱼规格550g/尾,起捕量825kg/亩。全年轮捕轮放养殖模式共起捕... 为优化彭泽鲫轮捕轮放养殖模式,笔者在当地标准化池塘中进行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放养规格为50g/尾的彭泽鲫冬片,7月下旬收获成鱼规格为350g/尾,起捕量175kg/亩;11月底收获成鱼规格550g/尾,起捕量825kg/亩。全年轮捕轮放养殖模式共起捕彭泽鲫1000kg/亩,利润达到5230元/亩。该试验对彭泽鲫轮捕轮放养殖模式的优化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捕轮放 养殖模式 彭泽鲫 养殖试验 放养规格 成鱼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攀鲈”生态种养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梦杰 李燕华 +3 位作者 王海华 康升云 马本贺 魏华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第3期21-23,共3页
2020年5月初~2020年10月底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攀鲈”生态养殖试验,4亩试验田共计产出攀鲈280公斤,合70公斤/亩;水稻1880公斤,合470公斤/亩;总净收益2360元,合590元/亩。经济生态综合评价表明“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具有良好... 2020年5月初~2020年10月底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攀鲈”生态养殖试验,4亩试验田共计产出攀鲈280公斤,合70公斤/亩;水稻1880公斤,合470公斤/亩;总净收益2360元,合590元/亩。经济生态综合评价表明“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鲈 稻鱼综合种养 生态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